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中時樂活 作者:黃迺毓
重視孩子教育、全力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的父母們,是很值得尊敬的,如此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很像完美的麵糰,然而經過蒸的過程,有的成為饅頭,有的卻還是麵糰,為什麼呢?
有個朋友某日心血來潮,自己動手做饅頭以抒解壓力。此人自幼聰慧,讀書考試都難不倒她,因此她興致勃勃的找了食譜,買了食材,自信滿滿的大展身手。
按著食譜指示,她將酵母倒入少許糖水中攪拌,然後在大盆子裡放入數杯麵粉,加入適量牛奶、油、鹽、糖及上述調好的酵母水揉勻。把揉好的麵團做成饅頭後,等著醒麵,再將麵團放入蒸鍋中,滿懷期望的等著吃生平第一次的DIY饅頭。
時間到了,她稍稍打開鍋蓋偷看,饅頭似乎沒膨脹起來。她想,可能是時間不太夠,再等等吧!每隔幾分鐘,她就偷看一下,饅頭仍然只是一顆顆蒸過的麵團。她取出咬了一口,難以下嚥。百思不解的她,請教了有經驗的人,終於發現原來她一開始溶解酵母時,食譜上寫的是「溫水」,而她自作聰明的以熱水代替溫水。她的假設是:既然加溫水比冷水效果好,熱水應該會更好!因此在第一個步驟時已經用熱水殺死酵母菌了,難怪蒸了半天依舊是麵團。
聽她笑談這件糗事,我不禁想起一些能力不錯卻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他們多數都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父母有好的工作和收入,也都看重教育,願意盡全力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培植兒女成器。若要勾選「父母作業單」,他們肯定可以拿高分。這樣的父母是很值得尊敬的,他們除了本身的表現好,也是「模範家長」,照專家的看法,無可指摘。如此家長栽培出來的孩子,很像完美的麵團,然而經過蒸的過程,有的成為饅頭,有的卻還是麵團。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發現在過程中,或許是父母愛之切,學習的熱情似乎不知不覺集中在父母身上了。有些孩子成長路上不斷的「替父母」念書、學才藝、參加比賽,親子共同締造了輝煌的學習成就;可是孩子的動機僅止於取悅父母,而非學習本身。
孩子的學習有點像做麵團,父母可以提供材料、調好、拌好,接下來就要等,等麵團「醒」過,才能蒸,蒸的過程就像在人生或職場上接受考驗。之前的過程若大致順利,照理說,DIY饅頭應該是順其自然的成果。但是萬一父母過度的殷切或強勢,燙死了孩子的「學習酵母」,他就一直是麵團了。
我又想起最近有朋友談到公司新聘的年輕人,工作能力尚可,唯缺乏主動;上司交代的他就做,卻很少積極的去創新突破。朋友認為帶這種下屬很累,要辭退他也為難,因為他沒犯大錯,努力程度也維持在過得去。這也是酵母的問題吧?
還好,人不是饅頭,麵團的酵母燙死了就無法挽回,但是人的改變隨時有契機。當我們察覺自己或孩子的學習動機和熱情缺缺,不妨回到失落的起點,慢下腳步,重新品嘗學習的樂趣,尋回內心的學習熱情。
--原文: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72012040600742,00.html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