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變肥胖 內分泌發生變化 基礎代謝率降低 / 媽媽無法迴避的煩惱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3/06/06

更年期變肥胖 內分泌發生變化 基礎代謝率降低 / 媽媽無法迴避的煩惱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 ,




更年期媽媽 變胖危害等同菸害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調查指出,三成六的媽媽過重或肥胖,且年紀愈大,體重超標愈嚴重。醫師表示,肥胖對健康危害不亞於抽菸,可能提高三高或乳癌等疾病風險。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二○○九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五千八百多位十五歲至六十四歲有分娩經驗的媽媽發現,五十五至六十四歲過重或肥胖者更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七,平均兩位媽媽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黃國晉表示,女性更年期變胖,主要與體質及生活型態改變有關。通常停經、荷爾蒙減少,易造成脂肪囤積腹部;加上新陳代謝率下降,即使食量沒增加,體重卻直線上升,腰圍易變粗,因此五十歲以上女性若想有纖細腰圍,就須在飲食或生活型態上加倍努力。

另外,空巢期的媽媽,子女不在身邊,外食機會多,節儉的媽媽又常把剩菜剩飯往「肚裡吞」,久而久之,內臟或腹部就會囤積一層厚厚脂肪。

國健局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廷芳表示,肥胖還易導致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血壓及血脂異常,並增加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癌風險,其對健康危害不亞於抽菸。

為鼓勵媽媽甩油,國健局前年起與衛生署立雙和醫院合作,推出免費諮詢專線,提供飲食、運動及營養師每兩周健康管理追蹤服務等,諮詢民眾每年超過一千人,至今已三百五十一位諮詢者接受健康體重主動關懷服務,進一步分析每人平均減重二點八公斤,最多減十二點四公斤。

陳廷芳說,諮詢民眾常見的錯誤減重迷思,包括只想瘦特定部位,如大腿或手臂,但減重是整體瘦身概念。還有外食族缺乏食物總量飲食,易被香味吸引,到處買、到處吃;或以為素食熱量較低,但很多因經油炸加工,熱量不容小覷。

黃國晉說,減重不可求快,因脂肪頑固,減掉的可能是水分;且減重方式愈自然健康愈好,通常腹部肥油最容易減,其次是胸部、臀部與四肢,建議每周減重以零點五至一公斤為限。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聯合報


------------

更年期肥胖,無法迴避的煩惱

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容易因為生活變得更加安定、家庭負擔減輕、內分泌發生變化等原因,出現不同程度的肥胖。
研究發現,在最後一次月經周期之後,女性的腰圍會出現顯著的變化。有調查顯示,在我國一些大城市,中老年女性的超重率高達40%。

更年期出現的肥胖與普通肥胖不一樣。普通肥胖者,脂肪通常在全身均勻分布,雖在外觀上呈現「豐腴」感,但女性婀娜的曲線還在;
對於更年期肥胖者而言,則常常是臀部脂肪重新分配至腹部,使得腹部周圍的脂肪增加,即女性的身材從梨型變成了蘋果型(中心性肥胖)。腰圍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積(即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簡單、實用的指標。對於中國人來說,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可視為腹部脂肪超標。


為什麼更年期容易胖?
(1)雌激素分泌減少

因卵巢功能衰退,更年期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分泌量會大幅減少,而雌激素對於控制女性的脂肪分布有著重要影響:

雌激素可通過降低神經肽的量或抑制其發揮作用,從而影響脂肪代謝分解,缺乏雌激素,對於中央腹部脂肪的囤積有促進作用;

雌激素對垂體功能有抑制作用,雌激素減少會導致垂體和下丘腦功能亢進、自主神經紊亂,其後果常常是糖代謝失常、食慾亢進(吃的多);

雌激素減少會導致骨質疏鬆,容易引起運動器官的功能障礙,增加了運動的不便利性,運動量減少了,就更容易發胖。

(2)肌肉量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

即使坐著、躺著不動,我們的身體也會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維持功能運轉,而這其中,肌肉消耗的量占據大部分,這被稱之為基礎代謝率。

研究表明,更年期女性肌肉量會逐漸減少,從而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但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因而大部分人沒有相應地減少食物的攝入量或增加運動量,因此容易因為熱量過剩而發胖。

(3)孕酮分泌減少

除雌激素外,女性的孕酮分泌量也會減少。在聯合雌激素的情況下,孕酮可以增加脂肪的分解量,特別是皮下脂肪的分解。更年期由於孕酮水平的下降,可進一步導致肥胖的形成。

(4)個人生活方式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女性更年期肥胖還與受教育程度、生產次數有關。同時,也有研究發現,有肥胖家族史、早婚、不良飲食習慣、晝夜顛倒、進食時間紊亂(如輪班工作)、睡眠不足、自尊心低、抑鬱症、喝酒過量、使用治療精神異常的藥物、化療等因素,均可能提升更年期肥胖的機率。


更年期肥胖對女性有哪些危害?
相比普通型肥胖而言,更年期女性的腹型肥胖危害更大。

(1)增加患糖尿病的機率

糖尿病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具有非常大的相關性。超過80%的2型糖尿病都與肥胖有關,輕、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5倍和10倍。

(2)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任何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處於更年期或更年期之後的女性,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增加。

血脂異常(俗話說的高血脂),如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等,以及高血壓,在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中極為常見。而肥胖者科學減肥後,這些病情又能得到改善。因此,現代醫學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胰島素抵抗等統稱為代謝綜合徵。出現代謝綜合徵又會直接增加出現冠心病、中風、房顫等心臟、大腦部位疾病。總的來看,可以將肥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原因總結如下: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會增加某些炎性因子的釋放,讓體內長期處於一種炎症反應狀態。這會極大地促成血管內皮損害、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心臟損害等。進而,增加了高血壓、冠心病、中風、房顫、心力衰竭等一大批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絕經後的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導致其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發現,雌激素對動脈壁內層有積極的維護作用,它能夠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這意味著動脈可以根據人體需要收縮或擴張血管以適應血流。

由於激素的變化,過早地吃更多高脂肪、吸菸或者染上其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對於臨近更年期的女性來說,對她們的身體狀況進行整體評估,及早採取措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很重要。

(3)增加了某些癌症(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及結腸癌)的風險

更年期肥胖的人群出現各種癌症的風險更高,尤其是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肝癌、結腸癌等,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原因:

肥胖人群血液中的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水平常常比較高,IGF-1可以促進某些腫瘤的進展。

脂肪細胞產生的一些激素,可以促進細胞增殖,許多癌症正是因為細胞增殖紊亂引起的。

脂肪細胞可直接和間接作用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和AMP活化蛋白激酶。前者調節細胞生長、運動、細胞存活,還有蛋白質的合成。後者是參與細胞能量平衡的酶。

肥胖的人常常合併慢性亞急性炎症,這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

(4)增加了患關節炎的風險

肥胖會干擾正常的骨骼和關節的代謝過程。
因此,肥胖者患骨關節炎的風險大增,而且不僅僅發生在承受體重的關節上,手腕手掌這些非承重關節發病的可能性也高於常人。

(5)增加抑鬱症的可能性

肥胖會引發抑鬱。運動可以促進體內分泌能提升情緒水平的化學物質,因此運動過後,很多人會感到身心舒爽。但肥胖會影響人的體能,減少活動量,使得人的心情低落。此外,肥胖會影響人的外表及社交活動,導致越來越不自信。

抑鬱反過來會讓人更胖。抗抑鬱藥物,會在緩解抑鬱症狀的同時增進食慾,或造成水腫,導致體形變胖。其次,有些抑鬱症病人會以特能睡、吃不飽為主要病徵。
這些病人會有飽腹感延遲的問題,也就是吃完不馬上感覺飽,因此會不停地繼續吃;有人也會用進食來緩解焦慮、抑鬱的情緒。
睡眠方面,正常人每晚睡7、8小時,抑鬱症患者會出現睡眠紊亂,無論多睡少睡,都容易造成肥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e8lymby.html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