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平台競爭「薄利多銷」轉變為媒合訂單的「服務業」?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3/02/15

跨境電商平台競爭「薄利多銷」轉變為媒合訂單的「服務業」?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最近,筆者在台灣某電商平台上看中了一款 3C 商品,但由於對該設備的功能與使用方式不太有把握,因此透過訊息詢問了賣家以策保險。怎料,訊息才一發出,自動設定的聊天機器人便回覆:「該商品屬於專業設備,使用方式請自行判斷,不提供安裝說明與解說服務,亦不接受退換貨,買家請先評估後自行決定是否購買。」

筆者對這段話的解讀是,假如您到一家牛肉麵店詢問店家是使用什麼產地的牛肉,店家回覆:「你不是餐飲業背景的就不要問、不要吃!」不知您會做何感想?



另一位則是
筆者熟識的一位中國日用品公司老闆,長年在中國某電商平台上經營,近幾年更一躍成為平台上該品類的前 10 大賣家,在筆者因為疫情返台並短暫失業的期間,老闆主動聯繫筆者,並願意以成本價供貨,讓筆者在台灣的電商平台販售。

老闆說:「跟我批貨在網上賣的台灣人,我一整本清冊多得都數不完,咱倆是有交情,報價單發給你後你自己比對看看,你們那網上賣多少、利潤是多少,包準你的價格在全網最具競爭力!」

與中國廠商交手多年的筆者,對於這類吹牛誇大的話術早有一定的免疫力,只是出於好奇,在收到報價單後,筆者索性點開了台灣電商平台隨意看看。挑了幾個品類,蒐集了大部分賣家的售價後,簡單推算,台灣賣家在沒有大批量做為議價基礎,甚至是所謂的「一件代發」(意指賣家上架商品時並無存貨,待買家下訂後才向其他賣家市價買入,收到貨品後改包裝或標籤後再寄給買家,在中國這類賣家俗稱「口販子」),那這麼一筆買空賣空的生意,扣除關稅與運費後,其利潤大概僅有 3-5%,這種程度的「薄利多銷」當然最終還是令筆者卻步做罷。老闆在聽完台灣電商賣家流血殺價的程度後,更是吃驚的說:「我也是服了,這市場做不了!」


時代變了!台灣賣家該如何自處?

過去,台灣的零售業商家,透過一買一賣並承擔庫存風險,創造價差與利潤,雖然品類行情不同,但最終端的利潤在 30-40% 應該是基本。但近年來局勢翻轉,台灣生產製造大量外移後,商品供應也從內需轉為進口,再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過去的零售業,其實已漸漸轉變為媒合訂單的「服務業」。

試想,過去商家有著 30-40% 的利潤基礎,面對顧客的問題、說明介紹、售後服務……等,自然有其足夠的動力支撐。但如今,若台灣大量的商品皆來自中國,甚至以「一件代發」的模式賺取 3-5% 的利潤,試問商家有何動力去處理複雜耗時的客服?只是既然本質上已經轉變為「服務業」卻又拋棄了根本的「服務品質」,經由筆者的剖析,您或許能夠理解,但卻未必能接受。那麼,台灣的電商賣家究竟又該如何是好?

筆者認為,順著環境的趨勢順勢而行,確實有些無奈。未來或許台灣賣家們應該勇於接受並積極轉型,朝向為消費者在茫茫大海中導航、選品、測試、評價與教學等偏向內容、資訊、知識方面的服務,在品類中成為達人、專家且有公信力的來源後,再以廣告、代言、導流與銷售分潤等方式尋求變現,而不應再與歐美、中國等量體巨大的跨境電商平台競爭,或扮演供應鏈中極下游的角色。

網路上有一段嘲諷的話是這說的:「某寶上賣的商品,除了炸彈不會爆以外,其他的都東西會爆。」在這樣的環境下,台灣賣家若能挺身而出,扮演「拆彈專家」,為消費者把關、精選優質商品,不也是另一種名利雙收的選項嗎?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