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菊(學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別名芙蓉、雪艾、香艾.海芙蓉或嶄艾(蘄艾)
屬於菊科(compositae)蘄艾屬(Crossostephium),是台灣的原生種。
植株約30~60公分,成株呈圓形。
葉柔質,呈狹匙形至倒披針形,全株被灰白色短毛,有強烈香氣。
多年生常綠亞灌木,
主莖直立,側枝多而密,分枝向上生長,
枝幹淺黃褐色或灰白色,老乾有縱裂;
單葉互生,聚生於枝頭,
葉片矩勺形或矩倒卵形,
全緣,葉灰白色或銀白色、蛋青色、雪青色。
其株形緊湊,葉片銀白似雪,可作為觀葉植物盆栽觀賞或地栽用於綠化。
以觀葉為主,屬於觀葉植物。
芙蓉菊在台灣早年多半做為藥用,此外民間認為它有驅邪避凶的功效,也是一種民俗植物,近年來逐漸發展成為觀賞植物,葉片銀白亮麗,而且帶有香味,只可惜淡黃色的花不夠顯眼。
芙蓉菊栽培管理方法
芙蓉菊是多年生的亞灌木,莖直立,多分枝,因枝葉盛多,而使植株外觀成圓團狀。
芙蓉繁植方法,可用播種、扦插、高壓等方法。
栽培土質以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或壤土為佳,生長適溫20~30℃,見有開花立即剪除花蕾,可抑制老化(不然葉子會枯得很快);
若植株老化,春季施以重剪或強剪,春季進行修剪整形,將過長的枝條剪短,剪掉病蟲枝、枯死枝、交叉重疊枝、冬季徒長枝等,使枝幹頓挫有力,富有剛性,並可防止枝幹衰老引起退枝。
生長期應及時摘除枝幹上多餘的萌芽,並注意打頭摘心,以控制樹形,促發新枝,使樹冠豐滿緊湊。
因芙蓉菊以觀葉為主,其黃綠色的花朵觀賞價值並不高,且有怪味,因此當花蕾出現時應及時摘去,以免消耗過多的養分,使植株老化。
【繁殖】
採用播種、壓條、扦插等方法
(1) 播種:
通常在4~5月進行,播種兩週後發芽,在幼苗階段最忌驟雨侵襲,往往造成幼苗毀於一旦
芙蓉菊的幼苗宜用肥沃的土壤栽種,每周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
由於其生長很快,應注意隨時剪除影響造型的枝條,集中養分,促進主幹和主枝生長。
(2) 扦插:
其中扦插方法最常用,一般在生長季節進行。
於春、秋兩季進行。把枝條剪成15~20cm長段扦插,插入枝條長的1/3左右,插後保持濕潤,1月後生根
插穗可用健壯充實的枝條,多年生老枝、當年生嫩枝都可以,長短不限,生產上多剪取影響美觀的生長枝進行扦插,插床可用河沙、珍珠岩、蛭石等排水透氣性良好的介質,插後澆一次透水,以後保持土壤、空氣濕潤,適當遮光,以免烈日暴曬,約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生根,一個月後可分栽上盆。
(3) 高壓:
宜在5 〜 6月進行,先於成熟枝條處進行環剝,然後裹上泥土,外包塑料薄膜,待新根長出後剪離母株,分栽。
【栽培要點】
(1) 溫度:
喜溫暖,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30℃。 耐熱,稍耐寒,10℃時植株生長緩慢,入秋後需移入室內保溫,並保持0℃以上的溫度。
(2) 光照:
半日照亦可, 全日照最佳.
喜充足的陽光,不耐陰,不宜作室內植物。
即使是炎熱的夏季,也不需要遮蔭。
直射陽光更有利於植株良好的生長,並提高觀賞性。
如需移入居室的陰處觀賞,只能是短時期的,才能不影響植株的生長。
但苗期的幼株畏烈日曝曬,應注意適當遮蔭。
4月至10月的生長季節需放在室外陽光充足處養護,即使是盛夏也不必遮光,若光照不足,會使枝葉徒長,株形鬆散不緊湊,葉色由銀白色變為淺綠色,會影響觀賞效果。
(3) 澆水:
耐旱,不耐積水,澆水要掌握“寧乾勿濕” ,切勿讓盆土過濕和澇積,注意不可積水超過1天。
置室外的植株,在雨後要及時檢查並倒去盆中的積水。
早上七點與下午四,五點前是澆水的兩個重要時段, 土壤水份蒸散的速度與氣候, 植株葉子數量, 盆土容積有關,。
土壤要有乾有濕, 乾時要澆透, 澆水前先確認土壤濕度如何, 若是濕的, 不可再給水, 而不是去管一天或幾天澆一次的問題。
若盆養, 遇梅雨期來臨, 避免長期淋雨, 要閃避! 尤其栽培土壤排水透氣性不佳, 容易浸根淹死。
(4) 施肥:
生長期間每月追施1次肥料。
9月追施2次以磷鉀為主的肥料,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
10月後停止施肥。
固體肥料不要直接放置表土上, 崩解的肥料渣容易滲入土中或阻礙表土透氣性, 長期下來將導致植株衰敗, 可用絲襪把肥料裝入綁好, 再放置於土表上(兩個月更換一次), 在下是施用自製液肥
芙蓉在施肥方面要特別留意, 若不得要領, 建議您不要施肥!
一旦肥傷就很難救, 原因為芙蓉根系敏感。
(5) 修剪:
開花會促使植株老化,故開花前應除去花蕾,以保證植株良好生長。
平時應隨時剪去過密枝和突出樹冠的枝葉,以維護植株外形的圓滿和保持植株內部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於生長。
隨著枝條伸長, 下方會有乾癟的枯葉是正常現象, 一定要清除乾淨, 以保持通風良好, 更有助新芽由枝段中萌發, 也避免蟲害藏匿其中。
芙蓉菊的萌發力強,生長期應及時摘除枝幹上多餘的萌芽,並注意打頭摘心,控制樹形,促發新枝,使樹冠豐滿緊湊。
芙蓉菊是以觀葉為主的盆景,當花蕾出現時應及時摘去,以免消耗過多的養分,使植株衰老。
(6) 翻盆:
生長緩慢,每1-2年需翻盆1次,培養土以有機質豐富的疏鬆壤土為好。
要求排水透氣極佳的壤土, 栽培土壤選用粗中顆粒砂礫七分混合三分市售花卉用培養土(我是混用自製的腐熟堆肥), 最忌黏土排水不良.
每1年至2年翻盆一般在春季進行,盆土要求含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可用腐殖土5份、園土3份、河沙與爐渣2份混勻後配製,換盆時不要傷根過多,可除去1/3左右的宿土,並將根部略加修剪,栽後澆透水,放在陰棚下養護,返苗後可放在光照充足處進行正常管理。
盆景
芙蓉菊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怕積水,具有耐鹽、抗強風、耐旱、耐寒、耐陰的能力。
芙蓉菊因其根干蒼勁古樸,枝葉緊湊,自然呈團簇狀,還常用於製作各種不同造型的樹樁盆景。
芙蓉菊盆景造型可在4月至10月的生長期進行,冬季由於枝幹較弱,易折斷,故不可造型。
其造型可根據需要加工成直乾式、曲乾式、斜乾式、雙乾式、叢林式、臨水式、懸崖式、水旱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樹冠既可採用自然形,也可採用規整的圓片形;
造型方法以蟠扎為主,修剪為輔,精扎粗剪,先用金屬絲將主幹、主枝、側枝蟠扎出基本形態,再做適當修剪,使之成型。
造型時可利用其傷口癒合快的特點,將影響造型的枝條從基部帶皮一併撕下,一個月左右傷口癒合後,其處蒼勁古樸,沒有人為痕跡,達到「雖為人工,猶如天成」的藝術效果,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芙蓉菊的根部蒼老多姿,製作盆景時可根據造型需要將其提出土面,以增加盆景的蒼古之感。
與大多數樹樁盆景一樣,芙蓉菊盆景的提根也要逐步進行,不可一次全部提出,以免毛細根裸露過多,影響植株生長,嚴重時甚至導致植株死亡。
對於芙蓉菊盆景,可於每年的春季進行一次修剪整形,將過長的枝條剪短,剪掉病蟲枝、枯死枝、交叉重疊枝、冬季的徒長枝以及其他影響樹形美觀的枝條,這樣既能保持盆景樹形優美,使枝幹頓挫有力,富有剛性,又能防止因枝幹衰老引起的退枝。
養護管理重點
芙蓉菊原產我國台灣、福建等地,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稍耐半陰,不耐寒,怕積水。
芙蓉菊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生長期要求有足夠的水肥供應,可每1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餅肥水或其他腐熟有機液肥,平時澆水不干不澆,澆則澆透,切不可澆半截水和盆土積水。
空氣乾燥時注意向植株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避免葉片枯焦,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否則會因盆土積水導致根部生病腐爛。
冬季移置室內向陽處,節制澆水,停止施肥,維持5℃至10℃的室溫,若溫度過低會產生凍害,而溫度過高又會使植株徒長,影響美觀。
芙蓉菊的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等危害,可用相關藥物噴洒防治。病害主要是因土壤的通透性差、積水引起的爛根病,可改善栽培環境進行預防,若發生病害應及時剪除腐爛的根系,更換透氣性好的土壤重新栽種,並適當遮陰,以促使根系恢復。
==========
Q & A
原本芙蓉葉子上的白白不見了
現在葉子都是綠色了
是不是我種的不好
而且下面的葉子還枯掉了
一天或幾天澆一次水?
需要施肥嗎?
謝謝!
最佳解答
達仔回答:
兔兒 您好~
建康的芙蓉葉子應該為灰白色.
先回答芙蓉葉子轉為綠色的問題: (其實也不太可能會變綠, 應該是稍為呈現灰綠)
原因:
1. 日照不足.
2. 幼苗也容易如此.
3. 突然改變環境.
4. 噴了加有展著劑的藥物. (短暫變色, 幾天後會恢復)
5. 紅蜘蛛侵襲. (葉色也會變化)
6. 土壤酸化.
*** 除了第 5,6 點, 其餘問題不大, 葉色會恢復的 ***
芙蓉管理須特別注意 :
1. 剪枝成無葉的狀況, 且留下的枝段中無新芽冒出, 會死!
2. 換盆修根, 後續不黯管理訣竅, 會死!
3. 植株不夠健壯, 開完花後, 死亡率高達 60% ~ 70%!
4. 芙蓉最易得 ~蚜蟲~ 與 ~紅蜘蛛~ 這兩種病蟲害, 尤以 ~紅蜘蛛~ 為害最嚴重!
4. 還有很多 ............
延伸閱讀
金門地區芙蓉菊
芙蓉菊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具有耐鹽、抗強風、耐旱、耐寒、耐陰的能力,所以在華南地區亞熱帶、熱帶島嶼高潮線上的礁石,也常可以看到它的蹤影。
芙芙蓉在民間被視為吉祥植物,除作藥用也具觀花、觀葉的效果,這種圓形灌叢,株形特殊,葉色美麗的植物,是理想的盆景素材,所以在金門地區,即使野生的芙蓉菊受海芙蓉藥材的盛名之累,歷經常年採挖,在野外早已不復見,但在各地人家仍可見到其被盆栽或種植在庭園中供觀賞。
芙蓉菊的繁殖能力很強,自播性甚佳,耐寒能力不弱,所以還可以看到它長在栽培人家的牆角,甚至屋簷上,成為大大小小的「 野生」 個體。
在台灣,有許多鄉鎮市進行景觀規劃時,將芙芙蓉菊作為安全島或路側圍籬的植物,除增加美觀之外,也深具當地的特色。
芙蓉菊本是金門地區的原生植物,具藥用及景觀美化等多重價值,值得在本地加強復育。
芙蓉菊的葉入藥始載於《本草綱目》,能袪風濕、消腫毒,治風寒感冒、癰疽;根在民間用作袪風濕,治風濕痺痛、胃寒疼痛。
在金門,常見藜科的馬氏濱藜 (Atriplex maximowcziana Makino) 亦稱海芙蓉,福建的藥誌載其:利水消腫,主治水腫。其同屬植物匍匐濱藜 (Atriplex repens Roth.)收載於《福建藥物誌》中,具有袪風除濕、活血通經、消腫解毒等功能。
濱藜屬的植物為草本,莖平臥地面,葉互生或對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薄肉質,兩面具銀灰白色鱗片狀毛,與芙蓉菊完全不同。
在台灣,海芙蓉在民間習稱為芙蓉,其根部藥材則稱為芙蓉頭,臺灣地區稱海芙蓉之藥材者,以藍雪科石蓯蓉屬(Limonium)植物,如石蓯蓉(Limonium sinense (Girard) O. Kuntz.)、烏芙蓉(Limonium wrightii (Hance) O. Kuntz.)之根為主,此與金門地區略有不同。
芙蓉菊過去亦曾被稱為蘄艾,按蘄艾原係指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之產於蘄春(今之湖北)之地道藥材,清之《植物名實圖考》中將芙蓉菊亦稱之為蘄艾,實際上芙蓉菊並非艾屬植物,應加以釐清。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