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演員梁家輝擔綱,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刮痧」,今春在大陸與西方世界席捲熱潮。
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歐美人,都趁拜訪北京時,體驗中國流傳甚久的刮痧,以滿足對東方民俗療法的神秘遐想。
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劇情的高潮就由劇中梁家輝小孩背後片片紅色的痧痕掀起。原是爺爺(梁家輝的父親)為了替愛孫退燒而刮痧留下的印記,在美國醫生的眼中卻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
梁家輝吃上官司,一場中西文化衝突於焉展開。
引起這場紛爭的紅色痧痕,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民眾卻是一點也不陌生。
特別是在容易中暑的炎炎夏日,常看見有人拿著湯匙或只是徒手用指節、指背往另一人背上重複地刮,不久後,紅紅紫紫的斑痕便會出現。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醫院中醫分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
「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
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若用現代的語言解釋,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
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部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
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無法消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部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
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無法消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
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
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
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勁刮、亂刮,一兩個星期可能都無法消去。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但是,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吳長新說。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
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陳建成解釋,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endorphin)而達到止痛的作用。
這也可能是有些人接受一些大的外力刺激後反而覺得比較舒服的原因。
此外,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
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
中醫師楊哲彥表示,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
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
振興醫師陳建成也提醒,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
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
中醫師楊哲彥表示,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
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
振興醫師陳建成也提醒,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
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
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演變成中風。
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
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得不償失。
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強調,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強調,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2.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審稿專家: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內科主任程惠政)
頸三條
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
1.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2.3.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
1.太厚刮不到痧
2.太薄易傷皮膚
3.多用途
4.寬度約成人手掌大,易於施力
拔罐要注意什麼?
拔罐與刮痧同樣是種按摩穴道與經絡的方法,只是拔罐力道更深。
它是利用類似杯子的器材,透過事先加熱或者抽氣,使罐內氣壓小於體內氣壓,讓皮膚自然往外推而被罐子吸附,達到活絡循環的目的。
與刮痧類似,正確拔罐不應拔到極度疼痛,而且,施行者應該「氣定神閒」地拔罐,而不是粗魯地拔來拔去,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
許多刮痧的注意事項同樣可應用到拔罐。
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也提醒,與刮痧一樣,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若突然施以外力,心肺功能輸出量驟增,患者很可能會呼吸困難、休克,應避免拔罐。
最近不幸在拔罐中過世的男性,生前常因背痛而尋求拔罐緩解症狀。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也藉此提醒,中背部的疼痛很可能是心臟方面疾病的前兆,或者反應其他內臟問題的警訊,有中背痛的民眾要提高警覺,早日就醫檢查。
原文:康健雜誌45期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