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經營的困擾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0/07/20

台灣農業經營的困擾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台灣農業經營的困擾 轉載自壞壞農場


.分類:未分類資料夾2010/07/19 17:25

.相信大家常常都會看到媒體報導,哪一種農產品價格飆涨,哪一種農產品崩盤沒人要等等等消息,或許大家都很好奇,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台灣地狹人稠,可耕地越來越少,投入的人也越來越少,農村人口老化,為什麼還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呢?



先讓大家稍微了解一下狀況,當然了,我說的是實況,主要是與農民朋友言談之間的紀錄,或許各地方的狀況會不一樣,但是經過整理後,應該還是大同小異。

目前產地的銷售通路有以下幾種

一、共同運銷或是個人供貨送交台北果菜運銷公司拍賣:統計起來約有40%~50%的農友採取這個方式進行銷售,銷售的狀況是生產者分級、包裝,交到產銷班的集貨場,統一派車送往市場拍賣,拍賣會因為品牌、品質、需求產生不同的結果,獲得的金額扣除手續費用,匯入農民的戶頭,農民沒有議價空間,送出去了不由得你不賣,價格由拍賣官與承銷商決定,當然,只要品質夠,收益將會是所有通路最高的。



優點在於共同運銷可以獲得運輸上的優惠,台北果菜運銷公司有44.6%作有的官股(分別是台北市以及農委會持有),55.4%左右的民股(農會產銷班25%、通路商各佔20%、合作社10%),董監事由農委會及各地農會代表(總幹事或是理事長等要職)擔任,以蔬菜、水果、花卉為主要的服務項目。



產生的利潤會依股權分配統籌,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的產銷班補助,經費大多都是由這邊來的,所以接受補助的農民,都會被要求要將產品送到共同運銷拍賣。

這個制度起出發點上是相當好的,希望由政府主導,讓農民團體以及民間的承銷商入股,達成利潤分享的目的,但是對農民最重要的農會,好像、貌似、幾乎已經不很有辦法搞了,再幾乎失去功能的單位為農民代表的狀況之下,董事會其實形同虛設,或許這也是容易引起誤會的地方了。

董事長--官方身分 常務董事--50%官方身分



16位董事職務內有六位勉強可以稱之為農民代表,2位運銷商代表,8位屬於官方身分,監察人 3位有兩位具有官方身分。



所以說,官方意味濃厚(佔董事會14/27),亦由官方主導整體的運作實施等等等,其實這是很好的制度,只可惜已經被玩爛了,整個的設計非常完善,思考方向也很正確,但是還是由人下去執行,所以決定價格的不是農民也不是消費者,是拍賣官以及承銷商,這只是一個交易平台而已,無法約束,無法可管。



所以會發生很多問題,相對的也會影響到農民供貨的意願,但這是現行最公平公開的通路了,所有的交易狀況都會公佈,消費者也可以很輕易的查到行情,不過這些是農民拿到的價錢,運輸和包裝手續費還沒扣。

承銷人取得貨物之後,會再轉運一次到各地的經銷或者是零售,中間合理的利潤是四成,因為必須扣除人工、運輸、消耗以及風險,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會加固定的利潤上去,例如進貨已經公斤計算,出貨以台斤計算,有四成的價差,加上一成的服務費用,以標準階段而言,農民拿到的會是零售價的30%上下,例如零售一斤500的草莓,農民在成本還沒有扣除的狀況下,只能拿到150...這是很正常的。



優點在於大量生產的部分可以利用拍賣市場龐大的交易量快速出售農產品,且高品質、具有品牌的農場,可以獲得比較高的利潤,缺點在於"人"的成份太高,投入初期會很失望,而且長因為分級作業不熟悉,造成許多缺失。

二、行口:俗稱大盤商,目前約有40%的農民仍是會將產品送到熟識的行口托售,一樣會扣除10%的行仲費用,但是分級不會像拍賣市場嚴格,當然價格一定會降低,大約會打八折,但是將包裝、運輸的成本扣除之後,還是差不多一樣,如果是這條通路出去的,品質要求比較低,價格會比較便宜,但是呢,農民拿的還是一樣,而且就算品質再好,也不會有不同的價格,滯銷的狀況發生時,通常就是會血本無歸還要賠上運輸的費用,優點在於銷售簡便,距離近,缺點在於收益不高。

三、中盤收購:俗稱"販仔",運銷商會到產地收購農產品,通常與農民熟識之後,會指定作物與品種,但是常常發生當價格崩盤的時候毀約不收購,或是折半收購,搶貨的時候僅以當初議定的價格收購,非常容易造成產、銷對立,優點在於收購價會比行口高,缺點在於風險非常高。



四、農場直營或自產自銷:這個部分相信來這裡的農友大部分都會採取同樣的策略,就是種出來的作物自己賣,或是委託農場的經銷賣,利潤會比較高,但是在經營上會變的很痛苦,而且運輸成本常常會高於生產成本,變成無法提升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意願,所以會有農場直營業務的,一般都會是小農,無農藥或有機農場,優點再於收益可以有效提升因為價格可以由農場自行計算訂定,缺點在於農場主人無法將心力完全投注於生產,在產、管、銷一體的狀況下,很容易出錯。

另外大宗的糧食作物如水稻、甘藷、飼料玉米等等,也是由相同的模式運作,當然,每一段的利潤都是固定的,當出現供需失衡的時候,或是通路團結的時候,就只能從產地砍下去.....



所以,我敢說一句,農產品除了契約與自產自銷之外,都是送貨去然後隨便收購端算,沒有議價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從事農業獲利困難的地方。


消極的作為是從提升品質做起,把自己的產品作到頂尖,讓大家搶貨,自然會有利潤,但這樣必須作到該樣作物領域前10名才會比較有機會,要非常努力,而且具備高度專業知識以及長久的經驗。(待續)


**************************

解決農產品通路的積極性作為


.分類:暢談理念2010/07/19 18:10

.(承上文)



如何有積極性的作為呢?壞爸依目前所遇到過,解決或是還卡住的問題,大家分享,寫的有道理請大家拍拍手,寫錯了也歡迎兔臭。



一、農場本身必須有的自我要求:每個農場都會不同的特色,經營成功的通常都會有幾個特點:1.高品質。2.高品質。3.高品質,品質是所有產品決勝的關鍵,要把自己準備好,才會有機會,當生產技術仍有進步空間的時候,就不能怪說拿不到應得的利潤,品質的要求隨不同的客群會有不同的定義,但是美味永遠是排在第一位。



二、農場必須有的特色:如何吸引消費者願意依照農場訂定的售價購買產品,重點在於農場本身的特色,我想壞壞農場有很多東西都會是挑戰全台農場直營第一貴,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願意持續的購買我們的產品,除了看壞爸是地獄倒楣鬼的同情票之外,無農藥、高品質已經成為壞壞牌農產品的特色了,大家都會很放心的購買,因為知道我們的產品相對應的售價就會有相對應的品質,以無農藥為基準下去分級,不行的我會汰除或是送人,但是"行"的,就會收取應得的利潤,這是我們努力的成果,我也不會感到不安。



滿足了上面兩點之後,我們才有辦法採取更積極性的作為,說真的,自產自銷的客源有限,大量產出的時候會賣不完,生長期間會斷貨,且受天候影響頗大,單一農場根本無法穩定供貨,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的困擾(不要懷疑,我在說我自己...),所以在積極性的作為上,我想到兩種方式比較可行:



1.農場自我提升,爭取保障價格收購:農場主人提升栽培技術,創造無法被取代的農產品,且這個產品是消費市場能接受的,喜歡的,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拿到契約,只是時間要很久,會很辛苦,一般剛投入的農場無法承受這些損耗。



2.農民自行成立直營實體通路:由農場自行投資成立實體通路,聘請專業經理人經營,通路與運輸的利潤回饋給持股的農場,一個賣場形式的FARM MARKET,可以讓消費者習慣性的選購,搭配虛擬通路的運作,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成功,但是只要是投資,一定會有風險,而且這個風險很大,運作資金也會很嚇人,重點是人性的慣例"懷疑",會是無法成事主要因素,或許大家會想說那就一個人自己搞,我在送去那邊賣就好了阿,我說,搞那個人要不要賺應得的利潤?要不要承擔很高的風險,在市場接受度一定的狀況下,還不是會把風險管理的成本算在農場頭上,有賺的笑納,賠的時候砍產地價,是不是一樣會發生送來隨便你算的狀況?所以是不是應該想要分享利潤的農場也要共同承擔風險?如果只想要穩賺的,不願意接受規範,不願意承擔風險,會不會有這種社會福利呢?不可能的,也不用想說會有比行情高的收購價或是保障價格,本體企業沒有辦法獲利,就不會有發展,要獲利只好從產地砍。



寫到這邊我的心理真的有很大的感觸,與其說大家買水果玉米,倒不如說大家在買壞壞農場,這些時候都能感受到大家對我們濃濃的關心與支持,我也很想將這些關心與支持放大,讓更多農民轉型,只可惜一直無法成行,大家對我的期望太高,也太看得起我了,真的,沒有子彈就無法戰爭,抱歉了大家,在一年之後,我爽約了,無農藥栽培協會無法依約定在今年成立,或許要再等一陣子啦。(待續)

.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