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飲食文化初探 / 差操(豐盛)台語的由來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2/09/25

台南飲食文化初探 / 差操(豐盛)台語的由來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 ,

早期商業貿易

    台南舊稱府城,是台灣早期發展十分繁榮的都市。自明末漢人移入後,府城即開始有對外貿易,初期都是一些非正式的走私,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朝廷准許閩粵商人來北港,府城與閩粵的通商才算正式展開。   
在當時,漢人多以米、糖與平埔等族的鹿皮、山產等物作為交易的物品。府城的貿易風風雨雨,也歷經荷蘭人的侵佔,直到鄭成功入台灣後,擊退荷蘭,商業貿易才漸形擴大,又由於府城居於全島貿易的樞紐位置,自然在當時成為台灣的工商業中心。那時候的商號,因為規模及經營方式的不同,分成「行」、「鋪」、「郊」三類。一般說來,生產量不多,以零售為主或不事生產,專事零售的商店稱為「鋪」;大規模生產、進貨,以批發為主,零售為副的商店稱之為「行」。而專營大規模生產,以供外銷,或大筆進口,批發給各行號生意的商號稱為「郊」。 
一般行鋪命名有一定的習慣,若是獨資經營,則在商號上加上店主的姓氏,如林元美;若合股經營,則加一「金」字,如以各式禮餅販售的金義珍餅鋪,她的名稱應該就是當時社會慣習下的產物,只是不知道現在的存在意義是否已有變更。在當時府城人的習慣,同一行業的商號多喜歡開在同一條街上,雖然競爭較為激烈,卻可互通有無,吸引顧客,生意反而更興隆,如台北的迪化街即為一很好的範例。在文獻上,府城市街以行業命名的,在飲食方面如米街、蕃薯寮街、豆簽巷、米粉間、鹹菜巷、伏苓膏街、麻糬巷、油行街等。 
  
                            小吃飲食 

  說到台南,便想到小吃、點心。點心,即點於空心,是在正餐以外所吃的精緻食品。在此,將台南小吃攜材料區分為三大類,即米、麵食類與海鮮、肉類。   
米、麵食類 
台南人喜好用再來米、蓬萊米、糯米作原料,或煮、或烹、或磨成棵,再作成各式的點心。如:筒仔米糕、紅蟳米糕、肉粽、狀元糕、鼎邊挫、碗棵、擔仔麵、豆簽、麻糬、杏仁豆腐、愛玉等。如在台南一小吃飲食中心「石蠢臼」,即在民族路旁的米街中,這裡所賣的米糕是由四、五十年前設於西門路最負盛名的「米糕文」所傳下的作法。其所用的肉燥中另加入了干貝,因此十分特殊,頗受饕客的喜愛。還有關帝廟口的肉粽也是當地名食。 
                             
                             海鮮類 


府城因為多魚產,常捕獲的漁撈有土魠魚、旗魚、皮刀魚、烏魚等,養殖魚類有虱目魚等,都是當地人們製作點心的材料。如土魠魚羹、旗魚羹、虱目魚羹、魚丸湯、鱔魚麵等。除魚類外,蝦、蟳、花枝、魷魚等也是製作的材料,如蚵仔煎、花枝羹、蝦捲、小管米粉等。其中例如一道特殊小吃是虱目魚皮湯,這道小吃是將虱目魚皮取下後,再塗上虱目魚漿,煮成清湯,頗受好評。另外像「鎮仔」的魚丸湯也是享譽各地。 

                                   肉類 


台南在地人多用豬肉與內臟為主材料,用煮、燉、蒸等方式作成點心,如煙腸熟肉、肉包、香菇肉羹、沙鍋鴨、雞肝板(又名棺材板)等。常常聽到有人云「撒卡利巴」,即是台南名聞全省的小吃中心。「撒卡利巴」中的小吃,除米糕、炒鱔魚外,最受老饕喜愛的當以煙腸與熟肉為主。其中一家賣熟肉的,俗稱金錢肉,是以竹支穿透一快快形如銅錢的精肉,每塊精肉再覆以一塊肥肉在爐火中熱烤,並塗醬油,即俗稱「燒肉」。 
  
                                 小吃典故  

 
  如果提到台南,獨漏「渡小月」,似乎缺少了什麼。據說在清末府城有一個名叫洪竽頭的人,以撐小船搬運貨物為生,當時的西城外有內港可通外海,但每到風雨季節,船舶往來稀少,進入了淡季,竽頭一到淡季便入不敷出。竽頭的母親在當姑娘時即拿手烹調肉燥拌麵,竽頭也頗得母親真傳,時露兩手。於是親友便慫恿以家傳肉燥拌麵貼補家用,於是他便挑了一擔麵至水仙宮前試賣,沒想到一炮而紅,食客即使蹲在擔仔旁食用,也不以為忤,到了深夜客人更多,因此索性吊起一盞紅燈籠,又因賣麵不過是為度小月(淡季),所以後人就稱之為度小月擔仔麵。 
  台南的愛玉凍亦十分著名,其原典故如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所錄:「愛玉凍為臺南特產,夏時用之,可抵飲冰,而府縣各志尚未收入。文諸故老,謂道光初,有同安人居府治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啜之,冷泌心脾,自念此間暑,何有得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子細如黍,以水絞之,頃刻成凍,和糖可食,或和兒茶少許,則色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人遂呼為愛玉凍。」 
  
                                飲食用語  

 
  在台灣所說的「閩南語」,亦多被台灣的在地人稱為「台語」,因為受到日本統治的影響,有許多日語發音的詞語多已融入所謂的「閩南語」之中。但有些其實仍為本省獨特的語言,只是缺少考證。例如我們一般家庭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多購山珍海味,作為祭祀祖先與神明之用,然後一家大小在團聚中分享。


這些菜我們多不稱大菜而稱「差操」。「差操」這二個字也是源自台南,據說在二百九十年前,鄭成功為了抗清復國大業,領導一批忠貞的健兒,驅逐荷蘭並收復本省。在復國大業尚未完成之前,只局限在文人完遂了「差事」,而武人完成「操事」的任務後,才能歡喜地享用一頓,因此才把山珍海味的佳饌稱為「差操」。

形容飯菜煮的很「豐盛」的台語唸做"差操"
語出『明史』:
差事→文官所辦理之事務
操事→武官所辦理之事務
當完成一年下來文武百官事務之時,朝廷會擺下豐盛之筵席慰勞文武百官。
久而久之到了現代,"差操"被用作佳餚豐盛之意。

同一時期,也因為人口驟增,發生求過於供的糧荒,所以每個人都胼手胝足。當時刻苦經營的生產過成便反映在日常相問之詞,所以也出現了「食末?」及「到位去?」兩句話。「食末」表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有相見,便以此句相問,互相慶祝沒有挨餓。「到位去」則表示在此惡劣環境中,一出家門,則易有災害發生,所以用此句相問,藉以戒慎,萬一蒙難之際,得以至所問到之處解危。 
  
                                  結語   


  環境造成了飲食習慣,創造了飲食用語。而所構成的飲食文化卻是百年歷史,不容抹滅的。e時代的來臨,除了迎接資訊的革命外,傳統卻才是生活精神的原動力。在飲食方面,未來更要讓子孫知道台灣的飲食、台灣的文化,也許阿扁總統的國宴內容,可以讓國人有一點省思。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
---------------------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將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