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牡蠣、生蠔大解析!
其實牡蠣 = 蚵仔!!!!
因為牡蠣為牡蠣科物種的通稱,蚵仔就是他的台語的俗稱,而生蠔指的是生鮮個體的生菌數有受到嚴格控管,符合生食標準的牡蠣。
牡蠣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產品,含有大量的鋅、鐵及維他命 B12,所以國外食用牡蠣多以生鮮為主。
【臺灣常見的牡蠣】
主要為葡萄牙牡蠣(俗名蚵仔)和囊牡蠣(俗名石蚵)2類。
可依據殼內邊緣的紋路加以分辨,蚵仔的殼內為平滑,石蚵的殼內側外緣則有看似拉鍊狀的小齒分布。
【臺灣的養殖牡蠣】
均為巨牡蠣屬的葡萄牙牡蠣(俗名蚵仔) ,其體型較小, 大多一年就可收成,遇到颱風或天災甚至要提早搶收。
受限於臺灣的生長水域,生菌數含量較高,通常不做為生食,而以蚵仔煎、蚵仔湯、烤蚵仔等方式食用。
【體型較大的進口牡蠣】多為巨牡蠣屬的太平洋牡蠣(大部分以生蠔型態進口)。
生蠔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為太平洋牡蠣,其體型較大,生長在溫帶水域,通常需要2-3年才能收成,並會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育肥,提高生蠔的風味。
【體型較大的進口牡蠣】多為巨牡蠣屬的太平洋牡蠣(大部分以生蠔型態進口)。
生蠔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為太平洋牡蠣,其體型較大,生長在溫帶水域,通常需要2-3年才能收成,並會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育肥,提高生蠔的風味。
另外,由於其風味亦受生長環境影響,因此會以產地命名來區分,例如法國的芬蒂克雷Fine de Claire、吉拉多Gillardeau,日本的厚岸牡蠣、廣島牡蠣等產品。
另外尚有產於法國貝隆的歐洲扁殼蠔(Ostrea edulis )或是澳洲雪梨的岩蠔(Ostrea angasi)等,也常被作為生蠔食用。
-----------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蚵仔是「牡蠣」在台灣的俗稱,一般多見於西海岸較淺的海域,是台灣最重要的養殖貝類,這一顆顆小小的蚵仔,是台灣養殖業的命脈、漁村重要的經濟來源。
牡蠣種類
營養豐富的牡蠣有「海中牛奶」美稱,閩南語叫它「蚵仔」,廣東人稱「蠔」,在西式餐廳「生蠔」則是桌上佳餚,種種名稱讓人疑惑,究竟這些「白白軟軟」的貝類是同一種生物嗎?
水產養殖達人黃之暘說,蚵仔、生蠔在生物界定上是同一屬的「兄弟」,牡蠣是較正式的統稱。
台灣養殖牡蠣品種以「巨牡蠣」為主,國外溫帶地區則常見「太平洋牡蠣」。
帶殼的叫牡蠣。
從殼中取出的叫蚵仔。
個頭大的叫生蠔。
一般印象認為,蚵仔體型較小、不能生吃;生蠔體型較大、可以生吃。不過品種並非影響牡蠣體型的主因,養殖的環境及時間才是重點。台灣氣候較熱,牡蠣成熟期短,因此個頭較小,相同的品種在溫帶海域需兩至四倍的時間才能成熟,生長時間拉長,體型自然也會長得比較大。
至於牡蠣能否生食,則取決於採收、運輸、保鮮過程中的溫度及濕度,只要生菌數達一定標準以下皆可生食。
生蠔品牌非品種
愛吃生蠔的饕客一定對貝隆生蠔、吉拉多生蠔不陌生,其實這些名稱都不是指特定的牡蠣品種,而是生蠔品牌。
貝隆(Belon)生蠔
產自法國布列塔尼海岸,形狀呈扁圓型,生長期長,繁殖難度與成本較高,價格也較為昂貴,但其獨特的碘味讓世界饕客愛不釋口。
吉拉多(Gillardeau)生蠔
以養殖商家族Gillardeau命名,屬於長凹型的生蠔,養殖過程相當繁複,造就吉拉多生蠔貝柱清脆、囊體柔嫩的特質,鮮甜帶有水果甜味。
生長特性
牡蠣是一種濾食性動物,孵化後會在海中浮游,選定地方附著就不再移動,以濾食有機藻類、浮游生物成長。
蚵殼通常有一面較薄,這是牡蠣在成長時所分泌的物質,而厚的那一面則是牡蠣的附著基礎
野生牡蠣多棲息在潮間帶或淺海的礁岩海底,養殖牡蠣為了考量水域的養分,通常會設在淡、海水交接的出海口處,以肥沃的水質提升牡蠣品質。
養殖方式
台灣養殖牡蠣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由於牡蠣幼苗需要附著基礎,從早期丟石塊、插竹竿及樹枝等方式,演變至今,以「吊棚式」最為常見。
吊棚式是將蚵殼打洞用竹竿串起來,再放入海中讓牡蠣幼苗附著其上,在大概八個月的成熟期後即可收成。
吊棚式養殖法。
單體牡蠣。
近幾年來有養殖業者培育出針對生食的高價牡蠣,發展出「單體牡蠣」的養殖法,其實就是將果樹「疏果」的概念應用在水產養殖中,如此生產的牡蠣需要多花一倍的時間,但體型大、肉肥美、經濟價值高,近來頗受歡迎。
牡蠣小知識
牡蠣風味取決於生殖腺
品嚐牡蠣,肥美柔嫩的白色囊體是饕客最愛,也是滋味最濃郁之處,其實牡蠣風味來自於生殖腺,也就是其精巢或卵巢。
何時品嚐牡蠣最美味?
台灣西部沿海是牡蠣養殖主要場域,最北到新竹香山,南至高雄、屏東,其中以雲林、彰化、嘉義產量最豐,由於養殖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能享用肥美的牡蠣。
不過溫帶地區國家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凡是與牡蠣(Oyster)一樣為「r」結尾的月份即為最佳賞味時間,也就是從九月至十二月左右。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