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農夫賺綠錢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0/11/27

知識農夫賺綠錢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450期 2010/06

對抗氣候變遷、ECFA衝擊,綠色農業是最具優勢的武器。台灣農民用健康永續,創造新綠農商機。

太陽總是從對面的阿里山開開心心起床,再鬧哄哄叫醒嘉義山區的茶樹。




滿頭白髮的牛仔伯鍾旭駿,一襲淡藍色襯衫,精神奕奕,開著小貨車到山上茶園。去年八月莫拉克颱風,他到屋外查看茶園水路,房子瞬間被土石流掩埋,他僥倖躲過。那一刻起,六十二歲的牛仔伯再也避不開這個問題:種了三十年的茶園,如何理直氣壯地在一千兩百多公尺高山上繼續經營?



除了老天爺出考題,牛仔伯還有其他難題。ECFA洪水還沒到,越南茶葉已先叩關,幫他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的這片茶園,如何突破競爭重圍,再向上提升家裡生計?



牛仔伯的解決方案──重新定位自己:從開墾者,轉為守護者。他不再用化學肥料,在茶園裡裡外外種樹,要用最友善的種植方式,款待這塊養他三十幾年的土地。



強調健康永續的綠色新農業,是台灣農業在面臨氣候變遷、國際競爭、ECFA衝擊時,最具優勢的出路。



身兼台大農業經濟系副教授,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農業國際化競爭,政府逐漸轉變思維。以前,施政重心是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現在,健康和永續應居首位。這是台灣農業新的生機。



綠色農業的希望之花,正在台灣各地綻開。



嘉義太保,曾經得過神農獎的葉班長葉豊仁,做了十幾年花卉外銷生意,每月收入四十八萬元。葉豊仁不諱言,花卉用農藥很重,因為「不留活口」,才有漂亮的產品。幾年前,葉豊仁看到自己的健康報告,滿江紅,恍然大悟:「這十幾年到底賺到什麼?」出完最後一批貨,他馬上把原有的六分地,改成無毒生產,全種有機蔬果。



做綠農,有尊嚴



葉豊仁不只種有機蔬果,更注重農場的生態平衡。他親手挖水池、做水路,並用農場周遭就拿得到的米糠、杏鮑菇、木屑,製作有機肥料。小孩學校辦二手市場,他帶家裡的有機作物去推廣。



轉做有機之後,葉豊仁「心情太好了,」消費者上門買菜,還會謝謝他,提供這麼健康的食物。「賣東西這麼多年,第一次被感謝,做綠色農業會讓農民感受到尊嚴,」葉豊仁深刻體會。



重工廠林立的高雄縣,綠農新芽也開枝散葉了。



旗美社區大學在高雄旗山、美濃一帶,推動綠色農業,已有十年歷史,是台灣第一個推動「農民市集」的民間組織。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觀察,莫拉克風災不僅改變南台灣外貌,也轉化了農民內心。過去,只有少數農民關心農場生態,風災後,農民主動邀請旗美社大,到六龜、桃源等災區鄉鎮教有機農業,已有一百多位農友上過各種綠色有機的課程。



要全面發展綠色農業,政府扮演關鍵角色。



六月中旬,農委會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會議上總結,台灣未來要轉向「低風險、低碳排」的健康農業。



只是,政府的實際行動,似乎又反其道而行。



以有機農業為例,政府喊了十幾年口號,至今總面積不過三千一百五十公頃,佔總耕地面積還不到二%。這廂說要永續農業,那廂仍繼續補貼、生產化學肥料。兩年前,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一份報告,直指化學肥料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人類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一七%到三二%是由化肥貢獻。



曾經擔任台橡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的黃育徵,退休後全心鼓吹綠色農業。他指出,台灣農業之所以很難邁向永續,問題就出在政府自相矛盾的政策。




農委會透過農會,發農藥給農民,台肥又大量生產化肥,低價賣給農民,「左手鼓勵有機,右手補貼無機,」黃育徵質疑,政府的兩手做法,反而阻礙台灣農業的綠色競爭力。



黃育徵從經營企業的邏輯解釋,經營綠色農業,要用最少的資源,成就品質最好的產品。因此,原本被視為垃圾的廚餘,才是綠色農業的核心,能夠當地消化,當地處理,當地使用。他長期追蹤後發現,台灣的廚餘,有三分之一養豬,三分之一燒掉,三分之一隨便丟,如果都收集來做堆肥,既可省下每年上億元的化肥補貼經費,還可以保護水源、土壤與健康,這是多贏棋局。



綠色農業能否盛開的第二個重要關鍵,在於開發市場。



產銷兼顧 開發市場



在屏東和高雄種植有機瓜果的黃克賢提醒,不少農民一頭熱投入有機,生產出來後,卻不知道要賣給誰。「只是為了救地球,綠色農業會做不久,不能只顧『產』,忘記『銷』,」黃克賢根據經驗分享,農業有一長串商業過程,生產只是當中一部份,行銷綠色農業,需要更多專業投入。



更困難的,是突破既有產銷體系的龐大結構。潤惠有機事業行執行副總經理邱德森歸納,台灣農產品的價格和銷售管道,幾乎都掌握在固定幾個批發商,批發商慣性壓低價格收購產品,有機農業成本比一般無機農法至少高出兩成,很難打入傳統批發渠道。批發商不收購,綠色農產品也銷不出去,形成負向循環。



愈來愈多有機從業者,正努力掙脫牢不可破的產銷網,從通路下手,開創綠色農業的市場。



傍晚五點,美濃有機農劉傑興的小發財車上,載著農場的有機木瓜、南瓜,送到高雄市區的「農家小舖」,一顆顆整整齊齊擺放。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顧問葉杏珍,在十幾坪大的店面裡忙著點貨、簽收。這是第一家由有機農民集資成立、經營的行銷通路公司,專門販賣不用農藥、化肥、基改,使用有機堆肥,注重農場生態均衡,有機健康的農產品。



幫自己的米說故事



葉杏珍曾到日本學做有機農業,三年前,他們在高雄縣婦女館前廣場試辦微風市集,開放場地讓有機小農每週擺攤一次,販賣自家種植的綠色農產品。



初期,每攤每次收入只有五百多元。到現在,有機風行,每次每攤平均可以賣出五千多元。去年,微風市集營業額已經突破一千萬元。葉杏珍看到機會,和參與市集的三十三位農友,集資一百萬元,持股五二%,再找其他有機農業支持者,共同創業成立公司,經營這間「農家小舖」,打造有機農業專屬平台。



在田寮種有機番茄的葉杏珍肯定,農民第一線經營通路,可以在第一時間收集消費者資訊,立即回饋到生產線,也能慢慢熟悉包裝、為產品說故事等專業行銷技巧。



家住台南的甘文聰,則用虛擬集體合作社的共同行銷,串聯南部的有機農場。



甘文聰曾在台北金融圈工作二十年,每天看幾十萬、幾百萬的數字跳動,「覺得很虛。」五年前,他放棄台北,回到實實在在做生產的農村。「種出來好吃,吃得健康快樂,又顧到環境,不是比看數字跳動更有成就感?」留著小鬍子的甘文聰,拿出印有「台灣阿甘」的名片,坐在稻香滿溢的遮陽棚下納涼。



知識帶頭 打造資訊平台



過去幾年,甘文聰四處奔走南台灣有機農場,組成合作平台,從消費端幫助有機農民拓展商機。他一方面稽核有機農場,「看看有沒有作弊,」一方面協助農民做生產與農田管理紀錄。如果接到大單,還會協調各農場互相分享。今年,他說服高雄縣政府,每個月讓中小學吃一餐有機營養午餐,開闢校園通路。



綠色農業不僅在鄉村開花,也往北部都會區灑種。




專長資訊網路的工研院創意中心研究員陳建泰,這幾年最關心的,不是奈米、雲端這類高科技,而是農村的未來。台中大肚長大的陳建泰,去年在工研院提出自主創新知識下鄉計劃,要用他的資訊專長,建立永續農業的糧食網絡。



陳建泰深入探索,農田生產精密,產銷複雜,要全盤轉向綠色農業,一定要靠知識帶頭。「愈做就愈了解,農村比台積電難搞,」陳建泰打趣說。



他的計劃,是瞄準一到七年內即將退出職場的準退休族,退休後移民農村,這群人對生態、對永續更有認知意識。陳建泰要打造一個農村資訊平台,讓這些人把專長、金流和社會人脈帶進農村。



陳建泰還號召工研院其他同事,每年花兩千元在新竹三重埔承租一分地,實踐社區支持型的實驗農場。農場以十人為一個小組,小組中有管理者和支持者,四個管理者負責栽種秋葵、小黃瓜、四季豆等作物。支持者則出錢、除草、澆水,風險大家共同承擔。這群科技人農夫,跟附近農民學水田倫理、灌溉施肥,並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耘自己這一畝田。



「希望將來在農村的田埂間,可以聽到國際級的對話,」這是陳建泰最大的夢想,也是台灣綠色新農業的動人詩篇。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 台灣農業,改變已經開始



農業要適應氣候變遷,要先從抗逆境育種做起,以前強調種高品質良質米,未來需要更耐旱、耐鹽、耐高溫的抗逆境品種。去年開始,農試所已經做抗逆境育種,不一定好吃,但總是要從長遠眼光處理。



另外,要依照風險程度,擬出糧食安全結構。例如,我們預期未來能源價格會高,需要發展在地作物,減少高耗能的進口。要發展哪些在地作物?生產稻米要用很多肥料,可以改生產甘藷、玉米,取代部份稻米。從前年開始,我們種飼料玉米和青割玉米,這些都是進口替代。




要發展在地農業,可分兩個層次來做。第一是合理化施肥,讓農民用更少肥料,產生更好效果。粗略估計,如果普遍運作合理化施肥,肥料用量可減少二○%到三○%,前年我們做到三百個農戶,今年要做到三百個產銷班。



再來是推行健康農業。現在農業施政方針是健康、效率、永續經營,幾十年來第一次把健康放前面。



健康農業具體做法,包括不用農藥、也不用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業,政府監測農藥殘留量的安全糧食吉園圃,以及做產銷履歷等。健康農業的面積要倍增,現在是兩萬五千公頃,四年內,希望達到五萬公頃。



有機是最困難的,過去二、三十年只做到三千公頃,未來四年要達到五千公頃,這是很大挑戰。我們要成立幾個有機專業區,讓緩衝帶大一點,避免被污染。我們和台糖合作,台南、雲林和花蓮都有有機專業區。



大陸市場現在給台灣三十四項農產品零關稅,ECFA簽訂之後,還會增加十八項,都是對岸單方面給,沒有要求對等回饋。我們要想的是,如何爭取大陸市場?



吉園圃、CAS現在都在大陸登記註冊,讓當地消費者知道,看到吉園圃,就是台灣來的,代表政府認可衛生安全。這是我們戰略性目標,整合吉園圃和有機農業,所有農場要求認證,貫徹執行台灣的健康農業。(採訪整理/蕭富元.林倖妃)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