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胃炎(潰瘍)成因與照護服藥重點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5/02/28

胃不舒服/胃炎(潰瘍)成因與照護服藥重點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什麼是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出現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病症問題。
常分為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定型胃炎

常見的致病成因:主要包括藥物副作用、飲酒和幽門螺旋桿菌。

診斷:
胃部X光檢查、胃部內視鏡檢查,及胃部切片檢查(取出胃部黏膜的一部分)方法。
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炎的主要方式,檢查前會先替病人注射藥物減緩腸胃蠕動,並讓病人服用消除胃脹氣的藥物,接著在口咽部上麻藥,病人嘴巴會咬著口含器,而胃鏡就從口含器進入並進行檢查,必要時醫師也會進行切片以利診斷。

胃炎常見致病成因與症狀:

種類
胃炎主要根據症狀是否反覆發生、與持續時間做為區別,一般會分為急性胃炎與慢性胃炎,其中慢性胃炎中的萎縮性胃炎會有變成胃癌的風險。
另外還有一種已知病因的胃炎,就稱為特定型胃炎,3種胃炎的詳細說明請參考致病原因。

胃黏膜發炎,且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產生;嚴重時會有局部糜爛出血現象。
通常有上腹疼痛、噁心和燒灼感,一般將持續數天。
嚴重時,引起腸炎,有下痢、腹痛現象。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發生的主要成因是藥物、酒精以及壓力等,通常表現是出血或是急性糜爛性胃炎,手術過後、大規模燒燙傷也會引起急性胃炎,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有時也會引起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病人症狀較常出現腹痛、噁心、盜汗和發燒;胃黏膜發炎,且有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產生;嚴重時會有局部糜爛出血現象,常見症狀有上腹痛、想吐、盜汗、發燒等,嚴重時會吐血,但通常持續時間不長。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分為萎縮性以及非萎縮性,主要發生成因為長期服用止痛藥、消炎藥、吃太多刺激性食物、喝酒、幽門螺旋桿菌長期感染引起胃潰瘍等。
慢性胃炎則會出現上腹疼痛和胃悶。胃黏膜對酸的抵抗力改變而造成組織受損,常見症狀為長年上腹輕微疼痛、胃悶。

特定型胃炎:
特定型態的慢性胃炎是從病理切片可以輕易診斷出成因的胃炎,主要原因為手術後導致的膽汁回流以及藥物刺激。

胃炎進程
急性胃炎一般發展較為快速,通常症狀改善後病情也就好轉,較為棘手卻是不斷重複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可能會經過兩階段的發展變成胃癌

萎縮性胃炎:
胃黏膜隨著年紀增長而衰老,或因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導致胃組織受損,此時病人會出現長期的上腹輕微疼痛或是胃悶的症狀。

腸上皮化生:
年齡愈大,因萎縮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較低,正常的胃黏膜細胞因慢性發炎受損,胃部會出現腸黏膜才有的細胞,此種狀況稱為「腸上皮化生」。
當病人沒有妥善治療時,則有很高的機率會演變成胃癌。

胃炎併發症

出血:
急性的出血病人可能會出現吐血的現象﹔如果是淺表性胃炎的出血,病人較難察覺,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症狀。

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最嚴重的併發症,當胃炎已經發展成腸上皮化生時,應儘速治療,以免轉變成胃癌。


胃炎高危險群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酗酒
長期服用止痛藥

胃炎治療原則
雖然目前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炎的重要成因,殺菌之後雖然病理上胃炎會改善,但臨床上有的症狀仍不一定改善,因此胃炎大多以症狀治療為主,常見藥物有:制酸劑、止吐藥、抗胃腸痙攣、消脹氣藥等。
本文最後有詳細服藥治療介紹

胃炎照護重點

急性胃炎病人應先禁食1~2天,可喝少量的水;等病情好轉後,逐漸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供給牛奶及流質狀的飲食,然後再慢慢增加食物的量和選擇範圍。

慢性胃炎病人飲食應採溫和飲食,並少量多餐,飲食也應細嚼慢嚥,並減少生活壓力,定期回醫院追蹤病況。

飲食原則:
(一)先禁食1-2天,使胃有足夠的休息,但可喝少量的水以防止口渴。
(二)病情好轉後,逐漸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供給牛奶及流質狀的飲食,然後再慢 慢增加食物的量和選擇範圍。
(三)食用溫和飲食,以少量多餐方式供應飲食。
(四)進餐時要放鬆,保持心情愉快。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以及預防重點:

(一)吃飯要定時定量。
(二)進餐要細嚼慢嚥,心情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工作。
(三)少量多餐,三餐外,並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點心。
(四)食用溫和飲食(溫和飲食是一種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
(五)廣泛的攝取各種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
(六)不抽煙、不喝酒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七)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心情保持愉快。

戒酒:不管是慢性或是急性胃炎,酒精都是導致胃部炎症的重要成因,因此戒酒刻不容緩。

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過油、過辣、過燙的食物都十分傷胃,飲食應以清淡以及溫和飲食為主。

忌食高纖蔬果(竹筍、芹菜、鳳梨、番石榴);
過甜食物(香蕉、榴槤、龍眼、紅豆湯);
高渣堅硬食物(未加工研磨的豆類、腰果、核桃);
刺激飲品(濃茶、咖啡、酒類、巧克力、可樂),重口味調味料(辣椒、芥末、蒜頭);
高鈣食物(牛奶、乳製品);
產氣脹氣食物(食物類別種類較多,可依照自身經驗觀察中發現),而烹調方式也要少油少醬,減少胃部的負擔。


總結胃炎就醫問題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胃炎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胃炎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胃炎,照顧者應該知道: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長期服藥?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

胃藥到底要怎麼吃


取決於疾病症狀的發現時機,以及經醫師確診後的疾病療程。
為了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一般胃藥的療程,我們整理幾個比較簡單的治療觀念:
症狀輕微的胃食道逆流通常會透過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制酸劑或低劑量 H2受體拮抗劑來治療
胃潰瘍及症狀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可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
其他種類的胃藥則視病人的狀況給予服用

其實有些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的症狀有部分會重疊(如火燒心症狀),一般民眾可能無法判斷是哪種疾病造成的。

所以我們依照「首次有症狀」及「確診後的治療」來做後續的解說。

如果你已被醫師診斷胃潰瘍的話,會依造成胃潰瘍的病因來做出相對應的治療策略  :

  1. 如果你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得了胃潰瘍,抗生素會搭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起治療至少 14 天左右,以便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是病況較複雜的胃潰瘍,一般療程至少 8 週以上。
  2. 若是因服用 NSAID 藥物而產生胃潰瘍的患者,一般上會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至少 8 週以上。依病人情況需要用 NSAID 藥物的話,也會搭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以防止胃潰瘍的來犯。
  3. 如果是其他原因導致胃潰瘍,依據潰瘍嚴重程度,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治療時間為 4 至 8 週左右

由於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醫師不一定會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每一位病人的疾病。

發病的時候,大家往往想要趕緊緩解症狀,但不是所有的胃藥都可以在藥局直接購買使用,藥品會依照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領藥條件。

大致藥品等級分為「醫師處方用藥」、「醫師藥師指示用藥」、「成藥」三種等級,依序解釋如下:

藥品分級

  1. 醫師處方用藥:經過醫師明確診斷且開立處方後才能領藥使用
  2. 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用藥:不需要醫師開立處方箋,但要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導用藥,可在一般藥局購買
  3. 成藥:不需醫師開立處方箋,也不用藥師的指示買藥,民眾可以直接購買,但建議務必遵循藥盒或說明書的指示用藥
更多來源:https://www.medpartner.club/antiulcer-medicine-introduction/amp/


-------------

胃藥「飯前」還「飯後」吃? 藥師解析4款胃藥服用時間

 文/微笑藥師
來源
https://health.ettoday.net/amp/amp_news.php7?news_id=1089524

由於「西藥傷胃」的觀念根深蒂固,導致國人濫用胃藥的狀況。但更令微笑震驚的是,許多人吃錯胃藥的方法!!!今天微笑藥師網想與大家分享,如何正確服用胃藥。

一、到底胃藥是吃飯前還飯後?
胃藥應該什麼時候吃呢?答案取決於你吃的是什麼種胃藥。
制酸劑(鋁、鎂、鈣、鈉鹽等製劑):中和胃酸
飯前或飯後服用皆不影響藥物的效果,但是因為金屬離子本身可能干擾其他藥品的吸收,因此建議與其他藥物間隔兩個小時攝取。

胃酸分泌抑制劑(組織胺阻斷劑H2 blocker、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抑制胃酸分泌
此類藥物主要用於抑制胃酸分泌,例如飯後胃酸的過度分泌,故此類藥品建議飯前服用。

黏膜保護劑(如Sucrafate)
為達到最好的黏膜覆蓋效果,建議飯前空腹使用。

含局部麻醉劑的胃藥(如Strocain)
飯前或飯後服用皆不影響藥物的效果,須注意不要嚼碎,以免造成口腔的麻木感。通常此種胃藥會混合含金屬離子的制酸劑製錠,在此狀況下,仍會建議跟其他藥物分開兩個小時使用。

二、胃藥痛的時候再吃就行?
其實如何吃胃藥,與胃不適情況有極大的關聯。如果一般臨時胃酸過多,立即服用胃酸中和劑(鋁、鎂、鈣、鈉鹽),暫時緩解症狀即可。
市面常見的吉胃福適胃乳、張國周強胃散、金十胃腸藥、太田胃散等,這些都是胃酸中和劑,胃不舒服臨時使用即可,由於胃散大多為鋁、鈣、鎂、鈉鹽類制劑,所以不建議長期服用喔。

而醫師開立的「胃酸分泌抑制劑」(如耐適恩、吉胃福適錠、泰克胃通…),主要用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情況,則不可三天曬網二天捕魚,則是要每天按照醫師指示的方式服用。

原因在於此類藥物(H2 blocker與PPI)主要用於減少胃酸分泌,而減少胃腸道表面的灼傷,讓潰瘍能盡快修復,故此類藥師建議要吃完整個療程喔。
因一方面(拿PPI來說)單次投予PPI並不能達到最大抑制酸的作用,因為只有活化狀態的胃壁細胞才會被抑制,而約有25%呈休止狀態的胃壁細胞則不會抑制,故需連續服藥數天後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所以囉,千萬不要把這類藥物當作"痛時才吃"。

--------------

照護線上-
長期吃強效胃藥,小心傷腎又傷身!
by 張維文 醫師 | 4 月 6, 2020

門診走進一位初診患者,因公司體檢發現腎功能異常而前來就診。

面對這樣的初診患者,詳細的病史詢問很重要。我照慣例詢問陳先生是否有慢性疾病?或有在長期服用什麼藥物?

「我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啦,但是我的胃不太好,一直有在診所拿胃藥吃,已經吃了十幾年了。」陳先生老實跟我交代他的長期用藥史。

「哇!吃了那麼久的胃藥呀,你有做過胃鏡嗎?若沒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其實真的不需要一直吃胃藥耶!」我誠懇的建議他。

「醫生你放心,我吃的這個是最好的胃藥,每天花十元,顧胃強身,很值得啦!」陳先生阿莎力的拍拍胸脯,充分展現對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愛與信心。

「但你知道嗎?可能就是因為你長期吃這種胃藥,才讓你的腎功能變差喲!」我的回應讓陳先生嚇了一跳。

第一名胃藥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簡稱為 PPI),為目前最強效的胃藥,顧名思義此藥物能阻斷胃壁細胞上的氫離子幫浦(H/K ATPase),進而有效減低胃酸分泌,常用來治療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道疾病。

目前台灣可使用之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有六種:
• Omeprazole:悠胃樂、加胃先、護胃康、保幽樂、歐克胃、樂酸克
• Esomeprazole:耐適恩、安保樂
• Pantoprazole:必胃康、止潰瘍、佳樂胃
• Rabeprazole:百抑潰
• Lansoprazole:泰克胃通、逸潰定
• Dexlansoprazole:得喜胃通

健保給付之條件如下:

• 最近四個月內曾做過胃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及輕中度逆流性食道炎(Los Angeles Grade A or B)者,可開立該藥物,最長以四個月為限。
• 若胃鏡檢查診斷為重度逆流性食道炎(Los Angeles Grade C or D),經由腸胃科醫師確認後可長期使用一年。
• 胃鏡檢查發現胃食道交界處有黏膜病變,經病理切片確定診斷為巴瑞氏食道炎(Barrett’s esophagus),可長期用藥一年;一年內至少需再追蹤一次胃鏡檢查。
• 經腸胃科醫師重複多次(三次以上)之胃鏡檢查,確認屬難治癒性之潰瘍,可長期使用該藥一年。
• 消化性潰瘍穿孔病人,若僅接受胃縫合手術,未作胃酸抑制相關手術者,可使用該藥,最長以四個月為限。之後若要繼續使用,必須再做胃鏡確認有無使用必要。
• 幽門螺旋桿菌之消除滅菌治療,療程以二週為原則。
• 需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且曾做過胃鏡確診有消化性潰瘍者,可在使用 NSAIDs 期間,經腸胃科醫師確認後使用此藥。
• 嚴重外傷、大手術、腦手術、嚴重燙傷、休克、嚴重胰臟炎、及急性腦中風者,為預防壓力性潰瘍,得使用消化性潰瘍藥品。

猶記得十多年前我剛進醫院當住院醫師的時候,PPI 是昂貴藥物,一顆藥要價近三十元;這幾年來藥價逐漸調降,即便是原廠藥,一顆也不到十元,價格親民許多。
臨床上疑似有胃食道逆流,甚至是消化性潰瘍的患者,若病人不想做胃鏡檢查,又希望醫師直接開立最好的胃藥,多可接受直接花錢買藥來吃。

有些人甚至會「一試成主顧」,覺得西藥都「很利」、很傷胃,要求醫師長期開立強效胃藥來搭配其他慢性病藥物一起吃,反正藥價那麼便宜,自費也沒關係。

最強效的胃藥一定最好嗎?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真的那麼好,顧胃強身又無害嗎?
愈來愈多的臨床研究指出,PPI 可能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安全,長期使用該藥物,會對健康造成許多不利影響。

-------------

疾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胃酸壓不下來?嚴重胃食道逆流藥物有新選擇!

胃食道逆流已是現代人文明病,雖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有食道癌隱憂。現在又多一種藥物可抑制胃酸,對嚴重的糜爛性食道炎效果不錯。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黃靜宜
 
 
37歲的陳先生晚上睡覺特別容易胃食道逆流,做了胃鏡檢查情況還好,醫師開給他一天吃一顆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一段時間後又覺得沒效,醫師安排24小時酸鹼度測試,發現他白天胃酸pH值都可以控制在4以上,晚上胃酸就降到4以下,代表現有藥物已經控制不住胃酸了。
 
「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許多人對這個廣告都不陌生,事實上胃食道逆流確實愈來愈普遍,根據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來健檢的民眾,2003~2006年期間只有15.7%胃鏡有看到逆流性食道炎,2019年的最新統計已經高達35%,等於三分之一。
 
雖然胃食道逆流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有癌症隱憂。因為如果逆流情形嚴重,可能導致食道發炎甚至狹窄,若演變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即胃部的柱狀黏膜取代了部分的食道黏膜,有可能是癌前病變,要特別小心。
 
究竟為何會胃食道逆流?原因很多,例如胃排空功能比較差、賁門鬆弛、食道蠕動功能不佳、食道神經過度敏感、消化不好容易脹氣嗝胃酸、長期潰瘍導致胃變形、胃功能變差等,共通點就是因此導致胃酸過多,逆流至食道,造成胸口灼熱、不明胸痛、嘔酸水、喉嚨痛、喉嚨感覺卡卡有異物感、慢性咳嗽等惱人症狀或併發症。所以,通常會先從解決胃酸著手。
 
可做胃鏡及24小時酸鹼測試 了解嚴重程度
 
胃食道逆流有輕有重,就像光譜分布,要了解病況除了做胃鏡檢查外,還可以讓病人做24小時酸鹼測試。
該檢查需從鼻子伸入一根細細的導管到食道,讓病人帶一台小機器回去,24小時監測胃酸逆流到食道的比例有多少、次數有多少、逆流跟症狀有無相關等。從這些數據可知病人是屬於那種類型。例如最嚴重的類型就是食道有發炎,食道測起來也很酸;有一類病人則是食道酸度沒那麼高,胃鏡檢查也正常,但病人還是抱怨症狀嚴重,這種稱為功能性心灼熱,病人通常較為敏感、容易緊張。
 
透過胃鏡檢查還可了解病人食道發炎的程度。以食道黏膜受損的範圍多寡,從輕到重分為A、B、C、D四級。
 
PPI效果雖好 仍有缺點
 
治療胃食道逆流以藥物為主,通常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如果效果有限,還可開立減少胃酸分泌的「胃酸抑制劑」,此類藥物有兩種:一種是組織胺阻斷劑(H2-receptor antagonist),另一種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都是藉由抑制胃酸分泌達到症狀的改善。
 
還有一種藥物是海藻膠成分,可以覆蓋在胃的內容物上方,逆流時在食道形成保護膜。
 
多數患者藉由上述藥物已經可以改善,尤其PPI算是效果很不錯。不過,臨床上仍約有4成患者,使用PPI效果仍不顯著,而且PPI還是有些缺點,包括:
藥效發揮比較慢,通常吃第3~5天症狀才會開始改善。(有研究顯示吃第1天只有20%的患者改善,到第7天也只有40%的患者改善。)
藥物在酸性環境下容易被分解掉,不夠穩定。所以若病人早上吃一顆藥,下午5、6點效果就會減弱,若病人晚上特別容易胃酸逆流,效果就不好,藥物得改到晚上吃。
有些PPI藥物必須餐前吃,服藥沒那麼方便。
PPI藥效會受到「體質」(醫學上稱為基因多型性)影響。PPI要透過一種肝臟酵素CYP2C19的分解,華人有20%這個酵素功能比較差,很難把PPI分解掉,PPI在血中濃度可以維持比較久;大部分人酵素功能正常,少部分人這個酵素功能很強,藥物代謝很快,藥效就比較弱。也就是說,PPI會受到「體質」影響,如果同時併用PPI及保栓通(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常用),因為這兩種藥都經過CYP2C19此一酵素代謝,PPI先用掉這個酵素,就會影響保栓通的效果。
 
新藥抑制胃酸效果更強
 
近來一種由日本藥廠開發的鉀離子競爭性胃酸抑制劑(potassium competitive acid blocker,簡稱P-CAB),被視為壓制胃酸的新利器,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核准上市。根據多個研究顯示,P-CAB在酸性環境中比較穩定,所以服藥後藥物在胃部的濃度可維持很高,比PPI高100倍以上,第一天吃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所以,P-CAB對晚上症狀特別嚴重的人也比較有效。
 
此外,P-CAB因為不經過CYP2C19代謝,所以不會受到這個酵素的影響。此藥也不用刻意餐前吃,不受食物影響。
 
研究顯示,P-CAB劑量20mg吃8週,食道發炎癒合的效果達到99%,使用PPI也有95%癒合,都很高,差別在於P-CAB藥效發揮比較快、效果也比較強。
 
此外,研究顯示使用P-CAB,食道發炎癒合後的復發率可大幅降低。P-CAB劑量20mg用到24週,只有2%復發,用10mg者也只有5%復發,相較下用PPI的病人,已有16%復發。嚴重型(C、D級)病人吃PPI,40%復發;用P-CAB劑量20mg者,只有不到5%復發。
 
病情嚴重者用P-CAB 食道酸度明顯改善

2019年有一個研究,讓吃PPI效果不好者改吃P-CAB,並進行24小時酸鹼測試,發現病人食道pH值小於4的比率從10%降到4%,特別在晚上症狀嚴重者下降更多,食道酸度有46%的人恢復正常,比較不會逆流到睡不著。胃鏡下也看到食道發炎改善。
 
整體而言,P-CAB對糜爛性食道炎特別嚴重(C、D級者),或合併風濕免疫疾病、巴瑞特氏食道者,效果特別顯著。
 
例如一位64歲女性,同時患有風濕免疫科疾病─皮肌炎,晚上逆流特別厲害,難入睡。胃鏡看起來食道發炎很嚴重。安排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測試,發現她食道蠕動功能很差;24小時酸鹼測試顯示她一天有17.3%的時間,食道都泡在PH值小於4的胃酸裡(一般正常人一天時間少於4.2%);躺平時,食道泡在胃酸的時間更高達40%。類似這樣的嚴重患者,就可以考慮使用P-CAB,來加強胃酸控制。
 
日本使用此藥已有多年經驗,2020年一個亞洲多中心研究(包括中國、南韓、台灣等在內)發表在世界頂尖消化系期刊《Gut》,比較PPI及P-CAB藥物用於治療糜爛性食道炎,發現兩組效果都很好,但糜爛性食道炎C、D級者效果差異比較大(P-CAB藥物效果較好)。安全性方面,P-CAB無嚴重副作用,多數都是輕微的如拉肚子、鼻咽發炎、消化不良等。P-CAB組沒有人肝功能出問題。
 
不過,若病人胃食道逆流不適症狀是內臟神經過度敏感引起,使用PPI或P-CAB效果都不是太好,則需從其他方式下手。
 
P-CAB強力壓制胃酸 長期效應待觀察
 
使用PPI類藥物會長期抑制胃酸,過去就有一些研究指出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原因是胃泌素會刺激胃酸分泌,一旦胃酸被抑制,胃泌素反而會升高,進而刺激胃細胞增生,形成一些胃底腺息肉。不過這屬於良性息肉,不會癌化。
 
至於是否會因為長期服用P-CAB藥物抑制胃酸而造成胃息肉、骨質疏鬆、肺炎等問題,目前尚未有報告,值得觀察。日本有項研究初步報告顯示,這些病人做胃鏡檢查發現雖有胃細胞增生,但切片檢查並未有腫瘤變化。
 
另外,胃酸有助於鈣離子吸收,胃酸若被過度抑制,影響鈣離子吸收,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胃酸還有幫助殺菌的功能,抑制胃酸也讓人擔心較容易有吸入性肺炎、腹瀉的情形,不過這些都是回溯性研究的發現,回溯性研究只能知道相關性,不能確定是否真有因果關係。
 
其實PPI類的藥物使用已有多年歷史,安全性沒有太大問題,且只有少數病人需要長期吃,多數人需要時再吃就可以達到症狀控制的目的。
 
有胃食道逆流應做胃鏡排除腫瘤
 
值得注意的是,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時,建議還是應該就醫做詳細檢查,不要自行服藥了事,尤其若有出現一些危險徵兆(如合併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等) 時,應做胃鏡檢查進一步評估,因為有時候以為是逆流,其實是食道或胃長了腫瘤造成阻塞而產生食物逆流,所以要排除腫瘤性的問題。
 
健保對於PPI藥物也有相關規範,經胃鏡檢查逆流胃性食道炎屬A、B級者最多可服用4個月;C、D級者最多可服用一年,之後若要再服藥,就需做胃鏡檢查,目的就是評估治療效果,也避免濫用這個藥物。
 
理論上,不管是PPI或P-CAB,服用8週後症狀若有改善,就可以停藥或減量,但仍須配合生活飲食習慣的控制,例如不要吃太飽、避免吃宵夜等,才能「長治久安」。
 
如果服藥一年還不見改善,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原因,例如食道蠕動功能不佳、賁門鬆弛等,若有賁門鬆弛問題,即使胃酸被藥物抑制了,胃液、蛋白酶、膽汁還是可能衝入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所以當藥物也難以改善時,手術是最後一線選擇。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