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怎樣溝通? / 拉近親子心 避免踩到孩子的「地雷」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5/03/25

更年期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怎樣溝通? / 拉近親子心 避免踩到孩子的「地雷」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編者的話:隨著晚婚晚育的日益普遍,青春期子女加上更年期母親的組合正變得越來越常見,處在心理動盪期的兩代人碰撞在一起,經常會出現“火星撞地球”的局面,也讓父親兩頭受氣。那麼,一家三口應該怎樣化解這種衝突呢?

  孩子:

  很難管住自己

  母親王女士:我今年45歲,兒子陳輝15歲。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我發現以前聽話的他變得愛頂嘴了。
就說最近吧,他出去玩不跟我打招呼,我問他幹什麼,他頭也不回地說讓我給他點自由和隱私。

  在王女士這樣的更年期母親的眼裡,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似乎腦門上刻著“叛逆”二字。

  事實上,與其說孩子叛逆,不如說他們正在掙扎著成長、轉型。孩子幼年時,更關注於父母和家庭的認同,希望父母稱讚他們“寶寶真棒”。
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開始向社會人轉變,因此,他們更注重尋求同伴認同,由此開始與父母產生疏離感。
  此時,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能力較差,要想緩和母子關係,最好靠母親正確引導孩子。
所以,母親要明確自我角色,給予孩子多些照顧和愛護,少些老師一樣的管教。

  母親:

  聊天聊地不聊學習

  兒子陳輝:每當媽媽喋喋不休地問我和誰一起玩,放學為什麼晚了……我真是很煩。
她老覺得我會變壞,相同的問題反反覆復問我多少遍。
我知道她是為我好,可她管得太寬了。
以前她的開明讓我很驕傲,現在怎麼成“事兒媽”了呢?
兒子為啥感到媽媽越來越絮叨,越來越難以理解?問題的答案就是,媽媽進入了更年期。



 女性35歲以後,分泌的雌激素會逐漸減少。
而女性在45—55歲這段時間裡,會經歷絕經、雌激素分泌銳減這些更年期生理變化,心理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通常,她們會疑神疑鬼,害怕自己和親人遭到不幸,這位母親之所以會反覆詢問孩子的情況,就是害怕他變成不良少年。
總之,這都是由更年期的惡劣心境造成的。
另外,更年期女性的控制慾望逐漸增強,因此孩子越想獨立,母親越要牢牢控制,就像這位母親一樣,無論學習還是娛樂,都想知道兒子的動向,衝突便不可避免。

  建議更年期的母親做些自我調適,並在此基礎上跟孩子取得最好效果的溝通。
一方面,更年期母親要讓自己盡量保持以往的生活狀態,該上班就上班,該出去玩就去玩,不要總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母親要拿出時間和孩子進行“無目的聊天”,即聊天聊地不聊學習,盡量不過分追問孩子的個人生活。

  父親:

  做好垃圾桶、和事佬

  陳爸爸:每天一進家門,我就擔心他們娘倆又在進行一場“大戰”。家就那麼大,我只好躲進廚房,把抽油煙機開得轟轟作響。
我不說話,妻子說我只會裝老好人,兒子也說我不主持公道。我真是風箱裡的耗子—兩頭受氣啊!






  面對如此情況,兩個“火藥桶”隨時可能爆發,確實讓中年男性苦不堪言。不過,這也正顯示出,中年男性無可替代的家庭作用。
有一個很常用的關於家庭的心理學比喻:一個具有最穩定結構的三口之家,就像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當這個等邊三角形發生了扭曲,而作為丈夫這一方的支點,要想維持這個三角形的穩定,必定要承受來自另外兩個支點的更大的壓力。
一方面,父親和孩子相差二三十歲,容易存在代溝;另一方面,妻子的性情大變,也讓夫妻關係以及溝通方式發生變化。
這些無疑都給中年男性帶來很大的挑戰。
 其實,此時丈夫應該在家庭中扮演“垃圾桶”和“和事佬”的角色。遇到妻子與兒女發生衝突,躲避不是辦法。
丈夫要理解妻子的變化和心情,甘願做個“垃圾桶”,耐心地傾聽妻子對孩子的抱怨和不滿,讓她一股腦全發泄出來。更年期女性在發泄完後,心情往往就隨之轉晴。
而對於孩子,父親就要告訴孩子,雖然媽媽罵了他,其實還是心疼他的,俗話說“打在兒身上,疼在娘心上”。
此外,父親還可以跟孩子說,不妨表面上順應媽媽的意思,不要頂著乾。事後,挑媽媽心情愉快的時候,慢慢跟她解釋自己的真正想法,採取迂迴策略不失是個好辦法。





王慧心

無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或是「更年期」的婆婆媽媽,似乎都各有一本「難念的經」,媽媽怨孩子不再聽話、貼心,孩子則認為媽媽不懂他的心,親子關係因而日益緊張。

晚婚成趨勢      兩代易碰撞

現代人普遍晚婚,35歲後產子的比比皆是,加上更年期的症狀在停經前1~2年、停經後2~3都會持續存在,若以更年期平均年齡49.8歲來算,體內荷爾蒙自47歲就會開始起伏變化,此時孩子也正經歷著將延續數年的青春期的轉變,「更年期」、「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越來越高。

這時期的媽媽與孩子皆經歷身心巨大的轉變,但面對的問題卻大異其趣,想法南轅北轍,有時父母無心的行為卻可能引起子女強烈的反彈,要避免這種不必要的衝突,就應探究孩子的心理,認識他們看重的事物,才不會踩進地雷區,炸得親子關係傷痕累累,漸行漸遠。

拉近親子心      避免踩到孩子的「地雷」

輔導過許多青少年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提出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生搭公車去補習,卻在公車上睡著,老師打電話到家中告知,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還睡得著……我昨天就告訴你不要上網那麼晚……。」雖然媽媽說的對,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黃倫芬建議,應換個角度處理事情,也許能用獎勵幫孩子解決問題。

2.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品行有問題時,會希望子女能與他們保持距離,以免被帶壞,孩子便會覺得:「你在攻擊我的朋友」,基於正義感,就興起保護朋友的反應,甚至與父母對抗。
這時如何說對話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好心不表示子女就聽得進去,應換個角度:「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成帶壞你。」當然,還是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

3.糾正口頭禪

許多青少年有不文雅的口頭禪,只要父母一糾正,就阻塞了溝通管道。黃倫芬指出,雖可以對孩子的表達方式有一些疑問,但不要說他不對。
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或是「你說『屁啦!』是生我的氣嗎?」




4.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子女通常會參考。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會讓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嚇唬妳:「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對孩子所說的話,還是要99%相信,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6.偷看隱私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擔心就忍不住去問而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試著從孩子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讓他獨立成長,孩子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

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1年4月號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