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農村、在地學習 // 一切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2/11/01

回到農村、在地學習 // 一切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農青簡介:只是想回「家」

綠主張 第90期,文∕邱星崴



717農運當天種下的稻子,後來成為含意深遠的「凱稻」
編按:百年前,一群青年人在黃花崗起義,史稱七十二烈士;百年後,臺灣也有一群年輕人,在二重埔、大南埔、在東勢、在溪洲、在二林、在美濃、在旗山……他們自稱「農青」。

農青們彎下腰、認識土地;走近田、向農民學習。雖不求驚天地泣鬼神,但期待歡欣播種、喜悅收成。

近年來,台灣農村似乎犯了太歲,天災人禍接二連三上門。前年(二○○九)的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造成新台幣九十億農損;全球暖化下,蟲害和病變也不斷增加;而同樣增溫的還有土地行情,政商聯手不停圈地。台灣的農村像是送入了巨大微波爐一般,被看不見的外力加熱,直到住不下人為止。

大埔徵地事件正是這一連串掠奪行動的縮影—高高舉起的怪手駛入稻田,鏟毀金黃熟成的稻穗—仿若台灣農民的長期困境,以前被榨取作物和勞動力,現在則被強搶安身立命的土地。大埔事件燃起烽火,面臨同樣問題的各地農村自救會則蜂起來援,於二○一○年七月十七日夜宿凱道,發出「還我土地正義」的怒吼。

農民、農村、農業、農用與農青

相對於解嚴第二年的一九八八年五二○農運,單單由老農對抗國家機器,七一七農運出現了許多年輕人的身影。這些年輕人頭頂斗笠,繫著布條,掛著「農用」字樣的書包,在場內外穿梭。無論是舞台架設、傳遞茶水、安排隊伍還是組織糾察,皆可見年輕人一起為爭取農民尊嚴而努力。接下來,每役必與,反對國光石化、抗議中科三四期,那些吶喊的身影,就是我們—一群關心三農問題(農民、農村、農業)的青年學生,自稱「農青」。

二○○八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大開土地炒作便門,使我們陷入某種集體焦慮。我們害怕田地不再種植作物,而是種一棟棟的農舍別墅。我們想做些什麼,可是卻發現對腳下的土地異常陌生。因此,身為學生的我們,決定要從理解開始,從學生最擅長的讀書開始。

一切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

主流體系中,讀書毋疑是一種異化,是一種篩選的過程:越與土地疏離無關,越被褒獎讚揚。於是,我們決意倒轉讀書與土地的價值觀,把焦點放在向土地學習。接著,農青開始組織讀書會,試圖開展尋根的理解:閱讀鄉土文學作品,感受農村的真實故事;閱讀農業發展史,辨認出台灣農民的剝削主題。

在農青的讀書會中,我們以結構性的視角來觀看抽象的數字和概念,以期對農村有巨觀的掌握。然而,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卻是承載生命歷史的血肉之軀呀!過於抽離的認識,反而遠離了關懷的初衷。所以,我們決定做些什麼,將自己準備完善,以實地走入複雜與深度兼具的農村之中。

走入農村、在地學習

由台灣農村陣線所主辦的「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營」正是針對青年實際走入農村所設計的培力工作坊,已經舉辦兩年,都在農村舉辦,青年上完課後即可以就近在地實作;營期後,農青們還得像蒲公英的種子一般,散落到台灣各地的農村,探索彼此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更
重要的是,各地的農青因此而結集,因為共同的熱情,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為了凝聚更多進步力量,二○一○年秋季,農青自行舉辦了共識營,從各自既有的基礎出發,就校園組織、資訊平台、農村訪調等面相深入討論,並且積極交換對於農村未來的想像。一個人進鄉,容易孤單害怕乃至自我質疑;一群人結伴則勇氣倍增,敢於追逐夢想。當每個人都各就各位,一齊向農村奔跑時,「青年進鄉」就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有望落實的生涯規劃。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農村固然愜意,卻不只是浪漫無邊的童話佈景,更是奮勇求生的試煉場所;農村,正是與大自然共舞美麗與殘酷的舞台。農青既然要進鄉,就得搭起從理想到現實的橋樑。因此,我們開始一些嘗試。

地產地銷、愛用國貨

首先,我們在台大舉辦了「彎腰生活節」,邀請各地進步農友設攤,讓學生有機會直接認識發生在土地上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推廣綠色消費的理念,「地產地銷、愛用國貨」正是永續台灣農業的不二法門。我們企圖讓學生們知道:吃,不只是果腹;關乎健康、關乎生態、關乎正義,更關乎讓一切的美好免於受傷。

二○○九年開始,一年一度的彎腰生活節已經舉辦兩屆,並取得熱切的迴響。但我們不以此為滿足,畢竟活動是節慶性的,而農村是日常性的。久旱的農村,不只要及時雨,更要穩定的涓涓滴流。事實上,農村工作絕對不是善行,而該是正常的、有收入的工作,但是目前農村普遍缺乏青年的就業機會。因此,自二○一一年一月開始,台灣農村陣線與青平台基金會合作,提供經費支持農青進鄉,並集中在已經有在地工作者耕耘的農村,一方面協助在地議題並且吸收前輩經驗,另一方面也在第一線練習日後進鄉時要如何著陸。

於是,一步一步,從焦慮到好奇、從好奇到理解、從理解到行動,我們逐漸從校園踏向農村,我們開始能夠體會,農村的美麗與哀愁原是一體的兩面,都源於決定農村節奏的農作。無論是香醇的人情、怡人的風光,其實都來自農作的交換和展演;而農作往往又是被榨取的對象,二十年不曾漲過的米價,是老農說不出口的辛酸。當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悟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之後,也就不得不身體力行在各個層面戰鬥了。於是,我們成為農青。在滾燙熱氣的凱道、在阡陌縱橫的田埂、在老三合院的稻埕、在清老農的身邊,都有我們的身影。

農村,就是我們的家

不可諱言,成為農青的過程,也就是自我尋覓的過程。然而,無論是想回到故鄉的泥土或理想的樂土,其實都在找一個家,一個值得回去、可以回去的家。而我們真切的知道,農村,就是我們的家。當然,回家的路很遠很長。但就像農作一樣,只要播種,就有喜悅收成的希望。


(選自綠主張第90期,文∕邱星崴 農青成員、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http://www.hucc-coop.tw/green.asp?id=0000000243&type=0003---------------------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會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