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主動尋找安心食物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5/05

他們主動尋找安心食物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2006-10 天下雜誌357期 作者:謝明玲
重金屬污染、黑心食品、抗生素??,在這個連吃東西都要考驗運氣、缺乏信賴感的時代,有愈來愈多人開始直接追求吃安心食物的權利,並回歸自然的生活。


食方 乾淨食材 是一種承諾


 彎進巷弄,走進「食方」餐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飛起來的石頭,和一根掉下去的羽毛。

 這裡強調沒有重力,進來就把壓力放下,不要有負擔,特別是食物。

 攝影師謝春德三年多前創立了這個天地,他們訴求用最自然健康的食材,呈現最原味的料理。

 「如果沒有給我我喜歡的食材,我就寧可不做菜,」留著超短髮,一身清瘦的大廚莊月嬌說。莊月嬌從來沒學過做菜,她說,過去當家庭主婦,煮飯是為了給最心愛的人吃,講究的是最健康、最沒有負擔;現在當廚師,她也只會、只願意做這樣的料理。

 他們行遍各地,就為了找到最新鮮、最不受污染的食材,每一個食材,背後都有一個追尋的故事。

 他們爬上一千六百公尺高的尖石鄉部落,在原住民的家裡,喝小米酒、保力達B暖身,親自跳下寒冷湖水,網到好吃的高山鯉魚;或者在埔里的高山水源地,找到纖維最細的茭白筍;然後在宜蘭,找到用冷泉灌溉出的乾淨米粒。

 每一道食材,他們都要親自去看生長環境,要求生長環境中,水源獨立、區間獨立,沒有污染。

 一到放假日,從廚師到外場人員就全部帶到農友家中,跟著下田,體驗植物的生長環境和背景。

 這樣的堅持無疑是困難的。外面平均一公斤二十五元的米價,食方進的價錢是兩百元。

用的都是這種高成本的食材;加上沒有通路,得自己從農民那兒運來餐廳的額外費用;還有許多合作的農友因為不是營業機關,無法開發票,也無法抵稅,每個月,他們因此要多付出五%的營業稅,也就是將近十萬元的支出。就這樣,他們已經連續虧損了三年,直到今年才稍有起色。

 但在入口的每項食物都變得讓人不敢放心的時候,他們堅持,因為賣的是一份信賴。

 「信賴感就是你要去堅持啊,那是一種承諾,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客人的承諾,」謝春德說。

 他的堅持已經超過三十年。從年輕時就以鏡頭監督環境議題、參加反對運動抗爭,他看過水泥工廠的廢煙如何使得農地布滿凝固的水泥塊;也知道農藥工廠如何可怕地滲透進井水。

 他們做網站、甚至打算賣食材,希望以行動帶來更多人自覺,開始關心、留意環境與自身的健康。

 「自覺就是解決的開始,一個人假如開始想這個事情,就會有出路啦,」謝春德激動地說。陳千惠 回歸乾淨飲食的生活


 對在新竹從事文字工作的陳千惠來說,「自覺」也是她開始關心食物安全的起點。

 十年前,她有了小孩,開始深刻意識到食品安全的問題。

 「當食物從你自己的廚房產生的時候,你就會去追它的上源,」陳千惠說,開始當媽媽,自己下廚,讓她有對食物有不一樣的觀察,發現市面上大部份的食物都有污染的問題。

 她著手接觸有機生活的資訊,上有機商店買東西,烹調盡量簡單,甚至也自己在庭院的小空地上種起蕃薯葉、紅鳳菜、小白菜。自己動手,讓她的感受更深。

「你會很清楚說,菜真的很容易被蟲吃掉,」她哈哈大笑地說。

 她開始在每次上菜市場的時候都詢問,「阿婆,你這菜有沒有灑農藥呀?」一開始是真的想要知道答案,後來只是為了提醒農友:有人在關心這件事。

 陳千惠注意食品安全的方法很實際,不像一些「基本教義派」,有著絕不妥協的原則。她笑稱自己活在「灰色地帶」,混合式的過生活:她上有機商店,也會去量販店或傳統市場買東西。一方面考量價格,一方面也因為有機食品的選擇比較少。

 但在去年他的先生因為小腸腫瘤開刀後,她對食品安全感受又深了一層。

 開刀後,她有意識的要給先生吃最乾淨的食物,卻發現除了去信賴的有機商店外,其他的都買不下手;但剔除了一般商店後,選擇就變得很少。

 「那真的是很痛苦的一段時間,」陳千惠說,那時候會想,為什麼人要賣有毒的東西給同胞吃,為什麼連基本生活,食物是乾淨的這樣的基本原則都要刻意追求。

 對她來說,用心選擇食物不是堅持什麼夢想,只是回歸該有的生活方式。

 「照理說,每個人都應該要吃到的是乾淨的食物啊,應該反過來問說,為什麼會有污染,」她說,想想小時候,不用刻意追求,到處都是有機食物。

 最近她的家中開始了「廚藝教室」,她推薦很多人到有機商店,也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很多人吃過之後都到她家研究食譜,她也教他們如何烹煮。

 「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活和自己土地的基本觀念,」站在有機商店柑仔店裡,陳千惠用力地說。「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真的失去好多東西,現在只是要把它追回來。」每一口怎麼吃才安心?


當入口的食物不再令人安心,有機商品考驗荷包還有判斷力。有什麼訣竅,讓吃得安心成為自然生活的一部份?一、減少外食,自己下廚


 外食通常經過很重的調味,無法吃到食物的最原味,也無法檢驗食物的新鮮度;一旦自己下廚,對食物品質的感受也會更直接。二、烹調簡單,吃得飽就好


 莊月嬌認為,最簡單健康的食材才能保有最原始的味道,「料理」如果無法勝過原有的味道,她寧可不烹調。簡單的烹調,才能學會品嚐食物原味,而不是吃調味料。特別是如果重新檢視吃東西的目的,若是為了獲得營養,那麼「簡單均衡」的原則就已經足夠。

 柑仔店行銷企劃部經理黃麗娟有親身經驗。幾個月前她為了小孩開始下廚。她比對學校營養午餐的營養比例來做飯,發現已經很足夠。她發現,如果是為了獲得營養,人要吃的東西其實不多。吃得對,吃得好,「重質不重量」才是重點。三、從小處,可行處著手


 陳千惠建議,一般人要上班,或者考量有機食材的昂貴,無法天天都吃有機食物或自己下廚。她建議,可以在假日選一餐開始,因為對食品安全的敏銳與要求「是一種生活習慣」,可以一點一滴的養成。

 而如果考量價格,黃麗娟也說,像是有機的稻米、蔬菜和麵包,都在台灣發展得比較久,價格相對比較不昂貴,可以作為嘗試的起點。四、用心選擇通路,留意相關新聞


 輔大食品營養系教授陳炳輝說,在食品安全的議題上,消費者常是相對的弱勢,前陣子甚至出現冒牌有機商品的新聞,更讓許多消費者心慌。

他建議,對資訊的掌握是很重要的,常上衛生署、藥檢局、消基會的網站,留心食品安全的新聞,雖然被動,卻是可行的第一步。

 而也因為消費者無法親自去觀察農地,用心選擇通路變得很重要。

選擇通路時,除了看食物的標章外,也可以詢問他們選擇、檢驗食物的方式、與他們聊聊他們的理念與專業知識,了解他們對品質的把關標準。 重金屬污染、黑心食品、抗生素……,在這個連吃東西都要考驗運氣、缺乏信賴感的時代,有愈來愈多人開始直接追求吃安心食物的權利,並回歸自然的生活。食方乾淨食材 是一種承諾彎進巷弄,走進﹁食方﹂餐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飛起來的石頭,和一根掉下去的羽毛。這裡強調沒有重力,進來就把壓力放下,不要有負擔,特別是食物。攝影師謝春德三年多前創立了這個天地,他們訴求用最自然健康的食材,呈現最原味的料理。﹁如果沒有給我我喜歡的食材,我就寧可不做菜,﹂留著超短髮,一身清瘦的大廚莊月嬌說。莊月嬌從來沒學過做菜,她說,過去當家庭主婦,煮飯是為了給最心愛的人吃,講究的是最健康、最沒有負擔;現在當廚師,她也只會、只願意做這樣的料理。他們行遍各地,就為了找到最新拒污染他們主動尋找安心食物文/謝明玲(面對問題)
(邱瑞金攝)www.cw.com.tw 262鮮、最不受污染的食材,每一個食材,背後都有一個追尋的故事。他們爬上一千六百公尺高的尖石鄉部落,在原住民的家裡,喝小米酒、保力達B暖身,親自跳下寒冷湖水,網到好吃的高山鯉魚;或者在埔里的高山水源地,找到纖維最細的茭白筍;然後在宜蘭,找到用冷泉灌溉出的乾淨米粒。每一道食材,他們都要親自去看生長環境,要求生長環境中,水源獨立、區間獨立,沒有污染。一到放假日,從廚師到外場人員就全部帶到農友家中,跟著下田,體驗植物的生長環境和背景。這樣的堅持無疑是困難的。外面平均一公斤二十五元的米價,食方進的價錢是兩百元。用的都是這種高成本的食材;加上沒有通路,得自己從農民那兒運來餐廳的額外費用;還有許多合作的農友因為不是營業機關,無法開發票,也無法抵稅,每個月,他們因此要多付出五%的營業稅,也就是將近十萬元的支出。就這樣,他們已經連續虧損了三年,直到今年才稍有起色。但在入口的每項食物都變得讓人不敢放心的時候,他們堅持,因為賣的是一份信賴。

﹁信賴感就是你要去堅持啊,那是一種承諾,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客人的承諾,﹂謝春德說。他的堅持已經超過三十年。從年輕時就以鏡頭監督環境議題、參加反對運動抗爭,他看過水泥工廠的廢煙如何使得農地布滿凝固的水泥塊;也知道農藥工廠如何可怕地滲透進井水。他們做網站、甚至打算賣食材,希望以行動帶來更多人自覺,開始關心、留意環境與自身的健康。﹁自覺就是解決的開始,一個人假如開始想這個事情,就會有出路啦,﹂謝春德激動地說。陳千惠回歸乾淨飲食的生活對在新竹從事文字工作的陳千惠來說,﹁自覺﹂也是她開始關心食▲謝春德(右)和莊月嬌認為提供自然乾淨的食材,是對客人的一種承諾。(楊煥世攝)263 天下雜誌2006年10月11日環境與健康物安全的起點。十年前,她有了小孩,開始深刻意識到食品安全的問題。﹁當食物從你自己的廚房產生的時候,你就會去追它的上源,﹂陳千惠說,開始當媽媽,自己下廚,讓她有對食物有不一樣的觀察,發現市面上大部份的食物都有污染的問題。她著手接觸有機生活的資訊,上有機商店買東西,烹調盡量簡單,甚至也自己在庭院的小空地上種起蕃薯葉、紅鳳菜、小白菜。
自己動手,讓她的感受更深。﹁你會很清楚說,菜真的很容易被蟲吃掉,﹂她哈哈大笑地說。她開始在每次上菜市場的時候都詢問,﹁阿婆,你這菜有沒有灑農藥呀?﹂一開始是真的想要知道答案,後來只是為了提醒農友:有人在關心這件事。陳千惠注意食品安全的方法很實際,不像一些﹁基本教義派﹂,有著絕不妥協的原則。她笑稱自己活在﹁灰色地帶﹂,混合式的過生活:她上有機商店,也會去量販店或傳統市場買東西。一方面考量價格,一方面也因為有機食品的選擇比較少。
但在去年他的先生因為小腸腫瘤開刀後,她對食品安全感受又深了一層。開刀後,她有意識的要給先生吃最乾淨的食物,卻發現除了去信賴的有機商店外,其他的都買不下手;但剔除了一般商店後,選擇就變得很少。﹁那真的是很痛苦的一段時間,﹂陳千惠說,那時候會想,為什麼人要賣有毒的東西給同胞吃,為什麼連基本生活,食物是乾淨的這樣的基本原則都要刻意追求。對她來說,用心選擇食物不是堅持什麼夢想,只是回歸該有的生活▲對陳千惠來說,找尋乾淨的食物不是該追尋的夢想,而是本就應有的權利。
(邱劍英攝)www.cw.com.tw 264環境與健康▲方式。﹁照理說,每個人都應該要吃到的是乾淨的食物啊,應該反過來問說,為什麼會有污染,﹂她說,想想小時候,不用刻意追求,到處都是有機食物。最近她的家中開始了﹁廚藝教室﹂,她推薦很多人到有機商店,也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很多人吃過之後都到她家研究食譜,她也教他們如何烹煮。﹁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活和自己土地的基本觀念,﹂站在有機商店柑仔店裡,陳千惠用力地說。﹁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真的失去好多東西,現在只是要把它追回來。﹂ ■當入口的食物不再令人安心,有機商品考驗荷包還有判斷力。有什麼訣竅,讓吃得安心成為自然生活的一部份?

一、減少外食,自己下廚外食通常經過很重的調味,無法吃到食物的最原味,也無法檢驗食物的新鮮度;一旦自己下廚,對食物品質的感受也會更直接。
二、烹調簡單,吃得飽就好莊月嬌認為,最簡單健康的食材才能保有最原始的味道,「料理」如果無法勝過原有的味道,她寧可不烹調。簡單的烹調,才能學會品嚐食物原味,而不是吃調味料。特別是如果重新檢視吃東西的目的,若是為了獲得營養,那麼「簡單均衡」的原則就已經足夠。
柑仔店行銷企劃部經理黃麗娟有親身經驗。幾個月前她為了小孩開始下廚。她比對學校營養午餐的營養比例來做飯,發現已經很足夠。她發現,如果是為了獲得營養,人要吃的東西其實不多。吃得對,吃得好,「重質不重量」才是重點。

三、從小處,可行處著手陳千惠建議,一般人要上班,或者考量有機食材的昂貴,無法天天都吃有機食物或自己下廚。她建議,可以在假日選一餐開始,因為對食品安全的敏銳與要求「是一種生活習慣」,可以一點一滴的養成。而如果考量價格,黃麗娟也說,像是有機的稻米、蔬菜和麵包,都在台灣發展得比較久,價格相對比較不昂貴,可以作為嘗試的起點。

四、用心選擇通路,留意相關新聞輔大食品營養系教授陳炳輝說,在食品安全的議題上,消費者常是相對的弱勢,前陣子甚至出現冒牌有機商品的新聞,更讓許多消費者心慌。他建議,對資訊的掌握是很重要的,常上衛生署、藥檢局、消基會的網站,留心食品安全的新聞,雖然被動,卻是可行的第一步。而也因為消費者無法親自去觀察農地,用心選擇通路變得很重要。選擇通路時,除了看食物的標章外,也可以詢問他們選擇、檢驗食物的方式、與他們聊聊他們的理念與專業知識,了解他們對品質的把關標準。

■每一口怎麼吃才安心?(邱瑞金攝)www.cw.com.tw 266環境與健康

.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