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家人成為iPhone寡婦、孤兒!你「i 瘋」上癮了嗎?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8/20

別讓家人成為iPhone寡婦、孤兒!你「i 瘋」上癮了嗎?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別讓家人成為iPhone寡婦、孤兒!你「i 瘋」上癮了嗎?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還沒下床就拿手機查郵件,跟朋友吃飯時各自上臉書留言、打卡,沒人要互動,小遊戲沒破關就無法入眠……

兒子週末特地從台北回來看老爸,結果老爸竟然一直在玩手機裡的小遊戲,」沈經理悻悻然地說。



去年他買了兩支智慧型手機給爸媽,想讓兩老體驗時下最新的科技產品,但最近回家探望父母時,卻發現63歲的老爸沈迷於手機裡的各種遊戲,做兒子的想好好地跟爸爸聊個天,老爸卻像孩子一樣心不在焉,邊回應他的話,邊盯著手機,忙著點按螢幕中的泡泡。惹得沈先生聯合其他兄弟姊妹跟老爸約法三章,全家聚會時,不可以玩iPhone。



去年,美國出現了「iPhone上癮症侯群(iPhone Addiction Syndrome)」的新詞彙,專指三不五時就想摸一下手機、而且只要一離開手機就感到慌張失措的手機使用者。過去大家只擔心青少年網路成癮,但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許多成人也不知不覺地跟著淪陷,影響了自己跟旁人的關係。



別讓家人、朋友成為 iPhone寡婦、iPhone孤兒



歐洲國家過去用「足球寡婦」形容在世界盃比賽期間因為不看比賽而被長期冷落的人,現在,也出現了「iPhone寡婦」。史丹佛大學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系教授譚亞魯曼(Tanya Luhrmann)對校內200名大學生做了一項iPhone上癮的調查,發現許多iPhone使用者都曾經被家人跟朋友抱怨,花了太多時間在用手機,有6%的人表示,因為朋友們都在使用手機,因而感到被冷落、孤立在外。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認為,親密的人在一起,有各自想做的事情是正常的,重點是彼此有沒有其他好好相處的時間。圍桌吃飯是蕭慧英全家人相處最重要的時刻,既不開電視,也沒有人會帶筆電或手機上桌,大家很自然地在這段時間享受親子相處時光,即使有人打電話來,也會告訴對方等會兒再打來。




一位金融界主管就自嘲有了智慧手機以後,他變得常常「哀」又「瘋」,跟同事出差,原以為可以好好在高鐵上討論工作,卻發現同事們一上車全都低頭對著手機猛「點」,沒人要互動。



中華電信副總經理石木標也曾經被太太抗議過太愛玩手機。為了職責所在,要了解合作手機的通訊品質,石木標兩年前開始,每天口袋裡都裝著三支不同型號的智慧型手機,公事包中還有一台iPad。他靠手機收信、批公文、上臉書、看影片,不知不覺開始上癮,時常拿手機上餐桌,邊吃邊瀏覽網頁。老婆多次忍耐後向他抱怨:「你到底有什麼事情這麼忙?」石木標才發現自己忽略太太感受,往後先把手機擺在很遠的地方,才上餐桌。



行動通訊科技讓人們可以隨時不受空間的侷限,立即滿足對資訊的需要,但也很容易讓人忽略當下的情境,尤其是面對最親密的親人、朋友時更容易不加掩飾,除了需要更細心體察他人以外,也必須找到相處的平衡點。






石木標每兩三天也會不帶手機跟太太到附近學校的操場散步一小時,暫時脫離工作跟手機的束縛。



還有另一種情況,則是聚會時,有些人會不斷忙著拿手機拍照、上傳到臉書,朋友明明就在身邊,卻還是猛點著手機螢幕在「打卡」、幫彼此的照片按「讚」、留言。



對於這種情況,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王佳煌認為,只要沒有人感覺不被尊重,其實無傷大雅,因為現代人情感交流的方式其實是「虛擬」與「實體」同時進行、相互影響。上網立刻分享的人,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給不在場的朋友,讓他人透過瀏覽跟回應參與其中,而即使朋友在現場,在臉書上按「讚」也會提升當下情境的趣味,其實都算是一種互動。

蘋果社群網站「Taipei Mac」的發起人邱忠政是噗浪的重度使用者,只要遇到有趣的事,他都會立刻寫在噗浪上跟「噗友」分享、討論。有幾次出國逛街,他在店裡買了打折的名牌衣服,就立刻把戰利品拍照上傳,結果網友回應熱烈。他一時興起再發言可幫大家代買,想不到半個小時後,20多個人推文,最後他帶了滿滿一箱衣服回台灣。




很多人感嘆:「智慧型手機讓人的距離變遠了!」這樣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一家人同桌吃飯,卻不交談,各自拿出手機玩遊戲、看影片、傳訊息;員工旅遊時,大家在車上各自低頭使用手機。



但是王佳煌認為,不需要急著感嘆,把所有情況都怪罪在手機上。因為科技不會完全脫離原本的社會情境,有的時候它反而凸顯了人們原有的關係。



「可以想想沒有手機的時候,情況會如何,」王佳煌說,以前一群人聚會聊天,也會出現有些人無話可講或想休息的時候,只是以往只能發呆,現在手機提供另一個出口。或者一家人吃飽不交談,也可能是本來就沒有養成聊天的習慣,只是過去大家盯著牆上的電視,現在換成手機。



有些時候講話不一定就代表良好的互動,王佳煌舉參加喜宴為例,彼此不熟的賓客在等待開席時,可能會為了避免尷尬而硬是找話題聊天,也沒有因此真的跟對方變親近。但如果彼此談得來,大概不會有人想把手機拿出來玩。

三不五時就想滑一下 小心你已被手機控制




如果因為過於頻繁使用手機,發現自己摸手機的動作變成一種制約,只要一個人獨處,就會不時想滑開螢幕鎖,查看是否有新訊息,偶爾還耳朵裡錯覺,冒出訊息通知聲,可能就要小心你已經「i上癮」。



有一次,邱忠政陪孩子看多啦A夢,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覺得卡通裡有個音效跟他手機訊息的通知聲很像,他被搞得心神不寧,直嚷自己手機中毒了。



在廣告公司上班的小翠就覺得手機已是生活的一部份,每天踏出門就開始拿起手機,查詢行事曆、傳訊息給朋友、瀏覽臉書上的回應,但久了以後,她發現自己常不自覺地拿起手機點按,「好像成了習慣,即使沒有要看什麼東西,也會在那邊點啊點的,」小翠無奈地說,而且只要看到電池顯示只剩半格,就會開始慌張、焦慮,唯恐會與外界斷了聯繫。



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可以透過聊天工具知道朋友也在線上,可以快速向對方傳簡訊。但要是對方沒有立刻回應,小翠就很容易生氣,「明明就在線上啊,為什麼不回?」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雖然現在大多數人著迷手機的情況距離醫學認定需要治療的「上癮症」還有一段距離,但如果發現自己在使用手機時,出現無法克制的感覺,總是覺得心情隨手機擺盪、煩躁,甚至因此讓自己無法專心工作、事情延宕、影響睡眠時,可能就得想想自己是否因為太過依賴手機,反被手機操控了。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718&page=9




想脫離控制,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不要把手機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



手機不放口袋、手邊,就不容易讓自己隨時隨地拿起來看一下。尤其要避免放在胸前,以減少因為焦慮手機響而出現「震動幻覺」的情況。



■改掉漫無目的瀏覽習慣



打開手機前,先想想看自己為什麼要打開手機?要尋找什麼資訊?得到要找的連結時,就直接點進去,提醒自己先把目標找到。千萬不要因為看到旁邊出現其他有趣的連結又點進去,結果被帶到遙遠的地方,忘記自己原本要做什麼。



■把各種通知功能關掉



智慧型手機常幫你連結各種社交網絡,只要一有人回應留言或來信,就會發出通知聲。其實這是最恐怖的制約,最好把通知設定關掉。「一聽到訊息聲,很難不立刻打開來看,」邱忠政就說,尤其是具有類似MSN的即時通訊軟體,好像變成你隨時可讓人家找到,也讓人輕易打斷了你的進度。

限定瀏覽社群網站的時間




如果你常動不動就想用智慧型手機看臉書、噗浪,甚至一看就忘了時間,造成工作與生活混亂與沒有效率,不妨規定自己一天只能在特定的幾個時間瀏覽網頁,而且看完第一頁就停止,不要統統看完,或者在最新動態上設定優先顯示的朋友名單。



■需要專心的時候 就把手機關掉



因為需要24小時為病人待命,葉啟斌平時會帶兩支手機,只要碰到像是做研究、讀論文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專心的時候,就會把智慧型手機放在比較遠的地方,只留下陽春型的公務手機,就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工作,也不必擔心漏接緊急的電話。



■每天找一段時間關機



例如下班後,或者晚上10點以後強迫關機,讓大腦有機會練習放鬆緊繃的神經,睡眠較香甜,也免將來有腦癌等其他病變的擔憂。



記得告訴自己,再重要的消息或事情,都可等到明天再看,即使現在錯過了,其實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



活在當下 當自己心的主人



除了避開手機控制你的方式,最終還是得學會穩住自己的心。

理查伍爾曼在《資訊焦慮》寫下這樣的心情,「資訊時代最大的諷刺是,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反而愈薄弱,好像站在一條裝配線的尾端,眼看著資料以驚人的速度源源產出,我們卻找不到關閉機器的按鈕。」




邱忠政與蕭慧英兩人都碰巧在學習坐禪的經驗中找到讓心沈穩的方法。



「留一點時間什麼都不想,讓心安靜下來,」邱忠政認為,總是讓智慧型手機填補我們的零碎時間,大腦無法獲得休息,思緒也就跟著不敏銳。如果不打禪,也可以試著找個下午或甚至只是幾個小時,讓自己遠離網路,什麼都不想。



邱忠政回憶有次辦公室電腦要裝新軟體,但他的桌上型電腦系統不相容,他直覺想到也許該買一台新電腦,就立刻上網尋找相關討論,也決定好該買哪一台,但是剛好碰到工作忙碌,拖了好多個星期還是沒有買。



某個週末,他暫時關掉手機,花幾個小時安靜地思考網頁設計。結果,才不多久,他就突然想到自己還有一台可以跟新軟體相容的筆電,只要接上大螢幕,就可以不必買新桌機了。



邱忠政這才發現,沒有先冷靜思考就立刻上網去找答案,即使資訊找得再多,也沒有用。
另一個方法是珍惜當下,每一件事情,都專注地去感受,就不容易讓大腦下意識地讓你猛點手機、來回滑桿。蕭慧英觀察身邊愈來愈多人有「多工」的習慣,喜歡同時兼顧兩、三件事,但可能每件都無法真正參與其中,體會不到太多樂趣。像是喜歡一邊玩手機一邊跟朋友聊天,雖然有聽到對方在說話,卻可能忽略了朋友的表情、言談時的情緒。




蕭慧英有位朋友,每次開會都會拿出iPad、iPhone跟一堆文件同時處理,但整場會議下來都很疏離,而且總讓人感覺他時常困在忙碌之中。「因為心很容易亂,可以隨任何一件事情往外跑,」 習慣一心多用的人往往難「用心」,唯有學習只專注眼前的一件事情,才有機會抓住自己的心。



別讓吳寶春的麵包 配網路瞎吃





153期 打擊過勞肥



購買訂閱講到珍惜當下,邱忠政分享親身故事,有一次他去高雄出差,花了200多元買個吳寶春的麵包回家。一坐下來,他就很自然地用手機幫麵包拍照、上傳到噗浪,想跟網友分享他的心情。他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忙著回應大家的留言,突然想「我到底在幹嘛?買了這麼貴的麵包竟然配著網路吃?」邱忠政覺得自己行為太誇張,趕緊把電腦關掉,重新細細咀嚼差一點被他糟蹋掉的冠軍麵包。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原文:康健雜誌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