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農家生活變遷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3/17

戰後農家生活變遷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圖 / 豐年社

數十年來農家歡喜過年、歡慶農民節的傳統一往如昔,但農村生活樣貌的變化卻不小。

  1952年2月5日政府首次在台北市中山堂擴大慶祝農民節。為答謝農民協助政府、致力增產的辛勞,會場內共發出1,870條毛巾紀念品。若以現今的角度來看,毛巾紀念品還真拿不上台面,但對當時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的農民來說,毛巾還真算是份厚禮。

  戰後初期臺灣農村整體的生活狀態實在不太理想。民國41年底農復會曾針對農家的生活狀況進行調查,若與今日普遍的生活水準相較,60年前的調查結果讓人吃驚。住家最基本的條件是要能遮風蔽雨,而當時卻有58%的農家房屋存在著漏水的問題。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乾淨衛生的廁所,許多人家裡更有兩間甚至三間廁所,但60年前只有8%的農家有室內廁所,其餘的農家只能使用「便桶」或直接在戶外排泄問題。現在走近農家客廳,地板都鋪上漂亮的拋光石英磚或大理石磚,然過去有82%的農舍地面只有粗糙的泥土。我們總以為家裡有自來水是天經地義的事,冬天本來就該泡熱水澡。不過,戰後初期高達1/3的農家並沒有自來水,他們只能從河流或溝渠獲取日常用水,部分農戶甚至直接在溝渠內洗澡。大家總覺得農家都會養條牛或幾頭豬,卻沒人想過,養牛養豬也要有錢買建材,才能搭建豬舍和牛棚。震驚的是,民國40年代初期居然有18%的農家連在戶外搭建豬舍和牛棚的錢都沒有,他們只能和自家的牲畜同居一室。

  農民的居住環境不僅惡劣,日常飲食與營養攝取也極不健康。同樣於民國41年的調查顯示,台北地區農戶三餐均以米飯為主食,台中地區農家的主食則為米與甘薯,而1/3的台南地區農戶則以甘薯為主食。大部分的農民平日鮮少有機會吃到白米飯,雞鴨魚肉更是遙不可及。營養攝取不足加上生活條件惡劣,進而影響身體健康。農村居民普遍有維他命A、B1與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而肺癆、砂眼、瘧疾和寄生蟲更是農村常見的疾病。

  個人身體健康與營養攝取的增進、居家環境的改良以及公共衛生的改善顯然同為改進農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工作項目,三者缺一不可。自民國4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即農復會的前身)便逐步在各鄉鎮設立衛生所,訓練並派駐衛生護理人員,協助農村居民預防、治療各項傳染疾病。而於營養攝取部分,農復會則成立了「營養教育委員會」,宣導營養學知識,教導農民如何以最少的金錢獲取營養的食物,改善身體健康。最後,家政推廣人員則深入農村家庭,提供農民如何以最經濟的方式改善居家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維持全家人的健康。

   隨著臺灣經濟穩定發展,再加上農政單位的努力,農家生活不管在飲食、居家環境與公共衛生上,也開始持續逐步改善。而於民國60年代,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任內宣布推動的「九項加速農村建設措施」,更讓農村社區生活環境煥然一新。此外,臺灣經濟的起飛與國民整體收入的提高則推動了農家實質生活條件的升級。

如今走入臺灣農村實地觀察農民的居家生活,再對照50多年前留下的歷史影像與文字記錄,不難發現農家的生活樣貌已發生讓人難以置信的轉變。農民不再有營養不良的問題,瘧疾、肺癆等傳染疾病早已消弭,而人畜共居一室的現象更如同天方夜譚。農民辛勤工作、享受生活的同時,健康醫療問題交給農民保險,老農年金則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當然,這一切是戰後初期的農民根本無法想像的。



早期農家屋舍極為簡陋,地面是粗糙的泥土,家具也極為稀少破舊(圖/豐年社)。





為改善農家廚房照明與亮度,家政推廣人員教導農家婦女採用最克難的方式,直接在爐灶牆上貼上報紙(圖/豐年社)。




農復會自美國聘請的家政專家藍瑙女士深入農家視察,瞭解農民的居家環境(圖/豐年社)。





農復會自1950年中期開始透過家政系統宣導家庭環境改善工作(圖/豐年社)。






公共衛生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重要的一環,農復會曾出資於農村小學內建造符合衛生條件的標準化公共廁所(圖/豐年社)。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10字內)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