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比當歸長一點
《被討厭的勇氣》書摘
雖然我無法完全認同裡頭所有的論述,但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它深刻地點出每個人最深處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一開始剛看到覺得匪夷所思,但書中用對話的方式,很直白且不厭其煩的解釋阿德勒的理念,鮮明有邏輯的文章編排,很值得一讀。
以前大學在念阿德勒的心理學時,都沒有這次來的深刻和震撼。本篇純粹摘錄書上的文句,心得留到下次有空再打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p33 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p35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p43 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
p43 如果人可以改變,就絕對不會把決定論當成價值觀的基礎,必須以目的論為立足點。
p50 執著於「經歷什麼」,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p54 我有悲觀的「世界觀」,此時你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
性格這種東西很微妙,總讓人覺得似乎是無法改變的;不過如果是世界觀,好像就有改變的可能。
p55 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p56 你在這裡知道生活型態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將來要怎麼辦,就是你的責任了。要繼續堅持原來的生活型態,還是重新選一個新的,全在你一念之間。
p56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p57 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情。
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更痛苦、更不幸。
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p60 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因為會把它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p61最單純的目標,也就是做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卻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嗎?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p71先讓她接受「現在的自己」,不論結果如何,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這種引導方式為「鼓勵」。
p72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那是因為你過份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p73要在人際觀心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p74只要在某處有某個人,孤獨就注定存在。
p75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p78自卑感這個詞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
p80問題在於:我賦予自己的短處是什麼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
p80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
p80主觀的解釋,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不過主觀有個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任由自己選擇。
p81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卻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而我們,都住在主觀世界裡。
p83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界上的。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會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慾望。阿德勒稱為「追求卓越」。
p83訂定某些理想或目標後,就向前邁進。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
p85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宣揚「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論點的,就已經不算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了。
p87不想成功?這是什麼道理?
p87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
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和快樂,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所以對目前的狀態即使感到有些不滿或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現狀比較輕鬆愉快。
p87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這就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面向。
「如果不是因為A,我期時是有能力、價值的」
p89 「優越情結」雖然感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也無法忍受「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自卑情結、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
如此一來,就會想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
p89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展現權威」就是其中一種。
p90想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的光環、老是在說當年勇….說不定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這些也都算是優越情結。
p92炫耀不幸。「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回絕別人的好意。
這樣的人,就是想藉由自己的不幸,好變得「特別」;憑藉不幸,想要高人一等。
p93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
p93在我們的文化裡,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p93「在我們的文化裡,如果要問誰是最強的,嬰兒應該是最合理的答案吧。
嬰兒支配他人,卻不受支配。」嬰兒就是用軟弱支配大人,卻因為軟弱而不受任何人支配。
p93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狀態。
p94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別人優秀」的慾望。
p95不和任何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p97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p97當你決定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給你帶來阻礙。
p97如果這個對手和你之間算是「夥伴」關係,或許還能跟自我磨練沾上邊。
可是大多數情況下,競爭對手彼此是當不成夥伴的吧。
p98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p99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必定會產生自卑感。
贏了那個、輸了這個之類的,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會在這條延長線上。
那麼,對現在的你來說,其他人會變成什麼樣的角色?不僅僅是競爭對手,在不知不覺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
p99只要你置身於競爭之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
p100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p102一旦脫離了競爭的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裡祝福他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
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夥伴」。
p103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
p104要賦予過去所發生的種種什麼樣的意義,這是「現在的你」要面對的課題。
p105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那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權力鬥爭」。
p106為什麼他想要權力都爭?想贏得勝利,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p107假設你在爭論中壓制了對方,對方也爽快的認輸了。
可是權力鬥爭不會在這裡就結束,在鬥爭中落敗的一方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p107小孩誤入歧途、逃學逃課,甚至割腕之類的自殘行為,這不是受過去的原因(家庭環境)所牽動,而是為了達到目的(對父母報復)
p108例如割腕會讓身邊的人(例如父母)有什麼感覺?如此一來,就會很自然地發現隱藏在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了。
p109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忍耐」這個想法證明你其實已經被捲入了權力鬥爭。
當你察覺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就要盡快從中脫身,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
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樣。因為憤怒不過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只是個工具而已。
p110容易生氣的人並不是因為性子急,而是他不知道除了憤怒之外,還有其他有用的溝通工具。
p110人啊,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
p112 如何面對「人生任務」?為什麼你無法把其他人當成「夥伴」,只覺得是「敵人」呢?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人生的任務」。
人生任務是:
工作任務、
交友任務、
愛的任務
(這三份任務請以人際關係為主軸思考)
而這行動面的兩個目標:
一、獨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包含兩項認知: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p116「工作的任務」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難度最低的。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很明確易懂的共同目標,那就是成果。
會在這階段人際關係受挫的,是那些被稱為尼特族或繭居族的人。
問題的核心還是人際關係。
p117這些人,都不是討厭工作這件事。他們不想面對的,其實是因為工作遭別人批評、譴責,說你「能力不足」或「不適合這份工作」等等,在身上烙下「無能」的烙印,讓自己寶貴的尊嚴受傷。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p117「交友的任務」像學校或公司這種有固定「場所」的情況,還可以建立關係;雖然這些關係通常很表面化,而且只限於那些場合。
如果要從那層關係開始踏出個人交友的第一步,或是在學校和工作場合以外的地方交朋友,就非常不容易。
p119 「愛的任務」一個是所謂的戀愛關係,另一個則是家族關係。
p120彼此束縛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
p120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沒有自卑感,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可以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就是這麼一回事。
p121所謂的束縛,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基於不信任所產生的想法。
和一個不信任你的人在一起,是無法感覺自由自在的吧?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狀態。」
p121只不過戀愛和婚姻關係中有「分手」的選項。
親子關係就像是扣上了頑強的鎖鏈。
即使想切斷,你手上有的也不過是一把小剪刀。親子關係的難處就在這。
p121那該怎麼辦?不可以逃避。無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麽困難,都不能迴避正面相對,或是拖延問題。
最糟的是「保持現狀」,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
p122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p123你是先有了「討厭A這個人」的目的,才找出可以滿足這個目的的缺點。為了逃避和A之間的人際關係。
p124為了逃避人生任務,更進一步說是人際關係?單單只是為了這些去編造出他人的缺點,還藉著把對方當成「敵人」來逃避責任?
p124沒錯。阿德勒指出,像這樣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為「人生的謊言」。
p125決定你生活型態(人生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不是善惡,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
p128談論勇氣之前,要先說說不可或缺的自由概念。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p137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p138所謂「認同的需求」的危險性就在這裡。
究竟為什麼要尋求他人的認同?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p139又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到底是誰要去為你的人生而活?我們終就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而且也沒有道理不這麼做。
p140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p141「因為神在看著我們,所以積德行善」和「因為神不存在,所以允許惡行」根本就是殊途同歸的虛無思想。
p142把工作的目的變成「滿足他人的期望」時,這份工作做起來應該會很辛苦吧。
因為你常常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評論、刻意壓抑「自我」的本性。
p143 課題的分離。
p144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或是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p145切割後該怎麼做?不涉入他人的課題。就只有這樣。
p145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糾紛,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受?」
p146世上的父母的確常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
但很明顯的,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慾所採取的行動。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
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p146這並不是鼓勵放任主義,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麼,在身旁守護他。
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支援。
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p147諮商師並不會改變諮詢者的人生嗎?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p148割捨別人的課題。最重要的是,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能不能坦白地找父母商量?彼此之間是不是從平常就建立了互相信賴的關係?
p149所謂「相信」,其實也是課題分離的行為。
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
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p151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p151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p154無論上司的怒斥有多不合情理,但那並不是「我」的課題。不合情理的這種情緒,是你的上司必須自己處理的課題。
你不必向他靠攏,也不用卑躬屈膝、低聲下氣。
p155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p155斬斷難題。
p157亞歷山大大帝看到那繩結非常堅固,就拿出一把短劍,一刀切斷了他。
「所謂的命運,並非依靠傳說來安排,而是揮舞自己的劍去斬開。」
我根本不需要傳說的力量來為我加持,一切都靠自己的劍來開拓命運。
p158錯綜複雜的繩結就像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已經不是過去那種老套的方式可以解開的。
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一點距離的。
當彼此之間距離太近、太密切的時候,反而無法正面對談。
p159無論對方採取了什麼行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的還是自己。
p159阿德勒:「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
p162滿足他人的需求過日子應該很輕鬆吧。
因為你將自己的人生都託付給別人,就像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
p163在意別人的目光、看別人的眼色過日子、為了實現別人的期望而活,這些或許真的可以做為路標,卻是非常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你一直在說「認同的需求」這件事,換句話說,你應該不希望有任何人討厭你吧?
p164可是這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一心希望不被討厭,連辦不到的事情也答應「會辦到」,無法擔負的責任也攬在身上。
這樣的謊言不斷的被拆穿,除了失去信用,還要不斷說謊所帶來的壓力更是超出你的想像。
p164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p164把課題分離,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倒不如說,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p165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p167認同的需求或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慾望吧。
那麼,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真正的自己」嗎?這是不可能的。
p167「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我們希望由人際關係中解放、尋求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p167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p168想要行使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p168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也想付出可能得不到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p168我是要你別害怕被人討厭。
p169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方法。
p169在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我希望先誠實的貫徹自我。也就是我想要的自由地生活。
p170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p172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看,會認為「因為當時被毆打,所以關係惡劣」。
若以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看,「為了不想和父親保持良好關係,才會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因為對我而言,不修復和父親的關係是比較好的。
這樣一來,可以把父親當成我人生不順遂的藉口。
p173當我解釋成:「因為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所以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這張修復關係的王牌就會在我手上。
只要我改變「目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p174只要懂得課題的分離,應該就會發現所有的王牌都在自己手上。當我改變的時候,變的就只有「我自己」而已。
我不知道對方會因此變得如何,也不能插手干預,這也是課題的分離。
總之,想要藉著改變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很明顯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p182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身體與心裡是一體的,是無法再切割的一個「整體」。
p183課題的分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
p184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p186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事「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
首先從最小的單位開始講起,就是「我和你」為起點。(而非從家庭)
p187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p188事實上,那些做不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
因為你希望給別人好的觀感,才會在意他們的目光。
那樣的做法並不是對別人的關注,只不過是對自己的執著罷了。
p189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p190所有執著於「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更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成為「對別人的關心」。
p190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p191他們踰越了「人生的主角」這個分際,成為「世界的主角」。
因為他們和別人來往的時候,總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這些王子公主們的期望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滿足,因為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p192抱著「世界以我為中心」這種信念的人,通常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夥伴」。
p193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所謂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
p193何謂積極參與?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
p194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付出,才能得到歸屬感,而不是與天俱來的。
p199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p199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找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p200如果彼此的關係只因為你唱反調就崩壞的話。
這種關係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必建立,就算主動拋棄也無所謂。
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p202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p203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當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目的在於「操控能力比自己還差的對象」,其中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
p205經濟上是否佔優勢,跟身而為人的價值是毫不相關的。
p207介入和援助的不同?所謂的「援助」是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的大前提下,了解到「讀書這件事是孩子的課題」,而且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具體來說,不是以下達命令的方式要他讀書,而是讓他有自信「可以把書讀好」,推動他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課題。
p210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p211「謝謝」並不是評價,只是單純表達感謝的詞彙。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p211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p212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p212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p232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
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p232「接納自我」:「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而非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
這種想法也會連結到優越情結上,算是一種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p233「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p234課題的分離,就是分辨「可以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
p236信用和信任有何不同?信任是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信用則是有附帶條件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上,而是「信任」之上。
我們必須無條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p239 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怎麼做就行了。
p241你現在不斷擔心「遭到背叛」,只注意到受傷時的痛苦。但是,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p242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p243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就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換句話說,為了「可以安身」,必須把別人當成夥伴;而為了把別人當成夥伴,就需要接納自我以及信任別人。
p244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參與共同體、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
p251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
p254工作狂是專注在人生某個特定的面向。
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
生活原本就該對家事、養育兒女、還有交友和興趣都要付出關心,而不是特別專注在某一部份。
p258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價值就對了。
你的貢獻有沒有用處,並不是由你判斷的,這是別人的課題,並非你可以介入的。
只要擁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就可以了。
p259「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p260人,想喜歡自己、想認為自己有價值,所以想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的貢獻感。
而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向他人尋求認同。
p261如果獲得貢獻感的手段是「獲得他人認同」的話,你的人生就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
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
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p261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有做到接納自己、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這三點。
只要擁有社會意識,認同需求就會消失嗎?沒錯。完全不需要別人的認同。
p262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p264就是是特別好或特別差,而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完全就是只為了這個目的。
然而,「報復」很容易和「便捷的追求卓越」搭上關係。
它既可以造成對方的困擾,又可以顯現出自己的「特別」。
p266甘於平凡的勇氣。
p266一旦在想變得「特別好」的過程中遇上了挫折,就會跳入極端的「特別差」。
拒絕接受平凡的你,恐怕是把「平凡」和「無能」劃上等號吧?
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p270人生並不是一條線,請把它想像成一連串的點。
你會發現那條線其實是一連串的點。看起來像線條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點,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剎那之間。
p270對於這些一無所知的大人們,硬是要將「線條」般的人生強加在年輕人身上。
告訴他們順著名校、大企業、安定的家庭這條軌道去走,才是幸福的人生。
可是人生之中是不會有這條線的。
p271如果人生是一條線的話,是有可能規劃沒錯,但是我們的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點,在談論需不需要規劃人生之前,就已經擺明了是不可能的。
p273在抵達目的地之前的這條路,因為目的還沒達成,所以是不完整的。這就是「變動式的人生」。
p277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
你想要藉由回顧過去、預見未來,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
事實上,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p277因為自己的人生是這樣,所以只有這條路可走;並不是我不好,而是過去的環境造成的。
這樣的過去變成了免死金牌,完全就是人生的謊言。
p279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p280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沉溺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
目前為止的你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
最關鍵的一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日,就在「此時、此刻」。
p284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而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你可以賦予他意義。
能給你人生某種意義的,除了你以外,沒有別人。
p285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
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行。
p286你的人生意義,只有當你徹底認真地舞動在「此時、此刻」,才會顯現出來。
p287只要「我」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 所謂的世界,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
祝福大家!
轉載原文
以前大學在念阿德勒的心理學時,都沒有這次來的深刻和震撼。本篇純粹摘錄書上的文句,心得留到下次有空再打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p33 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p35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p43 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
p43 如果人可以改變,就絕對不會把決定論當成價值觀的基礎,必須以目的論為立足點。
p50 執著於「經歷什麼」,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p54 我有悲觀的「世界觀」,此時你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
性格這種東西很微妙,總讓人覺得似乎是無法改變的;不過如果是世界觀,好像就有改變的可能。
p55 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p56 你在這裡知道生活型態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將來要怎麼辦,就是你的責任了。要繼續堅持原來的生活型態,還是重新選一個新的,全在你一念之間。
p56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p57 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情。
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更痛苦、更不幸。
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p60 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因為會把它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p61最單純的目標,也就是做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卻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嗎?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p71先讓她接受「現在的自己」,不論結果如何,都讓她擁有前進的勇氣。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這種引導方式為「鼓勵」。
p72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那是因為你過份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p73要在人際觀心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p74只要在某處有某個人,孤獨就注定存在。
p75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p78自卑感這個詞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
p80問題在於:我賦予自己的短處是什麼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
p80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
p80主觀的解釋,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不過主觀有個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任由自己選擇。
p81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卻可以隨意更改主觀的解釋;而我們,都住在主觀世界裡。
p83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界上的。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會有一些普遍的需求和慾望。阿德勒稱為「追求卓越」。
p83訂定某些理想或目標後,就向前邁進。但是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低劣無能的感覺。
p85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宣揚「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論點的,就已經不算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了。
p87不想成功?這是什麼道理?
p87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
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和快樂,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所以對目前的狀態即使感到有些不滿或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現狀比較輕鬆愉快。
p87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這就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面向。
「如果不是因為A,我期時是有能力、價值的」
p89 「優越情結」雖然感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也無法忍受「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自卑情結、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
如此一來,就會想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
p89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展現權威」就是其中一種。
p90想炫耀自己的功勞、執著於過去的光環、老是在說當年勇….說不定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這些也都算是優越情結。
p92炫耀不幸。「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回絕別人的好意。
這樣的人,就是想藉由自己的不幸,好變得「特別」;憑藉不幸,想要高人一等。
p93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
p93在我們的文化裡,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p93「在我們的文化裡,如果要問誰是最強的,嬰兒應該是最合理的答案吧。
嬰兒支配他人,卻不受支配。」嬰兒就是用軟弱支配大人,卻因為軟弱而不受任何人支配。
p93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狀態。
p94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別人優秀」的慾望。
p95不和任何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p97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p97當你決定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給你帶來阻礙。
p97如果這個對手和你之間算是「夥伴」關係,或許還能跟自我磨練沾上邊。
可是大多數情況下,競爭對手彼此是當不成夥伴的吧。
p98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p99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必定會產生自卑感。
贏了那個、輸了這個之類的,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都會在這條延長線上。
那麼,對現在的你來說,其他人會變成什麼樣的角色?不僅僅是競爭對手,在不知不覺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
p99只要你置身於競爭之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
p100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p102一旦脫離了競爭的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裡祝福他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
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夥伴」。
p103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
p104要賦予過去所發生的種種什麼樣的意義,這是「現在的你」要面對的課題。
p105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那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權力鬥爭」。
p106為什麼他想要權力都爭?想贏得勝利,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p107假設你在爭論中壓制了對方,對方也爽快的認輸了。
可是權力鬥爭不會在這裡就結束,在鬥爭中落敗的一方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p107小孩誤入歧途、逃學逃課,甚至割腕之類的自殘行為,這不是受過去的原因(家庭環境)所牽動,而是為了達到目的(對父母報復)
p108例如割腕會讓身邊的人(例如父母)有什麼感覺?如此一來,就會很自然地發現隱藏在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了。
p109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忍耐」這個想法證明你其實已經被捲入了權力鬥爭。
當你察覺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就要盡快從中脫身,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
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樣。因為憤怒不過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只是個工具而已。
p110容易生氣的人並不是因為性子急,而是他不知道除了憤怒之外,還有其他有用的溝通工具。
p110人啊,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
p112 如何面對「人生任務」?為什麼你無法把其他人當成「夥伴」,只覺得是「敵人」呢?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人生的任務」。
人生任務是:
工作任務、
交友任務、
愛的任務
(這三份任務請以人際關係為主軸思考)
而這行動面的兩個目標:
一、獨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包含兩項認知: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p116「工作的任務」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難度最低的。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一個很明確易懂的共同目標,那就是成果。
會在這階段人際關係受挫的,是那些被稱為尼特族或繭居族的人。
問題的核心還是人際關係。
p117這些人,都不是討厭工作這件事。他們不想面對的,其實是因為工作遭別人批評、譴責,說你「能力不足」或「不適合這份工作」等等,在身上烙下「無能」的烙印,讓自己寶貴的尊嚴受傷。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p117「交友的任務」像學校或公司這種有固定「場所」的情況,還可以建立關係;雖然這些關係通常很表面化,而且只限於那些場合。
如果要從那層關係開始踏出個人交友的第一步,或是在學校和工作場合以外的地方交朋友,就非常不容易。
p119 「愛的任務」一個是所謂的戀愛關係,另一個則是家族關係。
p120彼此束縛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
p120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沒有自卑感,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可以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就是這麼一回事。
p121所謂的束縛,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基於不信任所產生的想法。
和一個不信任你的人在一起,是無法感覺自由自在的吧?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狀態。」
p121只不過戀愛和婚姻關係中有「分手」的選項。
親子關係就像是扣上了頑強的鎖鏈。
即使想切斷,你手上有的也不過是一把小剪刀。親子關係的難處就在這。
p121那該怎麼辦?不可以逃避。無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麽困難,都不能迴避正面相對,或是拖延問題。
最糟的是「保持現狀」,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
p122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p123你是先有了「討厭A這個人」的目的,才找出可以滿足這個目的的缺點。為了逃避和A之間的人際關係。
p124為了逃避人生任務,更進一步說是人際關係?單單只是為了這些去編造出他人的缺點,還藉著把對方當成「敵人」來逃避責任?
p124沒錯。阿德勒指出,像這樣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為「人生的謊言」。
p125決定你生活型態(人生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不是善惡,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的問題。
p128談論勇氣之前,要先說說不可或缺的自由概念。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p137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p138所謂「認同的需求」的危險性就在這裡。
究竟為什麼要尋求他人的認同?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p139又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到底是誰要去為你的人生而活?我們終就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而且也沒有道理不這麼做。
p140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p141「因為神在看著我們,所以積德行善」和「因為神不存在,所以允許惡行」根本就是殊途同歸的虛無思想。
p142把工作的目的變成「滿足他人的期望」時,這份工作做起來應該會很辛苦吧。
因為你常常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評論、刻意壓抑「自我」的本性。
p143 課題的分離。
p144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或是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p145切割後該怎麼做?不涉入他人的課題。就只有這樣。
p145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糾紛,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受?」
p146世上的父母的確常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
但很明顯的,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慾所採取的行動。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
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p146這並不是鼓勵放任主義,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麼,在身旁守護他。
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支援。
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p147諮商師並不會改變諮詢者的人生嗎?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p148割捨別人的課題。最重要的是,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能不能坦白地找父母商量?彼此之間是不是從平常就建立了互相信賴的關係?
p149所謂「相信」,其實也是課題分離的行為。
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
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p151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p151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p154無論上司的怒斥有多不合情理,但那並不是「我」的課題。不合情理的這種情緒,是你的上司必須自己處理的課題。
你不必向他靠攏,也不用卑躬屈膝、低聲下氣。
p155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p155斬斷難題。
p157亞歷山大大帝看到那繩結非常堅固,就拿出一把短劍,一刀切斷了他。
「所謂的命運,並非依靠傳說來安排,而是揮舞自己的劍去斬開。」
我根本不需要傳說的力量來為我加持,一切都靠自己的劍來開拓命運。
p158錯綜複雜的繩結就像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已經不是過去那種老套的方式可以解開的。
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一點距離的。
當彼此之間距離太近、太密切的時候,反而無法正面對談。
p159無論對方採取了什麼行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的還是自己。
p159阿德勒:「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
p162滿足他人的需求過日子應該很輕鬆吧。
因為你將自己的人生都託付給別人,就像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
p163在意別人的目光、看別人的眼色過日子、為了實現別人的期望而活,這些或許真的可以做為路標,卻是非常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你一直在說「認同的需求」這件事,換句話說,你應該不希望有任何人討厭你吧?
p164可是這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一心希望不被討厭,連辦不到的事情也答應「會辦到」,無法擔負的責任也攬在身上。
這樣的謊言不斷的被拆穿,除了失去信用,還要不斷說謊所帶來的壓力更是超出你的想像。
p164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p164把課題分離,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倒不如說,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p165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p167認同的需求或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慾望吧。
那麼,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真正的自己」嗎?這是不可能的。
p167「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我們希望由人際關係中解放、尋求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p167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p168想要行使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p168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也想付出可能得不到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p168我是要你別害怕被人討厭。
p169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方法。
p169在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我希望先誠實的貫徹自我。也就是我想要的自由地生活。
p170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p172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看,會認為「因為當時被毆打,所以關係惡劣」。
若以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看,「為了不想和父親保持良好關係,才會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因為對我而言,不修復和父親的關係是比較好的。
這樣一來,可以把父親當成我人生不順遂的藉口。
p173當我解釋成:「因為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所以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這張修復關係的王牌就會在我手上。
只要我改變「目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p174只要懂得課題的分離,應該就會發現所有的王牌都在自己手上。當我改變的時候,變的就只有「我自己」而已。
我不知道對方會因此變得如何,也不能插手干預,這也是課題的分離。
總之,想要藉著改變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很明顯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p182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身體與心裡是一體的,是無法再切割的一個「整體」。
p183課題的分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
p184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p186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事「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
首先從最小的單位開始講起,就是「我和你」為起點。(而非從家庭)
p187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p188事實上,那些做不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
因為你希望給別人好的觀感,才會在意他們的目光。
那樣的做法並不是對別人的關注,只不過是對自己的執著罷了。
p189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p190所有執著於「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更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成為「對別人的關心」。
p190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p191他們踰越了「人生的主角」這個分際,成為「世界的主角」。
因為他們和別人來往的時候,總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這些王子公主們的期望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滿足,因為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p192抱著「世界以我為中心」這種信念的人,通常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夥伴」。
p193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所謂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
p193何謂積極參與?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
p194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付出,才能得到歸屬感,而不是與天俱來的。
p199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p199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找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p200如果彼此的關係只因為你唱反調就崩壞的話。
這種關係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必建立,就算主動拋棄也無所謂。
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p202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p203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當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目的在於「操控能力比自己還差的對象」,其中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
p205經濟上是否佔優勢,跟身而為人的價值是毫不相關的。
p207介入和援助的不同?所謂的「援助」是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的大前提下,了解到「讀書這件事是孩子的課題」,而且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具體來說,不是以下達命令的方式要他讀書,而是讓他有自信「可以把書讀好」,推動他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課題。
p210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p211「謝謝」並不是評價,只是單純表達感謝的詞彙。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p211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p212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p212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p232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
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p232「接納自我」:「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而非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
這種想法也會連結到優越情結上,算是一種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p233「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p234課題的分離,就是分辨「可以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
p236信用和信任有何不同?信任是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信用則是有附帶條件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上,而是「信任」之上。
我們必須無條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p239 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己怎麼做就行了。
p241你現在不斷擔心「遭到背叛」,只注意到受傷時的痛苦。但是,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p242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p243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就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換句話說,為了「可以安身」,必須把別人當成夥伴;而為了把別人當成夥伴,就需要接納自我以及信任別人。
p244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參與共同體、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
p251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
p254工作狂是專注在人生某個特定的面向。
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
生活原本就該對家事、養育兒女、還有交友和興趣都要付出關心,而不是特別專注在某一部份。
p258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價值就對了。
你的貢獻有沒有用處,並不是由你判斷的,這是別人的課題,並非你可以介入的。
只要擁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就可以了。
p259「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p260人,想喜歡自己、想認為自己有價值,所以想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的貢獻感。
而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向他人尋求認同。
p261如果獲得貢獻感的手段是「獲得他人認同」的話,你的人生就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
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
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p261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有做到接納自己、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這三點。
只要擁有社會意識,認同需求就會消失嗎?沒錯。完全不需要別人的認同。
p262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p264就是是特別好或特別差,而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完全就是只為了這個目的。
然而,「報復」很容易和「便捷的追求卓越」搭上關係。
它既可以造成對方的困擾,又可以顯現出自己的「特別」。
p266甘於平凡的勇氣。
p266一旦在想變得「特別好」的過程中遇上了挫折,就會跳入極端的「特別差」。
拒絕接受平凡的你,恐怕是把「平凡」和「無能」劃上等號吧?
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p270人生並不是一條線,請把它想像成一連串的點。
你會發現那條線其實是一連串的點。看起來像線條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點,這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剎那之間。
p270對於這些一無所知的大人們,硬是要將「線條」般的人生強加在年輕人身上。
告訴他們順著名校、大企業、安定的家庭這條軌道去走,才是幸福的人生。
可是人生之中是不會有這條線的。
p271如果人生是一條線的話,是有可能規劃沒錯,但是我們的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點,在談論需不需要規劃人生之前,就已經擺明了是不可能的。
p273在抵達目的地之前的這條路,因為目的還沒達成,所以是不完整的。這就是「變動式的人生」。
p277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
你想要藉由回顧過去、預見未來,給自己一個免除責任的藉口。
事實上,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p277因為自己的人生是這樣,所以只有這條路可走;並不是我不好,而是過去的環境造成的。
這樣的過去變成了免死金牌,完全就是人生的謊言。
p279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p280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沉溺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
目前為止的你一直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
最關鍵的一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日,就在「此時、此刻」。
p284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而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你可以賦予他意義。
能給你人生某種意義的,除了你以外,沒有別人。
p285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
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行。
p286你的人生意義,只有當你徹底認真地舞動在「此時、此刻」,才會顯現出來。
p287只要「我」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 所謂的世界,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
祝福大家!
轉載原文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