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好文系列: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 讀書和遊戲中學溝通 / 鼓勵 孩 子自我表達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3/05/05

洪蘭好文系列: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 讀書和遊戲中學溝通 / 鼓勵 孩 子自我表達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洪蘭: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4/9
2009-11-12 Web only 作者:洪蘭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

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

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原文刊登於20091111聯合報)<以上反應專家言論,不代表本社立場>


洪蘭:書本帶給孩子知識,遊戲教他拿捏分寸;讀書和遊戲是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看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有空都願意拿書念給孩子聽,這是很可喜的現象。
不過,遊戲還是孩子的天職,遊戲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父母除了念書給孩子聽,還須帶他去跟別人玩。
有個孩子,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懷裡親子共讀,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是一個愛看書的乖孩子。
五歲進了幼稚園,老師卻說 他過動,愛打人推人。
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玩。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在公寓長大,不懂得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在幼稚園中,跟其他孩子玩時,他便去拉人家,或把玩在一塊兒的另一個孩子推開,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這時母親才驚覺: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裡是錯的,孩子需要從小學習跟別人相處。
這個母親之前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
因為現在社會太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車子多、壞人多、空氣髒,如果帶到公園玩,一個不留神,被壞人抱走就糟了;加上公園的玩具是共用的,她認為不衛生,不如讓孩子在家玩樂高。
所以,她的孩子長到五歲,才第一次經驗團體生活。想不到,在公寓中單獨與母親互動的那一套,在團體不適用,於是孩子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以肢體接觸去溝通,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

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描述過一個部落孩子的童年,他說:「三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加入遊戲團體了,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解釋遊戲規則,也會告誡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例如,搶別人的東西,或愛打人會被驅逐出團體。所以孩子的『社會化』,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一開始時,年長的孩子會容忍年幼孩子的行為,但是容忍有上限,再犯就不跟他玩了。從團體遊戲中,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是規則,一定要遵守。」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孩子的社會化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的。

遊戲除了學習團體生活之外,還教孩子類化已學到的規範。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嬰兒的腳踝上綁一根絲帶,絲帶另一端綁在搖籃上面的走馬燈上,當嬰兒醒來踢腳時,走馬燈就轉動,嬰兒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關係,會一直踢,並咯咯的笑。但是一旦換了不同顏色或花樣的走馬燈,或把嬰兒床從臥室移到客廳,他們就不知道套用原來的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轉以取樂。

實驗者更發現,只要在嬰兒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看不同種類的走馬燈,或在幾個不同環境練習踢動,嬰兒就會知道套用類似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獲得樂趣。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多樣性的刺激,對他學習的彈性(類化)是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情境相似,那麼在這個情境中行得通的,在另外一個情境下,也應該可以。缺乏了這樣的彈性,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互動的方式,在外面跟小朋友就不可以。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跟別人玩。書本帶給他知識,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

在發展的理論上,「遊戲」甚至比「讀書」還重要,因為人品也比知識重要。現代社會,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而領袖力則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培養出來。

【本文摘錄自《生命教育電子報》96年8月份報章佳文】






鼓勵 孩 子自我表達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
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
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

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
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

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

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

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
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

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

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

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

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精選部落客》2008/10/05第2期】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