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過程重點掌握
堆肥的原理:養菌
堆肥的原理堆肥會失敗嗎?其實不管怎麼樣,東西放著都會分解。
所謂成功的堆肥,是指分解的過程是受到控制的。
不會慢到看不出來變化;也不會快到腐爛成一堆發出惡臭招引蚊蟲的噁心東西。
堆肥,其實就是利用各種細菌,把各種堆肥材料(如廚餘)分解成小分子的養分,方便植物吸收。
所以製作堆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營造細菌的良好居住環境。
細菌跟人一樣,需要有食物、水和空氣才能生存。
所謂「營造細菌的良好居住環境」,就是指以「平衡」的方式,提供食物、水和空氣給細菌。
所謂「營造細菌的良好居住環境」,就是指以「平衡」的方式,提供食物、水和空氣給細菌。
細菌的食物,可以大致分為含「碳」量高的東西和含「氮」量高的東西。
細菌生長需要這兩類的營養:
碳的用途是用作提供能量以及合成細菌身體的主要成分
氮的作用是用來合成蛋白質。
碳的用途是用作提供能量以及合成細菌身體的主要成分
氮的作用是用來合成蛋白質。
細菌需要均衡地吸收兩種養分,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維持「碳氮比」在30:1到25:1左右。
如果氮不夠(也就是碳氮比太高),細菌無法合成蛋白質,生長就會減緩;
如果氮太多(碳氮比太低),細菌可以很快速地生長,但沒用完的氮會以阿摩尼亞的形式釋放出來,就會產生臭味(而且氮都被浪費掉了)。
碳”可以降低臭味,減緩發酵 ,”氮”味道重,促進發酵。
如果氮太多(碳氮比太低),細菌可以很快速地生長,但沒用完的氮會以阿摩尼亞的形式釋放出來,就會產生臭味(而且氮都被浪費掉了)。
碳”可以降低臭味,減緩發酵 ,”氮”味道重,促進發酵。
另外,水的份量也很重要。
如果細菌沒有水,成長就會變慢;但如果水太多,就會阻礙空氣進入。
在有空氣的狀態下,細菌會將有機質氧化分解以獲得能量及營養,這個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如果沒有氧氣,這個分解過程就會變成厭氧分解,會產生如硫化氫之類的氣體,就會產生臭味。
如果細菌沒有水,成長就會變慢;但如果水太多,就會阻礙空氣進入。
在有空氣的狀態下,細菌會將有機質氧化分解以獲得能量及營養,這個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如果沒有氧氣,這個分解過程就會變成厭氧分解,會產生如硫化氫之類的氣體,就會產生臭味。
所以堆肥要成功,一是要注意「碳」跟「氮」的平衡,一是要注意 「空氣」和「水」的平衡。
這兩個平衡都照顧好,堆肥就成功了。
這兩個平衡都照顧好,堆肥就成功了。
堆肥還有另外兩個平衡也要稍微注意:
一個是堆肥的大小。堆肥如果太小堆,熱量就容易散失,堆肥就不易發熱;堆肥如果太大堆,空氣就不容易滲透到最裡面去,就會產生上述空氣不足的問題。
另一個是堆肥材料的顆粒大小,如果顆粒太大,那表面積就相對較小,分解的速度會比較慢;如果顆粒太小,空氣就不容易進入,一樣會有上述空氣不足的問題。
另一個是堆肥材料的顆粒大小,如果顆粒太大,那表面積就相對較小,分解的速度會比較慢;如果顆粒太小,空氣就不容易進入,一樣會有上述空氣不足的問題。
上述的說明看起來可能有點太過專業、太過難懂。
其實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困難,也不需要什麼專門的儀器,重要的是要多觀察——特別是用鼻子——然後依據觀察的結果來調整堆肥的組成。
其實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困難,也不需要什麼專門的儀器,重要的是要多觀察——特別是用鼻子——然後依據觀察的結果來調整堆肥的組成。
重點整理
先說結論,細節再往下看
先說結論,細節再往下看
做好堆肥的要訣
水與空氣的平衡
製造堆肥的重點,在於創造微生物容易活躍的環境。
因此水分與空氣的置要掌握好,空氣、水分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因此水分與空氣的置要掌握好,空氣、水分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空氣不足會腐敗
微生物中可分為需氧的「好氣性微生物」,和不需要氧氣的「嫌氣性微生物」兩種。
嫌氣性微生物增多時,會產生惡臭,您可試想一灘死水發臭的情形。
同樣是分解的作用,好氣性微生物活躍時,能達成堆肥化的功效,嫌氣性微生物則會導致腐敗。
嫌氣性微生物增多時,會產生惡臭,您可試想一灘死水發臭的情形。
同樣是分解的作用,好氣性微生物活躍時,能達成堆肥化的功效,嫌氣性微生物則會導致腐敗。
用手測試水分
堆肥化必需的有機物(材料)、水、空氣的適當比率是2:3:2,以重量來說,水分約是材料的55%~60%。
用手握緊材料時,會感覺到水氣,彷彿有點要溢出的情況是最理想的。
如果從指間流出水滴,就是水分過剩,這時可稍微陰乾或加強排水,或者加入水分少的枯草、乾燥土等。
如果連水氣都感覺不到,就是太過乾燥,必須再補充水分。
此外,青草雖感挺不到水氣,卻含有80%的水分,因此得稍微曬乾後再堆積。
如果從指間流出水滴,就是水分過剩,這時可稍微陰乾或加強排水,或者加入水分少的枯草、乾燥土等。
如果連水氣都感覺不到,就是太過乾燥,必須再補充水分。
此外,青草雖感挺不到水氣,卻含有80%的水分,因此得稍微曬乾後再堆積。
翻攪以補充空氣和水
堆肥化的過程中要能夠一直保持適當的水分及空氣。
隨著材料的分解,水分會蒸發、變乾,尤其是外側部分,內側便常有較多水分積留,因此要偶爾翻攪,均衡全部材料的含水量,並補充減少的水分。
隨著材料的分解,水分會蒸發、變乾,尤其是外側部分,內側便常有較多水分積留,因此要偶爾翻攪,均衡全部材料的含水量,並補充減少的水分。
同時,溫度增高時微生物繁殖增快或氧氣供應不足,也會造成好氣性微生物死亡。
「翻攪」也能適時補充內部的空氣。
唯攪拌得在最高發熱期之後。一般而言,最少一個月一次。
忙碌的您如果想減少翻攪的次數,也可以使用側面多孔的容器,或者在材料底部放些管子,以和空氣流通。
「翻攪」也能適時補充內部的空氣。
唯攪拌得在最高發熱期之後。一般而言,最少一個月一次。
忙碌的您如果想減少翻攪的次數,也可以使用側面多孔的容器,或者在材料底部放些管子,以和空氣流通。
當然,翻攪次數太多時,空氣過於流通,使微生物無法活躍,也會影響堆肥化的速度。
古有名訓 「凡事適可而止」,就是這個道理。
古有名訓 「凡事適可而止」,就是這個道理。
每月一次翻攪的重要性:
堆積材料的過程中,必須一個月翻攪一次,以補充蒸發的水分及空氣,維持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堆積材料的過程中,必須一個月翻攪一次,以補充蒸發的水分及空氣,維持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堆肥的作法
建議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狀況的作法。
規劃的時候先想清楚:身邊有哪些富含碳的物質是方便取得的?
堆肥是否能夠讓空氣進入?
多餘的水分該如何排除?
這樣在遇到狀況的時候,才不會措手不及。
堆肥是否能夠讓空氣進入?
多餘的水分該如何排除?
這樣在遇到狀況的時候,才不會措手不及。
如果堆肥看起來都跟剛放下去的時候一個樣,沒有要分解的感覺,那可能是含「氮」的材料太少,或是水分不夠,可以視情況調整堆肥材料或水分。
如果堆肥發出臭味,那可能是含「碳」的材料太少,可以加入一些容易取得的含碳的材料。
另一個可能是水分太多,可以加入上述材料把水吸乾一點,甚至極端一點稍微曬曬太陽也無妨。
另一個可能是水分太多,可以加入上述材料把水吸乾一點,甚至極端一點稍微曬曬太陽也無妨。
「碳」是碳水化合物,「氮」是氮素(氮肥)。
「碳氮比」是指土壤或肥料中,碳水化合物(通常來自”有機質”分解後產生的有機碳酸化合物)跟氮肥的比例平衡。
對農作物而言,種植在碳氮比高的環境裡(碳水化合物多、氮素少),農作物生長較緩慢、葉色會退赤(假性缺氮)、節間的距離粗短(不易徒長)。
「碳氮比」是指土壤或肥料中,碳水化合物(通常來自”有機質”分解後產生的有機碳酸化合物)跟氮肥的比例平衡。
對農作物而言,種植在碳氮比高的環境裡(碳水化合物多、氮素少),農作物生長較緩慢、葉色會退赤(假性缺氮)、節間的距離粗短(不易徒長)。
因此,施用過量有機質肥料,若氮素比例過低,農作物的生長則會受限。因此,在碳氮比過高的栽培環境中,只要補充一些氮素肥料(追氮肥),就能夠有效減輕缺氮的情形。
「碳」跟「氮」在農作物的生長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碳」是構成植物體最主要結構的元素(同時還有氫與氧,三者即構成碳水化合物),同時也是植物體內含量最多的元素。
氮素則是構成植物生理生化反應所需的蛋白質酶、胜肽與其他含氮高的養分(如植物蛋白)所使用。
含碳和含氮的材料一層一層疊起來。堆肥發臭是大家最害怕的狀況。
其實就算是堆肥發臭了,只要灑上一層覆蓋的東西,臭味立刻就會消失了。
不管堆肥遇到什麼狀況都可以調整回來,千萬不要一遇到發臭的狀況就把堆肥丟棄。
萬一真的要放棄,也可以把堆肥找有土地的地方掩埋起來,讓土壤中的細菌接手後面的工作。
只要有做過堆肥,體驗過「把垃圾變成資源」的滿足感的人,都會對「把可以餵給土地吃的東西包進垃圾袋裡」這種行為感到相當浪費。
在堆肥加入新的材料時,必須加以混合均勻,不然可能在局部地區會出現碳氮比不均衡的問題。
但攪拌對於空氣不足的問題並沒有幫助。
攪拌堆肥所帶入的空氣,會在短時間內就被細菌消耗完。
堆肥的大小最好不要超過1立方公尺。另外也可以故意在堆肥中加入一些大塊的材料,也可以增加空隙。
這段話另外的意思是,只要堆肥規劃良好,其實不需要時時翻動,照顧起來並不會很麻煩。
材料分四大類:
容易腐爛的:擺著不管它就會自己臭的都算,如廚餘、豆渣等等,幾乎不能放在家裡的東西。
不容易腐爛的:放上一段時間還是會有麻煩,如剪下的樹枝樹葉,粗糠細糠,和我們最好用的咖啡渣。
骨頭:比雞腿骨更大的骨頭,一次堆肥都原形進去原形出來,但是骨髓已經比較空了,所以不必刻意避免,就丟進去吧,將來當肥料埋到土裡也還有用。
如果有耐心,重新挑出來去做下一堆,兩次三次以後也會完全不見,。
蛋殼、貝殼:也是一次堆肥很難消滅,但也是不反對丟進去一起發酵,總有營養可以用的。
敲碎:如果把大骨頭、蛋殼、貝殼敲碎,一次堆肥就可能可以把它們消化掉。
很難腐爛的:整塊的木頭,放在潮溼的地方,幾年後還是會爛掉,我們做堆肥等不了幾年,所以不用,但是雖然不用木頭,木屑(或紙屑)在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用。
絕不腐爛的:金屬、塑膠、玻璃等等,長年不壞,絕對不是堆肥的菜。
比例:
取容易腐爛的和不容易腐爛的各一半(重量或體積都可以),就是做雲和堆最好的比例,可以想像,容易腐爛的材料把不容易腐爛的材料給帶壞了,於是它們一起腐爛的速度,就恰恰好是我們最想要的。
如果,容易腐爛的材料太多,堆肥會糊成一團且臭,反過來如果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太多,那等4567個月堆肥也不成熟,都不好,所以記住,一半一半。
以重量一半一半估計:如果用重量來比,因為容易腐爛的材料通常水份多,要以它失去水份以後的重量來估算。
以體積一半一半估計:菜葉膨膨的,但是壓緊之後沒多少,樹枝樹葉也是一樣,所以以體積估計時,要把空氣所佔的體積先排除在外。
所以當堆肥味道變臭時可以加入碳元素,像是報紙,瓦楞紙,葉子之類的;不過如果堆肥一直沒有發酵,可以加入有點氮的東西,像有的人會滴入一兩滴尿液(不過我自己是不會啦…) 或是加入豆渣之類的蛋白質高的東西
所以當堆肥味道變臭時可以加入碳元素,像是報紙,瓦楞紙,葉子之類的;不過如果堆肥一直沒有發酵,可以加入有點氮的東西,像有的人會滴入一兩滴尿液(不過我自己是不會啦…) 或是加入豆渣之類的蛋白質高的東西
溫度:
體積是溫度的關鍵,當體積夠大,堆肥外圍部分的材料就像棉被一樣,替中心部分的材料保暖,當中心的溫度夠高,越往外越遞減,到邊緣總歸是環境的溫度,但是這樣的溫度遞減,讓高溫菌、中溫菌、低溫菌都可以生長,即使翻堆之後也會快速繁殖,整個堆肥才會健康。
體積 :
最小的體積?標準堆肥要求1立方公尺,這樣算來從中心到外壁是50公分,因此一個直徑1公尺的球,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但是搭建一個球太困難了,所以雲和堆採用圓柱體,經過一次次的實驗,直徑90, 80, 甚至70公分的圓柱體都還可以成功,再小,溫度就很難起來了,所以這個大小是堆肥成功的必要條件。
殺菌、殺蟲、殺種子:
堆肥做得好,用下去不會有冒出一些奇怪的木瓜或是豆苗,因為六、七十度的高溫,就是要把所有發酵菌以外的生命,通通消滅,輪迴之後,乾乾淨淨。
水:
堆肥不但是活的,而且是很活躍的,各種菌擠在一起大規模地生長、進食、繁殖,產生熱且蒸發水,堆肥中的水會越來越少(失敗時例外),當水少到一個程度時,菌也活不了,所以得適時補充水。
判斷濕度:堆肥的濕度跟種花種菜澆水差不多,要摸起來有水,但是用手絞握擠不出水來,就恰恰好。
小提醒:雲和堆約有500-600公升,比一般最大的花盆都大很多,因此要澆水也比澆花盆要多,建議經驗不足時,不要一次加很多,會流出來滿地都是咖啡色的水,正確的嘗試是分幾次,每次等幾分鐘,得出經驗之後,下一次(可能一個月以後)才可以一口氣灌飽它。
空氣:
我們做好氧堆肥,氧氣很重要,但是堆肥只會消耗氧氣不會產生氧氣,所以氧氣得從外面補充,也就是要靠翻堆,翻堆不但讓材料接觸空氣,也讓材料換位置,能讓不同溫度的菌接觸到它們的食物。
雖然我們不可能翻動到每一個顆粒,也不必要,只要能讓所有的材料都大風吹,這樣進去的空氣就夠了。
雖然我們不可能翻動到每一個顆粒,也不必要,只要能讓所有的材料都大風吹,這樣進去的空氣就夠了。
看風水:空氣流通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儘管做好氧堆肥不會臭,但是萬一不巧過程中做失敗了,需要補救的時候,如果是在一個空氣不流通的死角,或是與鄰居相距太近,可就不妙了,所以,一定要選一個空氣流通的好地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儘管做好氧堆肥不會臭,但是萬一不巧過程中做失敗了,需要補救的時候,如果是在一個空氣不流通的死角,或是與鄰居相距太近,可就不妙了,所以,一定要選一個空氣流通的好地方。
承重:
雲和堆裝滿時,若濕透了可能有500公斤重,大約相當6個壯漢站在一個牌桌上,不算輕,若在屋頂或建築物內,為了絕對安全,最好的位置是在柱子的上方,第二好的位置是在柱子旁邊樑的上方,第三好的位置是樑的上方,其它的位置,都不建議
排水:
難免有時候堆肥的水會多到流出來,因此雲和堆要放在排水孔的附近,通常排水孔也都會在柱子旁邊,很好找。
如何建造一個好的好氧堆肥,需要好的原料、洽當的水份、適當的溫度、和充分的空氣(氧!)
原料
堆肥的原料碳氮比應該在20-30之間,用一個很簡單的分類法,以腐爛難易來看
分成四類,我們做堆肥,取容易和不容易各半(重量體積都可以),混合起來就最佳比例,何謂容易不容易,先舉例如下:
容易:通常都跟我們的食物很接近,如廚餘、菜渣、肉魚渣、糞便等等,擺著自己就要爛的。
不容易:生活環境周遭也很多,如樹葉、細枝、咖啡渣等等,擺著會發霉,很久才爛透。
難:骨頭、木頭這些,早晚得墮入輪迴,但是要很多年,這些我算它們是很「難」爛掉的。
絕不:金屬、石頭、塑膠這些,也許會鏽也許會粉碎,應該不會有人笨到想用它們來做堆肥吧?
正常來說,把容易腐爛和不容易腐爛的東西一半一半混起來,碳氮比就很適合發酵成堆肥,每個人可以視自己的經驗局部修正。
有機質原料組成分中,依分解的易難度分類:糖類、澱粉、蛋白質>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s)>、纖維素(Cellulose)、脂質、臘。
階段一:糖分解期
微生物將有機質中容易分解的糖質、胺基酸、蛋白質等簡單化合物迅速分解。這個階段是由好氣性的、常溫到中溫(20-45℃)的細菌和真菌為主,其等旺盛增殖產生的呼吸熱使得堆積物的溫度快速昇高,等這些容易分解的有機質被吃光後,原來的微生物群衰退,由另一群微生物接棒。
階段二:纖維素分解期
糖分解期過後,有機質材料殘餘部分大都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脂質等。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佔堆肥材料組成的比例最大,所以其等的分解是堆肥化過程的主要部分。
纖維素是以被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包覆的型態存在,必須先將半纖維素分解才能讓纖維素暴露出來,以便接受微生物分解。
半纖維素可用添加石灰的鹼性造成化學分解成單糖。
能分解半纖維素的微生物族群很複雜,但以嗜溫(耐溫大於45℃)好氣性真菌類活力最強,嗜溫好氣性放線菌也會分解半纖維素。
有許多微生物族群參與纖維素的分解,但以嗜溫好氣性真菌類的分解力最強,一般而言,真菌中的不完全菌綱和擔孢仔菌綱是要角。
在此期的分解活動產生的溫度可高達60-80℃,只有好氣性的嗜溫菌才能參加活動,所以控制通氣量和水分,保持堆積物處於好氣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佔堆肥材料組成的比例最大,所以其等的分解是堆肥化過程的主要部分。
纖維素是以被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包覆的型態存在,必須先將半纖維素分解才能讓纖維素暴露出來,以便接受微生物分解。
半纖維素可用添加石灰的鹼性造成化學分解成單糖。
能分解半纖維素的微生物族群很複雜,但以嗜溫(耐溫大於45℃)好氣性真菌類活力最強,嗜溫好氣性放線菌也會分解半纖維素。
有許多微生物族群參與纖維素的分解,但以嗜溫好氣性真菌類的分解力最強,一般而言,真菌中的不完全菌綱和擔孢仔菌綱是要角。
在此期的分解活動產生的溫度可高達60-80℃,只有好氣性的嗜溫菌才能參加活動,所以控制通氣量和水分,保持堆積物處於好氣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階段三:木質素分解期
纖維素被消化完了之後,好氣性高溫菌因缺乏食物而失去活動空間,堆積物的溫度也降下來。
此時,木質素是主要的殘餘有機質。
有許多好氣性細菌和真菌參與木質素的分解,但以屬於真菌的擔孢子菌,例如白腐性真菌的分解力最強。
在此期,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分解過程產生的中間化合物進行聚合和縮何反應生成黑褐色的無定形大分子化合物,亦即腐植質。
水
好氧堆肥在「潮」的環境發展,接水分為微生物維持生命之必需品及養分傳送之介質。
為維持堆肥微生物之活性,堆肥過程應 保持適當水分。一般生垃圾含水率通常在 40~65% 範圍內,若作好氣性堆肥時以50~60% 含水率為最佳。
為維持堆肥微生物之活性,堆肥過程應 保持適當水分。一般生垃圾含水率通常在 40~65% 範圍內,若作好氣性堆肥時以50~60% 含水率為最佳。
水分過高時,部分垃圾將引起厭氣發酵而延長 有機物分解需要時間,但含水率過低時,有機 物則不易分解。低於12~15% 含水率時微生物 活動幾近停止。
水分之調整除直接添加水外,亦可與不同含水率之廢棄物混合而達到調整水分之目的近花盆土澆過水的狀態:
燥:水份太少,小心火燭,堆肥甭想。
乾:例如除濕後的房間,連發霉都很難,也不會起堆肥反應。
潮:如澆水過後的花盆土,是好氧堆肥最好的環境。
濕:積水濕黏的環境,缺氧,是厭氧堆肥最好的環境。
我們想要營造的,就是「潮」的環境,怎樣判斷呢?用手抓一把堆肥材料用力握緊,可以感覺到水,但是擠不出來,就是最好的潮溼程度。
先讓堆肥材料乾一點 然後再加水的方式最好控制了...要注意的是, 過多的水分會流到最下層的堆肥材料中容易讓最下層水分過高, 導致材料縫隙過少, 氧氣無法進去, 變成厭氧堆肥厭氧堆肥的臭味, 超級無敵臭啊!! 所以切記, 水分寧願少一點, 也不要過多....
先讓堆肥材料乾一點 然後再加水的方式最好控制了...要注意的是, 過多的水分會流到最下層的堆肥材料中容易讓最下層水分過高, 導致材料縫隙過少, 氧氣無法進去, 變成厭氧堆肥厭氧堆肥的臭味, 超級無敵臭啊!! 所以切記, 水分寧願少一點, 也不要過多....
溫度
玩堆肥的人,最喜歡看到堆肥冒煙,一冒煙,就知道成功了
堆肥劇烈反應時,可以到達70度,僅一兩天,接著60度、50度、40度,維持兩三個月,如果溫度降下來後,給適當的水份和空氣(氧),還可以回到高溫一次或兩次。
70度高溫可以殺蟲、殺卵、殺菌、殺種子,這很重要,因為一個經歷完整過程後的堆肥,非常乾淨,除了植物需要的營養以外,什麼壞東西都沒有,因此一般說來堆肥的堆要大,通常要求在1個立方公尺以上,不過我們在都市公寓裡,也可以用保麗龍箱來偽造一個大堆的環境,只要能騙過堆肥的細菌,反應就會成功。
溫度如果沒上升表示濕度太低或是氧氣不足或食物太少,上半桶溫度高下半桶常溫,表示沒有把底部往上均勻的攪拌(底部缺氧)。
溫度如果沒上升表示濕度太低或是氧氣不足或食物太少,上半桶溫度高下半桶常溫,表示沒有把底部往上均勻的攪拌(底部缺氧)。
但是堆肥化過程常採強制通氣,自然會產生降溫效應, 所以通氣量應以不造成降溫為宜。
依據「一般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 準」之規定,施用於農地之堆肥,除高速堆肥 外,堆肥醱酵過程中,醱酵堆中心溫度應維持攝氏間及最少七天維持攝氏以上,以殺滅病菌、 虫卵及雜草種子並應符合肥料管理法之規定。
空氣
地球上萬物生生死死,絕大部分都活在氧氣的環境裡,但是也有不需要氧氣的生物(通常是微生物),這與好壞無關,鐘鼎山林,各有所好但是好氧的生物,就怕厭氧的環境,所以那種「臭味」,只是演化給我們的警覺,沒有惡意,反過來,厭氧的生物,對我們很多習慣的「香味」,可能都是以毒氣視之,各有各的道理。
道理歸道理,我可不想做臭的堆肥,所以我們的堆肥,要給它充分的氧氣,好在它要的並不多,早期反應劇烈兩三天給它「翻堆」一次,後期一兩個星期「翻堆」一次,就夠了。
空氣的供應有強制通風、翻堆或兩者併用等方 式,惟翻堆頻率與通氣量宜適當,以避免過高 造成溫度不易蓄積,而產生反效果。
好氧性堆肥化所需時間約一個月,而厭氣性發 酵法需四個月以上。
「翻堆」並不是要給每個堆肥中的顆粒都暴露一次,只要大略地讓整個堆都換換相對位置,進去的空氣就已經足夠,所以一個立方公尺大的堆,最多只要用大鏟子鏟個10分鐘,就夠了。
由於堆肥化過程主要藉由好氣狀態下微生物的活動,以使有機物分解, 因此利用鼓風機(blower)或風扇(fan)系統的安排,以提供足夠的空氣,一般曝 氣系統可採正壓式(壓力式通風設備)或負壓式(真空通風設備)以達適當的 程序控制,後者有利於臭味的收集及處理。
由於堆肥化過程主要藉由好氣狀態下微生物的活動,以使有機物分解, 因此利用鼓風機(blower)或風扇(fan)系統的安排,以提供足夠的空氣,一般曝 氣系統可採正壓式(壓力式通風設備)或負壓式(真空通風設備)以達適當的 程序控制,後者有利於臭味的收集及處理。
好氧性堆肥分解有機物主要作用為好氧性微生 物之生物化學代謝作用,堆肥化期間必須保持 通氣良好,供給充足氧氣,增微快生物繁殖速 率以縮短堆肥時間。
資料來源:https://jason5932.nidbox.com/diary/read/8977939
常用堆肥材料碳氮比(只供参考):
計算碳氮比 舉例子:
碳:氮
一份樹葉 40:1
一份水果 30:1
一份蔬菜 10:1
碳:(40+30+10)=80
氮: (1+1+1)= 3
碳氮比: 80:3 = 27:1
堆肥熟成要兩三個月好久喔~有辦法加快廚餘堆肥的熟成速度嗎?
答:建議方法(一)假如可以事先將廚餘剁碎或是攪碎成細小的碎塊,可以提昇發酵分解的效率,因為整體接觸面積變大,而且每個碎塊所需要分解的體積變小,相對的微生物的工作就可以不用那麼吃力。
不過通常是專業處理廚餘堆肥的工廠才會為了效率來採用另外的機械設備來把廚餘進一步粉碎,小家庭可以用菜刀、剪刀等把較大塊的廚餘切成小塊即可。
不過通常是專業處理廚餘堆肥的工廠才會為了效率來採用另外的機械設備來把廚餘進一步粉碎,小家庭可以用菜刀、剪刀等把較大塊的廚餘切成小塊即可。
建議方法(二)通常小家庭的廚餘因為是每餐增加一點,就鋪一層廚餘、撒一層廚餘堆肥粉,一開始廚餘跟菌粉的接觸面積較小,較不直接,如果希望提高效率,可以考慮先將廚餘跟廚餘堆肥菌粉攪拌混合在一起之後,在放入廚餘堆肥桶當中,這樣也有助於提高效率。
建議方法(三)周遭環境較冷的時候,相對發酵的效率會較低,尤其是廚餘量較少的時候,堆肥整體保溫跟升溫的效能可能較差,如果能設法維持周遭溫度在30~35度之間,發酵效率會更好。
通常廚餘堆肥如果有一定的量以後,本身就可以透過發酵所產生的熱量來維持適當發酵溫度,如果堆肥桶已經堆滿,可是桶子感覺不出有溫度升高的情況,就有可能是水分太高,發酵作用難以進行、周遭溫度太冷或碳氮比不當…等原因。
重點整理
做好堆肥的要訣
水與空氣的平衡
製造堆肥的重點,在於創造微生物容易活躍的環境。因此水分與空氣的置要掌握好,空氣、水分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空氣不足會腐敗
微生物中可分為需氧的「好氣性微生物」,和不需要氧氣的「嫌氣性微生物」兩種。嫌氣性微生物增多時,會產生惡臭,您可試想一灘死水發臭的情形。同樣是分解的作用,好氣性微生物活躍時,能達成堆肥化的功效,嫌氣性微生物則會導致腐敗。
●用手測試水分
堆肥化必需的有機物(材料)、水、空氣的適當比率是2:3:2,以重量來說,水分約是材料的55%~60%。
用手握緊材料時,會感覺到水氣,彷彿有點要溢出的情況是最理想的。如果從指間流出水滴,就是水分過剩,這時可稍微陰乾或加強排水,或者加入水分少的枯草、乾燥土等。如果連水氣都感覺不到,就是太過乾燥,必須再補充水分。此外,青草雖感挺不到水氣,卻含有80%的水分,因此得稍微曬乾後再堆積。
●翻攪以補充空氣和水
堆肥化的過程中要能夠一直保持適當的水分及空氣。
隨著材料的分解,水分會蒸發、變乾,尤其是外側部分,內側便常有較多水分積留,因此要偶爾翻攪,均衡全部材料的含水量,並補充減少的水分。
隨著材料的分解,水分會蒸發、變乾,尤其是外側部分,內側便常有較多水分積留,因此要偶爾翻攪,均衡全部材料的含水量,並補充減少的水分。
同時,溫度增高時微生物繁殖增快或氧氣供應不足,也會造成好氣性微生物死亡。
「翻攪」也能適時補充內部的空氣。唯攪拌得在最高發熱期之後。一般而言,最少一個月一次。
忙碌的您如果想減少翻攪的次數,也可以使用側面多孔的容器,或者在材料底部放些管子,以和空氣流通。
「翻攪」也能適時補充內部的空氣。唯攪拌得在最高發熱期之後。一般而言,最少一個月一次。
忙碌的您如果想減少翻攪的次數,也可以使用側面多孔的容器,或者在材料底部放些管子,以和空氣流通。
當然,翻攪次數太多時,空氣過於流通,使微生物無法活躍,也會影響堆肥化的速度。
古有名訓 「凡事適可而止」,就是這個道理。
古有名訓 「凡事適可而止」,就是這個道理。
●每月一次翻攪的重要性:堆積材料的過程中,必須一個月翻攪一次,以補充蒸發的水分及空氣,維持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未腐熟堆肥的害處
微生物將堆肥原料充分吃過和分解過後,所得的堆肥就叫「腐熟堆肥」,「未腐熟堆肥」則是指微生物尚未分解的部分還很多的情況。這些吃剩的食物就是問題癥結所在。
●有毒氣體及土壤病害的發生
尚未完全腐熟的堆肥中含有石灰鹼、有機酸及生物鹼,對植物的根及發芽有害。
加以未腐熟堆肥如埋入土中,土裡餓得發慌的微生物便會齊擁過來啃食,這時微生物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氨氣,便會影響植物根部的發育。
如果微生物急速增加,食物不夠了,便開始吃氮,而造成植物氮肥的嚴重缺乏。
加以未腐熟堆肥如埋入土中,土裡餓得發慌的微生物便會齊擁過來啃食,這時微生物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氨氣,便會影響植物根部的發育。
如果微生物急速增加,食物不夠了,便開始吃氮,而造成植物氮肥的嚴重缺乏。
最糟的是,如果引來的微生物中含有土壤病菌,植物枯萎等病害就很雖倖免。當然,完全腐熱的堆肥不會發生以上問題。
●提早在一個月前施肥
為了防止未腐熟堆肥引起的病害,讓堆肥先在土裡分解完成是最可靠的方法。
種植前一個月,將堆肥混在土壤裡,如此一來,即使是未腐熟堆肥也能夠安心使用了 (萬一不幸染上土壤病菌,就比較難解決)。
種植前一個月,將堆肥混在土壤裡,如此一來,即使是未腐熟堆肥也能夠安心使用了 (萬一不幸染上土壤病菌,就比較難解決)。
如果沒辦法,一定要使用未腐熟堆肥,那麼得儘量淺淺地與土壤混合,千萬別深埋,因為有機物分解菌為好氣性,在通氣的土壤裡可快速分解未腐熟堆肥。
此外,在離根部較遠的地方做溝狀施肥亦可。
這時候,堆肥的使用量要減半以利分解,也減少危險性。
這時候,堆肥的使用量要減半以利分解,也減少危險性。
使用未腐熟堆肥時,應儘早埋入土中以「無害化」。
即使是未腐熟堆肥,於種植前一星期施用也比較理想。
即使是未腐熟堆肥,於種植前一星期施用也比較理想。
●未腐熟堆肥抵抗力的強弱
蔬菜、花卉等以播種栽培的植物,對未腐熟堆肥的抵抗力較弱,其中以蘿蔔類的根菜類作物為最。
像番茄、茄子等育苗類作物,抵抗力較強。
像番茄、茄子等育苗類作物,抵抗力較強。
較難發芽的植物,對未腐熟堆肥尤其敏感,播種時勿讓種子接觸堆肥。先在育苗盆中栽培後再移植,也能避免發芽障礙。
而做果樹、樹木等,抵抗力最強,施用未腐熟堆肥也沒有問題。
而做果樹、樹木等,抵抗力最強,施用未腐熟堆肥也沒有問題。
再依堆肥種類而言,植物性堆肥較不易產生未腐熟堆肥的困擾,動物性、渣滓類堆肥發生的頻率較高。總之,有耐心地等待堆肥腐熟再使用,是上上之策。
▲判斷堆肥是否完全腐熟?首先觀察顏色是否變黑,聞看看有無臭味,再摸摸看是否有點濕氣?最好不要過濕也不乾燥。
腐熟堆肥的分辨
堆肥漸趨完成時,無論用哪種材料,顏色都會漸漸變黑,因此可以說 「不變黑就不是堆肥」。堆肥製作時,要特別注意是否內部也全變黑了。加入樹枝、葉時,也要觀察是否已變成褐色。
嫌氣性醱酵時,堆肥是會變成紅褐色,這時只要充分供應氧氣,就會慢慢轉變成黑色。
嫌氣性醱酵時,堆肥是會變成紅褐色,這時只要充分供應氧氣,就會慢慢轉變成黑色。
●聞聞看,摸摸看
不僅人不喜歡惡臭,植物也討厭它。依臭味的不同可瞭解腐熟的程度。有一點點霉臭味,表示腐熟狀況好,強烈的氨刺鼻味,則表示腐熟不夠完全。
無法直接嗅出時,將少許堆肥放在鋁箔紙上,用打火機烤一烤,如果有刺激臭味產生,也表示末腐熟。
無法直接嗅出時,將少許堆肥放在鋁箔紙上,用打火機烤一烤,如果有刺激臭味產生,也表示末腐熟。
用手摸摸堆肥水分的狀況,也能判斷。濕濕黏黏的表示過濕、嫌氣醱酵多:乾巴巴的感覺則是水分不足、醱酵不好。
感覺有點濕氣是最好的。
感覺有點濕氣是最好的。
再用手緊握一把堆肥看看,有刺痛感表示有機物尚未腐熟 (例如木質、樹枝類材料)
●泡水看看
玻璃杯裡裝八分水,取一大茶匙的堆肥放入攪拌。沈入杯底的物質越多,表示腐熟:浮在水面上的多,表示未熟。
腐熟堆肥會沈入水中的原因是:微生物已經將內部的有機物充分分解完畢,易溶於水中。如果沈澱物多,但靜放一天後,水色仍混濁有惡臭,則表示醱酵不完全。
●問問蚯蚓
腐熟堆肥會長出蘑菇、蕈類、蚯蚓等。
將堆肥放入容器內,保持適當的水分,放進幾條蚯蚓。
一天內,如果蚯蚓死了,或者想逃出來,就表示堆肥不行。不過,這也未免太委屈蚯蚓了。
堆肥保存法
堆肥完成後能馬上使用當然最好,但如果一次用不完,就得妥善保存起來。如果原封不動放著,讓有機成分繼繽分解,造成過度腐熟,也會減低肥效。
為了保持堆肥的品質,在此介紹一些簡單的貯藏方法。
●減低水分
完成的堆肥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要保持堆肥的品質,就得暫時停止微生物的活動,小過可不是要殺死它。
微生物活動時需要空氣、水、養分,限制任何一樣的供給,都能停止它的活動。其中要減少養分是無從下手,斷絕空氣又會製造嫌氣性微生物的活動環境,不但不能保持品質,反而會降低品質。因此,減少堆肥的含水且是最適當的方法。
堆肥通常含有60%的水分,將水分降低至30~40%則能確保微生物存活,又能停止它的活動。30~40%水分的程度很好辨認:觸摸時沒有水氣的感覺。用手緊握一把,會結成塊狀,輕輕碰它,馬上又散開來。
減低水分時,要避免陽光直射 (紫外線會殺菌),在陰涼處薄薄地攤開陰乾。
●用長襪貯藏
貯藏用的理想容器,要能保持水分,並有適度的空氣流通。紙袋雖然適合,但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長襪是最方便好用的。
用舊長襪 (或絲襪),裝好堆肥,打個結,然後放入大塑膠袋內,袋口輕輕一折(不可打結),以利空氣流通。
不用長襪也可使用裝水果用的網袋,或接使用薄塑膠袋,只要在袋上到處開些小洞就可以了。
堆肥量多時,可將裝好堆肥的長襪,打個結後,好幾個一起貯藏在紙箱內。為預防箱底弄潮,可鋪一張塑膠紙。
●避免日光直射
貯放地方必須是不受雨淋、日曬的陰涼處。完全腐熟的堆肥,貯藏時不必擔心蠅、蟲產生,這也是腐熟堆肥的最好證明。
貯藏的方法有很多種,裝入玻璃紙袋、埋入土中也是其一,不妨動動腦筋自己發明。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