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心有「千」千結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8/03

農民心有「千」千結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文.(李武忠)

近來農業議題佔盡媒體版面成為選戰熱門話題。藍綠政黨繼香蕉、木瓜大戰之後又再度聚焦老農津貼的調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案將老農津貼從現在的6千元調高到7千元,並列為下會期優先法案;執政黨雖宣稱必須考慮財源,但最後迫於選票壓力應該也會支持。只是每次提出加碼的時機,幾乎都和立委或總統選舉有關,不免讓外界質疑又是選舉操作。



目前國內農家年所得(87.3萬元)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每戶所得(112.8萬元),其中農業所得還不到20萬元,加以近年來國內農民所支付的生產費用和生活費用增加幅度遠高於農民銷售農產品收入的增加。基於農業對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維護長期貢獻考量,適時調高老農津貼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只是該津貼補助沒有排富條款,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出入以高級轎車代步、住豪宅的「假」農民,除了養地等待地目變更外還坐享農保、老農津貼、休耕補貼、免稅等福利並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政府主管機關對於老農資格認定、津貼申領資格等都應該要有嚴謹的規範,避免這類的不公。而國內長期實施農業補貼(佔農業總預算7成以上)已經造成財政龐大負擔、農地利用效率偏低、大批農地閒置荒廢、排擠農業建設與科技研發經費等缺失,也到了該全面檢討修正的時刻。
政治考量凌駕專業
農業處境艱困,農民所得偏低,行之多年,政治人物若真的關心老農民生計,平日就該提出農業改革方案,讓農民可以依靠農業的老本行生活,而不是等選舉到了才提出調高津貼來討好農民,選後又任令農民持續受苦,甚至拿農業最高行政職位當做政治酬庸或政黨利益交換籌碼。在政治凌駕專業的考量下農業政策一夕數變,不僅農民無所適從,也讓企業望之卻步,造成農業結構與體質無法升級,畢竟再好的政策還是要人去執行才會發揮效用。尤其基於選舉考量,農業施政多偏重在短期效果,不斷透過加碼補貼、放寬救助範疇企圖討好選民,不敢進行改革,也讓農民長期依附在政府保護下,失去自我應變的能力,這才是台灣農業問題的根源。

農業施政主要目標在於提高農民所得,繁榮農村經濟。目前兩黨候選人都強調未來台灣農業應朝精緻化、高價值的方向轉型,卻未見具體可行方案。台灣農業要升級,要強化國際競爭力,靠的是農業科技不斷創新。問題是對於目前農業試驗研究機構老化,研究方向偏誤;農業科技、品種保密有瑕疵,導致大量流向中國;大批研究人員離退隱現人才斷層;農業科技成果浮誇歪風;農業科技對產業貢獻率降低;農業科技不再無償提供農民等等缺失,該如何解決都隻字未提。還有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回鄉耕種,讓農村擁有更多的活力;如何健全產銷機制,穩定農產價格;如何推動綠色低碳農業,讓農業永續經營;如何拓展農產品外銷增加農民收入等等,也都只是口頭宣示,不免讓人有「口號治國」的感觸。

隨著經濟結構轉變,農村與都市經濟差距持續擴大。單憑農業補貼不可能達到縮短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反製造更大錢坑。而農民要的是自食其力能靠農耕來養活自己,讓生活過得有尊嚴。政客們請停止對農業的操弄!


作者為農業經濟學家





.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