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時叡/ 創立有機農夫市集,推展地產地銷觀念,開拓小農行銷通路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5/20

董時叡/ 創立有機農夫市集,推展地產地銷觀念,開拓小農行銷通路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創立有機農夫市集,推展地產地銷觀念,開拓小農行銷通路
********************************

董時叡
出生年次:民國44年
服務機關及單位: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 研究所
職稱:教授
電話:04-22850777
重要學歷: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
重要經歷:舊金山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美國猶他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搭建行銷平台
創設台灣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

「上醫,醫於未病」,年少時志在行醫救人的董時叡,接觸有機農業後,發現有機農業是另一種形式的救人,吃得健康,防範於未然,比病發後再醫治,更有意義。
醫於未病,才稱得上是上醫,有機農業可在潛移默化中發揮此功能,況且,有機農業更可救環境、救地球。

2007 年初秋,在國立中興大學教授董時叡的奔走催生下,台灣第一個持續性的有機農夫市集熱鬧開鑼,3 年來,市集規模、趕集人潮年年成長。各地湧現及籌備中類似的市集,已近 20 處,隱然有風起雲湧之勢。訴求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農夫市集,為有機小農開拓嶄新的交易天地,對有機農業的進展,勢必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台灣邁向有機島,又前進一步。

農夫市集 買賣如分享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設於興大校園內,場地寬敞、綠樹濃蔭,秋日裡,閒逛老榕樹下的各個攤位,悠然、閒適的心情油然而生。攤架上陳列的當季水果、菜蔬,外觀或許不漂亮;品項、規格也不一致,但買者多半並不在意,也不急著丟錢走人,而是與銷售的農人閒話家常,或是興味盎然地聆聽田園的點點滴滴。感覺上,市集裡進行的不是商品交易,而是收成喜悅的分享、辛勤呵護的心情訴說,以及養生健康資訊的交流。即使初次到訪,也能感受到買賣雙方之間宛如朋友般的信任感。

依董時叡創辦時的理想,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定位為有機、小農的組合。限定有機,出自董時叡為環境永續盡力的心念;特別關照小農,在於小農仍是農業主體,且因有機小農生產量小、很難立足於強調規格化、大量穩定供應的量販、超市系統,普遍存在行銷難題,更需要扶助。


董時叡目前擔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致力於有機農業推廣十數年,在他長期觀察下,發現不少農民投入有機領域,耕作認真又務實,辛勤照顧的優質農產,卻經常苦於行銷無門。另一方面,不少消費者想吃有機農產,卻不知到哪裡購買,雖然市面上不乏有機商店,甚至菜市場裡也多得是標榜有機的農產,但可不可信,卻是個大問號。


整合小農 營運入佳境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搭接不上,董時叡認為最大的隔闔來自於「信任」。他設想,教育機構的公信力較受社會認同,以學校的角色介入,搭建行銷平台媒合雙方,應是可以努力的方向。起心動念後,董時叡於 2007 年 1 月開始籌備,由於並無先例,農民信心不足,董時叡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鼓勵、說服他們,加上訓練整合,直到 9 月入秋,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正式開張。

農夫市集營運 3 年來,從最初 20 多個攤位陸續加入新夥伴,目前有36個有機農場設攤,來訪人數、交易量、農民收入都有不錯成績,銷售額連年成長,市集從年初到年尾不曾間斷,前兩年,甚至連農曆年節期間也開市,董時叡完全不需掛心營運問題,煩惱的反倒是常常開市不久、農產就賣光光,得紓解晚來向隅的顧客的抱怨。

值得一提的是,興大農夫市集除了開辦第一年獲得政府經費支援,之後的管銷開支、場地租金都來自營運收益,意味市集足可自給自足,由此看得到農夫市集的永續性。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運作順暢,證明在有機農產行銷的領域中,農夫市集的模式是可行的。緊接著,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嘉義大學、高雄農改場、高雄縣政府、二水鄉農會等學校、機關紛紛成立類似的農夫市集,民間的台中合樸、台北 248、宜蘭友善小農市集也陸續成立,短短時間內,全台湧現的農夫市集有十幾處,緊鑼密鼓籌備的亦為數不少,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




減少運輸 在地化優勢

董時叡分析有機農夫市集的特色與優點,顯而易見的是幫助有機小農生產的農產品找到出路。其次,消費者與生產者可直接對話交流,由農民本身來取信消費者;而市集強調在地化,減少遠程運輸以及包裝處理的時程,農產品新鮮度高,並有助於節能減碳。當農夫市集在各地普遍設立時,在地化優勢將更為顯著。

踏進有機、甚至農業領域,其實並非董時叡原本的生涯規劃,他原本志在醫學,但聯考考上台大農業科系,因家庭狀況不允許而未重考,取得台大農業碩士學位後,到輔大社會系任教,教學 3 年,又到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成後留校任教,本來以為已離開農業,適巧獲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聘任,轉個大彎,又回到農業界。

人生轉折,讓董時叡體悟與農業有著奇妙的緣分,註定離不開農業。回首往事,董時叡很高興當年沒考上醫科,而是走進農業、特別是有機農業,可以幫助更多人、意義更大。


推廣有機 為環境盡心

「上醫,醫於未病」,年少時志在行醫救人,接觸有機農業後,董時叡漸有不同想法。他認為,有機農業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人,吃得健康,防範於未然,比病發後再醫治,豈不更有意義,醫於未病,才稱得上是上醫,有機農業可慢慢地發揮此功能,況且,有機農業更可救環境、救地球。

奔波推廣有機農業,除了健康議題,董時叡深層的動機,根源於對台灣這片好山好水的熱愛,以及對地球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憂心。他認為,即使長壽百歲,人的生命終有盡時;而土地一經汙染,恢復清淨不知得待何年何月,環境永續是董時叡更高層次的理想。禁絕化學藥物的有機農業,是還原自然生態最和善的生產方式,有機小農為環境盡心,應得到鼓勵與支持。

有機農產栽培難度高,售價反映成本當然較高,當前仍非市場主流,但董時叡觀察,有機風潮已有越來越興盛的趨勢。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運作成功,開啟的行銷模式,對有機農業擴張必然產生推波助瀾之效,董時叡計算,以興大市集現有36家有機小農的規模,20 處市集就有 7 百多家小農,有機農業遍地開花,由點而線、再匯集成面,將可期待。當年沒考上醫科,而是走進農業、特別是有機農業,可以幫助更多人、意義更大。







資料來源: 農糧署企劃組企劃科
更新日期: 2011/5/16
瀏覽人次: 10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