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討海人 也放過黑鮪魚」 \\ 陳永松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3/06/23

「同情討海人 也放過黑鮪魚」 \\ 陳永松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陳永松老師(動物科技學系)近日發表一篇關於「同情討海人 也放過黑鮪魚」的文章,發人深省,與大家分享(2013/05/16)  

【陳永松/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此次廣大興廿八號漁船船長被菲律賓射殺事件的背後,其實是一場爭奪黑鮪魚之戰。多年來重複在不同海域上演的喋血事件,除再度讓國人了解台灣討海人的辛酸,也暴露了我國漁業界長期來潛在危機的漁船管理問題。

這次洪船長不幸成為黑鮪魚的代罪羔羊,部分可歸責於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因多年活動下來確實讓台灣人對這尾魚有特殊情感,所謂又愛又怕受傷害。愛的是原來外銷日本的珍饈轉而風光內銷,聲勢一年勝過一年;怕的是國內外環保團體多在道德勸說莫再吃數量明顯減少的黑鮪魚。

確實,黑鮪魚在東港的捕獲量從二千年一萬多尾,溜滑梯般到去年不到五百尾,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道,這隻魚出了狀況。放眼全球在大西洋的北方黑鮪魚捕獲量也都是同樣驟降,咸信過度漁撈將讓牠們面臨絕種危機,而隱藏背後的危機是恐怕連其食物鏈及海洋生態都受到牽連。黑鮪魚身可重達五六百公斤,首次產卵的平均年齡是十一歲。近年漁民較常捕撈到平均兩百公斤的黑鮪魚,其實僅能算剛轉大人而已。

台灣大量推廣吃黑鮪魚距今不過十餘年,能否稱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或有爭論。而捕撈數量的連年劇減,雖非全然是因捕撈消費的助長所致,但做為可能斷炊的物種,不論是淺層吃的文化或是更深入些的海洋文化,我想還是無法逐年形成任何所謂的文化。

對黑鮪魚這種跨疆界洄游魚類之漁業管理,亟須有區域性的漁業組織,以大生態系的觀點讓周遭人民有共享的前景,以積極邁向漁業經營的文化轉向,避免走向共有財的悲劇。

台灣應該用漁業大國的思維,自律式的進行適當管理,再尋求他人的積極認同與跟進。也期待台灣的知名餐廳或主廚能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不須再出面幫不當的觀光政策及政治人物喊燒,以免影響自己的企業形象。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生產端雖無能為力選擇捕撈的魚類,卻可在消費端發揮影響力以提升海鮮文化,例如試著改變舌尖的誘惑,因為只要有意識的避開食用這些較不永續的魚類,多利用如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新定具可持續性的海鮮指南,就可減輕捕撈的壓力,也減少攝食高階食物鏈生物可能含有高量重金屬的風險。對於辛苦的黑鮪魚討海人,也可以減少風險,甚或失去寶貴生命。

大家一起放過黑鮪魚吧!

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海鮮指南

資料來源:聯合報


 原文網站: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20130516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