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媽護家抗爭 改變了師大商圈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2/02/27

婆媽護家抗爭 改變了師大商圈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聯合報


去年十月廿六日,一個尋常的周三。平時西裝革履或在家相夫教子的師大三里里民(古風、古莊、龍泉),生平第一次走上街頭拉白布條呼口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當時沒有人想像得到,師大夜市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四個月過去,出現了令人不可置信的改變。「師大夜市」從官方文宣、捷運站指標一一消失了,公車站牌下月初改名後,「師大夜市」四字將徹底從官方指標上消失。六米巷道內違規營業的店家紛紛接到市府改善通知書、罰單,店面租金更是宛如「溜滑梯」,愈來愈多的鐵門上都貼了「遷移啟事」。


師大三里居民展現高度的社區自覺與公民意識,成了台北市第一個社區成功對抗商業進駐的範例。這場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不可能的任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敲敲打打 敲出公民意識


外界不知道的是,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社會運動,最初是由泰順街五○巷前段婆婆媽媽的護家行動開始,再加上一位「雞婆」的女里長。一切故事要從去年秋天,泰順街五○巷某一個敲敲打打的下午說起。


走進距離師大商圈核心已有一小段距離的泰順街五○巷前段,兩排矗立的五層樓公寓,「六米以下巷道不得營業」巨幅白布條從公寓五樓樓梯間「從天而降」。這裡是師大三里反師大夜市行動中的「起義地點」,開出革命的「第一槍」。


「里民『警告』我:不管妳遇到什麼壓力,絕對不可以把布條拿下來!」去年一月上任的古風里里長孔憲娟是師大三里中唯一的女里長。她說,師大商圈早期集中在師大路卅九巷與龍泉街,部分位處原本就是可以營業的「商一特」,井水不犯河水。


這五、六年師大商圈往四周擴散,噪音、空汙、消防問題接踵而至。去年夏天開始,連位處邊陲的泰順街五○巷都開始「淪陷」。孔憲娟去年上任後,每天半夜電話接不完,第一句話就是「里長,妳還睡得著啊?」「我家樓下一直冒白煙,趕快救救我們!」


原本泰順街五○巷前段只有零星一、兩家店家,居民也相安無事。去年九月間,十六號一樓突然圍起了密實的三夾板,不時傳出敲打聲。


一天,居民好奇地鑽到縫隙一看,「哇!不得了,裡面牆壁都被打掉了!」大家想起九二一東星大樓倒塌的慘劇,一通通電話又打進古風里辦公室,十之八九都是家庭主婦。「我告訴他們,你們一個一個打來,沒用啦,要就去連署!」


串連行動 挨家挨戶拜訪


沒想到,其中三、四位婆婆媽媽真的開始行動。從學校退休的徐老師從一開始就參與串連行動。她說,媽媽們挨家挨戶按門鈴,即使吃了閉門羹,媽媽們不死心地一再登門拜訪。


有媽媽半夜偷偷跑到店家附近去拍照;還趁月黑風高時,爬著梯子去掛布條,「大家真的都豁出去了!」孔憲娟還記得,要居民連署那天是禮拜五,周一一大早,居民就捧了卅七份連署書送到里辦公室。


還有卅多歲的年輕上班族女性里民,從都市計畫法中「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找出住宅區內「六米以下巷道不得從事餐飲業」的關鍵法條,讓連署活動有了強而有力的切入點。


連署書送出後,居民開始集會商討對策,「泰順街五○巷居民自救會」雛型自此出現。但每次開會通知單才剛貼上一樓大門,一轉頭就不翼而飛,原來是經營商店的一樓房東及房客「我們前腳貼,他們後腳撕」。後來改貼到一樓大門內。


徐老師說,有時大家站在住家附近討論「行動方案」,發現一樓房東遠遠出現,立刻假裝若無其事寒暄:「你家小孩最近考試怎麼樣啊?」就連開會通知單,也只寫著「時間、地點」簡單兩行字,簡直就像地下秘密組織。


來開會的人一次比一次多,最後還多到需要借用里活動中心。居民最後決定十月廿六日走上街頭,當晚從泰順街五○巷集結,步行到辛亥區民活動中心舉行公聽會。「一開始稀稀落落的!」徐老師邊走忍不住邊回頭。沒想到,一路上不斷有人加入,到了終點,「我一回頭,居然看不到盡頭!」


公聽會上 居民怒火爆發


當天公聽會,來了市府發展局、環保局、商業處等相關單位,居民怒火與能量一次爆發,成了這場反師大夜市運動最重要的分水嶺與里程碑。


公聽會落幕後,三里居民也組成了自救會,由三里各推選代表,婆婆媽媽功成身退、退居第二線。但這群婆婆媽媽已改變了師大三里的命運。


孔憲娟說,這場運動會成功,是因婆婆媽媽展現過人的毅力與韌性。媽媽們是最溫和的族群,可是一旦威脅到她最在乎的價值──寧靜、安全、衛生、環保、教育,「她就會跟你拚了!」




違規源頭 營業登記證和土地使用分區脫勾

記者邱瓊玉、吳曼寧/台北報導/聯合報
師大商圈的商家與住戶持續對立,外界都在關注北市府的下一步究竟要怎麼做?北市長郝龍斌昨天表示,市府是在「公共安全」及「居民安寧」的前提下,積極輔導商家改善;師大商圈會維持下去,影響層面並非外傳那麼廣。

郝龍斌指出,師大商圈共有六百多個商家,市府會取締嚴重違法的業者,大部分的業者,如不會影響民眾安全的「水準書局」,不必太擔心。市府會跟商圈及居民代表對話,也願建立商圈與居民的溝通平台。


北市府祭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要求師大商圈六米以下巷道違規營業的商家,停止違規營業。但外界更好奇,為什麼當初北市府會允許這些違規店家合法領有營業登記證?


台北市副市長陳雄文解釋,為鼓勵創業,經濟部在二○○九年修訂商業法,任何人只要檢具相關文件,即可申請營業登記證。儘管文件中會附帶提醒「應符合土地使用分區管理規定」,卻不是核發要件,造成營業登記證和土地使用分區脫勾,才會出現類似的違法情況。


有藝文人士擔憂,「康青龍街區」的文創特色是否會消失?陳雄文表示,市府不是要消滅師大商圈,這些都是違法商家的「危言聳聽」;觀光局力推康青龍街區時,僅四百家商家,如今膨脹至六百多家,其中很多更是違法營業,市府當然有權改善。


他強調,目前僅對師大商圈做專案處理,不同商圈會各有變通作法;未來將參考社區營造模式,讓師大商圈更有大學城的意象。



繪師大老店地圖…居民試圖找第三條路

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聯合報
周末夜裡,走近師大商圈泰順街二六巷口,穿過排隊購買菠蘿油麵包的長長人龍,走上二樓「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不算寬敞的辦公室,一群年輕男女拿著地圖熱烈地討論著。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師大社區居民,正試圖走出溫和的「第三條路」。

從小在師大社區長大、七十四年次的OL「結比」,是「還我師大優質生活圈」部落格的板主,她目睹師大周邊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感慨地寫下「老店未死,是被排擠」一文。


她說,師大社區早期是一個小型生活圈,商家與居民充滿相互依存的醇厚情感;很多雙薪家庭或家中臨時有事,會把孩子或是貓狗「寄放」在店家。


住在泰順街的Bobby說,他念小學時,放學後,都在家附近的理髮店等奶奶忙完來接他;甚至有店家周轉不靈,居民還自掏腰包拿出十萬元給店家應急。


也是師大居民的「香菇」說,因租金一再上漲,師大老店遭排擠的情況在這兩、三年愈來愈猛烈。「結比」也補充,居民反對、厭惡的是師大社區近幾年無止盡的擴張,但對早期店家是「有感情的」,並不希望把老店趕盡殺絕。


這群新生代的師大居民每周都固定在「OURs」聚會,討論師大社區的下一步,試圖在店家的「共存共榮」與自救會訴求的「依法行政」外,走出「第三條路」。他們第一步先從繪製師大「老店地圖」開始,追憶師大已消逝或正消逝中的老店、老情感。


「香菇」說,師大社區有市場、商家、住宅區,透過老店地圖拼湊出立體的記憶,找出有溫度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們要的生活方式」。


「結比」認為,現在反師大夜市的運動少了「重要的描述」,在缺乏共鳴與在地連結的情況下,很容易無以為繼。


從事社造工作的戴開成說,公部門無法理解社區歷史的脈絡,「也不會想要弄清楚」;他們希望為這場反師大夜市運動填進血肉,告訴大家「師大居民,到底要什麼?」






--原文:

/台北報導/聯合報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