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及腎病變(洗腎)?身體胰島素有沒有正常才是關鍵?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22/03/25

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及腎病變(洗腎)?身體胰島素有沒有正常才是關鍵?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糖尿病原因是什麼?

一般人在進食之後,食物在消化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胰臟感受到葡萄糖的刺激,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而「糖尿病」簡單來說,就是血液中的糖分變多,但糖分沒辦法變成熱量、也沒辦法被身體利用,等於讓整個身體都泡在糖水裡,卻沒辦法獲得糖水的熱量,所以會一直覺得很餓。

而身體之所以會沒辦法使用糖分,有幾個原因:

缺乏能幫助身體利用糖分的胰島素
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不明原因壞死
攝取的糖分、熱量過高
過胖
有其他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或癌症

當這些原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身體再也無法恢復到可以正常「利用糖分」的狀態,就會形成糖尿病。
 但如果身體缺乏胰島素,或是細胞無法使用胰島素、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血液中的糖分就無法進入細胞中,造成身體缺乏營養、同時傷害血管,就形成了「糖尿病」。
 所以產生糖尿病的關鍵原因,就在身體有沒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能不能「正確使用」胰島素,除了飲食之外,其實體質、運動、壓力,也都會影響。

糖尿病的3大因子

體質:
例如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自體免疫的問題,導致身體破獲胰島細胞、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是在懷孕時曾有過妊娠糖尿病,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

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
如果習慣吃太多、不運動,攝取過多熱量或是體內有過多的脂肪,都會讓胰臟過度工作,造成胰島素阻抗。

壓力:
壓力會讓身體內分泌失調,導致腎上腺素、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造成胰島素阻抗。

多吃、多喝、多尿就是糖尿病嗎?糖尿病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最常被提到的症狀就是「三多」,也就是多吃、多喝、多尿,不過剛剛有提到,糖尿病會讓整個身體都泡在糖水裡,所以不是只有這些症狀,而是會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但這些症狀可能是從很輕微的症狀開始。

多吃、容易餓
多喝
多尿
腋下、脖子等皮膚皺摺處變黑
容易疲勞
體重莫名下降
身體燥熱、多汗
反覆尿道炎
皮膚搔癢
牙齦反覆發炎
手、腳容易麻癢刺痛
眼睛變模糊
白天嗜睡

什麼人特別容易得到糖尿病?15 條糖尿病風險,你中了幾條?

而在糖尿病的 3大因子中,還可以再細分成 15 條風險,除了體質無法改變之外,生活習慣、壓力都是可以靠自己來改善的;
如果 15 條因子中有 3 條符合,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患的「候選人」,如果符合 5 條以上,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前期而自己不知道了。

二等親中有糖尿病患,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
曾罹患多囊性卵巢,或是妊娠糖尿病。
有脂肪肝。
身體質量指數(BMI)24 以上,或男性腰圍 90 公分以上、女性腰圍 80 公分以上。
體脂肪大於 30%。
血脂、膽固醇超標(三酸甘油酯大於 250 mg/dl,低密度膽固醇超過 130mg/dl,高密度膽固醇低於 40mg/dl)
肚子餓的時候容易頭暈目眩、感覺很容易低血糖。
體力特別差,樓梯爬 2 層就氣喘吁吁,飯後容易想睡覺。
容易忽胖忽瘦。
喜歡吃甜食、喝含糖飲料、西式點心。
喜歡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少吃五穀雜糧。
喜歡吃湯湯水水的食物,像是羹飯、燴飯,或是會把菜湯、菜油拌飯吃乾淨。
三餐常常不定時。
長期睡眠不足、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或是常常熬夜、超過半夜 11 點才睡。
常常感覺壓力很大。

如果發現自己中了 3 條,建議開始針對自己中標的風險進行改善,比如調整晚睡的作息、開始運動減肥等;
如果中了 5 條以上,建議去新陳代謝科看診,看看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是不是正常值,觀察內分泌的狀態,按照醫師的指示來設計自己應該要遵行的生活作息規劃,避免真的惡化成糖尿病。

驗血糖都正常,為什麼也可能得糖尿病?糖尿病需要做什麼檢查?

不過有些人可能很疑惑,明明自己健康檢查的時候,血糖值都正常,為什麼還會確診糖尿病?其實這有 2 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血糖值在「正常」跟「糖尿病」中間,還有一個「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但在健檢報告上看不到紅字,其實代表血糖已經開始不穩定了。

第二個原因是,一般人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多半會檢驗「空腹血糖值」,但因為糖尿病是「把高血糖調降回正常值」的能力變差,所以「飯後血糖值」更容易了解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
 所以有些人可能飯前血糖值正常、甚至過低,但飯後血糖值會過高,建議做糖尿病檢查時,應該 2 個數值都要測,會比較準確。

糖尿病會好嗎?

當發現糖尿病的時候,負責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通常只剩下一半。
而這些胰島細胞是沒辦法再度復原的,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讓糖尿病「痊癒」。
只能用藥物來讓血糖控制在一定的範圍。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糖尿病症狀、原因、預防一次看懂!15 條習慣中 3 條就要小心 
https://heho.com.tw/archives/67450

---------------


什麼是糖尿病腎病變?

糖尿病的病情如果長期控制不佳,體內過高的血糖和血壓會不斷傷害腎臟的血管,增加腎臟過濾血液的負荷,久而久之便導致腎臟病變。
當腎臟的代謝功能喪失超過90%,則成為尿毒症,病患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是腎臟移植。

主要症狀有蛋白尿(尿液起泡)及水腫(常發生在眼皮、腳踝及下肢),其他症狀還包括嘔吐、疲倦、頭痛、頻繁的打嗝等。好發族群為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腎病變症狀

蛋白尿:
會出現尿液起泡的現象,是腎臟病常見症狀。

水腫:
因白蛋白低及水分、鹽分(最重要的是鈉離子)的累積,造成體內無法正常排出水分,就會引起水腫,最常發生的地方在眼皮、腳踝以及下肢。

其他症狀:
病人會出現嘔吐、疲倦、頭痛、頻繁的打嗝等。

糖尿病腎病變進展

第1期:腎腫大期,病人的腎臟功能亢進,排尿量大增。

第2期:靜止期,此時尿中微白蛋白排出量正常。

第3期:微蛋白尿期,尿中微白蛋白排出率高於正常人,此期的病人較容易出現高血壓及腎功能惡化等現象。

第4期:蛋白尿期,此時期尿中的白蛋白每日高達300毫克以上,腎功能惡化已日趨嚴重。

第5期:末期腎衰竭,嚴重者需進行行透析治療(洗腎)或是腎臟移植。

糖尿病腎病變併發症

尿毒症:
腎功能衰退到某一程度時,正常經腎臟排泄的廢物就排不出去而累積在體內,血中毒素增加。
另外,腎臟也有其他生理代謝功能,在腎衰竭時也會失調,因此在腎衰竭時會出現各個器官多種不同的症狀。

腎性貧血:
腎臟受到傷害而功能惡化,紅血球生成素的產量減少,最終導致貧血,病患可能會出現頭暈、呼吸困難、虛弱等症狀。

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主要是侵犯四肢為主,病人常感覺兩側下肢麻木、遲鈍,嚴重時肌肉無力或是萎縮。

糖尿病腎病變常見致病原因

高血脂:
伴隨著糖尿病所發生的高脂血症,會改變腎絲球細胞膜的結構,因而加快腎臟病進展。

高血壓:
高血壓本身及多種生長因子可造成腎絲球微血管狀況的改變,例如:腎絲球小動脈壓力上升、腎絲球微血管壁張力增加,因而加速腎絲球硬化及腎衰竭的發展。
 
高血糖:
長期高血糖飲食可使葡萄糖與血液或組織中的蛋白質、脂肪或核酸等進行結合,再經由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AGEs再與吞噬細胞及腎絲球細胞上的AGE受體結合,誘發多種生長因子、血管收縮素及細胞激素的分泌,進而導致腎絲球病變、蛋白尿、腎小管及腎間質組織纖維化,最嚴重甚至導致腎衰竭。

糖尿病腎病變好發族群=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腎病變預防重點

控制血糖:
需時時記錄血糖值,包括餐前、餐後與糖化血色素3種血糖報告,糖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0%以下。

控制血壓:
血壓標準最好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血壓過高會對腎臟血管造成傷害。

飲食:
如果已經有蛋白尿的情形,遵循醫師、營養師建議採取低鹽、低蛋白的飲食。
因為此時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和鹽分,只會增加腎臟負擔,繼續加重腎傷害,最後可能走上洗腎一途。

糖尿病腎病變診斷方式

尿液檢查:可分為單次驗尿或是收集24小時驗尿,主要是檢測尿液中的紅、白血球,以及蛋白質。

腎臟超音波:
超音波偵測腎臟是否過大或萎縮,是否有腎結石或腫瘤,及腎臟和泌尿道結構是否有問題。

血液檢查:
藉由檢測血液中的肌酸酐,來判斷腎臟機能的情形,肌酸酐是一種從肌肉活動所製造的廢物,正常腎臟能透過血液排除。

糖尿病腎病變治療

當出現第3期微白蛋白尿,甚至到第4期蛋白尿,就需要服用如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收縮素阻斷劑(ARB),控制血壓與蛋白尿,末期腎衰竭患者則只能透過透析治療(洗腎)或是腎臟移植。

糖尿病腎病變照護重點

注意血糖控制
體重過重者需減重
飲食均衡、作息正常
不亂服用偏方

糖尿病腎病變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糖尿病腎病變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糖尿病腎病變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糖尿病腎病變,照顧者應該知道:

病人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的哪一個階段?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長期服藥?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 b>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