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聽過沒?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國內15到29歲青年人,有47萬人口既没就學,也没在工作,這群被稱為「尼特族」(Neet)的年輕人,若長期繭居在家靠父母養,逐漸就變成「啃老族」;有高逹84%的民眾就認為「養兒無法防老」,不如靠地產養老最實在。
先前酒駕害死三條人命的葉冠亨就是尼特族的代表,葉父狂砸1.5億元在高雄蓋250坪城堡豪宅,堪稱倚房養老最佳實例。
少子化、父母過度保護、就業難、房價高,迫使全球各地「尼特族」、「啃老族」人口急劇爆增;
為了化解「尼特族群」長期繭居家中不工作,惡性循環造成家庭及社經危機,日本曾拍攝偶像劇「打工仔買房記」鼓勵尼特青年就業、買房、經濟獨立;然而根據英國媒體報導,"高房價"是近年催生「啃老族」的重大原因,因為英國平均房價約為16.3萬英磅(約合741萬台幣),相當於人均年收入的6倍多,所以即使收入居平均水準的人也要工作14年才能湊期頭期款,因此羅恩崔基金會研究指出,到2020年,將有100多萬英國年輕人無力買房,也使年輕人不得不啃老成為無奈的事實。
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國人房屋持有率居高不下,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9年底高達84.7%,不過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銀髮族「老有尊嚴」與退休後的現金流需求大增
少子化、父母過度保護、就業難、房價高,迫使全球各地「尼特族」、「啃老族」人口急劇爆增;
所謂「尼特族」就是指不就學、不工作、不進修,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
大陸更以「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來調侃。
而據主計處統計,台灣15到29歲青年人,就有10%是「尼特族」,人口已飆升至約47.2萬,他們既没有繼續念書也不想找工作,把父母當成銀行、提款機,全靠父母供養,因此也被比喻為「啃老族」。
而據主計處統計,台灣15到29歲青年人,就有10%是「尼特族」,人口已飆升至約47.2萬,他們既没有繼續念書也不想找工作,把父母當成銀行、提款機,全靠父母供養,因此也被比喻為「啃老族」。
除了台灣,鄰近的日本也有高逹64萬的「尼特族」,英國更驚爆有高逹200萬的「啃老族」。
由於越來越多子女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所以現今高逹84%的國內民眾認為「養兒已無法防老」,甚至可能到老都還要資助子女,因此「買房養老」漸成現代父母保護自有資產的、保障自己年老生活的投資趨勢。
像先前酒駕害死三條人命的葉冠亨,就被媒體踢爆葉父狂砸1.5億元在高雄蓋250坪城堡豪宅,堪稱怕家產被兒子敗光,改投資房產保值的最佳實例。
由於越來越多子女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所以現今高逹84%的國內民眾認為「養兒已無法防老」,甚至可能到老都還要資助子女,因此「買房養老」漸成現代父母保護自有資產的、保障自己年老生活的投資趨勢。
像先前酒駕害死三條人命的葉冠亨,就被媒體踢爆葉父狂砸1.5億元在高雄蓋250坪城堡豪宅,堪稱怕家產被兒子敗光,改投資房產保值的最佳實例。
為了化解「尼特族群」長期繭居家中不工作,惡性循環造成家庭及社經危機,日本曾拍攝偶像劇「打工仔買房記」鼓勵尼特青年就業、買房、經濟獨立;然而根據英國媒體報導,"高房價"是近年催生「啃老族」的重大原因,因為英國平均房價約為16.3萬英磅(約合741萬台幣),相當於人均年收入的6倍多,所以即使收入居平均水準的人也要工作14年才能湊期頭期款,因此羅恩崔基金會研究指出,到2020年,將有100多萬英國年輕人無力買房,也使年輕人不得不啃老成為無奈的事實。
而台灣年輕族群近年也因為薪資低、通貨膨脹、房價飛漲而面臨越來越買不起房的問題,甚至可能生活都還需要仰賴父母金援,也致使養兒防老的觀念日漸式微。
原文網址: | 好房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20107548055.html
原文網址: | 好房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20107548055.html
留房養老 銀髮族添新財源
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柢固,國人房屋持有率居高不下,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9年底高達84.7%,不過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銀髮族「老有尊嚴」與退休後的現金流需求大增
銀行繼推出「以房養老」活化不動產之後,又推出新型態的「留房養老 」,結合國人最愛的包租公包租婆模式加上信託架構,讓老年人生前每月可領生活照護金,身故又可以把房子留給家人,費用率低更具彈性,尊嚴養老不求人。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台灣人愛買房,不只基於自住,國人將房地產視為投資置產首選,許多人打拚一生,將積蓄全部放到買房上面,但最怕的是結果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窮到只剩下房子」。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台灣人愛買房,不只基於自住,國人將房地產視為投資置產首選,許多人打拚一生,將積蓄全部放到買房上面,但最怕的是結果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窮到只剩下房子」。
但過去銀行推以房養老,許多高齡者仍興趣缺缺,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認為,觀念是重點,對上一輩來說,心理上無法接受把房子換成契約,他建議高齡者財產總有需要處理的時候,如果一定要處理,在神智清醒時規劃還能避免子女紛爭。
特別加映
尼特族 &
「飛特族」(freeters)
記者梁玉芳、校園特約記者林昭慧
超短工時、無工作壓力、不需經驗和專業。
這樣的工作條件聽起來似乎不錯,至少日本近年的新興工作族群「飛特族」(freeters)是這樣想的:畢業之後,不求全職工作,反而在時薪打工工作間跳來跳去,追求自由與率性。
台灣近年也出現「飛特族」,成為有大學文憑的打工者。這群看似自由無拘束的族群,卻有和日本飛特族全然不同的心事。
要工作再工作
無拘束比生涯發展重要
「飛特族」是英文free(自由)和德文字根的arbeiter(工作者)結合的新字,指的是輕鬆面對工作,追求自由的生活型態的工作者,把無拘束看得比生涯發展重要。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衛民指出,「飛特族」和契約工、外包工等都是「非典型勞工」的類型之一
飛特族的特點包括:在飯店、便利商店、保全業和補習學校等場所工作;薪資以時薪計,待遇當然就不會太好,福利也欠缺保障,養老金什麼的,就談不上了;工作技術方面普遍不具特殊專長。
衛民說,飛特族的出現,因為年輕人開始有不同的工作價值觀,希望「要工作時再工作」,多半的時間可以追求心理、藝術的創作成就;另一種是經濟景氣衰退,企業減少,年輕人一時找不到好工作,只好重操學生時代的打工舊業,在便利商店喊「歡迎光臨」,或在連鎖咖啡店日復一日的煮咖啡。
畢業即失業
美語班兼差一月四千八
日本官方估計,飛特族已占十五歲到卅四歲人口中的五分之一,這數據已扣掉家庭照顧者及學生,人數約有四百萬人,數量驚人。在台灣,在「畢業即失業」的現況下,許多大學畢業生被迫成了「飛特族」,這可一點不浪漫。
「去年我畢業時,沒找到工作;今年,又有新的人畢業,我的競爭者只會一年年變多,想到就頭皮發麻」,大學社會系畢業的黃常慧著急又無奈。
她大四下就開始寄履歷,她想進入的出版界在不景氣之下「大崩壞」,早就遇缺不補,沒有經驗的新人很難有機會入行。
她在親戚介紹下,先到安親班打工,時薪二百五十元,工作內容是替小學生看看每天的功課做完沒,解答加減乘除數學問題。
「基本上,這樣的工作,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了。」黃常慧說,她的同事有些是孩子上了小學的家庭主婦,比她有耐心多了。
後來,她進階到美語班,時薪四百元,但一星期能排到的課總共三小時,一個月才賺四千八百元。幸好她住在家裡,吃住靠父母,薪水當零花。這點倒符合日本「飛特族」特色,但心情可大不相同。
一場人生實驗
接「阿魯」自己決定上下班
這個夏天由文化大學畢業的黃怡君就要加入「飛特族」行列,她說,許多企業今年取消新人面試或考試,她暫時在星巴克打工,希望這個「暫時」不會太久。
依日本經驗,飛特族當得越久,就越難脫身。
在花蓮開「紅蕃薯工作室」、致力台語文學創作及推廣的abon是另一種典型。離開學校後,他靠接「阿魯」(工作案件)、賣創作台語漫畫、T恤過活,工作上下班自己決定,享受「飛特族」的自在。他說,爸媽原本不太同意,但後來也投資他的工作室。撐了一年多後,最近abon決定送貨打工較實際。
「一兩年後,紅蕃薯再出發。」abon認為,能夠自由地實現自己理想,趁年輕就來場人生實驗吧。
日本學者警告
侵蝕國力、養老成本沈重
日本社會經濟學家警告,飛特族對社會的隱憂是,當無法累積工作資歷與專長的飛特族過了卅歲,會很難找到好的工作。一個世代之後,社會生產力就會隨之下降,侵蝕國力;靠著時薪工作養活自己是OK,但養下一代就很難,將使低出生率更雪上加霜,當飛特族都老了之後,養老的社會資本將會成社會沈重負擔。
台灣將freeter譯成「飛特族」,指的是這個自由工作的族群「飛揚而特別」。
但有快樂的現在,也須考慮穩定的未來,前提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性,重入職場時能為自己加分。
當社會年輕人因找不到全職工作、被迫成為「飛特族」時,能不能飛揚而特別,會是年輕人最大的苦悶。
NEET 尼特族
繼美國出現歸巢小孩(Boomerang Kids)、日本出現尼特族(NEET)後,台灣也開始出現尼特族,所謂尼特族(NEET)是指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or Training」,不工作,不上學,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尼特族現象 蔓延台灣
記者蘇秀慧/專題報導
前言:尼特族(NEET)是指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的一群人,這個新興名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是指結束義務教育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日本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勞動經濟白皮書」,則將它定義為學校畢業之後既不做家事也不上學,也沒有工作意願的15~34歲未婚族群。
台灣到底有多少尼特族?
目前官方未進行相關統計,只能從接近尼特族定義的統計數據略窺一二。
以去年來說,15~34歲非勞動力人口中,未就職原因歸類為「其他」的有8萬8000人,他們沒有工作的真正原因包括賦閒在家、等待當兵等種種因素,所以扣除等待當兵等因素後,才是真正的尼特族。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和家庭人口專家、台大農推系助理教授陳玉華,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均異口同聲指出,台灣目前的「尼特族現象」並不如日本、美國明顯。
「因為在台灣,父母負責小孩到大學畢業甚至成家之前的生活開銷,非常普遍。」陳玉華說,不過,都會地區確實已開始看到尼特族的出現。
林萬億分析,各個世代成長環境不同,因而造成差異。
比如四、五年級生通常是在單薪家庭中長大,或是家中務農,兄弟姊妹眾多,靠父母縮衣節食才完成專科以上教育,畢業後自然須就業,很難在家靠父母養。
相對地,六、七年級生的父母大多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濟能力遠優於父執輩,少子化趨勢出現,父母多半願意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算孩子畢業後暫時不想就業,父母也有餘力扶養。
撇開大環境的因素,林萬億認為,這群寧可家裡蹲的年輕世代,常有人際關係問題及無法掌握自己能做什麼的現象,他們往往無法突破心理障礙進入職場,待在家裡的時間愈拖愈久,就業競爭力就愈薄弱。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主任汪季參也觀察到,通常父母照顧得太好、不懂得自我要求的「溫室花朵」,也是極易發展成尼特族的一群。
「這裡的照顧指的是物質上的供應,孩子名下早就有積蓄、房產,生活失去奮鬥目標,提早從人生發展過程退休,唯一算得上的目標就是努力花錢─花父母的錢。」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甚至認為,這些造就尼特族的家庭,通常親子關係比較疏離,子女在各方面都出現退縮,不與外界交往,連在家裡都很自閉。
「他們為符合父母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聽話的乖乖牌,等長大有自主能力後,才會決定以無言的抗議與消極的態度與環境共存。」
陳玉華提醒,尼特族的出現可能顯示個人取向價值觀的興起,造成社會脫離問題越來越嚴重
「從尼特族個人角度來說,自己做的決定是好、是壞?看不出來,但從政府角度來看,可能比較負面,因為代表民眾公共參與、社會參與降低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則認為,只要尼特族可以活下去,不做壞事,即使「在家裡蹲」也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家務事。
但是,他也強調,值得探究的是,尼特族在家裡做什麼?如果活得easy,也能做一些事情,雖然花家裡的錢,可以讓所得重分配,對社會還是有貢獻,但如果對人生了無生趣、載浮載沈的話,就值得注意了。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