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進行曲,號角再起
文•劉嫈楓 圖.林格立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經歷經濟高度發展後,超時工作、人際與家庭疏離等文明病一一浮現;城市生活的成本逐年攀升、青年起薪過低,城市不再是遊子離鄉追逐夢想的唯一所在。
鄉里間的化學變化
他種植出來的「台梗9號」與「益全香米」,以「精米所」為品牌,不靠糧商通路,單靠網路和自己的人脈,就把米賣出去。
他說,農人種出來的作物能得到讚美,就是務農最好的回報。
於是他和太太一起「撩下去」。看著吳永修夫婦兩人東奔西跑,拉著阿公阿嬤跳舞,領著社區居民舉辦各種活動競賽,原本不認識吳永修夫婦的農民阿明伯(蔡振明)都深受感動。在讀冊館需要經費添購書架、樓板時,更大方贊助萬斤稻米的收入12萬元。
家鄉教會我的事
江申豐和吳永修的返鄉,都為鄉里帶來不小的化學變化。返鄉的篇章,不只有遊子注入活水,也有人因為回家,重新上了一課,例如創立「美好花生」品牌的夫妻檔梁郁倫與鍾順龍。
在台北工作時,鍾順龍時常接到媽媽劉秀霞寄來的花生。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花蓮鳳林花生價格不敵進口農作,農民紛紛休耕,波及在當地經營農機租賃的鍾家。為了拓展財源,劉秀霞開始炒起花生,適逢花蓮縣舉辦國際石雕節,推動一鄉一特色,因而打出名號。
今年,梁郁倫和鍾順龍還打算租下一處三合院,推動「農產品工作室」,重現曬穀場兼顧玩樂工作的傳統文化。
返鄉不是萬靈丹
但辛炳隆也提醒,政府或個人不能把返鄉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唯一解方。
返鄉創業,深思後行動
他指出,包括青輔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出的「返鄉青年創業啟動金」、農委會的「新農民返鄉計畫」,以及客委會的「客家青年返鄉創業啟航補助」等政府部門的一連串輔導創業方案,多半集中在資金補助,但能不能帶動地方產業,還需要考慮內需因素,清楚規劃產業方向。否則也許一時能拉動地方產業,但若仍僅靠當地的消費人口,很難擴大需求面。與其盲目追求返鄉人數,應該側重能帶來多元創新、高質感的返鄉模式。
沒有農作經驗的他,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他不採用農業改良場建議的化肥配方,用的是自己以鳳梨酵素、水、糖調配的液態肥料;他不相信慣行農法所說的田地必須除草務盡,反而放任田埂雜草叢生。
務農潮的當務之急:建全產銷管道
楊宇帆認為,政府鼓勵青年返鄉務農,不能只靠補助,必須協助打通銷售管道,甚至從源頭改變消費觀念,讓消費者了解並接受無毒農作物應有較高的售價。
不少新農民因為認同土地,願意嘗試更困難的農業耕作模式,走一條兼顧生產與生態的道路,他們在乎的是工作價值感與光榮感,因此無論是「新農民返鄉計畫」或「活化休耕地政策」,都必須從農業的永續發展來思考,作為年輕務農族返鄉的後盾。
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劉威麟說,反過來思考,我們也可以說,現代人氣吞干雲,心之大,不應該受限於腳步可以走到、飛機可以飛到之處,就算在家裡,或者在窮鄉僻壤,同樣 可以透過網路,以宏大的心和全世界打交道。
當回鄉的號角再次響起,我們看到懷抱逐夢熱情的人從四面八方回到鄉里,用個人的力量推動改變,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踏實,也讓家鄉更美好,因此,請給「家」一個機會吧!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01月號)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