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芥菜採收後,需先日曬約1到2天軟化,再用粗鹽搓揉殺菁後,放入木桶或缸中,一層鹽巴、一層蔬菜堆疊,最上面再放石塊壓下,醃製約7天左右後,就可做出好吃的酸菜(鹹菜)。
客家庄以盬巴醃製的酸菜,上方放幾塊蒸熟地瓜會產生天然的乳酸桿菌,經鹽巴與蔬菜汁液融合一同發酵,醃製出的酸菜、鹹菜味道特別香,煮雞湯、排骨湯汁酸甜可口,是客家酸菜獨有的味道。
●福菜(覆菜):
大桶大桶醃製的酸菜吃不完,再放下去會變黑發霉、酸掉。
早期沒有真空包裝及冷藏技術,客家人發揮智慧,將多餘的鹹菜取出,撕成長條狀塗抹點鹽巴,晾在竹竿上或地上日曬,在未全乾、帶有水分時,用筷子裝酒瓶等玻璃瓶罐或甕內,塞擠緊密經過3到6個月儲藏,就是福菜 (覆菜)。
------------
來源:維基百科
小時過年,除了比平常拜拜時才得以一見的大魚大肉更豐富的年菜之外,桌上總會有一盤芥菜。
據說過年吃芥菜象徵著長壽,所以不管喜不喜愛芥菜那苦苦的滋味,碗裡都會被夾上一筷子的芥菜。
那時一直不能理解為何過年時總要被逼著吃苦苦的芥菜,縱使用上「長壽」這個理由也無法說服我,長大後卻慢慢愛上了那苦甘的滋味。
因為「長年菜」的緣故,台灣沒吃過芥菜的人應該很少;不過除了新鮮的芥菜以外,榨菜、酸菜、福菜、梅干菜其實也都是從芥菜來的。
近年被暱稱為「台式漢堡」的「刈包」裡一定有酸菜配著大塊的滷肉、中學時代留校唸書的晚餐常常以一碗「榨菜肉絲麵」裹腹、許多宴客的場合常可以看到「梅干扣肉」這道菜,即使再怎樣不中意新鮮芥菜的苦味的人,要完全避免吃到芥菜應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iak)
是十字花科蕓苔屬一年生植物,又名刈菜、大菜
為墨芥(Brassica nigra)
與
蕓苔(Brassica rapa)
自然雜交後產生的雙二倍體進化而來。
關於芥菜的起源,有認為源自中東、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與中部、中亞細亞,也有認為發源自中國大陸的;
由《詩經‧谷風》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中的「葑」就是芥菜類的蔬菜,以及《孟子》中的「君之視臣如土芥」
等文獻紀錄,以及1954年中國曾在西安半坡遺址挖掘出六千年前的炭化芥菜類種子等證據,可知中國很可能也是芥菜的發源地之一。
根據梵文的紀錄,芥菜最早可能在公元前三千年就開始種植了。
芥菜在人為種植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栽培種,依用途分為
葉用芥菜、
根用芥菜(俗稱大頭菜)和
莖用芥菜(包括了大心芥菜與1953年引進的四川榨菜)。
在台灣,主要種植的是葉用芥菜與莖用芥菜,產地集中在嘉南平原。
2016年光是嘉義(35.48%)、台南(24.82%)與雲林(17.43%)生產的芥菜就佔全國將近八成。
莖用與葉用芥菜除了可以鮮食(炒、水煮)
以外,四川榨菜其膨大的莖瘤還是榨菜的原料;
葉用芥菜則可以製成酸菜、福菜(覆菜)、梅干菜。
酸菜、福菜、梅干菜這三種醃製蔬菜之間,有著想通的關連。
剛收成的芥菜先日曬一、兩天,再加鹽揉搓殺青後放入木桶或缸中,再加鹽壓上石頭醃製七天,就成了酸菜。
將酸菜取出分開菜梗與菜葉後,菜梗撕成長條抹鹽再稍微日曬後裝入瓶罐或甕內倒扣放置(以利水分流出),就成為福菜;
而菜葉部分則在完全曬乾後捲成球狀儲存,就是梅干菜。
在不同季節收成的雪裡紅(小葉芥菜)製成的梅干菜被稱為冬菜或春菜;
也有另一種冬菜是「經過曬乾或鹽漬的山東白菜」。
至於榨菜,則是將膨大的莖瘤剝皮後,至少經過三次鹽醃與壓榨製成。
因為每次鹽醃後都要壓榨,所以被稱為「榨」菜;
有些人不明就裡,將榨菜寫成「炸」菜,那就謬以千里了。
在2012年10月底,還曾因為有民眾把「全部榨菜」寫成「全部炸菜」,加上字跡過於潦草,遺忘在松山機場被當成「全部炸藥」,引發不小的風波;如果字沒寫錯,也就不會造成機場驚魂了。
其實不論是酸菜、福菜還是梅干菜,都是源自於客家人勤儉愛惜食物的傳統。
因為客家人在各地常是最後一批移民,只能佔據較貧瘠的土地與山坡地;在耕地質量不足的狀況下,蔬菜只能在一期與二期稻作之間的空檔大量種植,適合鹽醃儲藏的芥菜便成為最主要的農作物。
在沒有冷藏設備的時代,大量製作的酸菜如不另找方法存放,最後也不免腐壞與被丟棄的命運;於是福菜與梅干菜就這樣產生了。
福菜原名為「覆菜」,因為製作時需將容器倒扣放置,以便將多餘的水分流掉而得到這個名稱;後來取諧音改稱為「福菜」,以象徵好福氣。
除了日常鮮食以及做成醃製蔬菜之外,可能是因為它在所有的蔬菜中葉片最長最大的緣故,芥菜便成了過年的「長年菜」。
不過在台灣把芥菜當作長年菜也僅限於台灣北部到嘉義、宜蘭、花蓮、台東以及南部客家人;台南到屏東的台灣人過年的長年菜則是菠菜。
使用菠菜作為長年菜在食用時會有「不能咬斷」的禁忌,但以芥菜作為長年菜的區域,可能是因為芥菜的葉片極大,本來就要切成一段段才方便烹調,就沒有這個禁忌。
「六月芥菜,假有心」這句台語俗諺是用來比喻一個人虛情假意,表面上對人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其實只是作個樣子,一點誠意也沒有。
為什麼要說六月出產的芥菜是「假有心」呢?原來雖然芥菜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但還是適合在比較冷涼的氣候生長。
冬天出產的芥菜,不僅外表豐碩,菜的中心還有膨大的芥菜心(芥菜的莖;或者稱為芥菜蕾、芥菜仁);但是在農曆六月生長的芥菜,因天氣濕熱的關係,雖然葉子也長的豐碩,外表看來與冬季出產的芥菜一樣,實際上卻是沒有菜心的。
因為芥菜心質地柔嫩、苦味較淡,可炒可燴,比芥菜葉更適合製 作好料理,所以芥菜沒有心實在是很大的缺點!因此「六月芥菜」就成了罵人的話了。
除了「六月芥菜」以外,佛經上也有個與芥菜相關的典故。
《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中有:「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十八》也有:「以至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之類亦非假於他術。」原來十字花科植物的種子都很小,而須彌山卻是佛教世界中最高的山;最高的山怎麼可能裝進小小的芥子中呢?
其實這句話是形容:只要放開心胸,能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事物不論大小都一體平等,所以最大的山也可以被容納進小小的芥子中。
在《宋高僧傳》中有個公案,最能解釋這兩句話的精髓。
曾任江州刺史 (822–825 A.D.)的李渤(773–831 A.D.)與白居易一起去拜訪智常禪師,問他:「佛教中有句話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怎麼裝得下須彌山?」
智常回答:「大家都說您學覽萬卷書籍,是不是真的啊?」
李渤回:「不好意思,是的。」
智常接著說:「看您從頭到腳不過幾尺高,萬卷書是怎麼裝進去的?」
十字花科的植物因為含有黑芥子酶(myrosinase),會產生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當組織破裂時會水解產生腈類(nitriles,帶有氰基的化合物),所以都帶有特殊的氣味(或苦味)。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硫代葡萄糖苷可能有抗大腸直腸癌與胃癌的效果,雖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多吃些新鮮芥菜應該對健康也有幫助吧。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