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前該知道的事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內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指出,想有效疏通人體的經絡系統,傳統方式包括針灸、刮痧或推拿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治療與保養效果,只不過這些方式操作起來較為麻煩,必須借助專業醫療人員才能進行
相對於此,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自己用手按摩經絡穴道了。
瞿瑞瑩說,與肺部有關的穴位很多,若從經絡系統來看,最直接的就屬肺經;
另外,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經也是保養肺系統的重要經絡;再從肺部結構來看,
人體前方的任脈、後方的督脈也與肺部有關;
甚至是從頭頂到後背的膀胱經,也是許多中醫師在治療感冒初期症狀時常用的經絡。
也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敏感度不同,穴位的位置與按摩效果也會有所差別。
一般來說,對於手部可直接按到的穴位,可以手指或按摩輔助工具(如按摩棒)來按摩;
而與肺經有關的穴位,很多是位於肩膀、脖子、後背等處,除了可請他人幫忙,也可以吹風機吹拂,或使用熱敷墊,甚至可於洗澡時以蓮蓬頭沖洗都有同樣的效果。
瞿瑞瑩指出,按摩穴位的手法可分3種頻率,「按3秒、停3秒」是屬於較快的頻率、「按6秒、停6秒」是中等頻率、「按9秒、停9秒」則是較慢的頻率,一般建議居家按摩是以「按6停6」的中等頻率為主,只要按到有痠麻之感,就有「得氣」的效果。
手太陰肺經
(11穴):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預防感冒最有效的經穴,便屬手掌的魚際及手腕的太淵、手肘的曲池三穴。
魚際
在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散紋中。能疏通肺經經氣,調理肺氣、清熱瀉火、止咳平喘,達到解表宣肺的作用。
太淵
在仰掌腕橫紋上。主治與肺有關的疾病,如咳嗽、氣喘、胸痛等。
曲池
屈肘部凹陷處。有疏通筋絡,緩解頭頸肩、肘部痠痛、感冒頭痛、咳嗽及扁桃體炎功效,但孕婦不宜按揉。
魚際
形似魚腹,因而得名,民眾平時就可以按壓,可清肺熱、止咳喘、利咽喉、消疳積。
手陽明大腸經
(20穴):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合谷位於手掌向下,手指併攏,位於虎口肌肉凸起處,是很好找的穴位,能清熱解表鎮痛、疏筋散風、通降腸胃,改善氣管不適也有作用。
曲池位於手肘外側端,肘彎起後橫紋結束的凹陷處,按摩此穴可以緩解頭頸肩、肘部痠痛、感冒頭痛、咳嗽及扁桃體炎,能清降脾胃的熱,調解因暴飲暴食,腸胃不適也有效果。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的中點,旁開0.5寸處的鼻唇溝陷中,左右各一穴,有宣肺氣、通鼻竅的作用,能治療鼻塞、流鼻涕、流鼻血等病症
依照子午流注所示,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盛,有利於排泄除毒,此時可將前一天累積在體內的的廢物排除,讓我們神清氣爽迎接全新的一天。
足陽明胃經
(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脾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可強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能力。對消化、神經、血液、循環、內分泌、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的疾病、功效更為明顯。
足太陰脾經
(21穴):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三陰交穴
可以補脾土,促進脾造血。在治療婦科疾病、性失衡、泌尿系統失衡、消化系統失衡和情緒失衡時,這是關鍵穴道。三陰交通常用來治療焦慮、失眠、頭痛和經痛,也是緩解沉重感與倦怠感的重要穴道。懷孕期間禁用此穴。
手太陽小腸經
(19穴):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
(67穴):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醪、次醪、中醪、下楞、會陰、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諳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腎俞穴
腰部疼痛時,可花兩三分鐘時間,用手掌拍打背後的腎俞穴,每次拍打100多下,腰部的酸痛感很快就減輕了。其作用能強腎健體,緩解腰痛、耳鳴、高血壓等。
殷門穴
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一是通經活絡;二是疏通筋脈。
委中穴
對於緩解背部疼痛、急性腰痛、肌肉痙攣、扭傷、膝蓋僵硬和腿痛很有效,也可以用來治療關節炎、皮膚病(發癢、炎症),以及發熱症狀,例如熱衰竭和中暑。
足少陰腎經
(27穴):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
湧泉
在足底,卷足時前部凹陷處,大約足2、3趾趾縫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點上。一是清腦醒神,二是安神定志,三是清熱散風。對此穴位經常拔罐,可以導引腎虛之火及上焦濁氣,並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降血壓,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手足麻木及浮腫的作用。
手厥陰心包經
(9穴):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池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是心包經上最重要的穴道之一,平常按摩可以強心理氣活血、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心慌焦慮等。
手少陽三焦經
(23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躇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
(44穴):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陽陵泉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一是通筋活絡;二是疏經利節;三是清熱利膽。
風池穴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一是清心明目;二是清熱散風;三是通竅活絡。
足厥陰肝經
(14穴):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蠢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太衝(沖)穴
可以緩解整體緊繃與緊張,藉此滋養肌腱和韌帶。這個穴道對緩解高血壓、治療失眠、甚至糖尿病的療效也十分出名。
任脈
(24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關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一是培根固元。二是培腎壯陽,補腎壯陽,調經固沖,清熱利濕,此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主生殖,主元氣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三是補虛固本。此穴能增強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壯一身之氣。
氣海穴
位於兩腎之間,是人體先天元氣匯集之處,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髮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具有培補元氣、回陽固脫的作用。
將手指併攏放在肚臍的下方兩指處(臍下1.5寸)是氣海穴、三指處(臍下3寸)就是關元穴。 每天用手掌以順時針方向按揉這兩大養生穴位30~50次。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一是能調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滯。此穴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濕,降逆止嘔之功效。
膻中穴
是宗氣聚會所在,為心包經募穴,有寬胸理氣的效果,對調理自己氣息效果顯著,加上膻中穴後面即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在,經常刺激這個穴位還可以增強免疫力。
督脈
(28穴):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耳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 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命門穴
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一是補腎調經;二是理腸固脫
全部
手太陰肺經
(11穴):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
(20穴):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陽明胃經
(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脾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足太陰脾經
(21穴):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手少陰心經
(9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
(19穴):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
(67穴):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醪、次醪、中醪、下楞、會陰、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諳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足少陰腎經
(27穴):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
手厥陰心包經
(9穴):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
(23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躇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
(44穴):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
(14穴):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蠢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督脈
(28穴):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耳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 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任脈
(24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