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限塑]資源回收不利用? 以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就不關我的事,但你知道嗎?丟進去的垃圾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2/09/18

[環保限塑]資源回收不利用? 以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就不關我的事,但你知道嗎?丟進去的垃圾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圖片:家樂福



資源回收不利用


2018-07-
採訪/撰稿 林靜梅
攝影 許中熹 陳慶鐘 葉鎮中,剪輯 許中熹

許多人以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就不關我的事,但你知道嗎?丟進去的垃圾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五顏六色的利樂包、牛奶盒,還有紙杯、紙餐盒,通通倒入這處巨大的散漿機,沒一會兒攪碎的紙容器被溫水吞噬,褪去顏色,變成一大鍋泥色奶昔。
國內唯一的紙容器處理廠,攪碎後透過浮力,把紙漿跟容器上的塑膠膜分選出來,最後產出紙漿跟塑膠粒兩種二次料。
從2016年開始,回收率從一個月大概兩三百噸到現在一個月兩千多噸,大概成長七八倍。

紙容器一向被當成紙類,混在一起回收,過去回收量始終不如預期。

從2016年開始,回收率從一個月大概兩三百噸到現在一個月兩千多噸,大概成長七八倍。
2015年環保署調高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提高經濟誘因,讓回收者有意願花工、花時間把它挑出來,回收量因而有明顯成長。
連泰紙業公司總經理連文泓指出,回收量約成長七八倍,他強調紙容器在所有容器裡面,最受價格誘因的影響,因為它的材質輕,價格原料又特別便宜,所以一定要有很強的經濟誘因,才能提升回收量。

處理後的紙漿跟塑膠粒都能外銷出口,讓回收後再利用,不成問題,但業者指出,容器上塑膠膜、材質越來越複雜,令人頭痛。
以紙杯來看,過去多用韌性好的PE,但現在咖啡杯需耐高溫,改用PP。
以前回收PE可做塑膠袋,但現在混了韌性不夠的PP,只能做更低價的填充料。
如果這層膜,用的是生物可分解的PLA材質,更麻煩。
連文泓表示,PLA跟紙比較像,不該跟塑膠放在一起。
混在一起就會讓它的料不純,價值下降。

複雜,甚至標示不明的材質,增加後端處理業者的麻煩,造成收料意願降低,第一線從事回收的志工有親身經歷。
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志工陳明賢指出,他們不收標示不清楚或複合材料的物品,因為最後端的處理廠不好處理,回收商也不願意收。

從公司行號等處收來的資源回收物,一車車載進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為了確保東西能依材質分類好,大批志工窩在容器堆裡,細心揀選,還得特別挑出這些俗稱「薄片塑膠」的東西,包括雞蛋盒、餅乾或是蛋糕盒,部分咖啡杯,還有水果盒、裝玩具的塑膠軟殼,這類東西需要另行處理,它們讓更後端的回收業者,一個頭兩個大。

塑膠分類廠負責人李燈照說,只要塑膠摻到這種薄片,處理廠就不會要,因為這些東西標示不清、材質不明,結果造成他們廠區內堆置三百多公噸的塑膠,無處可去。

國內資源回收體系,是建立在「延伸製造者責任」的精神,環保署先從源頭向製造、輸入業者,收取「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依照不同材質,訂定不同費率,再把錢拿來補貼後端,從事回收跟再處理的業者。

回收後有錢補貼的物品,就是依廢清法第十五條,由主管機關公告的應回收項目,包括食品類平板容器,也就是拿來裝食物的薄片塑膠,回收了有錢拿。
但廢清法又有另一條:第五條第六項,也明列清潔隊應回收塑膠類廢棄物,像是裝玩具、電池這類軟殼薄片塑膠雖然要回收,但並沒有在源頭向製造、輸入業者收錢,因此就算認真回收,也沒補貼可拿。

沒分類好,有補貼跟沒補貼的,通通混在一起,加上材質複雜,導致後端處理廠不收。以現行制度,若處理廠不收,回收廠也就領不到補貼,回收業者呼籲,政府應該在源頭統一材質,否則問題無解。

回收業者喊話,呼籲中央從源頭統一所有薄片塑膠材質,這樣不管怎麼收,都沒問題,環保署清楚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仍表示需要審慎評估。
現實是,如果單採某一種、而排除其他材質,可能會被指控有圖利之嫌。

環保署曾在2016年估算,全台有六千公噸薄片塑膠堆置回收廠內,當年五月與業者開會研商,最後環保署指示各縣市,協助業者「進廠焚化」,也就是燒掉處理。
官員表示,當時回收業者揚言,若不解決去化問題,就全面拒收清潔隊的回收物,中央才協調焚化先解燃眉之急。
而此次事件也暴露,物品回收後沒有再利用市場,收了可能也是徒然。

環保團體點出,長久以來,環保署只重視並宣揚國內資源回收率有多高,卻不談回收後的再處理利用率。

而公告應回收的項目,如果民眾經勸導後仍不回收,會被罰1200到6000元,但官方卻指示送進焚化爐?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指出,在國外這類石化製品常因雜質過多,無法做物質回收,最後以焚化處理,這是在能源回收
廢管處則說,會推動更有效率的能源回收方式。

台灣有傲人的資源回收率,但這個數字並不代表回收後的再處理率一樣突出,物品回收了沒有再利用,只能打回一般垃圾處理。
從薄片塑膠的困境,可看到民眾丟進回收桶的行為,並非結束,而是挑戰的開始,當後端處理市場,無法支撐民眾的丟棄時,唯有慎選材質、節制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才有可能減輕廢棄物衍生的棘手問題。



菜市場好「塑」Pay


2020-09
採訪/撰稿 錢志偉

台灣從2002年開始,推動「以價制量」、「限塑政策」,包括超市、超商、百貨、量販店等等,納管了14大類、10萬家業者。塑膠袋使用量加總,每年可以減少45億個,不過塑膠袋使用量依舊驚人,每年仍高達155億。

傳統菜市場,非限塑政策的管制場所,成為塑膠袋使用最大的集散地。
新北市環保局循環資源科長蔣本芝指出,傳統市場多是裸賣食材,限塑政策對直接接觸食物的提袋並沒有管制,塑膠袋成本便宜、乾淨、使用方便、免費索取,造成攤商及消費者無節制的使用。

然而民眾使用量極大的塑膠袋,能進入回收系統再利用的,卻少之又少。
回收業者李哲賢帶領採訪團隊進入塑膠回收場,滿坑滿谷的塑膠回收物,有小朋友的玩具、小腳踏車、安全帽,「連女生的內在、外在美都有」,沒有仔細分類,全部打包過來,光是人工揀選,就是個大工程。

李哲賢指出,地方清潔隊收來的資源回收物都會標售,但類目只載明「塑膠」,沒有做好分類,只要是塑膠品,業者都要收。
他特別點名回收的塑膠袋,「讓我很頭大」,材質不明、又髒又油,增加後端處理的麻煩,末端處理業者拒絕收取,上百噸無處去的塑膠袋,只能減容壓磚堆在戶外,日曬雨淋五、六年,都已經發葉長出草。

塑膠袋衍生的陸地公害,讓環境志工疲於奔命,呼籲減量,如果棄置塑膠袋流入海洋、河川,造成生物誤食及水源污染,終究會經過食物鏈,再回敬到人類身上,從生活中減少塑膠袋使用量,是迫切議題

為了削減一次性塑膠袋的環境威脅,新北市與荒野保護協會在蘆洲打造全台第一座「不」塑菜市場。
民眾若自備環保袋,攤商會主動提供優惠折扣,市府亦推出減塑集點贈品誘因,加上荒野志工的減塑教育,形塑消費者的減塑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減塑小組組長陳逸樺談到,
宣導減塑不是要仇恨塑膠,塑膠是中性的東西,沒有善跟惡,是人類使用方式錯誤,要改變使用一次就拋棄的習慣。

環保作家涂月華也以自身的不塑生活經驗,傳遞綠色消費觀念,親身示範上市場不需要任何塑膠袋,就可以採買的訣竅,「不塑與環保不等於失去生活品質」,身為自主性高的消費者,上市場時可以優先選擇小農直售、友善環境的店家及包裝。
當消費者展開免塑行動,少用塑膠袋,業者營業成本降低,消費者獲得實質回饋,也可以減輕環境負擔。

----------

源頭減塑再「禁」一步

環保署將自2022年7月起擬禁止所有飲料店使用保麗龍杯,並授權各縣市可禁用其他塑膠材質的一次用飲料杯。
為了提供誘因,環署也明定,消費者自備飲料杯,受管制的業者應給予至少5元價差。

連鎖便利商店及速食店還應逐步建置免費的「循環杯租借服務」,環保署規定,提供服務的門市應在2023年前達總店數的5%。
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則提前響應,與循環容器供應業者好盒器合作,在全台6家門市提供免費循環杯租借服務,且租借杯不限在麥當勞使用,而是鄰近商圈都能用。

從源頭減量 台灣年耗20億個飲料杯 先禁保麗龍

海洋塑膠垃圾問題嚴重,學者估計2050年海中垃圾將比魚類多,大量塑膠垃圾不僅傷害海洋生態,難以分解的塑膠微粒也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其中又以一次性塑膠垃圾最為嚴重。

環保署逐步限用塑膠袋、吸管、免洗餐具,下一步就是我國每年消耗20億個的飲料杯垃圾。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飲料店將不得提供保麗龍等發泡塑膠材質的一次用飲料杯。

「複合性材質只要含有發泡性塑膠,原則上都是禁用。」環保署回收基管會表示,由於發泡塑膠回收成本高且易碎,散布海灘及海洋等環境中不易清除,危害生物及污染海洋,因此優先禁用。
至於其他材質的一次性塑膠杯,則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各縣市的管制規範及實施日期。
長期關注廢棄物問題的看守台灣協會則提出,限用材質應擴及含塑淋膜紙杯,「(含塑淋膜紙杯)這種『假紙杯』也不易回收,希望納入縣市政府可規範禁用的範圍。」

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呼籲,各縣市政府應提出更進步、更完整的規定,加速減少一次性用品,從源頭減量,也有助於解決廢棄物去化問題。

以台北市為例,市府已開始跟餐飲業者商談,要減少保麗龍以外、其他材質的一次性飲料杯。
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說明,從源頭減量解決塑膠垃圾問題,不只減少廢棄物,也有助於達成淨零碳排。
台北市提出的淨零轉型路徑中,就有規劃2030年全市禁用一次性餐具等塑膠製品,輔導餐飲業者全面建置循環容器,實現全循環零廢棄目標。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