[中醫理論] 扶正袪邪 固本培元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1/06/18

[中醫理論] 扶正袪邪 固本培元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對疾病而言,扶正是治本,袪邪是治標

「扶正袪邪、固本培元」是養生的八字箴言,固本培元須靠平時的養生(保養顧惜),才能持續穩固生命的根基,才能不斷培養生命的元氣與正氣。

「固本培元」是一種戰略,對健康而言是一種「治本」;「扶正袪邪」是一種戰術、手段、方法,對健康而言是一種「治標」

當人的抵抗力(免疫力)虛弱時,致病外邪(風、寒、濕、熱、病毒)易入侵,人體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是相互對抗的,如正氣不足,則為虛證,須「扶正」為主,採用扶助正氣的藥物,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藥物,或其他療法,以提昇人體正氣的抗邪能力,也就是俗稱的「補法」。


如邪氣偏盛,正氣未衰,邪正抗爭激烈,則為實證,須「袪邪」為主,採用能消除致病因素的藥物,如發汗、攻下、催吐、清熱、解毒、袪風濕、袪寒、消導等藥物,或其他療法,以袪除邪氣,也就是俗稱的「瀉法」。


所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免疫力不足,屬虛證,易感染致病,宜補之,以增強免疫力為要;免疫力過旺,屬實證,宜瀉之,以排毒、袪邪為要,不宜補之。

「扶正法」,適用於體虛正虛明顯,而邪氣不盛的疾患。
「袪邪法」,適用於邪實而正虛不明顯的疾病。

對疾病而言,扶正是治本,袪邪是治標,有時扶正、袪邪可同時進行,或先袪邪後扶正,或先扶正後袪邪,盡可能是「扶正不留邪,袪邪不傷正」的原則進行。


西藥能扶正改善疾病,同時留下藥物毒素,變成扶正而留邪,化療或放射療法,能袪邪殺死壞細胞,同時也殺死好細胞,變成袪邪而傷正。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在中醫養生理論里,有幾句話幾乎是所有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兩句話,對後世中醫養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深遠影響。
裡面的精髓其實就集中在一個地方:對於正氣的養護。

其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只要體內正氣充沛,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侵襲機體;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只要是生病了,就必然是正氣的不足引起的。

這兩句話,看上去似乎能互相成為印證,但真要認真推究起來,卻又有很多使初學者感到迷惑的地方。

首先,這兩句話都出自《黃帝內經》,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出自 《素問·刺法論》。

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首先,這段原文針對的,更多是指我們現代人口裡的「傳染病」。
它的特點是不論大人小孩,症狀極其相似,能夠互相傳染。
怎樣才能避免傳染呢?

岐伯的回答是:
正氣存在於體內,病邪就不容易感染侵犯人體,人體也就能避免疫癘毒氣的攻擊。

「天牝」是指人體的真元之氣,人體的真元之氣就能夠來往,來往就是升降出入,氣機的正常運行,也就是下入丹田,上出頭腦,這樣就不會感染邪氣了。

這裡說到的「正氣」,更多是指人體正常運行的氣機,也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都處於正常狀態。

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則出於《素問·評熱病論》,原文如下:

黃帝問岐伯:
腎風病表現如何?
岐伯答曰:至必少氣,時熱,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黃帝又問岐伯,發病機理如何?
岐伯答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也就是說,這段原文是針對「腎風病」來進行闡述的。

所謂的「腎風病」,它的病機主要是因為陰虛內熱,體內產生了五邪之一的火邪。陽熱之邪才會侵襲人體,因此出現時時發熱、氣短乏力、汗出。

因為是針對熱病的闡述,所以,岐伯應該是省略了「陽虛者,陰必湊之」這樣的補充說明。
陽虛則內生寒邪,外在的寒邪容易趁寒而內侵,出現寒中病,會畏寒腹痛等。

所以說,這一句話的重點是解釋了病邪的易感性:
熱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熱邪而發生熱病;
寒邪內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發生寒中之病;
而體內熱邪旺盛的陽熱體質,則容易出現熱病。


如果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區分
所謂的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里的「正氣」,並不是指的同一個概念,而是因時因地變化的一種生理機能。

後世中醫喜歡把這兩句話湊在一起學習。

這樣的後果就是,讓初學者一不小心就產生了歧義,更容易抹殺兩句話的本來含義。

比如現代人所說的流行性感冒,基本屬於流行性熱病的範疇,於是便有很多人這樣理解:
之所以患流行性感冒,是因為人體正氣虧虛。
所以為了避免感冒,提高免疫力,就要補益人體的正氣,就要用補法,如人參黃芪等。

這樣的理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正確的。

要知道,這樣的「補」純屬亂補。
不僅於病邪的防治無益,反而有害身體正常機能。
那些易患熱病的內熱體質之人,因為亂補,體內火熱之邪更重,反而更易患熱病了。

與時俱進來說,如下6個方面,有助於提高抵抗力,也就更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詮釋:

1、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體內的熱邪隨之外出
。一般不會出現泌尿系感染。


2、定時大便,每日一行:
要想長生,腸中常清,要想不死,腸中無屎。
定時大便,可以排泄毒物,可以定期清除體內的熱邪,使熱邪不得蓄積。


3、偏素食,少吃肉:素食多為清熱之品(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多為補益之品,容易助火生熱。
有些人能吃能喝,喝酒吃肉,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生活不規律,內熱蓄積為火,火熱內盛,所以而發生熱病。


4、忌熬夜,生活要規律。


5、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以散發體內蓄積的熱量。


6、可以服用一些表里雙解的中成藥;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做好上述6點,是不是更有利於「正氣存內」?
從而達到「邪不可干」的養生境界?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BJMyA2k.html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人體正氣,從何而來?

【希望之聲(編輯:慧明)】


《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正氣對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我們的人體裏,到底有多少種氣呢?

1、元氣
元氣又叫真氣,是爸媽給的,先天形成的,是人體最基本的氣,有的孩子生下來的發育的緩慢,各臟腑功能比較弱,就是因爲孩子先天的氣不足。
而這個氣就和孩子出生時父母的身體狀況有關,所以隨年齡增長,體質變差,生出來的孩子抵抗力會差。


2、 宗氣
宗氣是指集聚在胸中的氣,由肺吸入的空氣和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
宗氣通過心肺功能,輸布到全身,

宗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和肺有關,比如呼吸、聲音、嗅覺。我們常聽到,有些女孩兒說話的聲音像蚊子發出的嗡嗡聲,這就是中氣不足的表現。
同樣,對於那些嗓門特別大的人,我們一定都會說中氣很足。

二是和心有關,比如心臟搏動的強弱或者節律是否正常。

3、中氣
中氣指的就是“脾胃之氣”。脾胃消化水谷精微產生中氣。
中氣又反過來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中氣足,脾胃功能才強。
中氣不足,或者中氣下陷,就會出現好多脾胃問題。
比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氣虛、胃下垂,脫肛等問題。
子宮脫垂也屬於中氣不足。



4、 營氣
我們常常聽醫生說“營衛不和”,“ 營血不足”,那到底“營”是指什麼呢?

營氣就是和血一起行於脈中的氣。它是由水谷精華部分所化生。
在血脈裏,和血一起運行於人體的全身。所以叫做營血。
因爲她和血如影隨形,因此營血氣不足就會血虛。
就會出現頭暈目眩、脣甲無色、月經量少,閉經等情況。

營氣因爲在血脈中,在身體裏面,所以屬性爲陰。

5、 衛氣
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在人體上下左右流竄,處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他就像一道護衛,保護機體免受外邪的干擾,同時營養肌膚和毛髮,另外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開和毛孔。
衛氣依靠毛孔的開合調解身體的溫度,當身體很熱時,就會打開毛孔,讓熱氣隨着汗液排出,當身體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時,衛氣又將毛孔關閉以抵擋寒邪。

脾、胃
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
衛氣和營氣,一個在血脈裏,一個在血脈外。
人的人體的體溫是否正常,完全看營衛兩氣是否調和。
所以一般感冒發燒了,中醫都會說營衛不和,意思就是衛氣已經不能很好的開合毛孔調節營氣的溫度了。

衛氣在血脈外,在體表,因此屬性爲陽,這就是衛陽營陰的由來。

6、 五臟之氣
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都有自己的氣,謂“臟氣”,每個臟氣都負責自己臟腑功能的調節。
要是臟氣壞了,功能就會失調,發生病變。

瞭解了這些以後,你一定會發現,所有的氣除了先天以外,後天全部靠水谷精微來生化。
都靠脾胃之氣來供給。
所以,脾胃是根本,是人們所有氣的來源,保護好脾胃,不是爲了能吃能喝,而是爲了有氣。

責任編輯:李智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