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共存「同住家人確診」!3+4居家隔離照護整理包/什麼時候該快篩?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2/05/05

疫情共存「同住家人確診」!3+4居家隔離照護整理包/什麼時候該快篩?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 ,



每週規定滾動調整

更新時間:5月25日 15:00

近日COVID-19本土確診人數急速攀升,今年本土案例累計已破百萬例,疫情指揮中心持續滾動性調整規則,密切接觸者範圍大調整,如今只匡列同住家人或室友,並從5月17日起調整,密切接觸者若已打三劑疫苗者,得免進行居家隔離措施,改為進行7天(0+7)自主防疫,國、高中生仍維持7天待在家。

5月26日起,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不需再做PCR。


家人確診了怎麼辦?還沒收到通知前必知的六大步驟
 圖文來源  王芊淩

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急速攀升,現在民眾遇到最多的問題,從醫院通知、或是健保快易通 APP ,發現自己 PCR 陽性,卻遲遲沒收到衛生局的通知,考量到現在確診人數暴增,等待通知的時間較長,到底發現自己陽性確診以後該怎麼辦?
Heho 告訴您從接到確診後應該需要知道的大準則。

確診等待通知前有這些

第一步:不要離開房間

第二步:主動通知密切接觸者、填寫線上疫調單

第三步:準備居家照護物品

第四步:觀察自己症狀

輕症表現

中症 【需就醫】

第五步:適度營養補充

第六步:等待時間解隔離


詳情
第一步:不要離開房間
如果還沒收到衛生局通知,先不要驚慌!請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在家中單獨 1 人 1 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只是不少人疑惑為什麼遲遲等不到通知,主要是現在個案較多,系統作業需時間,不要驚慌可以先採取以下步驟,等後通知。

第二步:主動通知密切接觸者、填寫線上疫調單

從開始有症狀日期往前推算兩天,如果是無症狀者以確診的日期往前回想兩天,通知曾經共同用餐、共同居住、職場、學校或有過至少 15 分鐘面對面接觸的「密切接觸者」,確診者可以先主動告知他們,請他們需要準備進行居家隔離 3+4 。


此時如果已經收到疾管署的簡訊,可以開始進行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點選網址連結進入系統,其中會利用身分證後面六碼進行驗證,填寫以下資訊:

基本資料填寫(手機號碼、居住地址、工作就學資訊等)
最早出現症狀日期或檢驗陽性日期
密切接觸者
是否有慢性疾病或懷孕

另外,等到收到衛生局通知後,若有下載社交距離 APP 的確診者,記得將自己資料上傳,讓曾經有與你接觸的民眾可以接到通知、提高警覺。

第三步:準備居家照護物品

因應確診數急速增加,雙北大多數輕症、無症狀患者都是留在居家照護,在還沒收到通知以前可以先為居家照護做準備,若是需要採買可以請同住家人幫忙、或是線上採買,建議準備的內容可從七大方向著手:

日常用品:衣物、個人、清潔用品、衛生紙等

三餐規劃:先備妥乾糧

醫療用品:口罩、體溫計、血氧機

電子用品: 手機、電話、電腦 、網路、視訊配備等

常備藥品:退燒、止咳、止痛等藥物

清潔用具:清潔劑、漂白水、75%酒精、抹布、垃圾袋等

緊急聯絡資訊:緊急連絡人(非同住家人)、地區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專線



密切接觸者匡列原則,辦公室同事以「九宮格座位」為判別基準。(圖/台中市政府提供,2022.04.26)







那該怎麼知道我會是居家照護,還是可以到集中檢疫所、或是醫院?
主要是由衛生局或是醫師進行研判,確診個案經評估後,依指示送往下列三項處所。





第四步:觀察自己症狀

因應每個人症狀表現狀況不同,有極少數患者病程可能在短時間中急速惡化,確診在家時到底要注意什麼?中研院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將輕、中、重症不同典型症狀條列,提醒民眾要多留意。

輕症表現

流鼻水、打噴嚏
喉嚨痛/癢、乾咳、聲音啞
頭痛
全身肌肉酸痛、疲憊
食慾不振、噁心、拉肚子
發燒

中症 【需就醫】

呼吸急促(肺炎徵兆、也可能是脫水)
血氧下降(肺炎徵兆 )
嚴重脫水 (口乾舌燥、少尿、暈眩)
劇烈頭痛

進入重症【需救護車】

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皮膚冰冷
昏迷不醒、昏倒
胸痛




如果屬於輕症需要非緊急醫療,可以利用遠距看診,透過「健康益友 APP 」「健保快易通」,可以進行門診視訊診療預約。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指定責任醫院,劃定責任分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與關懷服務。


或是各個醫院有該院的視訊診療,可以上網醫療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但若是屬於較危急中重症的情況,除了可以請 119 救護車協助、防疫計程車、也開放民眾自行就醫。




第五步:適度營養補充

如果有症狀除了藉由常備藥物緩解症狀外,營養補充也很重要, Heho健康陳筠臻營養師推3項保健品改善不適 :維生素B群、維生素C、電解質補充液。





第六步:等待時間解隔離

居家照護日常生活有許多要注意,包含環境應該要定期消毒、使用的垃圾也需要靜置再丟棄,使用過的衣服、物品都不要跟其他家人混用。

若是沒有病程太大的變化,隔離 10 天後就可解隔離,進入 7 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無症狀及輕症確診者,經 4 月 16 日專家諮詢會議決議調整解除隔離條件,只要無症狀或症狀緩解,且符合下列任一條件即可解除隔離治療,並進行 7 天自主健康管理: 」

距發病、採檢日第 4 天內,追蹤 2 次快篩或 PCR 陰性(Ct 值大於等於 30)

2.距發病、採檢日第 5 至 9 天內,追蹤 1 次篩或 PCR 陰性(Ct 值大於等於 30)

3. 距發病、採檢日達 10 天,無須採檢




但前兩項的解隔離條件需要在專業醫事人員操作,所以主要是用在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的確診者,如果是一般的居家照護的民眾則是採取第三個方式為發病採檢十天後即可解隔離。

文、王芊淩/圖、Heho美編群、地方政府


圖片來源


我是密切接觸者嗎?密切接觸者定義為何?

只要與確診者曾有過密切接觸,就須進行10天的居家隔離。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密切接觸者定義為自個案發病前4日起至隔離前,具下列任一項接觸情形:
在無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累計大於15分鐘面對面之接觸者。
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之醫療人員及同住者。
在無適當防護下,執行引發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
只要身邊有人確診後,經調查符合前述密切接觸定義,就會被匡列為接觸者,並納入居家隔離管制對象。

得知自己是密切接觸者該怎麼辦?

儘管尚無法得知自己是否確診,且也暫無新冠肺炎症狀,此時除了觀察自身健康狀態外,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應進行以下措施,以免其他民眾或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不慎被感染:

待在家中,維持一人一室,勿離開房間。
盡量與家人使用不同衛浴設備。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的同住家人更要小心。
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洗手或用酒精消毒)勿與家人共餐、共用物品。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常接觸物體表面。
若是發現有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相關症狀,可進行家用快篩。
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應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

來源:Heho健康網

COVID-19/如何面對家人確診?心理師解析如何調適情緒:切勿煩、急躁
文:李祉函

「你看你到處亂跑才確診!」、「為什麼全家就你確診?」本土疫情爆發,當家中出現確診者,有時也會引發相關爭吵,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醫院諮商心理師蔡曉雯表示,每個人面對家人確診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出現擔憂情緒時會以生氣來表現,這時就會開始指責確診的家人。

若家人確診,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蔡曉雯心理師建議,若身邊家人確診,旁人第一步一定要先安定自己的心,「確診者增加是普遍的現象,若家人可能確診、或是已經確診,千萬不要急、煩躁,要用平靜、放鬆的心情去對待家人。」

陪伴者過度擔憂 易增加確診者壓力

此外,也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居家照護應注意的守則有哪些,了解如何照護、幫助確診者之後再去面對確診的家人並進行溝通,蔡曉雯心理師表示,「再多的擔憂對於確診者的復原一點幫助也沒有,容易讓確診者壓力更大。」

因此可以轉個念頭,把被隔離期間當作休假一樣,安靜地陪伴受訪者,讓受訪者靠自己的抵抗力及時間走向復原之路。

疫情爆發之際,「被匡列」成了越來越常見的日常,此外,沒被匡列也不代表自己沒有確診的風險,蔡曉雯心理師指出,擔心傳染給別人也是常見被匡列時的情緒反應,不過最近傳染的不確定性已經提高,因此可以想成是大家集體要一起度過的陣痛期,朝向與病毒共存。

匡列隔離在家 「練習獨處」也很重要

雖然被匡列隔離在家中,但還是可以透過通訊設備與好友、家人進行交流,接著,「練習獨處」也很重要,可以把隔離期間當作是休養期,並做一些有興趣的事,例如看劇、吃美食、泡澡等。

而若是家人、好友被隔離,第一步可以先提供正確的疫情資訊穩定居隔者的心情,接著可以多陪陪居隔者聊天並主動關懷,透過聊天可以了解對方擔心的面向,進一步給予解答、資訊。

不過蔡曉雯心理師提醒,若無論怎麼幫助、安撫家人或是朋友,對方卻還是陷入黑洞、憂鬱,甚至發生失眠的狀況,可以建議對方尋求專業協助或是進行精神檢測量表。

心理師分享疫情下舒緩方式 幫助減少壓力
蔡曉雯心理師也分享緩解壓力的方法,可以先評估自己的緊張與焦慮是否合理,若為合理的焦慮,再進行相關作為。

接著可以進一步覺察自身緊張和壓力的反應是什麼,蔡曉雯心理師指出,「身心為相連的,焦慮恐懼的心態常常反映在身體,可以覺察自己的身體症狀是什麼,常見的有胸悶、肌肉緊繃、頭暈、胃痛等。」覺察完畢後,可再進行以下步驟:

呼吸:
最簡單的舒緩方法就是呼吸,覺察呼吸時身體會自然的放慢呼吸,放慢呼吸後心跳、血壓、肌肉也會跟著變慢與放鬆,在壓力狀態下,呼吸會變得短而急促,在覺察的情況下,可以提醒自己放慢與加深呼吸(或腹式呼吸),進而達到放鬆效果。

覺察肌肉緊繃之處,練習放鬆肌肉:
可以在呼吸時覺察身體肌肉緊繃的地方,身心相連,心理影響身體,身體也可以影響心理,透過放鬆肌肉也能放鬆心情。
當覺察到緊繃,我們就會自然放鬆,時時覺察緊繃,就是時時練習放鬆肌肉的機會,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容易放鬆了。

運動:
運動是最好的放鬆方法,運動後分泌的神經傳導素可以讓心理及腦部放鬆,如果下班後身體很累,也可以慢走半小時放鬆心情,最好的腦部休息,就是安靜的走著,可快可慢,把心放在身邊的風景,但若今天體力已經耗竭,就不要勉強去動,過度運動反而會讓免疫力降低。

做個人放鬆、享受的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休閒活動,興趣本身可以讓人專注、放鬆,進而達到舒壓,個人興趣與嗜好可以帶來專注喜悅的時光,非常珍貴有意義的能力,也是高壓生活中維持平衡的方式。

找人聊聊: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會讓人安心、放鬆,建議可以找個你可以放心與信任的人聊一聊、陪一陪。 
傾聽自己的心,不安時,說一些溫柔的話安撫自己 找到對自己最有安撫能力的話語,例如:我不是一人孤軍奮戰,我可以請求支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做得不錯,只要持續平靜穩定的走下去等。

文/李祉函 

--------------

整合在家隔離5大注意事項 
分隔確診者&未確診者最重要!

為更快速地知道檢測結果,不少人都會使用快速測試進行肺炎檢測,若不幸確診,待進入政府的隔離檢疫措施或需要一段時間,因此讓不少人都擔憂在等待期間會感染其他同住人。
以下就係大家整合5大在家隔離的注意事項,不論確診者或未確診者都需要特別留神,以防令確診人數擴大!

在家隔離 |全家:為確診者創造個人空間

假如家中有人不幸確診,建議盡量為確診者創造個人的空間,例如單人間和個人洗手間,以分隔確診者與未確診者,空間內亦須備有消毒濕紙巾、消毒噴霧等消毒用品,讓確診者亦可進行房間消毒。
若家中只有一個洗手間,則建議所有人在使用時都需佩戴口罩和手套,而在確診者使用後也必須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 ,以避免造成接觸感染。

情況許可的話,最好為確診者打造一個一應俱全的個人空間。

若需要共用洗手間,在確診者使用後需要妥善消毒和清潔。

需要的物資放在門外即可,門外亦可放置消毒用品,方便照顧病人時使用。

在家隔離 |非確診者:家中進行全面消毒
其他非確診者在與確診者隔離後,建議在家中進行全面消毒和清潔,減低確診者在檢測前所留下來的接觸感染風險。
而在清潔和消毒時,除了須佩戴口罩和手套,亦記得需打開窗戶保持通風,確保自己不會在清潔的時候受到感染。
完成消毒程序後,則記得要將口罩和手套包好丟掉,減輕他人感染的機會。

先進行一次全家清潔及消毒。

確診者使用過的物品亦需要妥善消毒。
建議帶着口罩和手套進行清潔。

在家隔離 |確診者:盡免避免直接接觸
當確診者知道自己確診後,便應盡量避免與其他同住人直接接觸,建議長期待在個人空間中,並長期佩戴口罩和手套,以防在空氣中傳播病毒,感染同住人。
而在開門領取物資或丟垃圾的時候也需要特別留神,先確保門外沒有人才出門,以避免直接接觸。若無法與家人分隔空間的時候,則建議盡量保持距離,同時打開家中的窗戶,以增加空氣流通。

確診者在房間中亦須佩戴口罩。

家中有寵物的話亦應避免與確診者接觸。
在隔離期間亦需定時進行快速測試。

確診者的房間需有足夠的消毒用品和口罩。

房間中亦須備有藥物。

在家隔離 |接觸者(照顧病人):保持警惕
如果家中的確診者屬需要照顧的老人家和小朋友,那麼接觸者便需要特別保持警惕,以防感染而失去照顧病人的能力。
首先在照顧病人的時候需要長期佩戴口罩和手套,情況許可的話亦建議穿着保護衣,而最理想的情況是盡量避免與病人長期接觸。

同時需要為病人單獨準備垃圾桶和垃圾袋,在處理病人的垃圾時必須帶手套,處理後亦要立刻消毒洗手。
而處理病人用過的餐具時亦須帶手套,並需要用高溫及清潔劑清洗餐具,不過建議最好使用即棄餐具,從而大大減低接觸感染的機會。

如家中的確診者是小朋友的話,便需要特別照顧。

家人在照顧期間亦須佩戴口罩。

以「全副武裝」來照顧病人可保護自己。

在家隔離 |全家:完成隔離後大掃除
當確診者完成家居隔離,檢測結果從陽性變成陰性後,建議全家人都進行一次快速測試,以確保家人在期間沒有感染。
若果全家都獲得陰性結果,便可進行全家的大掃除,清潔和消毒家中,特別是確診者在隔離期間居住的獨立空間須更妥善地消毒,以免遺留病毒,造成感染。





以下是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所提供的建議:

一、家人安置:
1.先規劃出單獨衛浴的房間,讓輕症確診的家人可以安心的居家隔離。

2.如果全家只有一間衛浴,至少提供病人專用的衛浴用品,裝在籃子裡讓病人帶進帶出。

3.病人每一次使用衛浴「前、後」,都要用酒精洗手。
輕症病人理論上身手矯健,因此出衛浴之前,請自己負責任,用稀釋50倍的漂白水擦拭所有手摸過的地方。其他家人要使用之前,也可以預防性的再消毒一次。

二、環境消毒:
1.當家中曾經有疑似或確診COVID-19的人,在過去24小時內在家中停留,則要對家進行消毒。

2.清潔過程先戴上手套和口罩,並且讓室內通風。

3.使用稀釋50倍的漂白水,將所有常用手觸摸的地方進行消毒,如:電燈開關,門把,遙控器,抽屜把手,椅子把手等等。像地板這種手很少觸摸的地方,反而最不重要。

4.消毒後脫下手套,然後確實洗手,等味道散去再關窗。

5.請注意漂白水不用太濃,所謂稀釋50倍的意思,就是20cc的漂白水,放入1000cc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
稀釋50倍漂白水的味道已經非常刺鼻,有氣喘的人請一定要在通風處使用。

6.如果沒有新的病人觸摸環境,那消毒一次就夠了。

三、衣服和餐具:
1.處理病人用過衣服和餐具時,都要戴上手套和口罩。

2.餐具用洗碗精+熱水洗過就已經足夠了,病毒沒那麼厲害。

3.衣服用洗衣精+烘乾,病毒也一定死,不要緊張。

4.處理完餐具或衣物後,請洗手。

如果家人去了檢疫所,或者進了醫院,請先讓房間通風並淨空一天一夜,再進行室內消毒。
你也可以先偷懶一下,等個三天三夜,基本上病毒也幾乎死光了,三天後再做基本的打掃,其他家人就可以使用房間了。


------------

家人確診怎麼辦?提供多少公費快篩?能出門工作嗎?3+4居隔Q&A一次看
提要

3+4居家隔離整理包/什麼時候該快篩?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


文、王芊淩

隨著確診人數飆升,為了讓國內社會保持正常運作,指揮中心宣布接觸者的居家隔離天數從原本10天,調整為 3+4 天,到底「3+4」是什麼意思呢?在執行面又可能遇到哪些問題?針對常見的問題作出整理。

居隔 3+4 政策大哉問
哪些人符合使用 3+4 規範?

3+4 到底是要被隔離幾天?

3+4 到底需要篩檢幾次?

3+4 會提供多少公費快篩?

3+4 這樣不會有風險?

已經居隔者該怎麼辦?


哪些人符合使用 3+4 規範?
確診者發病日、採檢陽性日往前推兩天,曾經有接觸過超過15分鐘以上,且都沒有戴口罩就會定為密切接觸者,包括像是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同事,就會被匡列「居家隔離」的對象就適用。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到:「很多確診者不敢告訴別人,因為親朋好友、同事都要被隔離 10 天,導致生活工作大亂。改為 3+4 一但接觸到確診不要隔離那麼多天,對生活秩序、運作影響最小,這是走向與病毒共存必備的。」


3+4 到底是要被隔離幾天?

前面 3 天:採取居家隔離( 1 人 1 室為原則)。

後面 4 天:彈性自主防疫,若有外出的需求經過「快篩陰性」可上班、出門。

雖然後面 4 天自主防疫期間可以外出、上班,但是有許多禁止的行為,包含不能到餐廳內用、不能聚餐、聚會、不能到人潮擁擠的地方,外出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餐廳內用,學生以不到學校上課為原則。

3+4 到底需要篩檢幾次?

至多總共五次,但若沒有要出門後面四天自主防疫不需要天天篩檢。

在前面三天居家隔離第一天採檢一次,後面四天自主防疫若要出門天天都要快篩,但若是不想要出門也可以選擇不要快篩,而快篩試劑會由隔離所在地地方政府發放。

民眾採檢後若出現快篩陽性再通報衛生單位,陰性則不用回傳證明。

3+4 會提供多少公費快篩?

指揮中心宣布提供 3+4 居家隔離成人與大學以上學生 3 劑公費快篩試劑,國小至高中學生則提供 2 劑,陳時中仍強調:「有需要再快篩,沒出門就不用天天篩。」

3+4 這樣不會有風險?

主要會有這樣的政策指定,是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目前 Omicron 潛伏期最多為 72 小時,超過 72 小時以後如果帶有病毒能夠驗出來的機會最大。

只是從過往嚴謹 10 天居家隔離調整為 3+4 ,不少民眾覺得會不會太鬆、未必等遵守等問題。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解釋:「政策是要求民眾自主快篩,一種民眾不想要每天快篩、有些民眾雖然想配合但不會操作、未來也可能快篩不夠,這些情況都是造成漏洞,但政策一定判隨風險,考慮目前風險對社會影響已經不大,因為整個社會風險已經很高統計上沒有差異。」

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分析:「以匡列居隔 20 萬人計算,在無任何居隔及快篩措施下,將遺漏確診個案 6400 例;若居隔3天並搭配快篩,遺漏確診個案則下降至 2662 例,至少減低一半;若將居隔天數延至 5 天、7 天、10 天,遺漏確診個案數差異不大。」

已經居隔者該怎麼辦?

新制從 4 月 26 日起實施,回溯目前已居隔超過三天者,自 4 月 27 日開始解除隔離。


本文轉載自《Heho健康》,原文請點此

------------

居家隔離「同住家人染疫」!過來人曝2點做好:無罩交談也安全

關鍵是通風+沒共餐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現在已進入每天新增破萬例的「疫情成長期」,居隔人數也瞬間暴增,自4月26日起實施居隔「3+4」新制,一名網友表示,爸媽都打過3劑疫苗了,雖然輕症可以在家隔離,不過媽媽在家隔離期間,爸爸也染疫,因此好奇問「有人跟確診家人同住,卻沒有染疫嗎?」

原PO在PTT發文,父母都打過3劑莫德納,媽媽30日確診之後便待在家隔離,但是偶爾也會走出來活動,不可能「真的完全隔離」,而爸爸於3日也確診,她則是於今日早上快篩,第二條線是淡紅色。
由於同住屋簷下,每天生活在一起,是親密接觸者,如果一人確診,可能其他人也會染疫,因此好奇想問問大家,「有案例是跟確診家人同處幾天,但沒有確診的嗎?」

貼文一出,有過來人表示通風、沒共餐是關鍵,「家人3週前確診,其他人都沒中,覺得關鍵是通風+沒共餐,確診的20多歲,3劑疫苗打3M,我和另2位也3M,另1位AMM,會提到通風,是因為確診的家人在病發第2、3天都有無罩和其他人近距離(2m)交談,原本也以為會中,猜測應該是客廳比較大+陽台門常開有對流,給大家參考」。

其他網友則表示,「我家呀,我老公確診,其餘家人共7人都陰性,重點我老公還沒什麼症狀」、「堂嫂確診,堂哥一起住了,一週以上了,完全沒事」、「去年親戚家一個人中其他同住的四個家人都正常」、「我主管,兩個小孩跟老婆都發燒確診,但他陰性」、「有啊,我兒子同學父母確診,小孩只好一起被關在防疫旅館10天,到最後第10天父母還是陽性,但一路孩子都陰性」。

不過,也有網友指出,跟身體的抵抗力有關係,「我有跟確診者在一個小房間抽菸聊天一個小時左右,房間能放一張小桌子、兩張椅子,也沒有確診,大家都是三劑莫德納,我那朋友也是,不過他們全家都確診了」。


------------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確診者「居家照護」者
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
常讓民眾分不清;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提醒,居隔者「同戶非同室」僅居隔「3+4」天
但「同室」照顧確診者,如照顧老人、幼童,必須在確診者10天解除隔離後,開始居隔「3+4」天,等於同室照顧者要居隔「13+4」天,

曾梓展表示,目前防疫措施有
居家檢疫、
居家隔離及
居家照護,

市民詢問最多是「居家照護」及「同住家人」隔離天數,
確診者為「10(居家隔離)+7(健康目主管理)」天,同時符合2條件,分別為有症狀者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及距病日或採檢日達10天,則可解除隔離,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非確診者),可分為
「同戶非同室」的接觸者及
「同室照顧者」,
其中「同戶非同室」接觸者為與確診最後接觸日起進行3(居家隔離)+4(自主防疫)。

必須注意的是「同室照顧者」,如同室照顧幼童、老人,接觸很密切,認定染疫機率高,同室照顧者在照顧居家照護的確診者10天後,由於居隔期是以與確診者的最後接觸日算起,因此在照顧確診者滿10天後,另外再開始進行3+4,居家隔離3天後自主防疫4天。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