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會老 / 老年這條路要怎麼走,50歲後一定要做的8件事 / 這過程帶來改變和意義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2/11/30

我們一定會老 / 老年這條路要怎麼走,50歲後一定要做的8件事 / 這過程帶來改變和意義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今天開始,經營你的退休生活!獨立到老、不依賴子女,50歲後一定要做的8件


文/施昇輝  今周刊 

這裡所指的「老年生活」,應該就等同於大家所認知的「退休生活」。
該計畫所提到的要預做準備的面向,共有8項,在此提出讓已經進入50歲的讀者,能自我檢視,也讓尚未進入的讀者能預做規劃:


1. 身體健康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是此一時期「最重要」的事,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可能去從事任何的活動呢?大家都知道要有適當的運動、要有均衡的飲食,還要做定期的身體檢查,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但你真的有做到嗎?

切勿再找任何逃避的藉口,現在開始,永不嫌遲,因此這是我認為應該要「立刻」安排的老年生活之一。

2. 財務規劃
 
這幾乎是所有人在此一時期「最焦慮」的事,因為大家永遠都認為自己準備不夠。
會中有個學者提出他所做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最依賴的老年生活財源是政府提供的退休保障,其次是寄望子女扶養,最後才是個人的積蓄。

這個順序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勞保破產看來是很難避免,而期望子女盡孝道在現實生活中也成奢求,因此我們真的得儘早靠安全、穩健的投資理財來保障未來的老年生活,而這也是我認為應該要「立刻」安排的老年生活之二。

3. 休閒安排
 
很多人在討論老年生活的議題時常常只聚焦在前兩項,但我個人認為這一項才是攸關老年生活品質「最關鍵」的事。
就算你非常健康、非常有錢,但生活空洞,度日如年,那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讓老年生活過得充實,就是要有一些興趣去從事,並有學習新事物的熱情,這樣才能讓你樂在其中。

同樣根據前述學者的調查,國人在老年生活中最主要休閒安排就是「旅遊」,而我唯一的建議就是要在「金錢」、「時間」、「體力」三者間,取得符合實際的平衡。
除了興趣的培養要盡早以外,這一項倒是在進入老年生活再來規劃也不遲。

4. 心理調適
 
這是很多人離開職場後,「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不再工作後,很多人就很難再有自我的肯定和成就感,而這種自我價值的喪失,其實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危機。
與會學者有提到,許多老人被送到安養院,最常出現這種自我否定的情形。

提早規劃這一項並不切實際,我反倒認為如果能夠配合下一項,就比較容易做到心理的調適。

5. 社會關係
 
老年生活最怕足不出戶,而與外界斷了聯繫,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在男人身上。
老朋友的聚會固然重要,但能讓老年生活持續充滿活力,則要仰賴社交圈的擴大與新朋友的加入,甚至我更鼓勵大家要多結交年輕人。

千萬別自我設限,認為年輕人不會跟LKK交往,因為50歲以後可以很有自信地和年輕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豐富人生經驗,而成就自我的肯定,且對心理的調適必然很有助益。

6. 家庭關係
 
子女此時多半已經離家,夫妻感情能夠平淡已屬萬幸,更常見的是相敬如「冰」、如「兵」,所以應該趁早學會所有生活技能,男性尤該如此,讓自己能獨立到老,不必依賴子女,也要做好配偶先你而走的心理準備。

唯有自己能夠獨立,才不會因為過度依賴而有所失落。

7. 工作就業
 
如果你的經濟能力無法支撐你50歲以後的生活,就勢必要去尋求事業第二春,避免自己成為「下流老人」。
如果你尚未進入50歲,建議你一定要儘早建立第二,甚至第三專長,才能讓你有能力轉換工作,延緩退休的年紀,增加儲備退休金的時間。

8. 房屋居住
 
提供友善老人行動的居家環境,是政府的責任,或是自己要花很多錢改善,都不容易期待,所以建議大家即早加強自己的肌力和肌耐力,避免老年跌倒的風險。
就算你已進入50歲,仍來得及,切勿自我放棄。

在這個離開職場越來越早,但壽命卻越來越長的時代,奉勸大家,就從「今天」開始來準備50歲以後的老後生活吧!


------------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

很多人把退休跟年老聯想在一起,再把老年和疾病纏身畫上等號,接著就離死亡不遠了。
其實,以目前的醫療和生活水準,即使65歲退休,一般人還有10到30年的壽命,可以做很多事,完成許多心願,只是要先了解老化的過程,心理有準備,這條路才會走得平順、優雅有尊嚴。

很高興2011年2月出版的《How we age:a doctor's journal into the heart of growing old》一書,現在已有中文版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問世。

此書的作者馬克‧艾格洛寧是資深的美國老年精神專科醫師,在「邁阿密猶太健康系統」的安養中心行醫,其病人平均年齡將近100歲,最年輕的病人是62歲。

他把14年來照護老年人的臨床經驗、老年醫學知識和所悟出人生哲理融會貫通,並以不同病人的生命故事來貫穿全書,讓讀者跟著作者,由老化的觀點、巡訪老年、記憶褪色、智慧圓融,最後走到生命的邊境。

艾格洛寧醫師隨時都在學習老化的意義,從他還是醫學生,上大體解剖課時所解剖一位98歲女士的大體,那時他就開始接觸到老病的身體。
連他才4歲的兒子也有一連串問題:「爸……你喜歡和老人一起工作嗎?」「爸……他們只是在等死嗎?」「要多少天我才會變老?」…讓他有點招架不住。

每一個生物都會老化,既無法改變也無法逃脫,老化等於變化,而變化的度量衡是時間。
要逆轉任何東西的老化,就得逆轉時間,但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一定會老。

老化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不能治癒。

不過,老化也受到個人身體狀況、個人資源、生活方式、文化環境以及情緒壓力等影響,而這些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為老化過程帶來改變和意義。
而且,成功的老化仰賴的不是完美記憶和認知功能的維持,而是「持續的快樂能力」和良好的人際互動,這其中包含了寬恕、感恩和慈悲。

我特別欣賞「智慧」這個章節,書中提到一份2010年出版的大規模調查報告發現,自認幸福快樂的程度,從18歲到50歲遞減,之後再往上提高,到了85歲接近頂點。

本質上,老化可能會讓人在情感和理智兩方面,都愈來愈認同「別擔心,快樂點Don't worry;be happy)」的想法。

的確,正如哈佛大學的羅恩醫師所認為的,歲月的果實帶來一種看待生命的視野,不僅是知性,也是感性─何謂時間、何謂憂傷、何謂失去。

然而,如同從職場上退休,對於老化也是要準備的,除了心理的調適,還要年輕時努力工作,鍛鍊體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且營建與親人朋友的關係,才不會將來年老體衰,孤苦無依,晚景淒涼。

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既闡述老化的正面意義,但也不諱言老化所伴隨的疾病,尤其是憂鬱、譫妄、失智,還有貧困所帶來的苦痛。
「如果我忘了你」提到逐漸喪失認知功能的失智老人就如同被放逐的流亡者,然而「即使在失智的深淵裡,一個喜愛的回憶依然留存……」,因此音樂治療、回顧生命和懷舊治療常常可以喚起愛的回憶,帶來沉靜與愉悅。

「醃過的舊腦袋」敘述的是75歲的桑莫希爾先生一顆被多年酗酒給醃漬過的舊腦袋,讓他癲癇發作、失智、躁鬱,經過長期、耐心的治療,包括參加戒酒匿名會、診間諮商和藥物治療,慢慢回復到能過正常生活。

雖然書中每位病人的生命故事不見得都治療成功,病痛也並不一定找到原因,但都發人深省,有時更是考驗醫師的生活智慧。
例如安養中心的護士請艾格洛寧醫師給90歲的奈斯特太太吃點藥,因為她有精神病,說她的房間爬滿了蟲子,連她的衣服和皮膚都有。
當奈斯特太太來看診時,她描述黑色蟲子怎樣從報紙爬出來,佈滿整個房間的樣子,讓艾格洛寧醫師聯想到「寄生蟲妄想症」,考慮開立抗精神病藥物,但心中仍有點疑慮,因而打電話請奈斯特太太的女兒去檢查她的房間,果然房間裡到處都是螞蟻,是衝著一包打開的糖果而來的。幸好的是這次要找是除蟲業者,而不是老年精神科醫師。

艾格洛寧醫師從年輕時就選擇了老年醫學,而且是老年精神科,長期照護安養中心的老人,甚至有人稱他工作的場所是「上帝的候客室」,但他以一個年輕的觀察者同時也是醫者,從中學到了老年的圓融智慧、老化所帶來的病痛困境及因應之道,在書中和廣大的讀者分享,作為每個人將來老化的燈塔,讓曾經從事老年神經醫學工作的我深有同感,因而很樂意的推薦這本好書。


(選錄自《健康世界》443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 《健康世界》443期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