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從陶淵明的田園詩見其獨特的人生觀
鄭夙姿
一、前言 陶淵明不僅是詩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詩帶有濃郁的哲理意味,如沈德潛說詩「貴有理趣」(《清詩別裁.凡例》)。
他的詩不是從抽象的哲理出發,而是從生活出發,將生活中的感受連同事物一起訴諸詩的形象與文字,雋永厚樸,耐人尋味。
淵明崇尚自然,認為隱居山林、躬耕田園符合人的本性,因此,作為陶詩的代表 ─ 田園詩,其所展現的風格是變化多端的。
在自然的環境中,陶淵明的心態徹底放鬆,詩人尋求自身的心理撫慰,因而超然事外。
著名的〈歸園田居〉詩五首,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他談到自己的少年個性「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原就有熱愛田園山林自然的本性,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終於從世俗掙脫出來如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地回到大自然中。
他描述了動人的田園山林風光,透現出閑散恬適的心態。描述的語言明白如話,其描寫的畫面卻很豐富,能調動人們對田園生活的體驗,這是由於陶淵明是懷著深切的體驗,來感受作詩的。
如蘇軾《東坡題跋》認為:「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世之老農,不能識此語之妙。」
二、田園詩所展現的風格 真正的田園詩不止描寫田園風景,還要描寫農夫生活;
不能單寫耕田的快樂,農夫的艱苦也要寫,最重要的是親身體驗,陶淵明真正從事農耕,而且把田園景物當作主體對象作詳細的描繪,這在詩人中是極少見的。
他所愛好的是詩書的芬芳,林園的脫俗,耦耕才是自己的本分,為了保持性情的真與行為的善,他寧可擺脫爵祿的牽絆,而歸返田園的茅廬。「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之一)他一再重申其歸田的本意,可見其高節貞操,持志堅定不移。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他最純樸自然、清新可愛的作品,展現其特有的風格:
1.寫實風格 因為陶淵明親自從事農作,親身體驗到農事耕鑿的憂勤苦樂,所以他寫的田園詩是真實深刻的。
後代如王維、儲光羲等人極力模仿他的田園詩,卻始終隔了一層,就是在真與擬之別。現以他最有名的田園詩組〈歸園田居〉為例,其中所描繪的農家景色,及農事勞動中的感受,既真且樸: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之一) 詩中瑣屑的敘述村居實景,不需點染,自然有田家野老的景色。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之二) 此首由家居清簡省事,到田間農事閒談,田家氣象,逼真寫實。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之三) 前首詩言桑麻,這首便提到種豆,都是田園中的實務,也有實際的種作次序。
所以,明.譚元春評此首是「此境此語,非老於田畝不知」。
(《古詩歸》卷九)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姪輩,披榛步荒墟。徘徊邱隴間,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之四) 寫浪遊林野,因見荒墟無人,引起了深深的感概。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日入堂中闇,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之五) 詩中描寫耕種而還,濯足山澗,而後新釀、隻雞、荊薪代燭,歡來無事,暢飲終夕,田家真樂實景,寫得令人悠然神往。可見陶淵明田園詩的寫實風格。 歸田後的淵明,雖勤耕力作,因常受災難侵襲,所以仍不免於貧窮。
他的〈戊申歲六月遇火〉詩中便詳實地記述他家宅遭祝融之災的情形和事後的心境。 草廬寄窮巷,世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
總髮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既已不遇玆,且遂灌我園。 甘心辭卻富貴,寧可灌園躬耕,雖遇災禍窮困,仍不改初衷,其擇善固執的個性,堅貞而剛強,但流露在詩中的意趣,卻又如此恬靜,曠達而超脫。因此,他不僅寫耕田之樂,生活之苦也寫,可見其寫實風格。
2.寫景真切而生動,物我相融 淵明描寫鄉野田園景物,宛如一幅寧靜優美的村居圖,其純厚的風味,閒適的情趣,都深受後世詩評家的讚賞。玆再舉〈歸園田居〉之一為例:有讚美其寫景之真切生動,
如清.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說:「『曖曖』、『依依』景色生動。」
楊雍建《評選詩鏡》說:「『曖曖』四語極村樸,是田家野老景色。」或與《詩經》純厚的風旨相比,如宋.陳善《捫蝨新話》說:「『藹藹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當與《豳風.七月》相表裏。」清.潘德輿《一齋詩話》說:「陶公『依依墟里煙』,斯入於化,以此求三百篇,風旨不遠矣!」或欣賞其情趣之閒適,
如宋.張戒《歲寒堂詩話》說:「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本以言郊居閒適之趣,非以詠田園,而後人詠田園之句,雖極其工巧,終莫能及。」
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遠樹近煙何色,雞鳴狗吠何處,瑣屑詳數,語俗而意愈雅,恰見去忙就閒,一一欣快,極平常之景,各生趣味。」諸如此類的好評,真是採擷不盡。誠如東坡所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那麼自然。 淵明田園詩中寫景的佳句俯拾即是,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之一中的「鳥弄歡新節,冷風送餘善」清溫汝能評為「巧麗絕倫」。第二首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寫得靈妙之至,所以膾炙人口,
清.陳祚明讚美說:「『平疇』二語寫景,神到之句。」沈德潛《古詩源》也以為二句一時興到,是陶公最佳的詩句。可見陶淵明之表現人與自然共處的和諧融洽之樂,對田園風物有無比親切的感情,詩中物我交流,情景相融。
1 3.任真沖淡,醇樸自然 淵明常藉山水田園的清妙,以寄託他所感的情懷與所悟的玄理,情景與理趣相融,由主觀的體悟得來,而非客觀冷靜的陳述,語言從他肺腑中流出,所以特別深刻有力。因作者的心靈已臻化境,所以信手拈來,往往都成妙諦,
莫不境與神會,真氣撲人。如〈飲酒〉詩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寫得情趣閒適,景象悠遠,而作者胸中悟得的一番真意,已與情景相融會,
以至於莊子所謂「得意而忘言」的境地,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採菊」二句代表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之境」,王氏以為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它是一種物我俱泯、境與神會的極高境界,因而歷代詩評家對這首詩都讚賞不絕,如東坡題跋說:「『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宋.蔡啟《蔡寬夫詩話》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其閑遠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明.王昌會《纂輯詩話類編》說:「詩有格有韻,淵明『悠然見南山』之句,格高也。」鍾伯敬評選《古詩歸》說:「『心遠』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清蔣薰《評陶淵明詩集》說:「此心高曠,興會自真,詩到佳處,只是語盡意不盡。」王士禎《古學千金譜》說:「通章意在『心遠』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又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所謂「一片化機」,正是情景與理趣相融的境界。
正是由於淵明人品「脫穎不群,任真自得」(蕭統‧《陶淵明傳》)率真、任情、不掩飾、不造作,因而作品質樸平淡。誠如蘇軾所評價「質而實綺, 而實腴」(《與蘇轍書》)平淡之中有無限的豐采,質樸之中有深厚的情味。因此性情與胸襟不如淵明之人,自然難以企及。凡文學創作,尤其是詩,莫不是性靈的流露,絲毫矯飾不得,故後人難有淵明之成就,此亦為淵明田園詩風格之一。
三、委運任化的人生觀 淵明崇尚自然,表現於對自然化遷的委順。他認為化是規律,宇宙間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而他以「縱浪大化」這種恬淡的心情,順應自然的規律,所謂「委運」就是順其自然,因此他斷然決定棄官歸田,因為他不願意「心為刑役」,「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歸去來兮辭‧序〉)他厭棄官場應酬周旋和世俗虛榮,希望得到內心的充實和精神永遠的解脫,「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這才是他最想要做的事啊! 淵明於詩中所展現的情感,正是他獨特人生觀的展現。例如〈飲酒〉之四云:「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玆,終以翳吾情。」敘述他中年以後常常回憶自己的少年大志,少年的壯志情懷與如今的歸田躬耕,引起他許多傷感,產生了有志難以馳騁的感慨。而其〈歸園田居〉之四寫道:「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者:死沒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歷史的永存給予詩人人生短促的滄涼意識,而體悟到人生本來變化無常,最後終歸於空虛無邊。
2因此,他運用了〈形影神〉來為其生命觀作了詳細的述說。以形代表「營營惜生」之輩,以影為立善求名之士,而通過神自然化遷的道理來破除形之隨心縱情肆欲以及影的汲汲求名。
〈神釋〉最後說:「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所以淵明把崇尚自然的思想運用到人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存在阻礙,而是融為一片,和諧地匯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生機與生命。
王徽之〈蘭亭詩〉寫道:「散懷山水,蕭然忘羈」,在對象中解脫了自身的一切羈絆,真正形成了跟對象的融洽與和諧。
而陶淵明以具體的詩歌作品實現了這種心態表徵。〈讀山海經〉寫道: 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俯仰之間而得以遍游大千宇宙,這正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宇宙觀照意識,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所說的那樣「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是在一個自足的環境中獲得身心的愉暢。
3詩人不是作為客,而是作為主來看待大千世界,他與自然外物之間沒有任何阻隔,他已化為大自然的一分子。「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4這種生活境界、人生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的,其前提是沒有功名利祿的慾望,不為物累,不拘於物,隨其自然,委運任化,不為出處勞形,不因否泰憂心,順應自然發展,這才是瀟灑自由的真人生境界。
這種人生境界在兩晉詩人中,除陶淵明外,無人能達。
5 以樸實疏淡的筆觸,把素樸無華的田園生活與景象寫入詩中,藉以抒發其澹泊寧靜的心境。淵明的平淡,不同於魏晉玄學所追求的平淡,他把當時玄學與佛學所追求的人生解脫放到門閥世族名士們不屑一顧的農村田園生活中。「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
6即事,就是要在當下日常的生活中獲得一種人生的解脫與感悟。也因此,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陶淵明筆下都顯示了無窮的意味深長:諸如〈歸園田居〉五首;〈時運〉:「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移居〉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玆。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陶詩就在種豆南山、採菊東籬、共話桑麻、歡酌新酒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脫。天氣佳,草木長,新苗茂,飛鳥還,這樣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象也給人無比愉悅的賞心之樂。陶詩藝術境界的特出,就在於它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蘊含的美,極為自然質樸地寫了出來,同時又把它與玄學、佛學所要解決的人生解脫的問題聯繫起來,因而使得這種藝術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
7也由於陶淵明的本性淳真、率性,沒有半點虛偽;才能使得他的作品平淡質樸。他那不求奢華享受,不慕榮華富貴,只求物質簡樸、鄉情淳厚、精神生活充實、自由自在的性格特點,就是他平淡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在〈還舊居〉中:「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寫其徘徊於慘遭戰禍破壞的故鄉的感慨與悲愴。而當他被生活逼到淪為乞食的境地時,仍平心靜氣地加以客觀描繪「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以白描手法將乞食之心態窘象刻劃得微妙微肖。這是何等平淡的心境,何等平淡的手法!
8 四、結論 古人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思想情感動之於中,語言文字自然形之於外。語言若俚俗淺白、率性以出,則易予人淺薄輕率之譏,然若一味雕琢,堆砌華詞,則又寡情乏味,令人生厭。故為文作詩要「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萬章》)若能「意在言外」就是形神結合,情景交融之上品了。淵明在藝術方面所追求者,不在文字之精工,而是意趣之高遠,故在遣詞造句上,直抒胸臆,不假雕琢,信手寫出,純任自然。
因為其作詩既自週遭生活環境取材,其造句下字,亦與生活相結合,因之所用之文字,質而不俚,淡而不俗,可謂尋常之至,亦由於淵明平時學養深厚所致,並非皆毫無鍛鍊,而是造詣獨高,不見斧斲痕跡而已。明‧王圻云:「陶詩淡,不是無繩削,但繩削到自然處,故見其淡之妙,不見削之跡。」
9 淵明有極閒適的情懷,詠及飲酒務農,不虛佳日之實況,造語平淡,卻滿含真情,他的許多詩句,無不「句句近人,卻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緣胸襟浩蕩,所以矢口超絕。」
10因此淵明詩「語淡而味腴」,最耐玩味,能了解此理,才能了悟淵明在思想境界之涵養,並明白其作品呈現乃在句淡意濃之高絕上,這正是陶詩最具特色之處。
※參考資料 陶淵明詩箋注 丁仲祜 藝文出版社 陶淵明集 郭維森、包景誠
臺灣古籍出版社 六朝美學史 吳功正 江蘇美術出版社 田園詩派的形成與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 王熙元 幼獅學誌第十四卷第二期 陶淵明思想境界之建立及其寫意詩法之開拓 陳怡良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論陶淵明的美學觀 林麗珠 江海學刊第三期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