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陽曆,農曆的由來,ㄧ直困惑無數人,本文將有詳盡之解說。
大多人都知道,陽曆的由來,乃依地球繞太陽的黃道面運轉變化而來。
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 365天 5小時48分 45.5616秒,一般以365 又 4分之1 天計算,因此平年有365天,每四年閏一次為366天,但每400年(世紀年)又閏一個年。
陽曆可以反應季節的變化,所以為世界各國所採用。
陰曆是依月亮繞地球,所產生的圓缺變化來制定。
由地球來看,月亮都是從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週而復始。
新月出現的那ㄧ天,就是初一,因此有些月份30天,有些29天。
因此陰曆比陽曆一年約少了11天,依此推算,32年就差了一年。
也得置閏,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閏一次增加一個月,所以平年為354天或355天,閏年為384天或385天。
農曆又稱陰陽曆,也是以陰曆的朔望月來制定,為了反應季節之變化,所以多了24節氣。
地球繞太陽每運行15度為一節氣, 360 度共二十四節氣,節者乃八字命理學月令之開始;氣者,月令之中氣。亦即西洋十二星座之開始,這是根據地球公轉的位置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自然與閏月無關,因太陽是以黃道為主,日期比較固定。
在沒有月令的中氣,就置閏月,增加一個月。
老師任何貼文,雖說是智慧結晶,但歡迎轉貼,加料或減料。
原文網站:-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ps. 《阿草的曆史故事》非常讚,推薦對曆法有興趣的朋友閱讀。
【前言】
我們生活中所用的『日』每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均太陽日(mean solar time)。
所謂的『太陽日』(solar time),是指太陽兩次經過該地子午線(子午線 = 經線)的時間間隔,可以使用日晷來測量。但由於地球的軌道並非正圓形,所以每天的『太陽日』長度其實都有一點點不一樣,當地球在遠日點時(北半球的夏季),地球運行得較慢,太陽日就比較長;反之在近日點時的太陽日就較短。
(註**:『日月合朔』是指月亮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成一直線時,它的黑暗半球正對著我們,當天夜晚我們完全無法看到月亮。用更確切的數學術語來說,是月亮與太陽、地球同在一個垂直面 -- 若真的成一直線,就會在白天出現日蝕。)
→ 閏月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週期都不是『日』的整數倍數,所以陰陽曆中的曆年不等於 12 個月。
由於陽曆月(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為 30 或 31 日)比陰曆月(29 或 30 日)多一或兩天,所以中氣在陰曆月的日序會一直往後退。
Answer: 以『19 年 7 閏』來說,在 19 個回歸年中有 228 個節氣和 228 個中氣(19 * 12 = 228),而農曆 19 年有 235 個朔望月(19 * 12 + 7 = 235),顯然有 7 個月没有節氣、7 個月没有中氣(235 - 228 = 7),所以把没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Question: 農曆每個月15日都滿月嗎?
Answer: 農曆15日並不一定都滿月,反而16日滿月的機會還大些。
Answer: 清明節的日期是以清明的節氣為準。因為歲差的影響,使春分點逐漸移動,每個節氣的日期逐年往前移。
Answer: 這個問題在我查到的所有參考資料都沒提及。我的疑問在於:既然農民耕作需要的是節氣(陽曆),那麼要陰曆作什麼呢?尤其陰曆很不準確,兩百多年就要改一次曆...。
Answer: 這一點我並不知道。12 真是個魔術數字!不知道當初古羅馬人為什麼要把 10 個月改成 12 個月?羅馬人不是 10 進位的嗎?為什麼不把每個月拉長一點變成 36 天、然後一年有 5 個大月、5 個小月呢?這樣也可以得到一年 365 天呀!希望有誰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告訴我。 :p
喬恩:「因為 12 的因數比 10 多。」
小貓:「所以才容易分四季嗎?」
喬恩:「看你想分幾季都可以...」
小貓:「.....good point.」(不過『12的因數比較多』的確是 good point! 雖然也不一定是答案)
Question: 農曆之外,中國以天干地支記年,第一個甲子年是什麼時候?
Answer: 這一題的問題其實是:農曆的閏月與氣候有關連嗎?我不知道答案。
而『平均太陽日』(或稱『平太陽日』)則是人為的定義(已經不是自然的時間單位),將一天定為 24 小時,每天都一樣。決定四季變化的時間週期稱為回歸年(tropical year),它的長度等於 365.2422 平太陽日;而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稱為朔望月(synodic month),長度等於 29.5306 平太陽日。
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問題帶來了一些麻煩。如何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數如何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也都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曆年(calendar year)和曆月(calendar month)。
人類使用的曆法可依其制定方法分為三種:陽曆、陰曆、及陰陽混合曆。
陽曆(solar calendar)-- 陽曆又稱太陽曆,是依據太陽運行(地球公轉)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的時間為曆年,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等。目前世界通行的格里曆即陽曆。
陰曆(lunar calendar)--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依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以月亮之朔望週期為曆月,曆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目前伊斯蘭教徒所採用的回曆即是陰曆。
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 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此為中國固有之曆法,雖然我國人一般稱之為陰曆,但實際上是陰陽曆,因農民大都依此曆進行農業耕作,故也亦稱為農曆。其他陰陽曆例子有猶太曆(Hebrew calendar)。
以下介紹三種曆法的源由及變革:
【陽曆】 solar calendar
由於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而訂定,且曆年的平均長度應與回歸年相等,因此便採用與回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 365 日。
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問題帶來了一些麻煩。如何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數如何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也都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曆年(calendar year)和曆月(calendar month)。
人類使用的曆法可依其制定方法分為三種:陽曆、陰曆、及陰陽混合曆。
陽曆(solar calendar)-- 陽曆又稱太陽曆,是依據太陽運行(地球公轉)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的時間為曆年,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等。目前世界通行的格里曆即陽曆。
陰曆(lunar calendar)--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依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以月亮之朔望週期為曆月,曆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目前伊斯蘭教徒所採用的回曆即是陰曆。
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 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此為中國固有之曆法,雖然我國人一般稱之為陰曆,但實際上是陰陽曆,因農民大都依此曆進行農業耕作,故也亦稱為農曆。其他陰陽曆例子有猶太曆(Hebrew calendar)。
以下介紹三種曆法的源由及變革:
【陽曆】 solar calendar
由於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而訂定,且曆年的平均長度應與回歸年相等,因此便採用與回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 365 日。
然而,如果陽曆的曆年長度每年都為 365 日,那麼由於每一曆年比回歸年長度短 0.2422 日,長此以往,誤差不斷積累,季節就會不斷向後推遲。
比如經過 720 年後,誤差累積達到半年左右,那時春分出現在十月,而七月則成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寒暑顛倒,歲時混亂。
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曆規定設置閏年(leap year),閏年為 366 日,而把含有 365 日的年份稱為平年(flat year)。
→ 古羅馬曆(Roman Calendar)
最早的古羅馬曆定一年為 304 日,分 10 個月,以三月(March)作為一年之始。這十個月的名稱分別是 Martius, Aprilis, Maius, Junius, Quintilis, Sextilis,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及 December(最後六個字分別是拉丁文的 5,6,7,8,9,10)。
→ 古羅馬曆(Roman Calendar)
最早的古羅馬曆定一年為 304 日,分 10 個月,以三月(March)作為一年之始。這十個月的名稱分別是 Martius, Aprilis, Maius, Junius, Quintilis, Sextilis,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及 December(最後六個字分別是拉丁文的 5,6,7,8,9,10)。
羅馬曆的一年與回歸年相差了 61 日,但當時的羅馬人似乎忽略這些日子,只把它當成無名稱及不定期的月份,成為年與年之間無一定規律的冬日(小貓贊:好歡樂的羅馬人)。
後來,為了補償這少了的日數,羅馬人在年初/年末分別加入 January 和 February 兩個月份。若干年後又把 February 搬到 January 和 March 中間。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
西元前四十六年,羅馬獨裁者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改革曆法,將一年之初定為 January(小貓註:從此開始,Quintilis 之後的月份便『名實不符』,全部平移兩個月啦)、又將他出生的那個月份改為自己的名字 Julius,也就是後來的英文 July,七月,並規定該月份為大月,由此而定所有單數月份全為大月(31天)、雙數月份為小月(30天)。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
西元前四十六年,羅馬獨裁者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改革曆法,將一年之初定為 January(小貓註:從此開始,Quintilis 之後的月份便『名實不符』,全部平移兩個月啦)、又將他出生的那個月份改為自己的名字 Julius,也就是後來的英文 July,七月,並規定該月份為大月,由此而定所有單數月份全為大月(31天)、雙數月份為小月(30天)。
但若所有的小月都是三十天,一年就變成 366 天了!
於是又規定平年時的二月(註*)減少一天變為二十九天,這便是儒略曆。儒略曆的置閏方法很簡單:平年 365 天,閏年 366 天,每四年閏年一次(被 4 整除的年份為閏年)。
所以儒略曆的平均年長為 365.25 天,比回歸年多 0.0078 天,約每 128 年相差一日,每四百年多出3.12日。
(註*:二月是當時所謂的『兇月』。因為當時的羅馬每年二月,也就是歲末之時(原本新年在三月)都要處死一批犯人,所以二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
凱撒死後,屋大維(Octavianus)任羅馬皇帝,被授予『奧古斯都』(Augustus)的尊號。他決定效法凱撒,用這個尊號來命名自己出生的月份,於是八月就變成 August。而原本儒略曆中的雙數月份只有 30 天,屋大維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決定再從二月中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從此二月又少了一天,平年只有 28 天。
(註*:二月是當時所謂的『兇月』。因為當時的羅馬每年二月,也就是歲末之時(原本新年在三月)都要處死一批犯人,所以二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
凱撒死後,屋大維(Octavianus)任羅馬皇帝,被授予『奧古斯都』(Augustus)的尊號。他決定效法凱撒,用這個尊號來命名自己出生的月份,於是八月就變成 August。而原本儒略曆中的雙數月份只有 30 天,屋大維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決定再從二月中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從此二月又少了一天,平年只有 28 天。
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也跟著相反過來:九月和十一月改為小月(30天);十月和十二月則為大月(31天)。(小貓註:羅馬人真是太隨興了吧!)
→ 格勒哥里曆(Gregorian calendar)
由於儒略曆每 128 年相差 1 日,到公元後 16 世紀,偏差已經累積至十多天,曆法偏差太多,使宗教節日亦有錯誤。公元 1582 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II)頒佈新曆,改革置閏的規則,修正儒略曆每四百年多出 3.12 日的誤差:被 4 整除的年份為閏年、被 100 整除的年份為平年、但是被 400 整除的年份又為閏年。
→ 格勒哥里曆(Gregorian calendar)
由於儒略曆每 128 年相差 1 日,到公元後 16 世紀,偏差已經累積至十多天,曆法偏差太多,使宗教節日亦有錯誤。公元 1582 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II)頒佈新曆,改革置閏的規則,修正儒略曆每四百年多出 3.12 日的誤差:被 4 整除的年份為閏年、被 100 整除的年份為平年、但是被 400 整除的年份又為閏年。
於是在 400 年內計有閏年 97 年,平年 303 年,平均長度為 (97 * 366 + 303 * 365) / 400 = 365.2425日,和回歸年的長度只相差 26 秒,經過 3300 年後才相差 1 日,非常精確,此即為沿用至今的格里曆。
【陰曆】 Lunar Calendar
陰曆是依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曆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
【陰曆】 Lunar Calendar
陰曆是依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定出的曆法,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曆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
由於朔望月的長度為 29.5306 日,故陰曆的曆月是大月 30 日,小月 29 日,交替相間,以使曆月平均長度接近於朔望月。目前伊斯蘭教徒所採用的回歷中,規定在 360 個曆月之中,含 191 個大月、169 個小月,從而在曆月和朔望月的配合上作了很大的改進。(191 * 30 + 169 * 29) / 360 = 29.5305
陰曆的一年亦有 12 個月,大小月相間,平年 354 日、閏年 355 日,曆年與回歸年相差 11 天,大約 33 年才循環一次,而 17 年時則冬夏完全相反!(舉例來說,用陰曆記年的 68 歲伊斯蘭老人,實際上只過了 66 個春秋。)由於純陰曆不能準確反應季節變化的週期,不能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現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 Lunisolar Calendar
陰陽曆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因為 12 個月較太陽年約短了 11 日,因此有複雜的『閏月』設計。
陰曆的一年亦有 12 個月,大小月相間,平年 354 日、閏年 355 日,曆年與回歸年相差 11 天,大約 33 年才循環一次,而 17 年時則冬夏完全相反!(舉例來說,用陰曆記年的 68 歲伊斯蘭老人,實際上只過了 66 個春秋。)由於純陰曆不能準確反應季節變化的週期,不能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現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 Lunisolar Calendar
陰陽曆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因為 12 個月較太陽年約短了 11 日,因此有複雜的『閏月』設計。
此為中國固有之曆法,雖然我國人一般稱之為陰曆,但實際上是陰陽曆,因農民大都依此曆進行農業耕作,故也亦稱為農曆。
陰陽曆有陰曆的基礎,定大月為 30 天,小月 29 天,並將『日月合朔』(註**)的日期作為月首,即農曆初一。
陰陽曆有陰曆的基礎,定大月為 30 天,小月 29 天,並將『日月合朔』(註**)的日期作為月首,即農曆初一。
因以『朔』為月初,這是人定的,所以沒有固定哪個月份為大月或小月,端賴月亮繞地運轉的速率而定,如果兩次日月合朔之間有 29 天,那個月就是小月;
若有 30 天,那個月就是大月囉!台灣習俗稱除夕夜為「二九瞑」,事實上也經常「三十瞑」。
民國十七年的九月到十二月就有連續四個大月的記錄。
(註**:『日月合朔』是指月亮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成一直線時,它的黑暗半球正對著我們,當天夜晚我們完全無法看到月亮。用更確切的數學術語來說,是月亮與太陽、地球同在一個垂直面 -- 若真的成一直線,就會在白天出現日蝕。)
→ 閏月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週期都不是『日』的整數倍數,所以陰陽曆中的曆年不等於 12 個月。
為了使陰陽曆兼顧回歸年與朔望月的優點,我們得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使 m 個回歸年的天數與 n 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小貓註:以下開始我最愛的數學課~~ XD)
m × 365.2422 = n × 29.5306
=> m / n = 29.5306 / 365.2422 = 0.0808521
若要使 m 與 n 皆為整數,則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計算方法:誤差 = (n * 29.5306 - m * 365.2422) 日
以上表列了整數 m 與 n 的可能數值,其中 19 年閏 7 個月的精確度已很高,而且不至於過於複雜(與『315 年閏 116 個月』相較),這便是中國人在公元前 600 年的春秋時代便開始使用的「19 年 7 閏」的設置,每 220 年會產生 1 日的偏差,所以歷朝都有修正曆法的出現。
→ 節與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曆的一大特點。
m × 365.2422 = n × 29.5306
=> m / n = 29.5306 / 365.2422 = 0.0808521
若要使 m 與 n 皆為整數,則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m | n | m/n | 如何閏月? | 每個曆年與回歸年的誤差* |
1 | 12 | 0.083333 | 無閏月 | 少約 10 日 21 小時 |
2 | 25 | 0.08 | 每 2 年閏 1 個月 | 多約 7 日 18 小時 |
5 | 62 | 0.080645 | 每 5 年閏 2 個月 | 多約 4 日 16 小時 |
8 | 99 | 0.080808 | 每 8 年閏 3 個月 | 多約 1 日 14 小時 |
11 | 136 | 0.080882 | 每 11 年閏 4 個月 | 少約 1 日 12 小時 |
19 | 235 | 0.080851 | 每 19 年 閏 7 個月 | 多約 2.1 小時 |
315 | 3896 | 0.080852 | 每 315 年 閏 116 個月 | 多約 1.8 小時 |
以上表列了整數 m 與 n 的可能數值,其中 19 年閏 7 個月的精確度已很高,而且不至於過於複雜(與『315 年閏 116 個月』相較),這便是中國人在公元前 600 年的春秋時代便開始使用的「19 年 7 閏」的設置,每 220 年會產生 1 日的偏差,所以歷朝都有修正曆法的出現。
→ 節與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曆的一大特點。
由於長期以來把農曆稱為陰曆,因而不少人都誤認為節氣屬於陰曆,實際上節氣完全取決於地球的公轉,屬於陽曆。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時所到達的不同位置:規定太陽黃經等於零時稱為春分,每隔 30° 設定一個中氣(簡稱『氣』),中氣與中氣的間隔即為陽曆月,一個曆年有 12 個陽曆月(15 * 24 = 360°,即地球繞太陽一圈),每個陽曆月有 30 或 31 天(與格里曆的月份幾乎一樣!)
另外,農曆的中氣與中氣之間再設氣節(簡稱『節』),供農事參考用。『中氣』和『氣節』便組成了『二十四節氣』。
注意由於夏季時地球位於遠日點,運行較慢,因此節氣間距較長,為 16 日;冬季時地球位於近日點,運行較快,因此節氣間距較短,為 15 日。
中國農曆『月』的訂定與十二個中氣有一一對應關係:雨水一定在正月,春分一定在二月,以此類推。12 個中氣及 12 個節氣名稱及關係見下表:
序號 中氣 氣節 角度* 陽曆日期 陰曆月序 意義
1 --- 立春 315° 2月4日 --- 春天開始。
2 雨水 --- 330° 2月19日 正月 降雨開始。
3 --- 驚蟄 345° 3月5 日 --- 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
4 春分 --- 0° 3月21日 二月 黃道與赤道交叉點,晝夜相等。
5 --- 清明 15° 4月5日 --- 明潔晴朗,景色清明。
6 穀雨 --- 30° 4月20日 三月 雨生百穀,降雨對穀物生長。
7 --- 立夏 45° 5月6日 --- 夏天開始。
8 小滿 --- 60° 5月21日 四月 穀物結成豐滿的籽。
9 --- 芒種 75° 6月6日 --- 稻穀生長成穗,開始成熟。
10 夏至 --- 90° 6月21日 五月 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
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古代又稱這一天爲日北至或長日至。
11 --- 小暑 105° 7月7日 --- 熱氣候。
12 大暑 --- 120° 7月23日 六月 極熱氣候。
13 --- 立秋 135° 8月7日 --- 秋天開始。
14 處暑 --- 150° 8月23日 七月 暑熱天氣開始退卻。
15 --- 白露 165° 9月8日 --- 天涼露水凝結。
16 秋分 --- 180° 9月23 日 八月 這一天晝夜相等,黃道與赤道交叉點。
17 --- 寒露 195° 10月8日 --- 寒冷露水凝結,水露先白而後寒,
氣候將逐漸轉冷。
18 霜降 --- 210° 10月23日 九月 水氣開始凝結成霜。
19 --- 立冬 225° 11月7日 --- 冬天開始。
20 小雪 --- 240° 11月22日 十月 開始降雪。
21 --- 大雪 255° 12月7日 --- 開始降大雪。
22 冬至 --- 270° 12月22日 十一月 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
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
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23 --- 小寒 285° 1月6日 --- 寒冷天氣。
24 大寒 --- 300° 1月20日 十二月 極寒冷天氣。
* 此角度係指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運行軌道的角度
→ 置閏月的方法
中國農曆『月』的訂定與十二個中氣有一一對應關係:雨水一定在正月,春分一定在二月,以此類推。12 個中氣及 12 個節氣名稱及關係見下表:
序號 中氣 氣節 角度* 陽曆日期 陰曆月序 意義
1 --- 立春 315° 2月4日 --- 春天開始。
2 雨水 --- 330° 2月19日 正月 降雨開始。
3 --- 驚蟄 345° 3月5 日 --- 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
4 春分 --- 0° 3月21日 二月 黃道與赤道交叉點,晝夜相等。
5 --- 清明 15° 4月5日 --- 明潔晴朗,景色清明。
6 穀雨 --- 30° 4月20日 三月 雨生百穀,降雨對穀物生長。
7 --- 立夏 45° 5月6日 --- 夏天開始。
8 小滿 --- 60° 5月21日 四月 穀物結成豐滿的籽。
9 --- 芒種 75° 6月6日 --- 稻穀生長成穗,開始成熟。
10 夏至 --- 90° 6月21日 五月 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
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古代又稱這一天爲日北至或長日至。
11 --- 小暑 105° 7月7日 --- 熱氣候。
12 大暑 --- 120° 7月23日 六月 極熱氣候。
13 --- 立秋 135° 8月7日 --- 秋天開始。
14 處暑 --- 150° 8月23日 七月 暑熱天氣開始退卻。
15 --- 白露 165° 9月8日 --- 天涼露水凝結。
16 秋分 --- 180° 9月23 日 八月 這一天晝夜相等,黃道與赤道交叉點。
17 --- 寒露 195° 10月8日 --- 寒冷露水凝結,水露先白而後寒,
氣候將逐漸轉冷。
18 霜降 --- 210° 10月23日 九月 水氣開始凝結成霜。
19 --- 立冬 225° 11月7日 --- 冬天開始。
20 小雪 --- 240° 11月22日 十月 開始降雪。
21 --- 大雪 255° 12月7日 --- 開始降大雪。
22 冬至 --- 270° 12月22日 十一月 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
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
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23 --- 小寒 285° 1月6日 --- 寒冷天氣。
24 大寒 --- 300° 1月20日 十二月 極寒冷天氣。
* 此角度係指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運行軌道的角度
→ 置閏月的方法
由於陽曆月(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為 30 或 31 日)比陰曆月(29 或 30 日)多一或兩天,所以中氣在陰曆月的日序會一直往後退。
例如 2004 年的『小滿』在農曆四月初三,下一個中氣『夏至』便在五月初四,向後推遲了一日。
每月將中氣向後推,最終會後退至下一個陰曆月份。
由於陰曆月比陽曆月短,終究會有一個陰曆月份無中氣,而跟隨的中氣會出現於下一個陰曆月份。這樣中氣與陰曆月份的對應關係便脫鉤。
為了使中氣與陰曆月份重新掛鉤,就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設置成閏月。
例如在 2004 年『春分』在農曆二月三十日(陽曆3月20日),下一個中氣『穀雨』將會在31天之後出現(陽曆4月20日)。
例如在 2004 年『春分』在農曆二月三十日(陽曆3月20日),下一個中氣『穀雨』將會在31天之後出現(陽曆4月20日)。
春分之後應該是農曆三月,這個月的 30 天內我們發覺無任可中氣,如果無閏月,『穀雨』將會落在四月初二(陽曆4月20日) -- 中氣與陰曆月份脫鉤了!解決方法是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定為『閏二月』,接下來的月份才是三月,如此一來『穀雨』便回到三月初二(陽曆4月20日)。
但也有例外情況,沒有中氣的月份不作為閏月(註***):若前一個月或兩個陰曆月裏已包含了兩個中氣,那麼下一個月即使無中氣,也不把它當作閏月。
但也有例外情況,沒有中氣的月份不作為閏月(註***):若前一個月或兩個陰曆月裏已包含了兩個中氣,那麼下一個月即使無中氣,也不把它當作閏月。
例如 1985 年甲子年十二月三十日是雨水,下一個中氣春分在乙丑二月初一,乙丑年的正月沒有中氣但不當作閏月,即甲子年十一月包含了兩個中氣(十一月初一的冬至及十一月三十日的大寒)。
(註***:這個例外是修改過的農曆規則,見參考資料 [7] 的說明:曆理置閏 vs. 民用置閏)
由於定氣方法的採用,冬季一節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 29.74 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推遲得很慢,所以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就很小。
(註***:這個例外是修改過的農曆規則,見參考資料 [7] 的說明:曆理置閏 vs. 民用置閏)
由於定氣方法的採用,冬季一節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 29.74 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推遲得很慢,所以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就很小。
相反,夏至附近地球運動得慢,交節氣也慢,一氣可達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後幾個月,如農曆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置較多。在公元 1821 年到 2020 年的 200 年中,共有農曆閏月 74 個,其中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也沒有,而閏五月最多,達 16 次。無怪乎我們碰不到閏正月,也過不到『閏春節』了。
Question: 為什麼『無中氣的月份置閏』這個方法可以剛好符合『19 年 7 閏』呢?
Question: 為什麼『無中氣的月份置閏』這個方法可以剛好符合『19 年 7 閏』呢?
Answer: 以『19 年 7 閏』來說,在 19 個回歸年中有 228 個節氣和 228 個中氣(19 * 12 = 228),而農曆 19 年有 235 個朔望月(19 * 12 + 7 = 235),顯然有 7 個月没有節氣、7 個月没有中氣(235 - 228 = 7),所以把没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Question: 農曆每個月15日都滿月嗎?
Answer: 農曆15日並不一定都滿月,反而16日滿月的機會還大些。
根據統計:自1981年到2001年這21年間,「望」發生在14日者有2次(1995年閏8月 14日及1984年5月14日),15日者有97次,16日者有123次,17日者有39次。
2000年的中秋節就沒有滿月,要8月17日的清晨 3:39 才滿月。2001年的中秋節也沒有滿月,必須等到隔天(16日)晚上9:51才滿月。
Question: 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會變動?
Question: 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會變動?
Answer: 清明節的日期是以清明的節氣為準。因為歲差的影響,使春分點逐漸移動,每個節氣的日期逐年往前移。
根據統計結果:1901年至1943年間,清明節的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間,清明節是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則為4月4日或5日。2000年以前,閏年的清明節為4月4日;平年就在4月5日。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的自轉軸受到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在空中做錐形運動,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進動 (precession) 現象,造成「歲差」。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的自轉軸受到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在空中做錐形運動,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進動 (precession) 現象,造成「歲差」。
陀螺的自轉軸便是典型的進動現象。歲差現象使地軸在黃極轉圓圈,週期大約25800年,春分點平均每年後退50弧秒;
現今太陽運行,每月所在的黃道十二星座,與三千多年以前發明的占星術中太陽所在的星座已經不同。北極星也逐漸移動,在公元一萬四千多年以後,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Question: 農曆為什麼要採用陰陽混合曆呢?
Question: 農曆為什麼要採用陰陽混合曆呢?
Answer: 這個問題在我查到的所有參考資料都沒提及。我的疑問在於:既然農民耕作需要的是節氣(陽曆),那麼要陰曆作什麼呢?尤其陰曆很不準確,兩百多年就要改一次曆...。
我能想到的月亮對人類生活的最大影響就是潮汐,但是古時候生活在『中原』的中國人並不太捕漁吧...這個理由好像不夠力。
想來想去想不著,問夫夫,他倒是想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答案(雖然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因為月亮比太陽容易觀察啊!
真是不錯啊!每天晚上抬頭都可以看見月亮的圓缺(沒下雨的話);但是記錄太陽的軌道要用日昝什麼的,多麻煩!於是,古代的曆法官員只要公告:今年是平年!大家就乖乖回家數 12 個滿月過一年。或者曆法官員公告:今年閏七月!大家就乖乖回家數 13 個滿月過一年。多麼容易啊!但如果採用陽曆,在一般老百姓還不會讀寫的年代,大家數著數著很容易就忘了今天是幾月幾日啦。如果採用朔望月,大家每天抬頭就看得到答案,很方便啊。
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或資訊,歡迎提供!
Question: 為什麼陽曆陰曆都是一年12個月?
真是不錯啊!每天晚上抬頭都可以看見月亮的圓缺(沒下雨的話);但是記錄太陽的軌道要用日昝什麼的,多麻煩!於是,古代的曆法官員只要公告:今年是平年!大家就乖乖回家數 12 個滿月過一年。或者曆法官員公告:今年閏七月!大家就乖乖回家數 13 個滿月過一年。多麼容易啊!但如果採用陽曆,在一般老百姓還不會讀寫的年代,大家數著數著很容易就忘了今天是幾月幾日啦。如果採用朔望月,大家每天抬頭就看得到答案,很方便啊。
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或資訊,歡迎提供!
Question: 為什麼陽曆陰曆都是一年12個月?
Answer: 這一點我並不知道。12 真是個魔術數字!不知道當初古羅馬人為什麼要把 10 個月改成 12 個月?羅馬人不是 10 進位的嗎?為什麼不把每個月拉長一點變成 36 天、然後一年有 5 個大月、5 個小月呢?這樣也可以得到一年 365 天呀!希望有誰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告訴我。 :p
喬恩:「因為 12 的因數比 10 多。」
小貓:「所以才容易分四季嗎?」
喬恩:「看你想分幾季都可以...」
小貓:「.....good point.」(不過『12的因數比較多』的確是 good point! 雖然也不一定是答案)
Question: 農曆之外,中國以天干地支記年,第一個甲子年是什麼時候?
Answer: 近代三元九運表:黃帝始創甲子曆法,於正溯六十八年推算出《七政齊》,而定為甲子年(即西元前2637年),從第一個甲子年,到最近期甲子年(1984年)共經歷過七十七次甲子,因此中華文化有近五千年歷史記載。(註:七政齊一即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星成一直線。)
Question: 如果某年的農曆閏七月,那麼那一年的夏天會比較長或比較熱嗎?
Question: 如果某年的農曆閏七月,那麼那一年的夏天會比較長或比較熱嗎?
Answer: 這一題的問題其實是:農曆的閏月與氣候有關連嗎?我不知道答案。
我以前認為有(因為每年春節都是最冷的時候,即使那年被稱為『暖冬』,春節時還是很冷),但是看完這些曆法的介紹之後又覺得有點懷疑 -- 農曆的7個閏月只是找個方法將它們塞進19年之中,如果已知某年應該有閏月,那麼閏正月和閏七月有差別嗎?
簡單舉個例:『以無中氣的月份置閏』當然也可以替代為『以無氣節的月份置閏』(因為『節』與『氣』的數目相等)。
這樣一來,所閏的月份不同,卻可以造出兩份同樣精準的陰陽混合曆。
地球的氣候如何當然與人類採用哪種曆法無關啦,所以這樣看來,似乎陰曆的閏月與氣候完全無關才對。
地球的氣候是不是只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有關呢?
地球的氣候是不是只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有關呢?
如果是,只看陽曆(節氣)的部份就行啦!但如果這麼簡單,為什麼每年的氣候仍然差異頗大?如果地球的氣候也與月亮的相對位置有關,那麼陰曆就理所當然地可能與氣候有關連啦!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