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土 25KG NT$150
一般又稱花土、紅土,適合用於蔬菜、茶花、杜鵑、灌木、各種木本植物。
最常見的天然介質,屬於紅土,為天然開採的土壤,成分富含各類礦物質、有機質與微量元素,土質為顆粒狀,pH值呈弱酸性,適合大部分植物。
陽明山土特性較黏,有助於穩固植栽根部,但也因其特性關係,其通氣性、排水性較差,使用時間越久越明顯。建議搭配其他介質以改善土壤通氣性與排水性差的缺點,依種植的植物來選擇混合的介質,如:椰纖土、泥炭土、蛭石、珍珠石…等,以增加土壤排水性及通氣性。
▪️ 天然開採,內有小石塊、樹根皆為正常現象。
▪️ 並非產至陽明山,因陽明山已禁止開採;現為開採於其他山域,因特性相似,故市面上泛稱陽明山土。
轉載:青山實驗農場
陽明山土為什麼這麼有名?主要因為土質為弱酸性,含有豐富礦物元素,土質為顆粒狀,排水容易,通氣的狀況良好,如拿來種植盆景,4~5年都不用換土,也因價格昂貴(目前外面通常1~2kg就要50~200元不等),故大部分用在園藝造景方面。
陽明山土有很多種,概分為陽明山系 (從北投到三芝都算) 這一帶的土都算,並不是只有那麼一種。主要就像前山(北投)分為黃色土壤,而後山(三芝)則分為紅色土壤;所以文字上仔細思考並沒有分真假,前山後山土質本身差異就非常大,而真正的陽明山土應是為黑褐色的,因其為火山地帶,形成後其土質應為顆粒狀,且遇水較不易成泥或爛,而是慢慢的分解或碎開成粉狀,但黑色的陽明山土多在國家公園內靠近火山口附近,所以是禁採的。
但基本上種植用的土本來就不是只使用單一的土質 而是要善用各種素材去調配出最佳的介質,像在找尋資料的同時,由於開採黑色陽明山土是非法的行為,都不會有人行交易或買賣;有些市場上有的,據購買者使用心得來看,其內也多為泥炭土及介質的混合物來混充,就算運氣好買到,量既不多,來源也不穩定,故現今市面上多為魚目混珠之物,真的想買,也只能自己去挖比較實際。
以上文字為透過國內園藝論壇的資料整合後所想,有真的使用過的人,也是在好幾年以前所買的;畢竟其為火成岩,來源少且也違法,故許多一般市面上看到的 "陽明山土"其實,大部分都是假的。就自己常聽到的陽明山土,多為黃色,畢竟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土為弱鹼性,較適合一般植物發根及生長,偏紅色的陽明山土,由於其內必定富含鐵、鋁、鎂等金屬的氧化物,故通常為酸性土壤,也就較不符合植物生長的環境,也不符合陽明山土的性質;故初步判斷,陽明山土應為外面市場對火成土壤的通稱,而不是相連綿的陽明山地區皆為同樣的土壤,而這也給了一般消費者思考上的一個盲點。
p.s. 土壤畫面較不能確定,每一家販售的土質或顏色都不同,舉例像奇摩拍賣上打搜尋就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陽明山土,但是有些不照土壤實土,僅照外袋,不然就是說明土質較易劣化等,都與普遍概念有所不符,然而黑色火成土質的說法較為合理及可接受,故在此以黑色的坋粒為認定的”陽明山土”,就土壤的各種特性而言,都優於其他土壤的使用性質。
(網路上園藝賣場種類百百款,但卻沒有一家可以把陽明山土下定義)
一般良好的土壤,必須具備通氣排水良好、保水力強、肥沃等條件。種植蔬菜的土壤都可以在花市的攤商或園藝店買到。一般市售的培養土,成分都以泥炭土居多,雖然排水性好,但其所含的養分,對於蔬菜的栽培仍有不足。
現在的園藝店都會販賣一般的壤土,只要排水機能良好,用來種植蔬菜都不是問題。由於一般蔬菜都偏重日照,除了土壤條件要適當外,肥料與水分的灌溉也要特別留意。
要探討土壤的好壞,不如先瞭解購買土壤的酸鹼度,到底適不適合蔬菜的栽培,找到適合蔬菜栽種的土壤才能對症下藥。
目前一般市售的土壤很難完全符合蔬菜栽種的土質要求,例如在園藝店購買的黃色陽明山土,大都屬於酸性土質,這種土質對於蔬菜栽種並不合適,要改善土質結構,可以購買灰黑色的田土與培養土以同比重混合,如此土壤的含水與排水量都可以兼顧。
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土壤分析調查 (部分節錄 原文連結)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受委託者: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臺灣座落於太平洋火環帶,陽明山位居其北部,舊名草山,於 1985 年由內政部營建署正式規劃並成立臺灣第三座國家公園,面積約 11,455 公頃,海拔高度自200 公尺至 1,120 公尺,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內政部營建署,1994)。大屯山群彙爆發於第四紀(Quaternary)初期,距今約兩百五十萬年前,具有火山岩質的母質,因此所化育生成的土壤受母質影響甚鉅。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因早期火山噴發作用頻繁,生成特殊的火山地形與地質景觀,孕育稀有植物品種,在動植物資源調查研究方面均有詳細的調查與建立基本資料庫,而對於土壤自然資源的研究多為局部區域,沒有整體性與全面性之土壤調查,園區內更沒有相關的土壤分佈圖。
大屯火山群的噴發活動年代可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約在 2.8~2.5 Ma (百萬年)左右,此時的噴發活動以岩漿體衝開基磐的活動性質為主,東西兩部份的活動產生了大量的火山碎屑岩;
第二階段約自 0.8 Ma 到 0.35 Ma 左右,此時各亞群皆陸續有劇烈的噴發活動,產生大量的熔岩流及火山碎屑岩,構成複式火山(陳正宏等人,1988;王文祥,1991)。在第二階段的噴發活動中,各亞群皆起始於 0.7 Ma左右,而停止噴發的順序是由東而西:丁火朽山亞群(0.61±0.18 Ma)、湳子山亞群(0.62±0.09Ma)、磺嘴山亞群(0.52±0.05Ma)、七星山亞群(0.47±0.6Ma)與大屯山亞群(0.40±0.07Ma)(王文祥,1991)。
根據陳肇夏與吳永助(1971)之研究,按鐵鎂礦物相對含量之多寡,可將火山岩分為九種。
含黑雲母角閃安山岩──丁火朽山亞群
含紫蘇輝石角閃安山岩──七星山亞群
角閃石-紫蘇輝石-普通輝石安山岩──大屯山亞群
兩輝安山岩──竹子山亞群
含橄欖石安山岩──磺嘴山亞群
玄武岩──烘爐山型
大屯火山群是由一群安山岩質的火山體所組成,約有 20 個火山體與火山錐,其中以七星山(1120 公尺)為最高且是年代最新的火山體。
本火山群為第四紀的火山,在第四紀更新世的初期噴發,由安山岩流、火山灰和粗粒碎屑噴發物等的連續交替噴發構成,最底部也就是最先噴發的,多為火山岩碎屑與火山灰,經壓密膠結後成集塊岩;安山岩熔岩流中較早噴出的是兩輝安山岩,其次是角閃兩輝安山岩與含角閃兩輝安山岩。
主要火山種類為層狀火山,覆蓋在時代不同的中新世沉積岩基磐之上。
大屯火山群的安山岩流大部份屬於輝石安山岩、角閃石安山岩和紫蘇輝石安山岩,或是這三類的複合岩類。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之地形土序,從前人的研究中,約略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海拔 600 公尺以上(大屯山、七星山等地)的土壤,以灰燼土(Andisols)為主,母質、
海拔及坡向對土壤分布沒有顯著影響。
2.國家公園東北邊海拔 500 至 600 公尺(大尖後山、磺嘴山等地)的土壤,以極育土
(Ultisols)為主。
3.國家公園南邊(頂湖及十八份),以弱育土(Inceptisols)為主。
4.國家公園北邊及西邊沿海,海拔在 400 公尺以下的土壤,以極育土(Ultisols)為主。
以往的研究結果清楚的指出:海拔 600 公尺以上多生成灰燼土,海拔 400 公
尺以下至沿海則以生成極育土佔大多數;但是在 400~600 公尺之間的過渡區域,
亦即在國家公園的界線附近,生成的土壤在東北邊與南邊不同,有極育土與弱育
土分布的差異,而兩者可能兼有火山灰土壤的特性。而依現地勘察的結果發現:
1.大屯山北邊,海拔 700 公尺至 300 公尺之土壤已逐漸有些改變,但大部份土壤仍
受上部火山灰覆蓋的影響,多數具有火山灰土壤特性(Andic soil properties),在分
類上仍屬於灰燼土;海拔 300-150 公尺之土壤,在剖面下方已呈現出極育土的特
性,但剖面上方之土壤仍非常鬆散,土壤構造以團粒為主,顯示此區域的土壤受
火山灰覆蓋的影響仍在,但在分類上則可能有極育土與弱育土的變化;海拔 150
公尺以下則為受強烈淋洗與風化作用的紅壤,分類為極育土。
2.大屯山西邊,自興華至紅柿腳的山坡地(海拔 300 公尺-200 公尺),因此區與向天
山及面天山極為接近,土壤受火山灰覆蓋的影響仍非常明顯,多數具有火山灰土
壤特性(Andic soil properties),在分類上仍屬於灰燼土;海拔 200-100 公尺之土壤,
在剖面下方呈現出極育土的特性,但剖面上方仍有一鬆散的土壤薄層,在分類上
則為極育土;海拔 100 公尺以下則為受強烈淋洗與風化作用的紅壤,分類為極育
土。
國家公園園區內土壤的分布模式
灰燼土的分布多在海拔 700 公尺以上,坡度分布在平緩至陡坡的情況都有(5~35°)。
弱育土出現的位置較分散,海拔在 500~700 公尺之間且坡度在 25~40°之間與海拔在 800~1000 公尺之間且坡度在 5~40°之間的都可能出現弱育土,推測在較低海拔且坡度較陡的區域,因地形不穩定造成土壤的沖蝕,造成土壤有不同程度的堆積,因此可能改變了原來的灰燼土的特性;
而在較高海拔的地區,如果坡度平緩,因高雨量造成土壤洗入作用旺盛,會造成土壤總體密度增加,進而高於灰燼土的分類標準而分類為弱育土,高海拔且陡坡的地區,也可能如同在低海拔及陡坡地區的情形,而生成弱育土。極育土的出現較特殊,中低海拔的陡坡地與高海拔的緩坡地都有發現,應該是局部地區的土壤變異,由灰燼土或弱育土因強烈黏粒洗入作用與累積而生成極育土。
園區內灰燼土的分布位置似乎多與弱育土重疊,由野外的土壤形態特徵並不容易將兩者完全區分開來,常會有誤判的情況,但多數藉由理化性質分析的結果來輔助分類,即可以解決誤判的情況。
參、國家公園園區內之土綱土壤圖
依據前人研究與本研究之土壤資料,園區的土壤-地形模式無法在此次的研究中
被建立,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前人研究的重點區域在大屯山與七星山兩處火山群,由圖 3-9 可知園區內仍有大部
份的地區未被調查。
2.園區內山勢的坡度變化很大,地形不穩定的干擾顯著影響土壤的化育。
3.灰燼土的分類多需要借重土壤理化性質分析,在野外利用土壤形態特徵來判斷是否
為灰燼土並不容易,容易將灰燼土誤判為弱育土或將弱育土誤判為灰燼土。
因此,本研究依照資料整理的結果,以人為判斷的方式,利用電腦數化的方式將
灰燼土與弱育土可能的分布位置繪製出邊界(極育土因為只為少數樣點,因此不繪入
圖中)
結論
本研究以截線路徑的採樣方式,設計五條截線共調查 34 個土壤樣點。
整體而言,有 25 個樣體分類為灰燼土、6 個樣體分類為弱育土與 3 個樣體分類為極育土;由截線路徑的採樣結果發現,本區的土壤受到火山灰母質的影響很大,土壤的生成與化育經過數萬到數十萬年的時間(本區火山噴發的停止時間約在 30~80 萬年前)仍未脫離灰燼土,雖然有少部份的弱育土甚至極育土的化育,但是土壤的特性仍多多少少遺留著火山灰母質的特性。
另外,土壤的分布與地形間似乎沒有一定的關係或趨勢,是否因為調查樣點不足或受到氣候的影響,進一步的探討有其必要性。
區內土壤的分布模式,灰燼土的分布多在海拔 700 公尺以上,坡度分布在平緩至陡坡的情況都有(5~35°)。弱育土出現的位置較分散,海拔在 500~700 公尺之間且坡度在 25~40°之間與海拔在 800~1000 公尺之間且坡度在 5~40°之間的都可能出現弱育土。
極育土的出現較特殊,中低海拔的陡坡地與高海拔的緩坡地都有發現,應該是局部地區的土壤變異。園區內灰燼土的分布位置似乎多與弱育土重疊,由野外的土壤形態特徵並不容易將兩者完全區分開來,常會有誤判的情況。如果能找到或發展出適合的土壤指標,以 1~2 項能簡易分析的土壤性質配合幾項土壤形態特徵,作為灰燼土的判斷依據,除了能減少土壤分類上的誤判,也可以加速調查工作的進行。另外,園區的山勢多陡峭,地形不穩定的干擾顯著影響土壤的化育。
建議
火山灰土壤生態體系-火山灰土壤的生成化育與生態功能(3~5 年期計畫):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國立宜蘭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
本區的地形變化大,造成在極短的水平距離中出現海拔高低差大於 300 公尺以上
的地形,加上本區每年定期會受到東北季風(秋冬季節)與颱風(夏秋季節)的侵襲,氣
候對本區土壤的化育具有很重要的影響。由於在園區內缺少詳細的氣象資料,無法對氣候的變化加以定量,因此也無法瞭解氣候對土壤化育的真正影響。
園區內以火山母岩為主,但距離火山停止噴發也已經經過 30~50 萬年,土壤化育的時間也超過 10 萬年以上,如此長的化育時間下土壤仍保有清楚的灰燼土的形態特徵與強烈的火山灰特性,在世界上有關火山灰土壤的研究上是屬於少見的。植被的覆蓋對火山灰土壤化育的影響也有許多文獻的討論,本區的植被生長與覆蓋情形有很清楚的區域分布,例如高海拔的山區以箭竹與芒草(>800 m)為主,隨海拔下降植被變化為闊葉樹與芒草混生(400~800 m)以及闊葉混合林(<400 m)。
本次研究所採集的土壤樣點數仍有不足,無法表現出植被影響的差異。因此未來若能從時間、母質、氣候與地形上詳細的考量,並進行長期的土壤研究與分析,應能夠對於本區土壤的生成、化育與火山灰土壤在生態上的功能(例如碳吸存、生態教育等)有正確與完整的認識,以及建構一個完整的火山灰土壤生態體系,進一步在園區內推廣該項土壤教育,讓民眾瞭解臺灣地區獨特的火山灰土壤有那些特性與生態功能。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