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1 版權所有 ‧文化部
花蓮縣原名「哆囉滿」,因明清時,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海浹,繞到台灣東海岸,發現當地盛產砂金,就以葡萄牙國「利澳特愛魯」(Rio Dnero)產金河流稱呼花蓮;而花蓮亦有崎萊、後山、洄瀾等舊名,在原有阿美、泰雅等原始部落,外來族群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的交流,以及後來遷徙居住的漢人,造就花蓮新舊別名之稱謂。花蓮西側中央山脈,位於臺灣東部,形狀像隻臥著的蠶,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石資源,為台灣石材的集散地;斷層海岸的奇形地景,包含太魯閣峽谷、秀麗清新的鯉魚潭等,皆屬花蓮特有。而花蓮也是阿美族的故鄉,延續傳血統與人文特質,激盪出不少瑰麗色彩,像是台灣職棒名人曹錦輝、著名詩人楊牧、知名歌手蕭靜騰、同恩,皆是源自於花蓮這塊大地之母,即便人口外移日漸嚴重,雖身自各方,依舊在台灣各地都能看見他們輝煌的成績。
[ 花蓮縣概況 ]
面積:約46,285,714平方公里 氣候:副
- 縣花─蓮花:
是蓮科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稱蓮花、荷花,古稱「芙蓉」、「菡萏」、「芙蕖」。蓮藕和蓮子都可以食用,在亞洲,花瓣有時用於做點綴,
而大的蓮葉用於包裝食物;蓮蓉是蓮花的種子蓮子壓至極爛而成,它可以用作造蓮蓉麭、蓮蓉糕及蓮蓉月餅等美食。
蓮花的雄蕊可以被晒乾製作成草本茶。蓮子又非常廣泛的用途。可以生吃,可以晒乾並爆成爆米花;蓮子煮軟後加上些糖可以作成蓮蓉,是月餅、年糕和日本大福的餡料;蓮花的不同部分也用在傳統東亞的草藥中。蓮子、蓮子心、蓮葉、蓮房、雄蕊都可以入藥;花味苦甘,性平,歸心,肝經,味帶清香升散具有清心解暑,散瘀止血,消風祛濕的功效。 - 縣樹─菩提樹:
又稱「神聖之樹」、「思維樹」、「畢缽羅樹」、「印度菩提樹」、「佛樹」等,種在乾燥季節落葉的半常青熱帶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0米,樹榦直徑可達3米。樹榦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葉子為濃綠色,網狀葉脈,表面平滑有光澤 ,心形,有一個明顯延伸的頂端尾尖,是熱帶植物排水的特徵。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 縣鳥─朱鸝:罕見於海拔600~4000米的丘陵和山區森林中的落葉林、混交林及常綠林。冬季南遷或遷往較低海拔的較多落葉林處越冬。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留在樹層,有時加入混合鳥群。
- 職棒選手的孕育搖籃:
花蓮與台東因為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之故鄉,原始部落特有的狩獵習性與生活模式,在身型體格上,較其他外來族群有明顯的優勢,於1921年在林桂興老師的帶領下,將當地的原住民少年組識起來,創立「高砂棒球隊」後,這塊濃郁著豐富的原住民色彩的土地,孕育出不少知名職棒選手,如首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台灣投手曹錦輝、中華職棒興農隊教練黃忠義、球員鄭兆行、張建銘、余文彬等,皆在台灣棒球史上劃上具有象徵性的記憶。 - 石頭的故鄉:花蓮在地質基礎位於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帶上,在兩大板塊碰撞、擠壓的活動過程中,海底的岩層和沉積物亦隨之發生變質作用,而形成的豐富礦石資源,擁有全台90﹪的石材資源,其石材原料與石材加工進出口總額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義大利,因此花蓮有「石頭的故鄉」、「大理石之都」等稱號,亦是全國石雕藝術家創作的基地,像是薔薇色澤的玫瑰石與地磚建築所用的花崗岩、大理石,都是大自然帶給花蓮獨一無二的天然恩典。
[ 花蓮縣著名慶典勝地與人文風采 ]
-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花蓮因豐富的石礦資源,造就不少當代藝術師,如李紫晴、向光華、鄧善琪等,在歷經8屆15年的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不僅為民調到花蓮必看的三大節目之一,負起傳承石雕藝術創作推廣的使命,在當地特色資源與人文創意的激盪下,每年吸引不少國內外藝術創作者集聚於此,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會,讓美在這塊土地下恆久流傳。
- 太魯閣國家公園:
以峽谷、斷崖、合歡降雪為三大特色,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是中橫公路東端的終點,區域內共有27座的台灣百岳高山在其中,許多著名景觀點例如燕子口、九曲洞、天祥,以及神秘谷 (砂卡礑)、綠水、白楊等健康步道都是響譽國際的風景名勝,其「魯閣幽峽」更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內設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更為台灣最早成立的國家園區,園內的高山地帶亦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 環湖美景 - 鯉魚潭:
為花蓮地區最大的內陸湖泊,因其隨侍在側的山岳狀似鯉魚,便與山湖齊名,人稱「鯉魚山上有鯉魚,鯉魚潭裡水中游」。每至夏至,不少遊客選在此露營、餐宿、遊湖;天候佳時,潭東的鯉魚山會聚集飛行傘活動愛好者,駕馭鮮麗的飛行傘翱翔於山巔水湄間,每逢春時四至六月間,夜幕低垂,淺淺月光灑落在潭面水色,與點點星光螢火蟲相互輝映,滿山螢光閃爍飛舞,也意外促成不少前來旅行的遊客成為佳偶。
以上資料引用與參考自下列出處:
.網站/花蓮縣政府資訊服務站.網站/2009花蓮石雕藝術季
.網站/花蓮新聞網
.第三張照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通用版/作者: stanleyju
.第四張照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通用版/作者: Changhua Coast Conservation Action
.網站/花蓮縣政府資訊服務站.網站/2009花蓮石雕藝術季
.第三張照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通用版/作者: stanleyju
.第四張照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通用版/作者: Changhua Coast Conservation Action
Copyright © 2011 版權所有 ‧文化部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Copyright © 2011 版權所有 ‧文化部
http://tour.moc.gov.tw/frontsite/local/info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5094&subMenuId=601&siteId=101---------------------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將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