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隻猴子的實驗 \ 社會生活的禁忌「習慣與傳統」的由來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7/06/01

五隻猴子的實驗 \ 社會生活的禁忌「習慣與傳統」的由來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習慣是這樣誕生的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
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
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
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呵呵!)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

傳統不去反省它,就沒有價值!
來了馬祖,當媽媽後對傳統陋習觀念見解

例 棒下出才子,占卜,算命,過度迷信,坐月子忌風、忌水、忌動一个月,反而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紙箔焚燒等等

總之,傳統觀念可以透過努力去改變,但人要懂得抉擇,「自己」是不變的座標,才是最好的作為與反省負責的新未來。

傳統的制約

新舊世代的爭議或緊張,就在於「從掛勾拿取香蕉」這件事。關鍵在於,在籠子裡的猴子社會,由於經歷過前面四個階段,已經養成不能「從掛勾拿取香蕉」的習慣、甚至禁忌;
相對而言,來自籠子外的猴子,由於並無此一經歷,則將「從掛勾拿取香蕉」視為天經地義的事。
因此,如果說後者是猴子的天性,那麼前者就是猴子社會經過新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為了生存而自然或被迫修改此一天性,所養成的一種新社會習慣、禁忌、或制度。

職此之故,當外來新猴子進入籠子社會時,「從掛勾拿取香蕉」將構成新猴子與籠子裡既有猴子之間的衝突來源。對原有籠子裡的猴子而言,如果任何一隻被替換進來的新猴子企圖「從掛勾拿取香蕉」,等於犯下違反這個社會禁忌的大罪。

因此,舊社會的猴子,將會不惜代價極力保護「掛勾香蕉」不被侵犯,甚至可以想像,將會對於這種侵犯的行為予以嚴厲的制裁;
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籠子裡的猴子社會在這件事情上擁有「既得利益」,也就是要保護舊社會「免於被強力水柱制裁的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傳統」也就正式建立;而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出現不同的「世代」,並且藉由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才彰顯出這個社會的真正傳統所在。


【不遵守社群規定的猴子,必須跟既有的權威對抗】

相對而言,在任何一隻「後來新進」(newcomer)的新猴子看來,這個籠子社會是一個奇怪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社會,竟然會禁止「從掛勾拿取香蕉」,更別說是享用。
由於未曾經歷強力水柱的洗禮,並無不得碰觸「掛勾拿取香蕉」的禁忌,這些新猴子可以說是社會的新鮮人,心中是一片乾淨的白紙,尚未畫上色彩與圖案。

因此,當他們進入籠子社會時,恐怕會難以理解、甚至相當氣憤,何以舊社會竟然會做出違反猴子最基本而自然的反應,嚴厲禁止猴子「從掛勾拿取香蕉」。

為了捍衛這與生俱來的自然需求(基本權利?),新猴子將可能直接衝撞、挑戰舊社會的習慣、禁忌與制度,跟既得利益發生直接的衝突。
世代的衝突、甚至戰爭,以及因此對整體籠子社會的衝擊與影響,也將不可避免地引爆開來。


生活裡的習慣

在生活裡,我們被習慣、傳統所束縛而不自覺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說幾乎到了俯拾皆是的地步。我自己離開高雄、前往澎湖任教4年多以來,已經養成的週一飛馬公、週四回高雄的生活模式,就是一個習慣到「不自覺」的例子。

當然,從某個角度說,這其實不算一件壞事。畢竟人是習慣性的動物,需要仰賴平時建立的習慣過日子,以因應周遭無限複雜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每天不論工作、上學、開車、用餐、睡眠……,都會有我們建立起來的習慣。

不是說,人是習慣的動物嗎?

的確,正因為如此,所以反而可以從習慣被打破的影響,回頭檢視習慣的影響力本質。例如,假設哪天一早出門,卻因為交通工具(自家汽車、捷運、火車、公車、專車……)出問題,就會對所有趕著上班、上學的人帶來極大的不便與問題。
如果這是火車出軌,停擺,那麼對於平常利用火車通勤的人來說,這天早上根本就會像是世界末日。

所有人心急如焚,急著跳腳,急著想辦法;為了擠到辦公室、學校、公司等任何目的地,每個人此時必須從腦海裡仔細盤算所有可能的替代路徑,然後想辦法擠過去;
接著很可能就立即發現,每一個可能的替代路徑,也都同樣擠滿了人。
結果不僅花時間、花錢、花精神、還嚴重遲到,讓很多人整天心情不好,更讓某些人喪失了平時搭配火車通勤養成的習慣:
在火車上打個盹,看個書,吃早餐,或是看看辣妹!

這樣說來,習慣是我們在生活裡建立起來解決需求的辦法,也是我們降低焦慮感與環境不確定性的關鍵。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裡,人們需要建立各種習慣,以協助解決每天生活所面對的不同需求與問題,降低生活遭受不確定性干擾的可能。

因此,可以將習慣看成是一種解決問題或需求的路徑,是我們在生活裡依據環境的要求,檢視各種可以選擇與運用的手段,才從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中慢慢建立起來。
而習慣的路徑一旦建立起來,生活也就有了運作的常軌,就像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一般,維持著一種穩定的秩序,令人安心。


老實說,如果沒有養成生活習慣,我們的生活會陷入毫無章法的混亂之中,像極了一隻無頭蒼蠅般,到處無意義的飛舞。需要防備的是,我們會陷入不自覺的習慣或傳統束縛之中,無法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而適時反省調整。

因此,馬克吐恩的名言:「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堅持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或許也是我們面對習慣時,一記發人深省的暮鼓晨鐘啊!

原文來源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