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瑋 圖‧金宏澔】 |
位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境內的多良車站,依山傍海而立,曾被評為台灣最美麗的車站,卻因使用率低,於2006年停止營運。廢棄後的多良車站,其蒼涼的景象與遼闊的海景,道盡了在地人的辛酸矛盾。
好山好水不寂寞台東坐擁好山好水,卻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始終居於劣勢;人口外移,徒留良田美地,卻遺失了傳統農耕與文化的靈魂。
緊貼在多良車站之上,是多良國小的舊址,早在民國88學年度就被裁併,比車站更早落入荒涼。空蕩的教室,散落的書本,黑板上還留著學生的塗鴉,面對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頓時令人興起「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嘆。
在部落基層耕耘20年,現任原愛工坊協會理事長鄭漢文,早在風災之前,就已開始注意部落人口流失的問題。
曾任台東新興國小校長的鄭漢文,剛來到原鄉就看見部落裡嚴重的家庭教養問題;由於缺乏工作機會,父母不得不留下小孩出外打拚,新興國小的學童,有將近7成來自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
「孩子在軟弱的時候,沒有父母的懷抱;迷失方向時,少了親人的引導,就容易走錯路。」鄭漢文為了下一代的未來,積極走入社區,利用學校與老師的力量,幫助村子內失業、閒晃的人,重新學習木雕技能;老師則協助架設網站行銷,為社區創造小而美的經濟收入。
然而,創造就業機會不是一蹴可幾。為此,鄭漢文提出「樂校愛家,我的校園就是家」的理念,透過師長和部落長輩深入的關懷,替孩子樹立榜樣,要讓孩子在校園中找回缺失的家庭功能。
2008年,林務局有鑑於每次颱風過境後,清運漂流木的工作費時費力,遂與鄭漢文合作成立原愛木工坊。木工坊出品的桌椅,在多次展覽中闖出名號,曾創下兩天內賣出七十多張桌椅的紀錄,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重新凝聚家族向心力,藉著創造就業機會,把人留下來。
2010年,鄭漢文又進一步與關心原鄉發展的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合作,接受林務局委託推動漂流木應用計畫,將數十萬噸的漂流木運用在台東當地產業上。
「我們試著重新啟動人們對土地的記憶,希望能挽留一些和過去文化經驗的連結。」鄭漢文表示,山林裡原本珍貴的台灣檜木、肖楠木、烏心石和台灣榆,在風災後流向海洋,如果任其漂流腐敗,或是放火燒掉,都是不利生態環境的錯誤方法。
此外,勞委會也透過「培力就業計畫」輔導經營團隊、培訓種子學員,並提供補助經費。2010年向陽薪傳木工坊在各方協助下成立,地點就選在廢棄的多良國小。
多良國小的校舍沿著山坡而建,分成上下兩排,上排將4間教室打通,各種木工機具依照製造工序擺放,形成一個完整生產線;下排是商品展售間,供遊客選購,並設有咖啡屋和露天座位,享用咖啡之餘還能遠眺太平洋美景。
從廢校到樂校緊鄰著廢棄的車站,使用廢棄校舍和廢棄的木材,在一片頹敗之中,這群人正向著陽光日漸茁壯。
「外界常有一種誤認,覺得原住民天生就會木工,」曾晴賢說,木工是運用自然資源來達成生活需求的技術,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早已遺忘這項技術。
為了讓原住民重新熟練木雕技藝,木工坊採用傳統師徒制教學,針對每個人的長處和缺點來調整教學內容,比技職教育更靈活,還特地請來曾赴德國、瑞士學習木工技法、前公東高工校長黃清泰授課。許多原本離鄉的原住民,在得知培訓計畫的消息後,都願意放下外地的工作回來家鄉,一同學習成長。
曾晴賢的團隊也設計一組3D積木,包含方形、錐狀、柱體及圓弧,透過這組積木的製作,教會學員立體雕刻、線鋸、車製等各種木工技法。這組積木也是木工坊主要商品之一,極受各地中小學歡迎;積木中,包含多種台灣原木,還能兼做自然教學的教材。
在習得基本技法後,學員便開始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學員都是從做中學,以學校為工廠,充分體現「樂校愛家」的精神。
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以漂流木為素材的作品,需要依照木頭本身的形狀和質地,適材適性地發揮。木工坊的主要產品包括木雕藝術品和家具,大型的漂流木可製作成餐桌、長椅、立鏡等,較小的木材也可作成精緻小巧的梳子、餐具、收納盒等。
特別是漂流木製成的長桌,天然原木的紋理,透過樸實工法,產生如海浪般的優雅線條;桌面不上漆,只打磨拋光,呈現出木材的自然溫暖,更透出淡淡山林香氣,頗有療癒人心之效。
拜網路科技之賜,客戶可以直接從臉書下訂單,只要寫明規格尺寸,木工坊就可以替你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家具。他們也接到不少海外訂單,有一位香港客人,連產品都沒看過,僅聽朋友介紹,就直接下訂。產品寄出後,木工坊的夥伴都很緊張,深怕客戶不滿意,結果對方收到貨之後,透過電子郵件表示非常喜歡,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對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更有信心。
此外包括澳洲、德國的家具通路商,也開始銷售他們的產品。更可貴的是,在引進生產線的同時,他們仍然維持「多能工」的教學,力求讓每位學員能夠獨立作業,目前已經有一位學員自行創業成功,開始承接木作工程。
回家的路看著學員們日漸成長,鄭漢文十多年付出的心血終於有所成果。雖然學員人數只有大約二十多人,但是只要能留住一個人,就能使兩個、甚至更多個漂泊靈魂不再感覺孤單,讓老人與孩子都能獲得陪伴。
「我們關注的不是一個月能賺多少錢,而是家庭的延續和生命記憶的傳承。」鄭漢文表示,木工坊並不是要開創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而是把人留下來。因為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力量,是射穿貧窮的子彈,有核心的家才能給孩子帶來希望。
向陽薪傳也努力與世界接軌,分享溫暖。日本311大地震後,深知災後重建之苦的學員們成立重建團,到日本去協助災後重建,幫忙災民修建房屋,將習得的木工技術投入到實際行動中。
在大武山與太平洋之間,曾經以山為友、以海為伴的原住民似乎處處受限,大武山自然保護區和觀光海岸的設置,讓困在其中的原民進退兩難,只能選擇離開,到大都市去討生活。
南迴路因路途遙遠,真的很「難回」。難回的原因不只是空間上的阻隔,更因資源困乏,造成心靈上的距離。
要在現代社會中生存,人們需要能力和機會,對原住民來說,他們並不缺乏能力,只需要一點點機會,讓他們能在原鄉生活,和部落共存。
原住民的祖先曾說過:「大水記得回家的路,這條路我們應該讓給它。」漂流在都市的原鄉遊子,是否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會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