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1_06.html
「豐田」位於花東縱谷北段,行政區屬於花蓮縣壽豐鄉西南隅,包括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以及壽豐、樹湖與溪口等村的一部份,北鄰壽豐村,南與溪口村相連,東隔花蓮溪與海岸山脈之米棧村相對,地勢平坦,是臺灣面積最大的平地鄉,有花東鐵路與花東公路穿梭其間,距花蓮市二十五公里。
1890-1913年間(民治31年-大正2年),日本人口激增,農民農耕地狹小,生活日益困苦,日本政府為此開始找尋解決的辦法,因此展開日本的海外移民政策。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值產局於1910年(明治43年)6月設立移民事務委員會,負責決議移民計畫政策,「豐田」一詞則在1911年(明治44年)2月移民事務委員會召開各移民村命名時,認為鯉魚尾南方地區(今壽豐鄉)的土地豐饒,又多水田,故以「豐田」命名。
| |
|
1913年(大正2年)豐田移民指導所 (翻拍/余雅萍)(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1913年(大正2年)移民事務委員會依據其地理環境的特性位各部落命名,豐田村即包含三個部落,大平(即今豐坪村)、中里與森本(兩者合為今豐裡村),1915年(大正4年)新編入山下部落(即今豐山村)。
今日雖然已無豐田地區這個地理行政區,但實際上是包括了今日花蓮縣壽豐鄉的豐裡、豐山、豐坪等村。
|
|
1913年(大正2年)豐田村森本部落 (翻拍/余雅萍)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豐田地區由於地平坦,日據時代即被選作日本移民村的示範基地。大正元年(即民國一年)日本人在豐田建立移民村, 當時轄內分為大平、中里、森本及山下四個部落,大正六年時日本住戶計有一百八十戶,人口九百一十二人,當時的 行政中心設在中里(即今日的豐裡村),所有行政單位如移民指導所、醫療所、警察官吏出所、布教所以及豐裡小學校等機關、學校大多集
中於此。昔日移民村內悉數為日本人,由於日本人刻意隔離居住的區域,所以當時許多來自新竹、苗栗的客籍移民和部份閩籍移民都只能選擇移民村外,沿花蓮溪河岸的土地建構陋室做為棲身之所,名為「新庄仔」。
|
| | | | |
| |
|
台灣光復後的豐田
|
台灣光復後,日本移民離去,本客籍移民才正式進駐豐田村。目前豐田行政區域分為豐山、豐裡、豐坪三個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皆為客家人,台灣光復後亦有阿美族及外省族遷入,使得豐田的族文化更顯多元,而居民職業多以耕種為主,是一個型農業型社區,不過近年來因為土地政策、社會、經濟變革的影響,該村已從傳統農業如稻作、玉米及甘蔗的栽種逐漸轉型為農漁業養殖區,像該地蛤蠣養殖業就特別出名。
|
| |
|
客家大家庭家族照,老奶奶穿著客家藍衫 (提供/尹秀娥; 攝影/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
|
1970年代豐田的牛車 (提供/鍾發旺;翻拍/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 | | | |
| |
至今住在豐田的居民多是移民者,為什麼他們會移居此地?原因有二:其一,八七水災,幾乎淹毀西部土地,導致農民東移至此安居樂業,過著務農生活。其二是玉石的開採,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豐田玉被外界人士知道後,即湧入大批的採石人潮,至此豐田的名聲大噪達到極點,據當地居民張先生說:「此地曾有三十多輛計程車,每天在此營業,山上的玉石多到隨手一撿都有可能是玉石。」二十年前,一對從宜蘭來此採玉石的夫婦:「當年開採的玉石,由工人背到一個定點後,再由空中繩纜運下山,每顆玉石叫價動輒數十萬元或上百萬元,當時居民日子非常優裕。」後來因為石油危機造成全球經濟不景氣,同時表層的玉石礦脈越來越少,玉石開採逐漸走下坡,大批人潮又湧出這地區,電影院關閉了,玉石工廠倒閉了,計程車減少了,豐田再度回復到務農的生活。
| |
|
1969年(民國58年)採玉礦場宿舍 (左為蔡萬益先生,右為其父父親蔡萬枝先生) (提供/蔡萬益; 攝影/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2001年(民國90年)蔡萬益與工人於豐田玉礦坑口合影 (提供/蔡萬益; 攝影/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 | | | |
| |
豐田這地區,因日本人、八七水災,至採玉潮帶來的三次移民潮,使豐田有了今天的面貌,但也隨著日本人的離台,採玉熱的冷卻,留在此地的只有老人家的記憶、破舊的戲院和日式的建築的碧連寺,以及聲名大噪過的——豐田玉。
現在豐田三村的總人口數約有5223人, 社區的族群以客家人為主,約佔70%,其次為閩南人,另有少數阿美族原住民及外省籍人士。(資料來源:壽豐鄉全球資訊服務網 http://www.shoufeng.gov.tw/),行政、教育機構分別有國中一所、國小兩所、示範托兒所一所、農會分部、郵政支局、派出所、水利會等,行政資源還算完整。
豐田位於木瓜溪、壽豐溪河口的沖積扇交會處,為縱谷平原地質區,主要由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崩塌下的岩石堆積而成,後來再經過陸地崩塌,海水退落,舊河床淤積土壤逐漸改變,形成高低不等的河岸階地。縱谷平原為沖積層所成,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分離後,各河川夾岩礫而下,並且在河口形成沖積扇,包含木瓜溪、壽豐溪(知亞干溪)、馬太鞍溪等河口沖積扇,其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規模宏大。
豐田的土壤屬於沖積土,地下水源充足,所以在木瓜溪河岸的豐坪村,是東部主要的水產養殖區。豐田地區有大面積的水田、池塘、湖泊等濕地,濕地是水鳥重要的棲息與覓食處,很容易在豐田看到各種水鳥(大部份是候鳥),其中還包括台灣本土特有的環頸雉,是愛鳥人士賞鳥的絕佳地方。
田園景觀亦是豐田的一大特色,乾淨未受污染的環境及水質,孕育了豐田地區田野中可觀的螢火蟲蹤跡,春夏期間漫天飛舞的蝴蝶和蜻蜓,更將豐田的田野,襯托的熱鬧非凡!。
民國50年代,在豐田礦區河床內發現豐田玉,曾經大量開採,製作各種的玉器飾品,不僅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而豐田玉也被視為「台灣玉」的代名詞。不過,豐田玉的輝煌榮景只有短短的九年,目前豐田地區僅存數家經營豐田玉的商店,如如豐琢玉工坊、鈺紳貓眼、村長的玉數家,以及數個個人工作室,如黃義雄工作室、高文仁工作室、邱顯文工作室、柯文昌工作室、李錦祥工作室、廖振松工作室、天地之寶等。
|
|
|
豐田玉之風景石 (拍攝/玉嬌龍 陳立輝)
|
| |
|
以蠟光玉材質製作之毛筆 (拍攝/玉嬌龍 陳立輝)
|
|
| | | |
|
|
漁業 黃金蜆
|
由豐坪村往北望去,那一片魚池的景觀正是河蜆的養殖重地,此處為沖積扇之砂礫地,長年冒出地下湧泉。此處所產的河蜆外殼呈現黃褐色,顆顆圓潤飽滿,所以有「黃金蜆」之稱。業者採用階梯式的活水養殖,河蜆的品質優良,並建立蜆精、蜆錠,品牌享譽全國。
| |
|
色澤黃橙,顆粒飽滿的河蜆 (圖片來源:網路)
|
|
| | | |
|
|
農產 花卉
|
花卉的種植為此區首要作物,使得豐田地區素有花蓮縣「花園」之美稱。
蘭花
豐田玉開採的時代,讓許多人在經濟富裕穩定的狀況下,投入養蘭、賞蘭的行列,甚至在山上採礦的同時,有許多人上山採集新品種或特殊的蘭花。目前蘭花的外銷以韓國、日本等地最多,韓國人因為喜事慶典多送蘭花為禮,蘭花的銷路頗廣。
玫瑰花
十幾年前,農會開始輔導部分豐田農民轉作玫瑰種植,截至目前,豐田一帶(含豐裡、豐山、豐坪)還有十多戶玫瑰花農,所種植的玫瑰花,主要作為押花及玫瑰香精油等其他加工品的製造。
|
|
碧蓮寺的前身為大正三年八月所興建的豐田神社。日人設立神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人民敬神崇仰的精神,是國家教化的重要機制。當年的台灣總督非常重視移民守護神社的設立,以豐田村為例,每年六月五日均舉行盛大之例祭,移民們必須放下自身私務參與全村大掃除的準備工作,以示誠敬之意。
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改稱碧蓮寺, 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同祀不動明王。民國五十七年四月恭迎觀音菩薩、彌勒佛、地母娘娘、天上聖母、五穀先帝等諸神進廟登殿。在前往碧蓮寺的參拜道上可見 鳥居、石燈籠、石狗等神社遺址,這些均為豐田村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保存。
碧蓮寺目前為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均舉行盛大之例祭,由三村輪流主辦各項慶祝活動。
目前置於碧蓮寺內的大石碑,是日本殖民村開村三十週年時所立放的紀念碑。上面刻有「開村三十周年記念」「台灣總督 長谷川清 書」等字樣,為當時的歲月留下了紀念。
|
|
|
日人於豐田村開村紀念碑前合影,右後方為「豐田神社」,約為1944年(昭和19年) (提供/徐展東; 翻拍/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
|
玉嬌龍組員站在豐田村開村紀念碑前述說日本移民村的歷史 (拍攝/玉嬌龍 陳立輝)
|
|
| | |
|
|
豐田曾是花東縱谷重要的菸草栽植地區。日人於大正二年首次引進美國黃色種菸草,在吉野移民村(吉安鄉)種植,並逐漸擴及豐田移民村。為改良菸草品種與研發耕作技術,大正七年更於中里(今豐里村)設菸草耕作指導所,菸葉盛極一時。
早年只要看看各家的「煙樓」數量就可以知道該戶家的富裕程度。菸田裡,菸農熟練地於談笑間採下片片「綠片黃金」,高聳的煙樓在烤菸時飄著濃郁的香氣,並為寒冬帶來暖意。現在菸葉雖沒落,但在豐裡、豐坪仍可見到廣島式、大阪市菸樓的舊觀,為過往菸草歲月留下見證,也為日治時期移民產業提供有利的註腳。
|
|
|
1941年(昭和16年)日本移民與長工於煙樓前合影 (提供/黃福旺;翻拍/梁昭南) (圖片提供: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
| |
|
昔日的煙樓,已不再有裊裊燻煙升起 (拍攝/玉嬌龍 張圳成)
|
|
| | |
|
|
日治時期豐田移民村的醫療所,當地居民稱為「醫生的家」,位置在豐裡國小操場的左後方,是一棟瓦頂魚鱗板牆的日式建築。入口的玄關、造形特殊的鬼頭瓦,使得這棟建築格外醒目。
由於東台灣地區早年多處未開發狀態,瘴癘之氣瀰漫,風土病(瘧疾)、黃色熱、細菌性赤痢、恙蟲病等疾病對日本移民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在官營移民計劃之初,就對衛生保健相當關心,並在移民村內設置醫療所、避病室等衛生設施。在人員配置上有醫生、藥劑師、產婆看護婦各一名。
| |
|
日據時代豐田移民村的醫療院所,當地區民稱為醫生的家 (拍攝/玉嬌龍 陳立輝)
|
|
|
目前在豐田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中,也積極成立社區健康服務隊與醫療志工的培訓,希望居民們能活得更健康更愉快。
|
| | |
|
|
豐坪村的地神祠,是相當罕見的日本神祇,即日本的土地神,也是聚落與家宅的守護神。台灣光復後,漢人移民將日本地神視同漢人民間信仰的福德正神來祭拜,並成立土地公會祭祀組織,於民國六十年為露天地神立祠。
「地神」在台灣是個罕見的神衹,位於豐坪村,有洗石子座台,一石橫臥,另一刻有「地神」二字的大石頭置其上,側面刻有「昭和十五年九月社日鎮座」、「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此種神衹為日本的土地神,也是聚落、家宅的守護神,傳說它會以白色狐狸的外型現身。
| |
|
日據時期的地神石碑,目前置於豐坪村土地公廟前 (拍攝/玉嬌龍 張圳成)
|
|
|
近年來由於東華大學環道路興建,一條拓寬為三十米的公路貫穿豐坪村,日式木造老屋多遭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水泥樓房。聚落風貌巨變,地神祠也因道路拓寬而遭到拆除,目前地神石碑被棄置於土地公廟旁。
|
| | |
|
|
豐田移民村初期的農宅建築,主屋原是木造草頂的結構,但這樣的型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多已改建。尤其在光復後,台灣移民進住日本移民村,繼承了日人規劃的每戶四四一坪的土地,經營自己的居住空間。
目前在豐田仍可見屋齡已七十多年的稀有日式農宅,屋頂覆著日本瓦,桁架及天花板均為檜木,屋內則是編竹夾泥牆,外抹石灰,室外用木板以魚鱗板方式構築,這與傳統台灣西部民宅建築明顯不同。部分移民依其生活習慣及價值觀,而對日本建築有不同程
| |
|
豐田地區仍留有一些日式農舍建築 (拍攝/玉嬌龍 張圳成)
|
|
|
度的改造。例如不脫鞋、不分室內室外地板的習慣,使得部分抬高的床板被拆除,或因飲食習慣不同而將廚房加大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1_06.html---------------------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將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延伸閱讀(同類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