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生活手札
休閒環保田園樂🍇愛心靈健康養生
樂活(LOHAS)意義是一種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
強調身心靈的平衡、對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

2010/04/27

桃花源記 -陶淵明

26👀 20/03_ 本文分類:

原文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与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為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寫。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九江西南方。陶淵明出生官宦世家,但他出生時家道已中落,

二十九歲那年為了謀求出路,只好走上仕途,但是他每每當官都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後來他決定再也不要為五斗米折腰,於是徹底的拋棄了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除了詩作之外他的作品數量其實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傳頌千古的佳作,《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之一。

《桃花源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流划著船,划著划著越划越遠,突然眼前出現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流的兩岸生長,長達數百步,這片只長著桃林的溪岸,地上有鮮嫩芳美的香草,墜落的桃花瓣點綴其中,漁夫被這樣的美景所陶醉。

船繼續前行,他決定要走完這片桃林。到了溪水的源頭,不見了桃林,卻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洞口,洞口透出亮光,漁人於是丟下小船走進洞口,走著走著,道路由窄變寬,
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明朗。這裡頭根本就是另外一個世界,土地平坦,房舍整齊,田地肥美,池塘桑竹錯落有致,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裡頭可以聽到雞鳴狗叫,裡里頭的人來來往往辛勤耕種,穿著和外面的人沒有兩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非常幸福的樣子。

大家看見來了個外人,就過來問他,您打哪兒來呀,漁人一五一十地回答他們,還受邀到他們家中作客,村裡的人聽說來了個外人,紛紛到這裡來打聽外面的消息。原來這些人
,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暴亂,帶著兒女、率領同鄉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個時候開始再也沒有離開過。漁夫於是把這麼多年來的朝代更迭和社會變遷說給他們聽,
眾人聽了之後都相當的感慨,漁夫在逃花源裡作客了幾天準備告辭,臨走前大家對他說:“這裡面的情況就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啦。”話雖如此,漁夫在回程的時候還是一一作了記號。

一回到郡裡,漁夫馬上去拜見太守,跟太守稟報桃花源奇遇,太守立刻就派了人尋了記號,但是還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原來的路。

南陽有位名士叫劉子驥聽說了這件事情,也高興計劃前往,但是尚未成行就病死了,從那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有人去尋訪桃花源了。

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是一片人人都向往的人間樂土,和諧沒有紛爭,其實,桃花源之所以美,是因為裡面的人心美,所以環境才得以保持原有的自然質朴,人際關系才能流動著溫暖愉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上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避免不當言論造成他人困擾,尊重他人,不散布隱私、不人身攻擊或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

橫幅和按鈕

正在載入所有標籤...
回到頂端圖片

相關文章

新1-隨機推薦文章

2.最新文章

新-3.熱門精選文章-動態與自選

// 版本:v1.0 // 版本說明 // 1. 修正了 Blogger XML 解析錯誤 (&& 符號問題)。 // 2. 新增了防閃爍功能。 // 3. 頁面在轉換成文章列表前會先隱藏原始內容,避免畫面跳動。 // -- // 引入 Tailwind CSS 以提供簡潔的響應式設計 const tailwind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tailwindScript.src = "https://cdn.tailwindcss.com"; document.head.appendChild(tailwindScript); // 等待網頁內容載入完成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 => { // 選擇所有部落格文章項目 const pos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post-outer'); // 尋找文章容器 let 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blog-posts'); if (!container && posts.length > 0) { container = posts[0].parentNode; } // 創建一個新的 div 來存放文章列表 const listContainer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listContainer.className = 'space-y-6'; // 檢查是否找到文章 if (posts.length > 0) { // 在替換內容前,先隱藏原始文章,解決畫面閃爍問題 if (container) { container.style.visibility = 'hidden'; container.style.opacity = '0'; container.style.transition = 'visibility 0s, opacity 0.5s linear'; } // 遍歷所有文章 posts.forEach(post => { // 獲取文章標題和連結 const titleElement = post.querySelector('.post-header a'); const link = titleElement ? titleElement.href : '#'; const title = titleElement ? titleElement.innerText : '無標題'; // 獲取文章內文,並擷取前 150 個字元作為摘要 const bodyElement = post.querySelector('.post-body'); const fullText = bodyElement ? bodyElement.innerText : ''; const snippet = fullText.substring(0, 150) + (fullText.length > 150 ? '...' : ''); // 創建一個新的列表項目 const listIt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listItem.className = 'bg-white rounded-lg shadow-md p-6'; // 使用更安全的 UTF-8 字元 '→' 替代 '→' listItem.innerHTML = `

${title}

${snippet}

閱讀更多 → `; // 將列表項目添加到新的容器中 listContainer.appendChild(listItem); }); // 清空原始文章內容,並用新的列表取代 if (container) { container.innerHTML = ''; container.appendChild(listContainer); // 替換完成後,再顯示出來 container.style.visibility = 'visible'; container.style.opacity =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