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鹿的蹤跡:一段保育與共存的故事
台灣水鹿的蹤跡
一段從瀕危到復甦的保育故事,以及與人類共存的演變歷程。
☨
野外族群的變遷
台灣水鹿的命運與這片島嶼的歷史緊密相連。從早期原住民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到因過度獵捕與棲地破壞而瀕臨絕跡,再到保育有成後的族群復甦。這條時間軸將帶您回顧牠們在野外面臨的挑戰與轉機,點擊各個時期來探索更多細節。
早期歷史:生態系中的要角 (~1950s)
在台灣早期歷史中,水鹿是森林生態系中的重要大型草食動物,也是原住民族群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與文化元素。此時期的狩獵行為多基於傳統生態智慧,對族群影響相對有限,水鹿族群得以維持穩定。
族群趨勢與分佈
台灣水鹿的數量經歷了戲劇性的轉變。下方的圖表概括了從穩定到驟降,再到逐漸恢復的趨勢。旁邊的地圖則展示了牠們分佈範圍的變遷,您可以切換檢視水鹿從過去廣泛分佈到現今主要集中於中央山脈保護區的狀況。
養殖產業的演變
除了野外的命運,台灣水鹿的人工養殖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從早期單純滿足藥材需求的圈養模式,到如今結合動物福利、科學管理與觀光教育的現代化經營,反映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早期養殖
- 主要動機為獲取鹿茸、鹿胎等高經濟價值藥材。
- 養殖技術較不成熟,多為小規模圈養。
- 對水鹿生態習性了解不足,易導致疾病與緊迫。
- 飼料配方不科學,影響鹿隻健康與鹿茸品質。
- 繁殖率與存活率相對較低。
現代化轉型
- 重視動物福利,提供更寬敞、自然的活動空間。
- 導入科學化管理與精準營養學,改善飼料配方。
- 獸醫學進步,有效控制疾病,提高存活率。
- 產業價值多元化,結合觀光休閒與生態教育。
- 探索鹿肉、鹿皮等產品的全方位利用,邁向永續經營。
挑戰與未來展望
水鹿族群的成功復育並非故事的終點,而是新篇章的開始。我們面臨著如何管理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新課題。點擊下方各個挑戰,了解我們未來需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的方向。
在某些水鹿高密度區域,牠們的啃食行為可能對玉山圓柏、冷杉等高山植被的更新造成壓力,改變森林的樣貌與結構,進而影響其他共域物種。如何評估與管理其對生態的衝擊是一大課題。
隨著水鹿活動範圍擴大並向淺山地區擴散,可能進入農墾區取食高麗菜、果樹等高經濟價值作物,造成農民損失,引發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建立有效的預警、補償與防治機制至關重要。
族群密度的增加可能提高疾病傳播的風險,例如結核病等。此外,雖然族群數量恢復,但過去瓶頸效應是否影響其基因多樣性,以及如何維持健康的基因庫,也是需要長期監測與研究的重要方向。
台灣養鹿產業基本介紹
在台灣飼養品種包含台灣水鹿、梅花鹿、紅麋鹿與黇鹿。
養鹿在國內畜牧生產中是一個人們比較不熟悉的產業,鹿是繼牛、馬與羊等後馴化程度最高的草食動物,幾千年來也驗證了鹿具有重要的藥用與經濟價值。
臺灣養鹿事業目前最重要且最穩定的收入是公鹿每年均可採收一次的鹿茸,每台兩(37.5公克)平均市價約新台幣800至1,400元,在價格上是屬於高單價及高附加價值的畜產品。
新鮮鹿茸的價格,以兩計算,目前每兩約為新台幣1000-1200元,而水鹿和紅鹿的鹿茸價格較高,每兩約為1400元。
畜試所在這十多年來也持續研發提高養殖效率,提高鹿茸生產量,從一對30兩提高到50兩。
我國主要飼養品種以臺灣水鹿為主(約佔整體飼養比80%以上),以南投為國內最密集飼養地區。每年3~6月為我國水鹿鹿茸採收期,每年僅採收一次;
6~9月為我國梅花鹿及紅麋鹿鹿茸採收期,主要產區以苗栗、彰化、臺南、臺東及金門等地最多,同樣為一年一採。
國內鮮茸銷售方面,台灣水鹿產茸期集中於3到4月,隨後紅麋鹿產茸期5月到6月,接著梅花鹿產茸期7到8月。
鹿茸銷售模式多為消費者親自至鹿場選購,台灣鹿園網亦提供「線上看鹿」功能,消費者可透過上列兩種模式進行鹿茸購買。
由於國人向來視新鮮鹿茸,具有"氣"之功效,傳統習俗都希望利用節氣交換之際進補才能達到功效,所以聰明消費者也都知道選購正值節令新鮮採收的鹿茸,是最符合當季天然養生的保健食材。
國內養鹿勞力高齡化及小農副業型態經營方式,鹿隻之飼養管理技術不似其它家畜禽的普及化,直接影響到優良鹿隻生產效率,且鹿產品仍需面對關稅調降及廉價鹿茸進口之衝擊,恐影響鹿產業發展空間。
台灣可以吃鹿肉嗎?
在歐美國家,鹿肉價格遠較牛羊為低,而味道較牛羊佳,因此於歐美國家鹿肉消耗量大,然儘管以西方人為主體的外國人愛吃鹿、牛和羊肉,但在東方,亞洲人近乎以豬肉為主,固臺灣目前食用鹿肉較為少,但因營養方面符合現今需求,故亦慢慢廣泛推廣。
野外保育與人工飼養大不同 【野生水鹿遭非法獵殺事件】
2021年針對南投縣丹大林區野生水鹿遭非法獵殺事件引起部分消費者對養殖鹿茸產生誤解及疑慮,而拒買養鹿戶所生產之鹿茸及鹿產品,農委會特召開記者會說明,以維護合法鹿農之權益。
農委會指出,非法獵殺事件確實應予緝拿所有獵鹿兇手,並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十一條之規定,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惟國內現有水鹿養殖戶所飼養之水鹿為家畜之一種,該等養鹿戶飼養之水鹿與野生水鹿完全不同,請社會大眾及消費者予以明辨。
農委會說,鹿與其他豬、牛、羊、馬、雞、鴨等同屬畜牧法輔導管理之畜禽項目之一,飼養鹿隻達四十頭以上,須依規定辦理畜牧場登記,未達登記規模之飼養戶,亦須受畜牧法及相關法令之管理。
水鹿 鹿茸 生長 說明:
水鹿通常在每年二、三月開始長鹿茸。 鹿茸是指雄鹿頭上新生的、未骨化的角,表面覆蓋著茸毛,內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是公鹿在發情期前準備用來爭奪配偶的武器。
解角期:
水鹿的鹿角每年都會脫落一次,通常在12月到隔年2月間。
茸角期(鹿茸生長):
鹿角脫落後,新的鹿茸會在3月到5月間開始生長,表面覆蓋著茸毛,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鹿茸。
茸角硬化:
鹿茸在6月到8月間會慢慢骨化,茸毛皮膚也會逐漸乾涸。
硬角期:
表層茸毛皮膚完全脫落後,就變成硬化的鹿角,這個階段大約在8月到12月。
採收:
鹿茸的生長期約為75天左右,通常在3月下旬到4月間採收。
水鹿的鹿茸生長和脫落是有週期的,每年都會重複這個過程。
首先在座角接合上方約5公分範圍內,以酒精(70%)消毒完全。
以消毒過之不鏽鋼鋸或骨鋸,自離座角接合上方2~3公分處鋸斷茸角。
將鹿茸倒置(將傷口朝上)。
以含有止血劑『如活性碳或鹽化第二鐵(一種無水結晶物,遇水會產生高熱,把流血不止的血管封起來),上藥時要戴兩層手套,避免自己的手被高溫灼傷。』
之後以棉花與紗布包紮殘基傷口。
重複步驟,收割另一側鹿茸。
收割後之管理:鹿隻被收割鹿茸為一重大緊迫,因此事後應儘可能避免再遭受任何飼養管理之緊迫。
鹿茸之處理與利用
鹿茸收割後如暫不使用或販賣,可將之冷凍保存。
在冷凍前,宜先以橡皮筋紮緊鹿茸基部,以免血液流出,然後清洗乾淨、擦乾,再以塑膠袋密封後冷凍保存。
如欲立即使用,則先將鹿茸以火燒灼表面,再以湯匙刮除茸毛及表層皮膚。刮淨後以清水洗淨,再以米酒沖洗,然後以切片刀,自基部至頂端切成薄片。
切成之薄片可直接與其他中藥才浸泡於酒中。亦可在中等溫度下乾燥後,與其他中藥材一起磨成粉末。所以藥方,宜依個人需要與體質,由合格中醫師提出建議。
節令新鮮採收的鹿茸中藥聖品
在傳統中國,鹿被視為「陽獸」,茸角又向天,「陽中之陽」最適合作為強身補氣的中藥聖品。鹿茸完全骨化成鹿角後,藥用價值會大幅下降,故鹿茸有等級之分:
就鹿茸部位而言,由上而下分成四級
1.臘片:真正的鹿茸,滋補藥效最佳,最為珍貴。上品為鹿茸頂端四分之一處,稱為「柿茸」或「蠟片」。
2.「粉茸」(粉片、蛋黃片):為其次,切割部位在柿茸以下,觸摸飲片有粉質,乾貨切面為白色
3.血片:為「血茸」,帶有少量鹿血,品質中等。切割位置於粉茸以下,鮮貨為血紅色,乾貨則為烏黑色。
4.角片:完全骨化的鹿角切片,價格便宜。最差接近底座,已有鈣質形成。鈣化程度高的「粗茸」。
骨化圈:鹿茸鋸口的周圍,靠皮層處,有骨質化的一圈。
唐代之前鹿茸「散劑」最多,丸劑次之,並未看到鹿茸湯。宋代以後「丸劑」最多,散方湯方極少,明清則大致承襲宋代製法。
《本朝食鑑》一書,這本食物本草書也記載了「鹿性多淫」以及鹿之茸角可治產後餘血、頭眩眼黑等病症。
公水鹿在求偶期間會高聲鳴叫,吸引鄰近的水鹿們聚集,此時公鹿展開打鬥競偶,母鹿則在近處觀看。經過一番爭鬥,敗北的公鹿夾尾離去,獲勝之公鹿可囊括所有母鹿。
堀川的觀察心得與《本草綱目》和《本朝食鑑》的敘述相當類似,也顯示公鹿與壯陽補藥的關聯性。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
補腎益精: 鹿茸可以補腎陽,益精氣,對於腎虛、陽痿、遺精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強筋壯骨: 鹿茸有助於增強骨骼,促進鈣質吸收,對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有幫助。
活血生髮: 鹿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頭髮生長,減少脫髮。
增強免疫力: 鹿茸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預防感冒等疾病。
抗疲勞: 鹿茸可以增強體力,減少疲勞感。
其他: 鹿茸還能調節血壓、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細胞生長等。
鹿茸的食用方式:
泡酒: 將鹿茸切片後,加入白酒中浸泡,製成鹿茸酒,可溫補腎陽。
燉湯: 鹿茸可以和雞、排骨等食材一起燉湯,滋補養生。
磨粉: 鹿茸磨成粉末後,可以直接沖服,方便食用。
入菜: 鹿茸也可以切片後,加入菜餚中一起烹煮,如鹿茸炒菜、鹿茸粥等。
臺灣的鹿茸主要仍以「鹿茸酒」的形式食用,可分為兩大類:
‧用進口的冷凍鹿茸製成的瓶裝鹿茸酒,由公賣局、民間酒廠量產,價廉易得,品質一般。
‧養鹿人家現割的新鮮鹿茸製成的「生茸酒」,是養生的上品。
為了增加療效與風味,通常會酌量添加當歸、黨參、肉桂等中藥材一同浸泡。
食用鹿茸的注意事項:
適量食用:
鹿茸是溫補藥材,過量食用可能導致上火,應適量服用。
注意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高血壓患者、感冒發燒者以及對鹿茸過敏者應慎用或禁用。
避免與某些食物同食:
鹿茸不宜與豬血、蘿蔔、生冷食物同食,以免影響藥效。
選擇優質產品:
建議選擇有信譽的商家,購買經過檢驗合格的鹿茸產品,以確保品質安全。
臺灣水鹿養殖產業的演變
學者從荷蘭國家圖書館找到四百多年前記載,說明四百多年前台灣遍地都是鹿,因為台灣水草充足,氣候適宜,又沒有老虎、獅子等野獸,所以那時原住民的主要經濟活動就是獵鹿,製成鹿肉干、鹿茸、鹿鞭、鹿骨等,從鹿港運到廈門換取米及鹽,現在有很多地名如鹿港、鹿谷、鹿草、鹿耳門、鹿民橋、初鹿、鹿野等就可以得到佐證。
後來經過二、三百年來的繼續獵殺,台灣野生鹿的數量漸漸減少。
日據時代五十年數量更少,到了國民政府遷台,野生鹿已難得一見。
於是台灣居民抓到野生鹿開始人工飼養,開創人工飼養的新紀元。
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日治時期萌芽、戰後初期發展、以及近年來的轉型與挑戰。
早期,水鹿養殖主要由地方人士帶動,到了1960-7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和民眾對鹿茸的需求增加,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成為重要的副業。
然而,近年來面臨進口鹿茸的競爭、飼養成本上升等問題,產業面臨轉型壓力。
日治時期(萌芽期):
1920年代,臺灣開始有零星的養鹿人家,南投國姓鄉的林鼎華家族率先養殖水鹿,根據農傳媒。
此時期的養鹿數量有限,約在數百到千餘隻之間,鹿茸的經濟價值尚未被充分認識。
國姓鄉養殖水鹿已有百年歷史,最早的養鹿起源可能源自於南港村林家,林家是南港村四大家族之一,二十世紀初祖先林鼎華與妻子帶著兒孫到國姓的南港村此地定居,當時除了樟腦事業外,也依靠打獵維生,當時生物資源豐富,水鹿、山羌與野豬皆易於獵捕,由於鹿茸、毛皮的產值高,為了避免將鹿隻獵殺殆盡,林家在此開始水鹿的圈養,並發展販賣鹿茸事業。
戰後初期至1970年代(發展期):
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帶動對鹿茸等補品的消費需求。
鹿茸價格高昂,成為農家重要的副業收入來源。
養鹿技術逐漸成熟,飼養管理也較為容易,吸引更多農民投入。
地方政治人物也積極推廣,如謝東閔提倡綠島梅花鹿養殖,林洋港也多次推廣故鄉的養鹿事業。此階段,臺東、高雄六龜、臺南永康、南投國姓等地都有養鹿人家。
1990年代至今(轉型與挑戰期):
開放國外鹿茸進口,造成國內鹿茸價格下跌, 飼養成本上升,加上疫病防治等問題,產業面臨轉型壓力。
部分業者開始轉型,例如以放牧方式養殖水鹿,或發展休閒觀光,例如南投國姓鄉的鹿神祭,產業也面臨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有業者積極促成養鹿訓練班,推動產業升級。
國內養鹿戶數2024為477戶,在養頭數約1.3萬頭,平均飼養規模每戶27.3頭;其中飼養臺灣水鹿占87%,臺灣梅花鹿及紅麋鹿占13%。
南投縣是臺灣水鹿的故鄉,在南投縣境內,全南投縣的水鹿養殖約有4000頭,約佔全國水鹿養殖量的三成30%以上.尤其養鹿戶都集中在國姓鄉,佔全縣的70%以上, 而其中國姓鄉南港社區就養殖了3000頭水鹿以上. 國姓南港水鹿原鄉! 每年的經濟產值超過了二億元。
過去每戶鹿農飼養水鹿頭數動輒7、80隻,甚至上百隻,近幾年幾乎都減到40隻以下,不過隨著飼養數量降低,水鹿活動空間相對變大,加上重視養鹿場環境衛生、鹿農自種有機牧草提供安全飼料,以及由獸醫固定檢疫,讓每隻水鹿都有身分證(耳牌),並取得「國產鹿茸標章」和「優良鹿場」等認證,水鹿頭好壯壯,更能保障鹿茸有更好品質。
國內養鹿產業為精緻化圈養,主要以收穫鹿茸為主,每年採收一次,每頭鹿可生產10年以上;鹿茸平均市價每臺兩(37.5公克)可賣到800至1,000元,是高單價畜產品,養鹿產業整體產值約5.92億元。
豬、羊、牛、鹿、雞、鴨、鵝這七大畜產動物類別中,臺灣水鹿、臺灣梅花鹿是臺灣原生種動物,研究亦發現臺灣水鹿鹿茸的修護能力表現優於紐西蘭鹿茸,「這就是機會所在。」培育具有優良修護能力基因的鹿種,臺灣養鹿產業將不會只有防守,而能走入國際成為攻擊型農業。
難能可貴的是,已有鹿農慎重地改良飼養方式,放棄低風險高產量的柵欄豢養模式,嘗試生態養殖法,讓水鹿在山林裡自由奔走活動,除了接受餵食,也雜食大自然的植物,雖然養殖數降低,鹿茸產量大幅減少,但可能養出更有活力的鹿茸,讓水鹿更接近野生,體質更健康,產業更永續。
表一、近5年鹿隻飼養場數、頭數及鹿茸產量表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第1季 |
飼養場數 | 534 | 521 | 483 | 458 | 454 |
飼養頭數 | 16,621 | 16,326 | 13,339 | 12,293 | 11,952 |
鹿茸產量(公斤) | 27,020 | 27,837 | 25,193 | 28,245 | 待年報統計 |
資料來源:農業部農業統計季報、畜禽統計
養鹿業-面臨的問題
養鹿業雖然面臨許多問題,但如能一一克服,將來必像韓國人蔘一樣,成為我國明星產業。
台灣養鹿發展環境,世界首屈一指,氣侯是最適合養鹿的氣候,水草充足,飼料不虞匱乏,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產出高於投入甚多,人民對鹿茸之偏好,使鹿茸在市場被為高貴產品,國內本身是一大市場,支持養鹿業發展,加以所用人工少,使用土地面積不大,更可促進養鹿業的發展。
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對養鹿業的協助有極大的影響力,韓國的人參品質並未比大陸長白山的人蔘好,但在市面上韓國的人蔘每斤賣 13000元長白山的人蔘只要 1300元,相差十倍之多,而且全世界都知道,買人蔘要到韓國,為什麼?
韓國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從人蔘的栽培、選種、分類、包裝、廣告、銷售管道,政府無一不介入,韓國人蔘才享有今天的名氣與地位。
我國政府如能像韓國政府一樣,從鹿的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產銷市場、研究發展等加以輔導,再加上業者自己的努力,我們養鹿業的長期目標,全世界「買鹿茸到台灣」的目標必能達成,台灣成為世界養鹿專業區,則養鹿業必定是我國未來的明星產業。
以上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養鹿協會http://www.deer.org.tw/
台灣養鹿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市場競爭激烈、
疾病防治、
技術研發不足、
以及產品開發和行銷。
具體來說,來自紐西蘭等國的低價鹿茸進口,以及國際貿易協定的影響,使得本土鹿茸產業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需要提升產品品質和降低生產成本。
同時,養鹿場也需要加強疾病防治,特別是結核病等傳染病的預防。
此外,技術研發,如品種改良、人工受精、有效飼料研究等,以及鹿茸及其相關產品的開發和行銷,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將全面生效,紐西蘭鹿茸可以零關稅進口
2025年將開放紐西蘭鹿茸零關稅進口。 對國內養鹿產業勢必造成衝擊
臺紐經濟合作協定,進口鹿茸量逐年攀升
自2013年雙方簽訂臺紐經濟合作協定後,鹿茸實施關稅配額,配額量由協定生效後之1,000公斤,每年增加250公斤;配額外關稅則由500%,每隔4年降100%,並自2025年起全面開放紐西蘭鹿茸進口達零關稅。
近年來紐西蘭鹿茸進口量,由協定簽訂前的5.7公噸,攀升到每年7.5~9.7公噸,成長幅度約31%~70%。每公斤價格僅國產鹿茸約五分之一,市場能見度也更高,使台灣鹿農壓力倍增,期盼政府協助開拓銷售通路;農業部則表示,已推動國產鹿茸標章,並輔導產品開發,以提升台灣鹿茸知名度。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輔導產業,透過種鹿選育提升鹿茸生產效率,十年來國內在養頭數減少8千多頭,但鹿茸總產量反而成長達2.5萬公斤;依據農業統計資料,2013年國內鹿的飼養頭數是21,633頭,2023年是13,339頭,但鹿茸生產量卻由2013年的24,761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25,193公斤。最近10年間鹿的飼養頭數減少,但產茸量不減反增。
顯見該所與業者及各界的合作努力不只改良了茸鹿的生產性能,也成功地讓養鹿產業轉型成量少質精的進步產業。
為了迎戰低價零關稅進口鹿茸叩關,畜試所在多年來也持續研發提高養殖效率,包括降低飼料成本、提高鹿茸生產量,從一對30兩提高到50兩,102年每頭鹿生產鹿茸約1.14公斤(30兩),112年已成長到每頭1.89公斤(50兩),成長幅度逾65%。也提高自然配種的數量,提高生產量也能降低成本。
養鹿協會則認為,國產鹿茸還是有在地生產的優勢。導入牧草節能乾燥、粒狀芻料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並持續投入鹿茸機能性成分研究,開發生活化、醫美化的凍膠、益生菌等產品,讓鹿茸消費延伸年輕族群,推廣全年齡市場。
鹿農轉型「重質不拚量」盼再創高峰提升鹿茸品質佳
1. 市場競爭與貿易協定:
低價進口鹿茸衝擊:
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等貿易協定,開放了紐西蘭等國的低價鹿茸進口,對台灣本土鹿茸產業造成衝擊。
缺乏品牌優勢:
台灣鹿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品牌知名度不足,難以與其他國家競爭。
產銷管道不暢通:
台灣養鹿產業的銷售管道相對狹窄,需要加強行銷和拓展市場。
2. 疾病防治:
結核病防治:
鹿隻結核病是養鹿場的一大威脅,需要加強檢疫和預防工作,避免疫情爆發。
其他疾病防治:
除了結核病,其他疾病也可能對鹿隻健康造成影響,需要加強疾病防治體系建設。
3. 技術研發:
品種改良:
需要進行品種改良,提高鹿隻的生長速度、產茸量和品質。
人工生殖技術:
人工生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提高鹿隻的繁殖效率。
飼料研究:
有效飼料的研發,有助於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產品研發:
需要加強鹿茸及其相關產品的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拓展市場。
4. 產品開發和行銷:
多元化產品開發:
除了傳統的鹿茸產品,還需要開發更多元的鹿茸相關產品,如鹿茸食品、保健品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加強行銷:
需要加強對國產鹿茸產品的行銷推廣,提高消費者對國產鹿茸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品牌建設:
需要建立台灣本土鹿茸的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 其他問題:
技術人員不足:: 缺乏專業的鹿隻飼養和疾病防治技術人員。
科研投入不足:: 國家對鹿產業的科研投入不足,影響了產業的技術創新。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政策上對鹿產業的支持力度不足,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總體而言,台灣養鹿業面臨著內外部多重挑戰,需要政府、業者和學術界共同努力,加強技術研發、拓展市場、提高產品品質,才能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須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擊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