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你的第三人生」快樂自在,活得精采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2/09/27

「設計你的第三人生」快樂自在,活得精采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作者:李偉文

第三人生是近年很流行的概念,因為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人類壽命普遍增長,除了各國要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之外,對於個人來說,這多出來的歲月是上天給我們的生命大禮。

所謂第三人生的第三,大概是指,

我們從出生,然後求學是第一階段,必須依賴別人的照顧;
接著進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承擔責任,是第二人生;
最後六十來歲,從職場退休,大概還有二十多年可以自由選擇揮灑的時間,就稱為第三人生。

二十一世紀前,多數人沒有所謂第三人生,因為退休後沒多少年,就臥病在床或離開人世,好命的就待在家裡「含飴弄孫,安養天年」,沒有多少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

現代人雖然多出這沒有工作負擔的第三人生,但是要快樂自在,甚至活得精采,卻不是那麼容易。
別認為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邁入「第三人生」,必須要提前規畫,有意識地重新探索自我,找到最在乎、最看重的價值,然後把時間,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花在那些事物上,如此才能活出滿意的人生。

或許世界上第一次有這麼一大批熟齡者進入第三人生,剛巧這些人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成長,所謂的戰後嬰兒潮,這些人進入社會工作也恰好趕上世界經濟的快速成長期,相信這批人只要不揮霍,把工作賺來的錢安家立業,大概都會有點資產或餘裕。

因此,這些受過教育,身體健康,又擁有資源的人,面對這多出來的時間,不免仍會如同在職場上養成的習慣,競相比賽,拚出一個亮麗的清單,以為這才是值得的第三人生。

但我覺得事實上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反而能安靜下來,回到自己內心真實感受,探索什麼是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事物,不再去跟別人比較,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

我覺得退休最棒的事情,就是從此不必再開不想開的會,做不想做的事,參加不想去的活動,跟不想見的人碰面。
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
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而且一旦我們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

如果想兼顧舒適與活力,首先還是要維持一種「日常」的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的滿意度。

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月勉強自己

「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或者參加一個從來沒有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

或者體驗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經驗。」

以月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

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我們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

就像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是也須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相信在燃起熱情及與社會頻繁互動中,就能設計出自己滿意的第三人生。

作者: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






世紀奧美創辦人丁菱娟女士,分享自己如何跨到第三人生。

如果說在人生上半場,追求的是成就感,到了下半場,應該要追求生命的意義感。

這時應當明白自我成就是怎麼一回事,已經不太需要外在掌聲和旁人肯定,唯有追求意義,才會為生命帶來價值。所以有很多朋友開始做義工、志工,用公益方式回饋社會,或是熟齡創業,其實都是在追求人生生命的意義感。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說過,「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年齡並不是變老的真正因素,而是當我們不再學習、不再好奇、不再做夢時,就一瞬間變老了。所以變老是一種心態,不是年齡數字。

台灣平均退休年齡大約58歲,這個年紀剛好子女也長大了,人生的義務或責任,也告了一個段落,我們身邊可能也有一些積蓄存款,最棒的是還有體力。

此時此刻有錢有閒又有體力,若不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有什麼機會可以實踐呢?

丁菱娟定義第三人生為「新中年時期」,也是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期。

她主張這個階段應該

「工作少一點,生活多一點;
錢賺少一點,自由多一點;
物質少一點,心靈多一點;
抱怨少一點,快樂多一點」。

走出工作禁錮,重新找回自己
美國電影《一路玩到掛》,英文片名叫做《The Bucket List》,也就是遺願清單,列舉自己在離開世界之前,還有什麼想要完成的事情。
丁菱娟在個人臉書上寫著自己的第三人生願望就是一路玩到掛,但這不是單指吃喝玩樂,而是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新事物,舉凡好奇的、好玩的、沒嘗試過的,都應該去探險,相信人生還有許多可能性。
於是,在54歲那年,丁菱娟決定離開職場,因為當時身為位高權重的董事長過得太舒服了,她害怕變成溫水煮熟的青蛙,再也學不到新東西,於是走出舒適圈,啟動第三人生的實驗。

現在丁菱娟展開意想不到的斜槓人生。
不但撰寫專欄,成為作家出版著作,回學校教書,到處演講,也擔任許多台灣新創團隊的導師,並協助台灣中小企業二代接班轉型,偶爾客串行銷顧問,日子過得比第二人生還要緊湊,錢雖然賺得比較少,但心靈是快樂的,因為現在做的是自己喜歡又有意義的事。

「重新找回自己」是第三人生最重要的事

如果沒有好好面對自己、調整心態的話,很難無縫接軌的跨越到第三人生。
我們必須在這之前,就開始培養個人興趣,如果不知道自己喜好,就多多去體驗各種課程,從中找到喜歡的。
丁菱娟在40歲那年意識到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日子變得乏善可陳,她開始討厭自己,很想把過去那個年輕的丁菱娟找回來,但又很忙碌,怎麼辦呢?
於是她開始一年學一樣才藝,包括鋼琴、油畫、瑜伽、吉他、孫子兵法、易經、書法、現代舞等等,她找到有興趣持續學習的油畫,也發現自己不是彈鋼琴這塊料。

在這10年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喜歡自己,也越來越瞭解自己。

「少想子女一些,多想自己一點」
也是第三人生需要練習的心態。

子女永遠是父母放不下的心頭肉,但子女終有長大的一天,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很多朋友都在盤算要留多少資產給子女,丁菱娟建議家長們,好好把錢留給自己。
她有一位很有錢的朋友,經常出國搭經濟艙,但都給孩子買商務艙,結果女兒竟以為爸爸不喜歡坐商務艙。
如果少想子女一點,就可以將能量放回自己身上,多想自己一點,或許也是給子女的一種禮物。

這也包括趁這階段改變一下居家環境,過去家裡擺設都以兒女為考量,孩子長大或離家之後,或另一半和自己退休之後,生活形態不同,可以做些改變或重新配置房間,帶來些許嶄新的生活和心情。

該丟的要丟,該送的送人

人生有一個新的開始,不需要的東西不買,讓空間有點留白,心安定了才能回歸自己。
我們值得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空間,做自在的自己。

一個和解的無憾晚年

人生快樂有三大支柱,分別是健康、財富與人際關係。

健康真的要自求多福,這只能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任何忙。
如果沒有健康,我們無法完成美好的事物和夢想。

希望大家能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個禮拜至少三次,每次運動三十分鐘,甚至可以做一些重量訓練,增強肌耐力,養成習慣之後,會發現體力變好、精神也變好了。
好好擬定自己的健康計劃吧。

因為背景、能力,或是運氣不同,每個人可以享受的財富多寡也不一樣,過去我們可能因為節儉苛待自己,如果財富夠用的話,就好好享受人生,如果還有餘裕,就捐出來做一些公益吧,不用給子女留太多。
如果覺得不夠的人,就開始學習減法生活,物質少一點,心靈就會多一點,因為年紀越來越大,其實需要的東西也不會太多。

最重要的是,不要再去妄想做積極的投資,賺取高風險高報酬的金錢,因為到了第三人生,金流變少了,反而要注意避免被騙。

適度的運用積蓄,好好度過我們的人生。

最後講到人際關係,第三人生是一個和解的最好時期,有三種人我們需要好好和解。

第一是和自己和解。

很多人跟別人處不好,是因為沒有好好面對自己,和自己都處不好。
因為年輕時因為太多責任,委屈隱忍自己,或在他人期待中沒有好好做自己,對自己太過苛求完美,人生走了大半,應該是與自己和解的時刻。
到了第三人生,要放過自己,好好面對自己,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刻,和自己和解才有辦法繼續往前走。

第二,想辦法與父母和解。

老一輩不容易開口說愛,很多關心可能都用責駡或要求的方式,難免有很多摩擦和誤解。
但父母比我們更快老去,來到第三人生更成熟的我們,應該慢慢將心結打開,率先跟父母和解,否則會來不及。
丁菱娟年輕時非常叛逆,和母親有很多對立,很慶幸在母親往生之前,有機會幫她洗腳、剪指甲,在這個過程中,母女有了溫暖的對話,兩人也有和解的機會,這讓她們的人生少了一些缺憾。

第三,與身邊的人和解。

過去年輕氣盛、年少無知時,難免口無遮攔或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以至於一些重要的人從此不相往來。
到了第三人生回想起來,也覺得事情沒什麼大不了,如果能以真誠的態度化解誤會,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遺憾。

最後丁菱娟體會到,不論怎麼做,這輩子都無法討好所有的人,所以放棄討好所有人的慾望吧,讓我們將有限的時間、資源,留給那些真正在乎我們的人,這樣人生會越來越圓滿。

明白人性,和保有自己的能量同樣重要。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活出自己的第三人生〉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