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為「勇敢之心」所寫的「如何掌握生命」的書。《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知名冥想導師李承憲挑戰你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對於老化、健康、個人實現、以及你一生中可能成就什麼的想法。
文:李承憲(Ilchi Lee)
快跑到終點線,才驚覺自己跑的是全程馬拉松
多年來,我在媒體上見過各種各樣如何活到百歲的故事,也讀過對世界各地人瑞的訪談。
然後五年前,我有機會與一百零二歲的李鐘金(音譯,Jongjin Lee)在韓國一起打高爾夫球、聊天。他不僅頭腦清醒,可以充滿活力地打高爾夫球,他的樂觀和風趣也讓我們的談話非常盡興。
李的六十六歲兒子和我們坐在一起時說到,雖然他父親有時會因為膝蓋沒力氣而搭高爾夫球車,卻可以很輕鬆地走完四英里的高爾夫球場。
李鐘金決定靠走路來保持心臟和腿部的強健,每天早上不論晴雨,六點鐘一定會走出家門,在他家附近的小路上走一個小時,遇上下雨或下雪的天氣,就帶把傘出門。
這次和百歲人瑞面對面的接觸經驗,帶給我無比的震撼。
最令人訝異的是,這樣的活力和精神力竟然出現在一個一百多歲的人身上。在那之後,我又遇到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齡老人,即使他們已經快一百歲了,卻仍然健康又活力充沛地活著。我開始意識到,百歲老人的時代已經來臨,有許多人正在過這樣的生活。
因此我驚覺,人類壽命的驚人成長,是我現在要面對的課題,而不僅僅是新聞上那些吸引人的數據或故事。
一想到自己可能活到百歲,我的第一感覺肯定不是快樂的期待,而是「哎呀!」感覺就像我在馬拉松比賽中努力跑著,卻在快接近終點時,才發覺這不是半程馬拉松,而是全程馬拉松。我確實驚覺到,我的身心還沒有準備好要參加這樣一場全程的馬拉松比賽。
我從深刻的思慮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意識到自己一直被動地思考我的生命週期——我在世的時間。
我原以為這些時間是既定的,是早就注定好的,從來沒想到可以憑著意願來延長。
一直以來,我認為長壽是醫學發展或社會文化多次變革後帶來的外在因素,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去主導這個過程。
如果依照過去的思維,我的人生規畫在八十歲時就應該要畫下句點。
超過八十歲的人生不在我的人生規畫內,但除非我對老年生活有所規畫,否則我即使活到九十或一百歲,也只會被動、消極地活著。
那樣的我,就不足以誇口說:「我決定做自己,為這個夢想而活,依照自己設計的人生活到九十歲或一百歲。」
我為什麼選擇活到一百二十歲?又如何做到?
經過這樣一路反思過來後,我做出了一個改變思路的重大選擇。
我決定活到一百二十歲,這是人類在生物學上普遍可被接受的可能壽命。因此,我將我的預期壽命設定為當前科學可以允許的最大年限,然後從一百二十歲的角度重新規畫我的人生。
我選擇活一百二十歲的根本原因,正如我在本書前言所揭示的,不僅僅是我個人對長壽的渴望。根據我的家族病史或我目前的健康狀況,這也不是一個我可以期待的數字。
我的選擇源於我對服務這個世界的渴望,以及我對自己人生所設定的偉大夢想負責。
為了這個夢想,我必須完成我在紐西蘭啟動的地球村項目。活到一百二十歲這個選擇,為我的個人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
首先,我對自己年齡的看法有了重大的變化。如果以八十年的壽命來看,現在六十七歲的我,正來到一個末段班的階段;但是,如果以一百二十歲的壽命來看,我才剛過了人生的一半。
我還有五十多年可活!
那麼,我應該如何去過多出來的這段日子呢?我又為什麼而活?這種思維轉變,讓我有機會再一次認真地思考我是誰,以及思考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並進一步讓我認清了需要去關注什麼,才能實現我認為重要的夢想和價值。
其次,我開始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身心狀態。如果我主動選擇要活到一百二十歲,就不能單純靠運氣,所以維持身體健康就是最基本的。
因此,我要努力養成更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並且抓住每個機會鍛鍊身體。
例如,想到需要保持足夠的體力來支撐身體的運作,我每天要靠牆做十次的倒立伏地挺身。
第三,我的大腦必須受到刺激,所以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努力工作。「一百二十年的生命」,這個訊息對我的大腦是一個新的強大衝擊。
現在,我的大腦正熱切地搜尋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以便找到需要改變的地方,提醒我要經常修正,才能過好一百二十年的漫長日子。
它已經開始湧現新的創意,似乎在向我保證它可以毫無問題地在一百二十年內表現良好。
我的大腦似乎在分泌能夠增加積極性和活力的賀爾蒙,我覺得自己像是年輕了三十歲。
我覺得自己的身心正處於最佳狀態,生活也充滿了希望和喜悅,並且比以往都更加積極。
主動選擇一百二十年的人生,我有機會以長遠的眼光來規畫晚年生活,而且現在我有更多時間為其他人和這個世界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
科學家告訴你,活到百歲不是問題
自從我選擇要活到一百二十歲以後,不管私下或公開場合,一有機會我都會主動談起這個話題。
大多數人都聽得很動心,特別是六十多歲的人,他們會坐下來,身體放鬆向前傾,聽得非常仔細。
但是,我很快就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歡迎我的想法,有些人甚至很反感或嗤之以鼻。
這些人一般會出現以下三種反應:
這真的有可能嗎?或者只是癡人說夢。
哦,我的老天!對我來說,活那麼長就如同地獄一般!
有了決心並不意味著你能活那麼久,不是嗎?我們應該在死前好好享受。
你呢?當你聽到活一百二十歲的說法時,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想法或感覺是什麼?你是很期待或是感覺有負擔?
到目前為止,最長壽的紀錄是一名活到一百二十二歲的法國婦女珍妮.卡爾門(Jeanne Calment),她出生於一八七五年,於一九九七年辭世。我們也聽說過有些人活得更久,只是這些人的出生日期往往無法證實。
據說,地球上大多數的動物,其壽命可以達到生長期的六倍。
基於這個理論,許多學者認為人類的壽命可以延長到一百二十年(生長期為二十年)。許多東方的身心修持傳統認為,如果人們能按照自然法則照顧好自己,活到一百二十歲絕對沒問題。紐約市亞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宣布,人類的壽命上限為一一五年,但是遭到許多科學家質疑,後者認為人類實際上可以活得更久。
根據二○一五年聯合國的數據,全球百歲以上的人口約為五十萬。
這個數字是二十年前的四倍,而且預計未來將會增加得更快。根據一項調查,二○一四年有七萬兩千名美國人超過百歲。
不久前,全球性的科技公司Google開始大規模投資延長壽命的計畫,我讀過一篇文章,說該計畫的目標是將人類壽命延長到五百歲。
我不確定我們能否像Google設定的目標那樣長壽,但我認為正常活到一百二十歲的日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快。
一九○○年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不超過四十七歲,但隨著營養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現在已經來到了七十九歲。
科技發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想想四十年前的生活,那時候能擁有一台個人電腦非常不簡單,當時的人完全無法想像今天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著智慧型手機。科技的發展、自我保健的普及性,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快速地為人類帶來比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更長的壽命。
現在四、五十歲的大多數韓國人認為,如果他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就可能活到一百歲。
從人壽保險產品的生存期間已延長至一百一十歲,就可以見出端倪。
即便你對人類壽命的延長沒有那麼樂觀,但顯而易見的,我們的壽命一定比父母那一代要長得多。
如果你現在六十多歲,那麼你至少應該還可以活二十多年,甚至六十年。
把你現在的年齡乘上0.7,才是真實的生理年齡
「活到一百二十歲?對我來說,那跟地獄沒兩樣!」有些人對活那麼久非常牴觸,認為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孤苦無依。活得久往往讓人聯想到生病、虛弱、依賴,以及成為他人的負擔。
有這些想法的人,可能曾經目睹家人或朋友臥床不起、纏綿病榻終至去世的經驗。我們在新聞媒體上,也經常看到老年生活充斥著各種嚴重問題的報導,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晚景淒涼」的負面印象。
當然,隨著我們日漸老去,無法避免會因為衰老而導致種種身心變化。
確實,有時候以往覺得輕而易舉的事情,例如舉起重物、爬樓梯,或是快速記住一個新名字,現在已變得不太容易。
然而,現在五、六十歲的人,身心狀態比起我們父母那一代的同齡人,無疑是更加年輕和強壯。此外,大多數人在退休時的健康及財務狀況,也比前幾代人要好很多。
選擇活到一百二十歲,並不僅僅意味著延長壽命幾十年,其真正的意義是能夠活得有尊嚴、有用處、有追求,有能力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並能夠活得健康又快樂,感受生命的樂趣和回報;而不是身體虛弱、頭腦混亂地一直撐到生命盡頭。
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他們有一種計算生理年齡的新方法:把現在的年齡乘以○.七。
他們聲稱得出的數字,才是你實際感受到的生理年齡,這是因為現代的我們要比前幾代人活得更年輕。
以這種方式計算年齡,五十歲的生理年齡是三十五歲、六十歲是四十二歲、七十歲是四十九歲……那麼一百二十歲呢?答案是:八十四歲!
我們的腦袋仍停留在平均壽命為六十歲的老舊想法中,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往往會習慣性地認為二十和三十歲才是青年時期,而四十和五十歲就已步入中年了,至於年過六十歲,面對的就只有虛弱的身體、不斷失去、痛苦和依賴。
在許多國家,六十五歲通常是退休年齡,而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人通常就會被歸類為老年人。
將六十五歲定義為老年人,據說是源自一八八九年的德國,當時德國政府從六十五歲開始支付退休養老金。
但我們必須記住,當時的平均壽命還不到五十歲。
許多病理學家都提到,如今七十多歲的人活得就像一九六○年代五十多歲的人。從這個角度來重新思考一百二十歲的人生,肯定會改變我們對長壽是一種負擔的成見。
能活多久?看你的生活習慣就知道
身為道教的靈性導師,我教給人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本質上,我們的生命原本就不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生命,沒有人知道生命會在什麼時候離開我們。
如果沒有大自然的恩賜,我選擇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是萬萬不可能的。一年後,或者甚至明天,可能就是我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天。
俗話說得好:「先盡人事,而後聽天命。」意思就是遇到任何事,我們要先竭盡所能地做到最好,然後謙卑地接受大自然的意志,決定你是否成功。
終結生命的力量屬於大自然,但我們可以透過管理身心來延長我們擁有的時間。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延長壽命與生活方式的關係,因此那些選擇不健康生活的人(酗酒、抽菸、承受過多的壓力),都將因為他們的選擇而減少預期壽命。
相反的,那些選擇健康生活的人(養成良好的習慣、規律運動及正向思考),也將會因為他們的選擇而延長預期壽命。
在決定長壽的幾個主要因素中,食物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你消耗的食物會成為你的身體。
倫敦大學一份對六萬五千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每天只吃不到一份蔬果的人,每天吃七份蔬果的人過早死亡率低了四二%,每天吃五到六份蔬果的人過早死亡率也降低了三六%。
眾所周知,吃得少是長壽的祕訣之一。
根據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適度飲食的人可以多活五年。在日本,許多長壽老人會在感覺到八分飽時就停止進食。除了少吃,還有另一種習慣似乎也與長壽息息相關。
《藍色寶地:解開長壽真相,延續美好人生》(The Blue Zones: 9 Lessons for Living Longer from the People Who’ve Lived the Longest)的作者丹.布特尼(Dan Buettner)採訪了世界各地數百名百歲人瑞,發現他們晚餐一般都吃得最少。
運動對延長壽命有效,這個事實已得到普遍認可。
根據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針對四十歲以上的人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每週進行一百五十分鐘的適度運動或七十五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延長壽命的效果可達三.四年。如果運動量是建議的兩倍,壽命可以延長四.二年,甚至只做了一半運動量的人,壽命也延長了一.八年。
基本心態、生活態度和人際關係對延長壽命也很重要。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貝卡.列維(Becca Levy)表示,對老化抱持積極態度的人比持負面觀點的人要多活七.五年。
我們通常認為,生活無憂無慮、悠閒度日的人更長壽,但有一項研究卻推翻了此一觀點,反而是勤奮、盡責、認真、謹慎的性格能夠延長二至三年的壽命——相當於過早死亡率降低二○%至三○%。根據三十萬人參與的一百四十三項研究數據顯示,社會關係密切的人比孤立的人平均壽命長七.五年。
打破對身體有害的習慣,對於延長壽命至關緊要。
如果一名女性在三十五歲戒菸,其壽命可以延長六至八年。如果她在五十歲戒菸,那麼未來十五年內死亡的可能性會比繼續抽菸的人減少一半。如果你每天坐的時間能夠減少到三小時以內,也可以有效地延長預期壽命兩年。
在許多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延長壽命都有直接關係。
我們可以推斷,改變不良的主要生活習慣可以多活至少十年或數十年。當你決定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時,沒有人可以跟你掛保證,說你一定能如願。
但是,如果我們的假設是基於醫學技術的長足發展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研究結果,就可以這樣說:我們極有可能正在逐漸接近這個事實。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決定」活到120歲:告訴大腦你的決定,打破大腦預設的生命年限,下一個60年,生命更精采》,地平線文化出版
作者:李承憲(Ilchi Lee)
譯者:陳文燦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我能活到幾歲」
其實是你主動告訴大腦的「決定」與「選擇」
關於變老,你可以告訴大腦更好的訊息
不要急著寫回憶錄
不要忙著列人生清單
你應該要大膽計畫精采、健康的第二個 60 年
其實,想要活到幾歲,
一切的秘密只在於:突破我們「大腦的慣性」
重新設定我們對壽命的年限認知
無論你現在幾歲,
勇敢大膽的開始計劃你的第二個60年吧!
這是一本為「勇敢之心」所寫的「如何掌握生命」的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知名冥想導師
李承憲挑戰你從根本上重新思考:
對於老化、健康、個人實現、以及你一生中可能成就什麼的想法。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努力追求健康、積極養生,想要延長壽命
卻整天擔心老之將至,畏懼大腦為自己預設的死亡年限不遠。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對壽命年限的預設與我們的健康計畫,
已經互相牴觸了。
你有沒有發現?
一到了退休年紀,我們就習慣忙著把過去珍貴的人生經驗當作回憶錄的題材,
我們從來不敢大膽計畫自己還有第二個精采的60年。
這也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中已經有一個預設好的、根深蒂固的壽命限制,
讓我們不敢大膽想像自己的未來。
其實,想要活到幾歲,一切的秘密只在於改變我們大腦的慣性
1. 首先,我要活到幾歲,只是我自己的決定與選擇,是主動與自由的,也是一個可以被我自己重新設定的目標。
也就是,我可以改變長久以來的大腦對死亡年限的預設。
2. 而「120歲」不是夢想,也不只是許多「別人的」人生勵志故事,而是合理的科學與數學的換算。
因為醫學與科學的進步,與幾十年前的人比較,現代人的壽命乘以0.7,才是我們真正的、合理的生理壽命。
我們現在的60歲,其實只有42歲,而120歲,在生理上其實是84歲。
只是,我們的大腦還沒有改變長久以來的「既有設定」罷了。
3. 因此,唯有改變大腦預設的壽命年限,你的健康養生計畫才會成功。
這樣也才能真正達到身心合一,拿回生命能量的自主權。
關於變老,我們可以傳達更好的訊息給大腦
要拿回生命能量的自主權,你可以這麼做:
一分鐘體能鍛鍊:不斷補充能量,提醒自己,我的身體由我掌控。
腳步11的長壽步行法:讓我們與地球連結,產生源源不絕的能量。
肚臍治療:這種方法是提供我們能量的CPR。
呼吸冥想:鍛鍊你的大腦肌肉,延長大腦的保值期。
實踐書中【大腦教育的五個關鍵步驟】
重新為大腦設定下一個六十年的人生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直到屆臨退休年齡。
如果你在六十五歲時退休,你可能會認為自己還有大概二十多年的時間可以放鬆心情、享受人生。但是,如果你擁有的時間比二十年還多呢?如果你還可以活四十年或五十年呢?這會讓你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嗎?
如果我有了第二個六十年,我要重複第一個六十歲嗎?
這一段新的人生的目標是甚麼呢?
根據研究顯示,有目標的人生,會讓你活得更久
1. 第一個60年的豐富經驗,不是我們寫回憶錄的題材;而是可以提供我們重新編寫第二人生的絕佳素材。
2. 第二個60年的計劃,不是讓我們急著一一實現的清單人生,也不是娛樂的旅遊計畫,更不是最後的葬禮計畫,我們不能只有健康與理財計畫。
你最應該規劃的是:一個有豐富意義的目標、一個創造性的未來。
生命的昇華:更高靈性的人生意義,才是推動生命延續的最強動力
1. 人生的第一個六十年,是追求外在目標與成就的競爭人生。滿足物質生活的生命。人生的第二個六十年,是追求內在生命圓滿的、實現大我的、與宇宙合一的,分享的人生。
2. 嶄新人生的目標就是成為開悟的長者,成為覺醒者,讓靈魂一起成長。
人生的經驗使長者的靈性更發達成熟,能從更高的角度理解人生
這才是長者的優勢,我們應該從這個優勢創造新人生,而不是一味追求身體的健康。
做好準備,回歸自然,並且為地球留下一份貢獻:重新定義生命與死亡
作者不是要我們面對老年的問題,而是要我們重新定義老年。重新創造生命。
1. 生命的黃金時期不是用身體、體力定義
2. 你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自癒力。不是依賴藥物、醫療機構,外在的。
3. 可以影響全人類與地球的未來。甚至不是個人的延長壽命,而是全球性的計畫
李承憲強調,你可以延長你的生命,遠超乎我們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生物學上的年齡限制,甚至可以達到120歲。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否不僅活得久、而且還可以活得有意義,還能實現個人抱負?
身為一位深具遠見的大師,並將古老韓國的身-心(mind-body)傳統推廣至全球,李承憲規劃出一條清晰的道路,通往長壽與掌握生命的新範式;透過個人的經驗、令人信服的故事、古老韓國整體實踐的智慧、以及目前關於長壽與個人實現的研究,作者向讀者呈現了任何年齡都可以活得充實圓滿、了無遺憾的方法。
你在這本備受期待的書中找到的靈感與實用建議,將會驅策你做出生命中必要的改變,讓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熱情與目的的一百二十歲生命,不再是夢想。
生 命 心 靈 的另一章節
5x歲的我,決定活到120歲
快跑到終點線,才驚覺自己跑的是全程馬拉松
我為什麼選擇活到一百二十歲?又如何做到?
科學家告訴你,活到百歲不是問題
把你現在的年齡乘上0.7,才是真實的生理年齡
能活多久?看你的生活習慣就知道
活多久?怎麼過?一切都你說了算
爺爺奶奶,等我長大有了孩子後,您們還會活著嗎?
第2章 選擇走一條圓滿人生的道路
第一個六十年,為成功打拚的階段
第二個六十年,追求圓滿人生的典範
找到真實自我,是比中樂透更大的福氣
從個人層次的小我,轉換為宇宙層次的大我
第3章 追求靈性成長,拒絕無所作為的老年生活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為了成全及圓滿生命
追求圓滿,就像毛毛蟲蛻變成蝴蝶
三個丹田系統,人體內建的能量中心
每個生命都像藝術品,可以自由創作
成為一個覺醒者,讓靈魂跟著你一起成長
第4章 改寫生命故事,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
從生命故事中找到意義,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一位九十五歲老人的自白
改變開始於一個選擇,一個坦誠面對內心渴望的選擇
自己的健康、快樂及平和都由你做主
第5章 動起來,體力就是生命力
一分鐘鍛鍊,重新點燃生命的熱情
長壽步行,找回年輕時的行走步態
肚臍治療是一種能量CPR,保健效果立即可見
我的身心都由我作主
第6章 積極的人創造快樂,消極的人等待快樂
正在變老的你,如何創造快樂?
三種快樂新泉源,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感
弘益的喜悅:無條件的愛與關懷永遠不會變質
覺醒的喜悅:做個睿智、開明的長者
創作的喜悅,不必是大師也能體驗得到
第7章 學會放下執念,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幫靈魂卸貨,除去沉重的負擔
擺脫受害者意識的最有效方法
這樣冥想,能讓你的靈魂更自由
第8章 不要怕在孤獨中老去,讓孤獨幫你催化靈性覺醒
既然孤獨不可避免,那就學會享受孤獨
孤獨的顏色是燦爛的,味道是芬馥的
第9章 鍛鍊心智肌肉,延長大腦保質期
希望,是大腦的維生素H
如果你認為自己老了,你就會變老
處於「預設模式」的大腦不是好大腦
腦波振動練習,激發大腦冥想的正能量
聽從大腦的指令,圓滿我們的生命
第10章 不斷自我精進,從痛苦中解脫
關於生命的三種覺知
身心靈訓練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
呼吸冥想,與你的靈魂相遇
精進再精進,永不停止
第11章 除了安享晚年,還要過一個不遺憾的人生
晚年生活的目標:不後悔我這樣過了一生
主動創造快樂,然後積極散播快樂
你是生命能量的唯一使用者,誰都不能取代你
第12章 大自然,你一輩子的好朋友
開拓你的視界,放下我執的束縛
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為友
從大自然中汲取圓滿的能量
為回歸大自然做好準備
第13章 我們為後代留下了什麼?
成為下一代的導師
為後代留下一個更好的環境
讓我們以地球公民的身分而活
她如何活成了一個美麗的地球公民?
建立一個寬容與共享的文化
給夢想力量,迎接人類的新未來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