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力量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1/16

笑的力量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 ,

Anne Mullens 撰

笑有神奇的魔力,令人生更美妙。



加拿大溫哥華,早上七點鐘,蘇珊?詹克思本想多睡一會兒,卻偏偏聽見五個月大的兒子安格斯在隔壁哇哇大叫。詹克思說:「我幾經掙扎才爬起來。」她有兩個兒子,另一個兩歲大,為了照顧他們,筋疲力盡是家常便飯。「可是,往嬰兒床低頭一看,見他對?我咧嘴而笑,我便會心花怒放──什麼都值得了。」

這就是笑的力量。其實,近二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格言與流行歌詞?反覆傳誦的話並沒有錯,例如:「笑吧,全世界將與你一同歡笑」、「笑逐顏開能夠撥雲見日」。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丹卓?凱納專門研究表情,包括笑的種類與作用。他說:「笑對人的進化很重要,是人類行為的一大利器。」

接觸過嬰兒的人都知道,他們天真的笑容可以使家族關係緊密、朋友投契,還可以令腦部分泌有益的化學物質,叫人心情舒暢。每逢詹克思帶?安格斯站在雜貨店的櫃台前面,活潑的小寶寶總會利用他新發現的笑的力量,嘖嘖、呵呵聲此起彼落,逗樂大家。



這種嬰兒與成人的友好交往,兒童發展專家稱為「互動之舞」,是嬰兒腦部發展高級機能時的現象。歐維治?米勒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兒童發展。他指出:「母親與嬰兒透過笑聲你來我往,合作無間,對親密關係與智力的發展都很重要。」研究顯示,如果家長板?一張臉來回應嬰兒的笑,會讓嬰兒心煩不安,「可見育兒者的笑容多麼重要。」

一八七二年,達爾文在《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一書中提出:表情基於生物的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並必然具備進化上的功能,例如建立關係、促進合作、有利物種求生等。然而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利特?米德則認為,發笑是文化行為,因社會而異。

到了一九六○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決定要了結這個爭論。他周遊列國,把不同表情的相片給不同文化的人看;發現就算在僻遠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即巴布亞新畿內亞)叢林,諸如開懷大笑的表情,表達的情意是一樣的。於是,他和同事華萊士?佛瑞森花了八年,設計出可靠的方法來描述、模擬臉部活動,讓研究人員可以憑科學根據來研究表情和情感。

他們把表情分門別類:動用了單一肌肉的有四十三種,動用一條以上肌肉而有情感含意的組合超過三千種;這套分類稱為「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簡稱 FACS。



納還是研究生時,就曾在艾克曼的實驗室工作。他說:「FACS 是人類表情和情感研究上的一大突破,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客觀的陳述方式,來解釋不同情感如何顯示在臉上。」

如今,以 FACS 為基礎,科學家已辨識出十八種笑容,例如:害羞、尷尬、嘲諷、鍾愛等。其中,有兩種最受矚目的研究焦點:即由衷的笑與皮笑(即假笑)。由衷的笑由十九世紀法國神經病學家吉爾瑪?杜鄉首先描述出來,因而也稱為「杜鄉的微笑」。這笑容動用了兩組肌肉:一組把嘴角往後拉、讓臉頰抬高;另一組則讓眼睛瞇起。科學家發現,「杜鄉的微笑」令人由衷地快樂。而皮笑,有時候稱為「空服員微笑」,則只動用了第一組肌肉,通常是用來表示禮貌。

凱納和同事李安?哈克做過一項著名的研究,利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間,一百一十四位刊登在大學年刊上的女性相片,來分析她們的臉部表情。除了三人以外,其餘都是微笑的;其中,皮笑的有六十一人,由衷地笑的有五十人。凱納追蹤研究了三十年以上,發現那些真正微笑的婦女,比較容易結婚,婚姻關係也比較穩定,情感和身體狀況也較好。

凱納在其他研究中發現,笑得自然、率真的人,比較熬得過喪偶之類的傷心事;而夫妻卿卿我我、含情而笑的時候,體內會有催產素分泌到血液?。催產素又稱為「擁抱荷爾蒙」,可促進親密關係與繁育。

凱納指出,雖然有些人天性樂觀,有助他們出人頭地;但其實經過指導,學習真心微笑的方法,人生也可以變得更快樂。凱納說:「根據研究,快樂的關鍵在於人際關係。笑有助人與人相處,所以非常重要。」

展露笑顏,不只幫我們結識朋友,腦部還會因應變換化學物質,叫人心情更好。艾克曼和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學家理察?戴維森利用腦部掃描,證明「杜鄉的微笑」可牽動大腦某些跟滿足、快樂有關的部位。他們也發現,如果故意移動「杜鄉的微笑」那兩組肌肉,就算並非由衷而發,亦可帶來快樂的感覺。

笑對快樂與否以及人際關係都舉足輕重;因此,不能笑的人生活上往往遇到不少障礙。

羅斯?梅因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經營一家小旅館,成年後或許因為病毒感染,曾兩度罹患顏面神經麻痺,以致半邊臉癱瘓。梅因說:「我只能用半邊臉來笑,成了怪異的鬼臉。」外向的他變得羞怯,也不願意外出、聚會。「等到你笑不出來,才知道笑有多麼重要。」

梅因算幸運,兩次得病,不到三、四個禮拜,又笑容依舊。然而,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的人,大約有百分之十五從此無法完全恢復笑容。

勞夫?曼克特洛是多倫多綜合醫院的整形外科醫師,他說:「我的病人讓我曉得笑的重要。他們說:『因為我不笑,人家就以為我冷漠、難過、生氣、沮喪;我就沒法表現真正的我。』笑是交談的強大工具之一;要是你不會笑,傳情達意、與人相處的能力都會大打折扣。」

曼克特洛和病童醫院的兒童整形外科醫師羅納德?朱克攜手合作,主持多倫多一個世界聞名的面部癱瘓小組,讓不能笑或面部癱瘓的人重展笑容,每年共治療約一百五十人,患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約五十人是兒童。大約有四十名病人會接受顯微外科手術,由外科醫師把一條腿部肌肉移植到臉上;再為肌肉接上神經,令肌肉收縮,就有笑的動作。那神經可能是另一邊臉的面部神經,或者是控制咬合的神經;最慢等一年,神經成長了,病人就可以笑。如果用的是咬合神經,病人就可先借咬合動作來學習發笑。

曼克特洛說:「日子久了,練習多了,病人大都學會不咬而笑,甚至想都不用想就笑出來。這是重要的發現:腦部逐漸學會控制這些肌肉,並交由發笑中樞接手,就可發出由衷的笑。」

收到一封附相片的謝函,是朱克工作上的一大回報。「看見一個你開過刀的孩子握?棒球棒,或者在全家福相片?眉飛色舞,這感覺真好,沒什麼可比得上。」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