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昭勇/張翔一 出處:天下雜誌 467期 2011/03
ECFA通了,一般的想像是,台灣人的餐桌,將出現「中國價格」效應,吃得更便宜。但實際卻是完全相反,台灣的農漁產品大量銷中,讓內需供應量大減,台灣人吃得更貴。你家的餐桌價格,如今由大陸決定。台灣,正在用出口換通膨嗎?
「怎麼這麼貴?」清晨的台北濱江市場熙來攘往,經營日式料理店的老闆娘徐環嬌向熟悉的魚販抱怨,「白蝦過年前就貴了兩成,現在又漲了接近一成;石斑魚更貴!從一台斤兩百多漲到三百三!」 (見表:石斑魚價格不斷走高)
徐老闆的抱怨,相信許多辛苦維持家計的家庭主婦都有同感。一月份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一.一一%,但反應食品價格的「生活物價指數(甲類)」,年增率達一.九七%,且是連續三個月上漲;其中的水產類指數,一月份飆高到一四四,不僅是歷年來新高水準,更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一二.七三%。這代表了吃一條魚,平均要比去年一月貴上一成二。
「台灣的通膨相對亞洲各國而言算是溫和的,但因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漲幅度較高,因此一般民眾感覺特別明顯,」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符銘財預期,由於年節等因素,二月份的物價指數等三月公布出來,尤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會更高。
根據主計處統計,領漲台灣物價的主要商品內,前十樣中有七樣屬於食品類,尤其家庭餐桌上時常出現的鯧魚、石斑魚等水產類,漲幅最高。
.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