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其他國家與台灣的現代乞丐文化
早在2008年,馬來西亞的《光明日報》就報導過來自中國的乞丐影響到當地小販的生意,逼得小販紛紛在攤位上張貼「謝絕中國乞丐」的告示牌,以警惕民眾不要隨意施舍,同時向假乞丐說「不」。
隨後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乞丐湧向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乞討。
這些乞討者大部分也是組團作業,背後還有丐幫頭目操控,馬來西亞媒體曾經披露有中國跨國犯罪集團在中國拐帶孩童後,將他們弄殘、毀容並囚禁多年,再帶到馬來西亞各景點行乞。
有行乞者透露:「只有頭目信任的高級行乞者才能出國。」
這些乞討者來到異國他鄉後,多在熱鬧的集市或街頭行乞,利用當地人的淳樸善良或華人同胞的憐憫之心。
他們行乞的收入非常可觀,甚至讓四肢健全的人都羨慕。
2011年,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有許多來自中國的殘障乞丐在巴生市區的早市乞討,他們是由本地人幕後操控,三七分帳,博取當地市民的同情心牟利。
這些乞丐在短短2、3小時內就可賺取300至600令吉不等的豐厚收入,有小販甚至指乞丐還比他們好賺。
同樣是在去(2018)年,筆者在澳洲的街頭也經常遇到來自中國的行乞者。
這些人通常出沒在火車站出口、十字路口的街頭,年齡在50歲以上。
男性一般拉二胡,演奏中國的傳統民樂和紅色歌曲,如果清晨出門,聽到二胡悲涼的聲音,難免產生測隱之心。
他們相對那些直接伸手要錢的人來說要好一點,畢竟有自己的才藝表演。
而大部分中年女性乞討者,她們跪地踡縮在街頭,面前放著一個投錢的容器和一張A4紙,紙上用不太通順的英文寫著自己的悲慘遭遇,情節大多類似,比如丈夫生了頑疾,需要錢救治。
看到有行人經過,她們就會不停磕頭,雙手作揖,不過頭卻一直低著,眼睛不時四下張望,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頭頂一簇簇的白發清晰可見。
很多當地華人都知道這些人不是真正的有困難,大部分不會伸出援手,反而覺得他們有損華人聲譽,不過還是有不少當地淳樸善良的澳洲人被他們欺騙。
筆者曾經有一次在唐人街吃飯,吃著吃著一抬頭,發現一位中年大媽拿著一張寫有中英文的紙出現在旁邊,上面寫著自己的悲慘遭遇,嘴裡念念有詞,臉上一副痛苦的表情,雖然聽不清楚她說什麼,但是很清楚地知道她是在乞討。當時心生測隱,掏出口袋裡的零錢給了她,她雙手作揖說了聲:「謝謝!」接著繼續挨桌乞討。
近些年,台灣逐步開放了中國人到台灣自由行的城市,越來越多中國人可以去台灣感受最美麗的風景,乞丐當然也不例外。
早在2007年,台灣《自由時報》就曾經報導了「兩名以商務參訪名義到台灣的大陸傷殘男子白天在台北捷運永和永安市場站行乞時被捕」的消息。
2018年是中國丐幫到台灣行乞的高峰
台灣媒體密切報導了中國乞丐來台行乞的消息,幾乎在全台各縣市都有活動足跡。
其中引發熱烈關注的是「小周惠」事件,源於中國一名身障女子馮建霞來台賣唱,以周蕙的名曲《約定》爆紅,被封「淡水小周蕙」。
不過後來被踢爆,她不但平日表演全用CD對嘴,還是非法仲介身障者來台賣藝的集團首腦,每月收入400萬。
乞討是一門說服的藝術
乞討者為了獲得別人的同情,需要讓自己看起來更淒慘,從穿著到言行舉止都要更「得體」,當然那些真正的乞丐,並不需要這些演技。
乞討其實歸根到底是一門說服的藝術,乞討者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贏得別人的信任,讓別人心甘情願來幫助他,最後乞討者獲得了幫助,施舍者也獲得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滿足感。
那些被犯罪團夥打殘出來行乞的人,不需要表現得多麼痛苦,快樂地唱著笑著,也會令人樂極生悲,所以「小周蕙」這樣的行乞者會大受追捧。
還有一些行乞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甚至比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好,只要有一張令人愉悅的臉蛋,或是一種詩和遠方的浪漫,也可以獲得別人幫助。
前幾年,曾經有一些歐洲國家的青年背包客,來到亞洲國家,為了籌集旅費,在當地街頭乞討,還真有不少人傻傻地為這樣的「高級乞丐」買單。
筆者曾經在上海的南京路,發現一對金發碧眼的俄羅斯小情侶,像明星一樣對著過往的人群擺pose、拋媚眼、秀親暱,就引來不少人投錢。
仔細想想,
這和如今的網紅經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做視頻直播的網紅們靠著粉絲打賞和買產品賺到盆滿缽滿,他們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高級行乞者」。
韓國瑜有一個著名的競選口號:「莫忘世上苦人多。」這個世界,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有富人,就會有窮人,窮人過不下去,就會淪為乞丐。
但是不同國家的乞丐還是有一些差異,他們說服別人的方法也有著很大不同。
以澳洲為例,這裡的乞丐,不是我們一般認知裡的乞丐,他們其實是無家可歸者。
澳洲完善的福利制度,讓人不至於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因病致貧。
但是澳洲人不像華人一樣有良好的儲蓄習慣,加上從中國來的熱錢炒高當地房價,讓不少人望房興歎。此外,當地的人生活慵懶,日子得過且過,有些人乾脆以地為床以天為被,露宿街頭。
澳洲街頭的乞丐和中國乞丐的乞討方式有著顯著不同
首先,澳洲乞丐更像姜太公釣魚。中國乞丐習慣賣慘來贏得別人同情,看到行人就磕頭作揖,有時甚至纏著行人討要施舍。
而澳洲的乞丐就比較坦然,在一旁寫個紙牌,放一個投錢的容器,然後做自己的事,有時看書,有時撫摸著寵物,累了直接躺下呼呼大睡。乞討好像只是他們的副業,因為政府每周發的救濟金,讓他們溫飽無虞。
其次,澳洲的乞丐習慣打持久戰,而中國的乞丐習慣打游擊戰。
中國乞丐到海外行乞一般是短線作戰,利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豐厚的收益,他們很難固定在一個地方超過三天,一個地方收益不佳,馬上轉戰他處,可能也有安全方面的考慮。
但是澳洲的乞丐喜歡長期蹲守,筆者見過一個乞丐在紙牌上寫著他在一個地方已經蹲守8年。
每天上下班的行人看到他們就像遇到鄰家大爺、大媽一樣,澳洲人也像華人一樣重視家庭親情和鄰裡友情,哪一天心情好了,還會蹲下身對他們噓寒問暖。
最後,澳洲的乞丐有超越物質和金錢的追求。
前段時間,上海一位對國學如數家珍的拾荒者,受到無數人的追捧,被譽為「流浪大師」。
他之所以能大紅大紫,那是因為在如今理想信念迷失、道德素質滑坡的中國,身為一文不名的乞丐,他還能販賣自己的思想和內涵,真是一股難得的清流。
澳洲人喜歡紙質閱讀和狗狗,不少乞丐也手不釋卷,隨時補充精神食糧,一旁的狗狗不僅是他們完美的精神伴侶,也是他們社交的粘合器,不少行人是看到狗狗的乖巧和可愛後,選擇與他們寒暄幾句,最後留下給狗狗買口糧的零錢。
澳洲的乞丐雖然在物質上不是很富足,但是他們卻沒有活出乞丐的模樣,相反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有尊嚴、有理想地生活。
與中國乞丐江湖的爾虞我詐相比,他們早已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責任編輯:羅元祺
-----------
沿著住家汀州路旁的小巷, 正要前往古亭捷運站搭乘捷運;
迎面而來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
他斯文地開口:「小姐,你不要害怕,
借問:台北火車站怎麼走?」
中年男子便開始敘述自己的遭遇,
「我剛從美國馬里蘭州回來,
暫住在新竹科學園區的朋友家裡,
我到這裡來找高中同學,沒想到,
同學早已搬家了,我身上又沒有新台幣,
可不可以先借我700元,
回到竹科後,再把錢寄還給你?」
心軟的謝小姐明知這位中年男子極可能在在騙她,
但想想景氣這麼差,失業人口超過 50萬,
萬一這名中年男子真走投無路,怎麼辦?
這位寧信其有,不願見死不救的善良女郎,
在猶豫中仍從皮包裡掏出700元,
給了這名看來過得比自己好的中年男子。
男子接過鈔票後,又順口問了一句:
「妳有名片嗎?我把錢寄還給妳。」
謝小姐心想:你根本是個騙子!那裡敢留下名片,
就當「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吧!」她轉身離去,沒想到,
中年男子竟又禮貌且風度翩翩地回了一聲:
「Have niceday!」(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段「都市奇遇」!
錯了,
這樣的戲碼每天都在街頭巷尾不斷上演;
這類衣冠楚楚、還帶兩句洋文的「新丐幫」,
也正在台北街頭竄起;
他們不同於以往衣衫襤褸、教育程度較低、
年邁、沿街乞討 的行乞者;
他們沒有一定年齡,從年輕人到`老年都有,
懂得挑選對象,尤其是鎖定上班族婦女...;
他們要的不多,大約 幾百元,
也許正因為要的不多,反而容易賺得「easy money」。
至於行騙的劇本,老實說,也沒什麼創意。
「要的到錢最好,要不到錢,就算了1」
看似不強求的「新丐幫」,一般人遇到了,
本來是一時惻隱心大發,
但西洋鏡揭穿了,由於他們的行徑太惡劣,
當事人不是自認倒楣「花錢施捨」,
就是委婉拒絕, 使得「新丐幫族」愈來愈多,宛如新興行業,
從街頭肩而過,就可聽到「新丐幫」向路人
「借錢」的故事正重複上演。
饒小姐有一天準備出門, 暗巷內突然竄出一名中年男子, 他靦腆地開口向饒小姐「借錢」。 「我剛從美國回來,到這附近找人, 沒找到老同學,又要急著趕回新竹出考題, 能不能借我700元,我一定找機會還你。」 短短10秒內,吐出一長串沒有邏輯的藉口,
饒小姐聽得一頭霧水。 雖然當時是白天,偏偏整條巷子一個人影也沒, 這名男子拿著一條手帕拼命擦汗, 饒小姐擔心手帕裡搞不好有迷魂藥, 害怕地連退好幾步;可是, 她下意識覺得眼前這個人不像壞人, 內心頗為掙扎; 幾秒鐘考慮後,饒小姐也很不好意思地說: 「我不方便耶…」轉身快步離去, 一邊往前走、 一邊用眼角餘光確認這名男子是否跟上來,意圖不軌。
接近午夜時分,陳先生也是在住家附近巷弄內,
遇到一名男子帶兩個小孩向他求援。
「我老婆離家出走,想到這附近投靠朋友,
朋友竟也搬家,現在這麼晚, 我身上一毛錢也沒有,又回不了家,
你能不能讓我和孩子暫時去借住一晚?」
可憐的模樣,加上帶著小孩, 陳先生覺得這個人真是莫名奇妙, 竟連腳步都沒停,繼續往前走;
男子又趕忙追上來:「不然,你能借我一些錢嗎?」
陳先生更加確認這是名騙子,
懶得理懶得理會,心裡暗罵:出來騙錢,
幹嘛拖著無辜的小孩?
林小姐周末午后走在台大醫院附近大馬路上,
才剛穿越馬路,
一部深藍色豐田轎車緩緩接近她,
車內駕駛不斷對她招手。
林小姐心想:會不會是久未謀面的老友?
靠上前去 仔細端詳,
証實自己根本不認識這個人,
才正要轉身離去,
車內男子開口了: 「
我剛從南部上來找朋友,可是車子拋錨,
路又不熟,妳能上車來帶我去最近的修車廠嗎?」
林小姐又不是傻爪,!
當然知道不能上陌生男子的車,當下拒絕;
車內男子又說:
「那可以請妳借我1000元去修車嗎?」
不是第一次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借錢」了,
林小姐頭也不回,轉身就走。
街頭巧遇「新乞丐王子」,該怎麼辦?
警界專家、社會學者建議,
碰上「新丐幫」的上上策是相應不理,
不必給錢。
專家學者也憂心,不勞而穫的「新丐幫」
如果愈來愈多, 將會對社會價值觀造成負面衝擊,
甚至產生「狼來了效應」,
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吃了閉門羹。
「那都是假的!」、兩名「專業人士」
遇到「新丐幫」的反應都一樣:
相應不理。 刑事警察局偵防科長許瑞山、預防科長王炳煌建議,
一般民眾遇到這類情況,最好掉頭就走,
要不然直接表示「剛好沒帶錢」,
相信以「討錢」為目的的「新丐幫」
根本懶得和你再說第二句話。
上上策是相應不理,不必給錢。
許瑞山直斥這群人簡直是「高級乞丐」,
利用人性弱點和同情心向人乞討,
與過去穿得破破爛爛、缺胳臂、斷腿的乞丐,在外形上完全不一樣,但本質一模一樣。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表示,
「新丐幫」不勞而穫, 將對社會的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 日積月累下來,
他們很可能認為賺取這種「easy money」 也很高尚,
因此,當民眾遇上「新丐幫」時, 建議「不必給錢」。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