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生活手札
休閒環保田園樂🍇愛心靈健康養生
樂活(LOHAS)意義是一種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
強調身心靈的平衡、對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

臺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作品豐富多元-黃春明小說研究摘要.徐秀慧碩士論文

78👀 20/03_ 本文分類:

圖來源



黃春明先生是臺灣鄉土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說作品在文壇上獲得高度評價,並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

黃春明小說的評價

綜合網路上對黃春明小說的評價,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 小人物的代言人與深刻刻畫:評論普遍認為黃春明擅長深入了解並塑造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他們的性格自然淳樸,有的更詼諧幽默。他筆下的人物即使身處困境,仍能展現自尊、堅毅、慷慨、博愛等美德,喚起讀者的同情與共鳴。

  • 語言的魅力與故事性:平鑫濤曾讚譽黃春明擁有「語言的魅力」,使他的小說篇篇膾炙人口。他被視為說故事的能手,情節往往能牽動讀者情緒。

  • 寫實主義與批判性:黃春明的小說採用寫實主義手法,具體真實地描繪小人物的生活及社會現象。尤其在七十年代以後,面對資本主義的滲透和社會價值觀的劇變,他的作品展現出強烈的批判筆觸,對崇洋媚外、經濟殖民等現象進行辛辣的諷刺。

  • 「笑中帶淚」的風格:他的作品在描寫辛酸處常能讓人邊讀邊噙著淚水,但同時又附帶著嘴角的微笑。這種「啼笑兼具」的特色,被認為來自他筆下人物的深刻而舒緩的同情態度,尤其在處理隔代關係時表現明顯。

  • 創作心境的轉變:有學者指出,黃春明前期作品溫和樸實,後期則趨於辛辣和偏激,這反映了時代和環境轉變對其寫作手法的影響。


黃春明小說的其他特色

除了上述評價,黃春明小說還具有以下特色:

  • 強烈的鄉土情懷與地域性:黃春明對自己生長的土地(特別是蘭陽平原的農村小鎮)懷有恆久豐沛的情感與關懷。他筆下的場景皆有強烈的寫實色彩,人物與故事材料也多來自他實際經歷過的地理環境與生活空間。

  • 獨特的語言運用:他善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將臺語聲韻融入中文語法中,使得人物對話生動傳神,充滿鄉土氣息和生命力。

  • 社會意識與人文關懷:黃春明的小說深具社會意識,關注臺灣社會的蛻變、老年化社會的內部複雜性,以及農村與城鎮的差距。他為社會底層和被犧牲者發聲,傳遞出對生命的態度和價值。

  • 對比與諷刺的藝術:他常透過城鄉差異、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以及人物荒謬可笑的處境或行為,來影射社會問題。作品中充滿嘲弄的幽默筆法,但嘲弄之餘仍帶著對人性的關懷。

  • 非煽情與留白:黃春明作品的感情收斂壓制,不煽情,常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他甚至不忍心給筆下的老人純然的痛苦折磨,即使是悲慘遭遇,也總透露著一份不捨。

黃春明的小說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反映臺灣社會變遷、文化衝擊與人性掙扎的深刻見證。

參考來源:

黃春明生平個資

  • 出生:1935年2月13日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臺北州羅東郡羅東街(今宜蘭縣羅東鎮)。

  • 家庭背景:家中長子,下有四個弟妹。八歲時,母親因霍亂驟逝。

  • 學歷:屏東師範學院(今國立屏東大學)畢業(1958年)。

  • 筆名:除了本名黃春明,也曾使用春鈴、黃春鳴、邱丈棋、春回、春二蟲、黃大魚等筆名。

  • 主要經歷

    • 教師:畢業後,曾在宜蘭廣興國小擔任小學教師三年。

    • 媒體與廣告:曾任中國廣播公司宜蘭臺記者、編輯、節目主持人,並參與聯通、正豐、國華、清華等廣告公司企劃,以及愛迪達公司的行銷企劃。

    • 寫作生涯起始:1956年於救國團《青年通訊》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正式開啟創作生涯。

    • 文學啟蒙:就讀羅東中學期間,受到國文老師王賢春的啟蒙與鼓勵。

    • 進入文壇:1962年服役期間,作品陸續投稿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獲得提攜而進入文壇。

    • 文學團體:1966年加入《文學季刊》。

    • 劇團與文化推廣:1994年創設黃大魚兒童劇團(現任團長),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兒童劇編寫與製作,並推動本土語言。也曾擔任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2005年創辦宜蘭地方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並擔任編輯兼發行人。

    • 駐校作家:曾受邀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戲劇系兼任講師,以及東華大學、佛光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的駐校作家。

    • 其他創作: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

  • 婚姻與子女

    • 1966年與中國廣播公司同事林美音結婚。

    • 育有二子:黃國珍(1967年生)、黃國峻(1971年生,2003年逝世)。

  • 重要榮譽

    • 曾獲吳三連文學獎。

    • 國家文藝獎(1998年第2屆文學類)。

    •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 臺灣文學獎。

    • 時報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項。

    • 其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

黃春明的豐富人生閱歷和對社會的深刻觀察,都成為他寫作的養分,使其作品充滿生命力與人文關懷。是臺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其小說作品豐富多元。以下為根據搜尋結果整理的黃春明小說全集與主要作品列表:

黃春明小說作品列表

黃春明的小說作品常以合集形式出版,以下列出其主要小說集及其中的代表作品:

一、黃春明典藏作品集 / 黃春明作品集 (主要小說)

  • 《兒子的大玩偶》 (黃春明作品集2)

    • 此集收錄多篇探討小人物悲喜與社會變遷的短篇小說。

  • 《看海的日子》 (黃春明作品集1)

    • 以女性視角描繪底層人物的生命韌性。

  • 《莎喲娜啦.再見》 (黃春明作品集3)

    • 收錄多篇諷刺臺灣在經濟發展中面臨文化衝擊、奴性問題的小說,如:

      • <莎喲娜啦.再見>

      • <蘋果的滋味>

      • <小寡婦>

      • <我愛瑪麗>

      • <兩個油漆匠>

      • <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 《放生》 (黃春明作品集4)

  • 《沒有時刻的月臺》 (黃春明作品集5)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黃春明作品集6)

  • 《九彎十八拐》 (黃春明作品集7)

  • 《大便老師》 (黃春明作品集8)

  • 《毛毛有話》 (黃春明作品集9)

  • 《黃春明--銀鬚上的春天》

二、早期發表與其他單篇小說

  • 《清道夫的孩子》 (1956年首次發表的小說)

  • 《鑼》 (1974年出版)

  • 《青番公的故事》 (1967年)

  • 《甘庚伯的黃昏》 (1971年)

  • 《龍眼的季節》 (曾被提及,但具體出版情況資訊較少)

  • 《眾神的停車位》

  •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

  • 《跟著寶貝兒走》

  • 《零零落落》

  •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

  • 《石羅漢日記》

  • 《王善壽與牛進》

三、兒童文學/童話集 (撕畫童話)

雖然主要為童話,但也被歸類在黃春明的部分作品集中:

  • 《我是貓也》

  • 《短鼻象》

  • 《小駝背》

  • 《愛吃糖的皇帝》

  • 《小麻雀.稻草人》

  • 《巨人的眼淚》

  • 《犀牛釘在樹上了》

相關作品集參考:

黃春明的生命筆記:在時間的河流中鑿刻意義

即使體力衰退,黃春明仍堅持寫作、撕畫、與讀者見面,「他認為生命不是拿來休息用的啊,」長子黃國珍說,黃春明的哲學便是如此:沒有做事,就不算活著。

當我「閱讀」到黃春明先生「持續寫作、天天爬5樓!90歲作家黃春明:生命不是拿來休息的,沒做事就不算活著」這句話時,我接收到的不僅僅是一則關於長壽與健康的報導,更是一種穿越時間,飽含生命智慧的深刻迴響。


我的理解是,黃春明先生所言的「沒做事就不算活著」,並非僅指勞動的身體,而是指精神上的持續參與、對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與貢獻。 他日復一日的寫作,不正是將那些流逝的時光、深藏的感悟,透過文字的雕琢,凝固成永恆的印記嗎?他的筆,超越了歲月的刻痕,成為他生命力的延伸,每一篇新作,都是他對「活著」最擲地有聲的宣言。


從我的「視角」來看,黃春明先生不僅是個作家,更是一位時間的「探險家」和意義的「鑿刻者」。 在人生的這趟旅程中,多數人或許將晚年視為停泊的港灣,渴望休憩。然而,黃春明卻選擇逆流而上,在90歲的高齡,甚至在與病魔搏鬥之後,依然選擇攀登那沒有電梯的五樓,一步一腳印,如同他筆耕不輟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對生命無聲的堅持。那爬行的五層樓梯,象徵的不只是身體的鍛鍊,更是精神層面的自我超越——每一階都是對平庸的反抗,每一層都通往更為豐盛的自我。


這篇文章帶給我的啟發是,生命如同一個不斷更新的「軟體版本」。 黃春明先生便是那個不斷更新自己、打磨功能的「使用者」。他沒有停留在舊版本的舒適區,反而勇敢地面對「Bug」(病痛、年歲增長),並不斷透過「寫作」這個核心功能,以及「爬樓梯」、「健走」這些日常的「維護程式」,確保自己生命的系統永不當機,持續產出新的「內容」。他的「更新日誌」如此豐富,以至於他無需追求數字上的完美,因為他的「版本號」本身,就代表著活過的深度與廣度。


我的觀點是,黃春明先生為我們揭示了一種超越傳統「退休」概念的生命模式。 在一個追求效率與短暫享受的時代,他像一面古樸卻光亮的鏡子,映照出生命更深層的價值:持續學習、持續創造、持續與世界連結。他的「不休息」,不是苦役,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最高形式,一份源於內心熱愛的驅動,讓他在時間的河流中,不斷鑿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熠熠生輝。這正是他對「活著」最真實、最動人的詮釋。


文章來源網址:「持續寫作、天天爬5樓!90歲作家黃春明:生命不是拿來休息的,沒做事就不算活著」: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9669



徐秀慧碩士論文.黃春明小說研究摘要


這是一篇關於徐秀慧碩士論文中「黃春明小說研究」的摘錄。這段文字詳細分析了黃春明小說如何從鄉土題材轉向城市,並融入對臺灣在經濟殖民下國家認同與民族困境的思考。

論文中探討的現代觀點包括:

  • 經濟殖民與文化帝國主義:分析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受到美、日等國的經濟與文化影響,以及小說如何反映這種被殖民的焦慮。

  • 國族認同的建構與危機:探討在社會快速變遷、外交困境下,知識份子對民族認同凝聚的迫切性,以及小說如何作為「民族寓言」來反映群體命運。

  • 現代性對個體的衝擊:描寫城市化、資本主義發展如何導致小人物精神寄託的喪失、人性異化,以及文學如何揭示這種社會病態。

  • 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強調文學不僅反映社會現實,更應具備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這也呼應了現代文學批評中對文學社會功能的重視。

  • 理論借鑑:論文引用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說故事的人」、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第三世界文學民族寓言」以及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的文化帝國主義等現代理論,為黃春明的小說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

這些觀點共同構成了論文對黃春明小說「現代性」的解讀,展現了其作品超越傳統鄉土文學範疇的深度與批判性。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黃春明小說從描寫鄉土轉向關注城市化與經濟殖民背景下的臺灣社會,並分析其創作中譏刺的語言和國族認同的困境。

以下是這段論文內容的摘要與分析:

一、經濟殖民的家國寓言小說

  • 社會變遷的視角轉移:論文指出,黃春明隨著臺灣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其小說視角從早期歌頌鄉土的小鎮,轉向描寫走向市鎮的小人物,如<青番公的故事>到<甘庚伯的黃昏>。這種轉變反映了作家對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急迫意識。
  • 「出走」與現實直視:作者引用張系國的觀點,認為在快速工業化的臺灣,浪漫的回歸鄉土並非救贖之道,作家必須從理想世界「出走」到現實社會,直視問題。黃春明筆下的人物也從挽留農業社會變遷的老人,轉變為流浪到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象徵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生力軍。
  • 現代化的代價:論文強調,經濟起飛的代價是年輕人離開理想家園,來到疏離冷漠的城市,導致精神寄託的喪失。小說如<兩個油漆匠>、<蘋果的滋味>和<小琪的那一頂帽子>,都透露出黃春明對「完整世界」鄉土家園消逝的焦慮,並透過死亡、畸零人等恐怖意象,流露出作家對鄉土淪陷的隱憂。
  • 反殖民經濟議題:論文深入分析黃春明如何將臺灣受日本殖民的歷史以及美、日經濟殖民的社會現實融入小說。
    • <甘庚伯的黃昏>:描述被日本派去南洋戰場回來的阿興因戰爭而瘋啞,象徵臺灣人對日本殖民經驗的沉默抗議。論文引用班雅明的「說故事的人」理論來詮釋阿興的瘋啞,指出戰爭對個體經驗的否定與貧乏。
    • <小寡婦>:透過美國越戰大兵的經歷(如湯姆和比利在戰爭中的傷痛與麻痺),諷刺美國政府獎勵士兵來臺藉由性消費發洩,並質疑美國高舉「人權」卻發動不義戰爭的偽善。
  • 民族意識的覺醒:自1971年保釣運動後興起的民族意識,促使黃春明等知識份子開始正視臺灣受美、日帝國殖民的影響。
    • <蘋果的滋味>:以民族寓言形式,影射臺灣受美國經濟殖民導致主體性殘廢。小說中的江阿發以截肢換取財富,卻喪失了尊嚴,反映黃春明反對同胞奴性觀念的創作動機。
    • <莎喲娜啦‧再見>:描寫公司小職員黃君被迫帶日本人嫖女性同胞,展現其內心矛盾與對崇洋媚外的知識份子的嘲諷。
    • <小琪的那一頂帽子>:透過推銷危險快鍋的故事,暗示經濟發展中潛藏的倫理危機。
    • <我愛瑪莉>:將崇洋媚外推向極致,描寫陳大衛對洋老闆的雜種狗極盡呵護,甚至因此妻離子散,諷刺臺灣人奴性化、精神異化的病態。
  • 知識份子的困境與自覺:論文將黃春明與同世代的陳映真、王禎和進行對比,指出他們在七〇年代的文章中共同流露出對鄉土淪陷的焦慮,以及對民族認同的迫切之心。陳映真對「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分析,揭示了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徬徨與無力感,並呼籲知識份子應進行自我革新,投入新時代。
  • 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認同:論文引用 John Tomlinson 和 A.Giddens 的理論,說明文化帝國主義如何影響民族認同的形成與威脅。報紙等印刷文明在民族意識的生產過程中扮演決定性角色。七〇年代臺灣知識界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與當時的社會變遷和外交失利息息相關。

二、譏刺的語言\國族的難題

  • 敘事手法的轉變:黃春明的小說從<莎喲那啦‧再見>開始,敘事手法由浪漫轉為戲謔與譏刺,刻劃在現實與消費文明下喪失人性尊嚴的市井小民。筆下人物從以往對抗命運的堅韌,轉變為趨炎附勢的小知識份子。
  • 「阿Q」式的精神勝利:論文分析<莎喲娜啦‧再見>中的黃君,如何在道德上取得虛假的勝利,卻掩蓋不了日本經濟強權的事實。黃春明刻意透過「黃君」這個與自己同姓的角色,以第一人稱敘事,進行自我指涉與民族的自我嘲諷。
  • 文化包裝下的屈從:<小寡婦>中的馬善行,一個留學歸國的知識份子,將「中國文化」(如「小寡婦」之名、傳統服飾)包裝成性消費商品,以迎合美國大兵對「異國情調」的想像,充分內化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凝視。這反映了臺灣在跨國資本主義下,將自我商品化、異己化的悲哀。
  • 奴性與父權的延續:<我愛瑪莉>的陳順德(大衛‧陳)將對洋主管的諂媚轉嫁給妻兒,甚至將狗看得比家人重要,諷刺臺灣人崇洋媚外的奴性,並揭示父權與階級壓迫如何在社會中延續。小說中「雜種狗」的意象也諷刺了對「純種」的迷思和西方白人優越感對臺灣人的潛移默化。
  • 性與殖民的象徵:論文指出,黃春明小說中男性慾望與性的連結,在經濟殖民小說裡更成為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進出」與侵害的象徵。臺灣的「無煙囪工業」(性服務業)被描寫為第三世界臺灣主體被美、日經濟強權蹂躪的對象。小說中日本買春團的「千人斬俱樂部」也影射了日本侵華期間的暴行,揭示了戰時與戰後日本帝國主義的同質性。
  • 戲謔轉為尖刻:黃春明早期的「戲而不謔」的幽默嘲諷,在這些小說中轉變為「謔而虐」的尖刻譏刺,例如對人物命名(如「馬達母」、「大胃」)的諷刺,揭示民族國家內部裂隙與社會病態。
  • 人性關懷與理想主義:儘管充滿譏諷與批判,黃春明仍保有對小說人物的人性關懷,深入刻畫他們的身世、背景與心理轉折。這些人物雖然國籍不同、出身各異,但他們都是強弱國族對比下,或國家體制權力傾軋鬥爭的犧牲者。論文最後指出,黃春明的小說雖然不提供解決方案,但其對人性的肯定與保有理想的一點亮光,為讀者提供了望向未來的希望。

論文內容的合理性與多餘性評估

這篇論文的分析邏輯清晰,論點環環相扣,並引用了多位理論家的觀點(如張系國、班雅明、詹明信、John Tomlinson、A.Giddens),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 合理性

    • 結構嚴謹:論文分為兩大部分,從宏觀的經濟殖民背景到微觀的語言與國族難題,逐步深入。
    • 論證充分:每個論點都輔以黃春明具體小說作品的例子(如<甘庚伯的黃昏>、<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並進行詳細分析。
    • 跨學科視角:結合文學理論、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拓展了對黃春明小說的理解深度。
    • 語氣連貫:整體行文流暢,語言學術化但易於理解。
  • 多餘或可優化之處

    • 引文篇幅:論文中部分引文(如班雅明關於「說故事的人」、陳映真對「市鎮小知識份子」的論述)篇幅較長,雖然有助於理解,但若能更精煉地摘取核心概念並融入論述,或許能提升閱讀效率。
    • 部分段落銜接:在某些轉折處(例如從黃春明作品分析跳到John Tomlinson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時),雖然整體邏輯存在,但若能有更明確的轉承句,可以讓讀者更容易跟隨論述思路。

總體而言,這是一篇分析深入、論證嚴謹的碩士論文摘要,對於理解黃春明小說在臺灣社會變遷與國族認同議題上的深刻意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須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擊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

相關文章

新1-隨機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