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十二經筋就是包裹十二經脈的一些組織
。用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大家就明白了。
十二經脈相當於火 車和汽車通行的隧道,十二經筋則是隧道周圍的路基和穹頂等輔助的部分。
如果隧道周圍的山體有塌方,比如發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麼就會影響到隧道的通暢。
就 像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個隧道因為塌方所以整條道路都不通了,物資也沒有辦法及時運進去。
這就相當於身體的十二經筋出現了問題,也就是「塌方」了,那隧道 (經絡)就5不通了,氣血也阻滯了。
長此以往,身體某些部位的營養供應得不到保證。
所以說,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圍的組織一旦有異常,通道也會出問 題。
反之,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假如經脈中氣血虧虛或者其本身出問題了,那麼經筋就得不到濡養,它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經脈與經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毫不誇張地說,十二經脈能否發揮正常功能有賴於十二經筋的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
它們的關係就好比魚和水,經絡是魚,經筋是水,水裡沒有魚,它依然是水;但魚離開了水,十有八九是活不下去的。
過去我們常說「軍民魚水情」,實際上主要還 是講魚對水的依賴。
由筋異常引起的疾病,就是經筋病
經絡是什麼,學術界現在還有諸多爭議。
但筋是摸得到的,如果有異常,我們通過檢查很容易就可以發現。
比如筋結疼 痛等,易發現,也易調整。
所以養生也好,治病也好,從「筋」來入手往往更容易把握。
把筋的功能調節正常,人體就會保持健康的狀態。
從醫生的治療角度講,許 多疑難病從筋入手,也會取得比較好的療效。
所以筋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從事針灸臨床,發現很多疾病診斷和治療應該更多地從筋的角度來入手,因為很大一部分的疾病往往就 是筋的異常所導致的。
比如有時候我們認為疾病的原因是經脈淤阻了,其實是由於經筋攣縮而導致的。
而一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筋的重要性,這無疑給很多病人造 成不必要的麻煩。
本書的初衷即是希望大家能多瞭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經筋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在身體的健康養生方面少走一些彎路。
筋傷是百病之源
說起這個筋,可能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它不過是和我們的肢體有關係,會引起一些疼痛、麻木等症狀。
這十幾年來「筋膜」這個詞橫掃過醫學、運動這兩個領域。
尤其是解剖列車這本書影響了醫學與運動的許多觀念。
無論是喜愛運動的你,或是想更瞭解疼痛問題的你,都很建議瞭解一下筋膜的概念。
筋膜是一種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是身體中拿來連接、填充、包覆不同組織、器官、內臟的東西。
我們熟悉的很多結構,例如:骨膜、肌腱、韌帶、筋膜、膠原蛋白……等等,都屬於結締組織,可以說在你身體裡到處都是。
結締組織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有不同的特性,有的很堅韌、有的彈性又滑溜。
結締組織雖然有不同的型態,但其實彼此又互相連結。
總而言之,是一個環環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閣不清的概念!
而筋膜是結締組織中很特別的一種,他像有彈性的保險套 (編輯的主意,但我實在不得不同意這譬喻不錯) ,從外部包住肌肉、內臟、神經、血管等組織器官,也會像彈力帶一樣穿梭在組織中,既是組織的隔間,也作為組織間的連結。
而這些全身上下裡裡外外的筋膜,構成了一個彼此相連的網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筋膜牽一髮動全身。
順帶一提的是,由於筋膜包裹著你全身上下,而且又富有彈性,他其實也有維持姿勢的效果。
筋膜在運動中的觀念 |
在以前我們會把每一束肌肉分開來看,例如肱二頭肌收縮,可以把你的下臂舉起來。
這樣很方便人們去瞭解人體的運作,但是也僅僅止於方便,事實上人體不是這樣動的。
除了眨眼睛外,人體幾乎沒有什麼動作是單一肌肉完成的。
雖然說傳統的理論也延伸出主動肌、拮抗肌、協同肌、穩定肌等觀念,但還是不脫「以主動肌為核心,其他肌肉組織都是在輔助這塊肌肉的觀念」。
但新的觀念認為你做的許多動作,無論你自己有沒有察覺,其實是整個身體都在動!例如當你舉起一個東西時,核心肌群要穩定,肩膀和肩胛也會出力。
任何環節不對,你都有可能感覺怪怪的,或者出現疼痛、活動障礙。
所以現在醫學在分析動作時,已漸漸地較少只討論單一肌肉,而是從「功能帶」、「動作鍊」,甚至更大範圍、更全面性的角度來考慮了!
而這時候大家就會去思考,是誰串起了這一切?
顯然,在功能帶的概念中,單一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的角色被淡化,唯一能串起一切的筋膜逐漸受到重視。
以前我們認為肌肉收縮後會拉動肌腱,肌腱再拉動骨頭,但現在很多新研究認為其實很多力量是透過筋膜在傳遞的。
肌腱、韌帶、肌肉、骨膜就像互相交纏的橡皮筋,只要拉動其中一條,其他條也會受到影響。
然而筋膜不只是傳遞力量,被拉緊的筋膜也能儲存力量,然後在下個動作釋放出來,產生更大的爆發力。
就像魯夫那樣!譬如投手投球,他並非只靠肌肉把球投出去。在準備階段,一定會把手臂先往後拉,這時身體前側的筋膜就像被拉緊的橡皮筋。
在投球的加速期,筋膜橡皮筋回彈所釋放的力量,配合投擲用的肌肉出力,兩股力量加在一起才能投出最快的球速!
筋膜也和感覺有關係
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也可以把筋膜當作感覺器官來看待。
因為包住肌肉的筋膜中有著豐富的感覺神經,這些筋膜中的神經對於筋膜的張力、壓力、剪力都很敏感。甚至被認為是本體感覺的重要元素之一。
整體而言,筋膜中的運動與感覺神經數量大約是 1:2.5,感覺神經佔了很高的比例,可以感知疼痛、影響肌肉放鬆的程度。
本體感覺簡單說,就是身體可以感覺到肢體在什麼位置,受到什麼樣的力,就算你閉著眼睛也會知道自己的手在哪裡。
此外,因為筋膜和痛覺、張力、拉力、本體感覺、自律神經有關,所以有很多失調的問題可能都跟筋膜有關係,例如頸部、腰部的慢性疼痛、脊椎側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腸燥症、慢性疲勞、情緒障礙等等。
筋膜並不是西方獨有的觀念
解剖列車這本筋膜重要的著作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其中一點,就是書的尾巴把人體的筋膜線和中醫的經筋做比對,發現有跟高的相似性;另外內臟筋膜的概念也和中醫內科的三焦極為類似。
這代表著只要仔細觀察、研究,無論東西方的醫學其實都得到了很相似的結果。
然而,如果中醫看到筋膜的存在已經2000多年,為何對筋膜的認識遲遲沒有進步?
簡單來說是時代與科技的侷限性。筋膜在研究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才適當?」,薄薄一層筋膜很難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醫學影像顯示出來,X光更不可能了。
直到近年來才能透過高解析度的超音波和其他設備評估比較細節的筋膜活動與特性。
有了觀察才可能有假說、實驗和理論,這也是近年來筋膜研究相當熱門的原因!
那如果筋膜出狀況會如何呢?
筋膜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受傷後的沾黏。
例如手臂割傷,肌肉和肌肉外的筋膜都會一起被割開。
但復原的過程中,新生的組織無法非常精確地分辨不同組織之間的差異,所以可能會讓筋膜、肌肉、甚至附近其他組織黏在一快兒,然後肌肉和筋膜之間就無法像原本那樣順利滑來滑去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沾黏」。
筋膜沾黏會造成你覺得身體有些地方卡卡的、緊緊的、活動受到限制,力量的傳遞當然也可能被干擾,姿勢的維持也可能會被影響。
這些我們過去「以為」該歸咎於肌肉、骨骼、關節受傷所造成的問題,但有可能是筋膜受傷的結果。
你可能會想問:有沒有辦法自己的問題是否跟筋膜有關?
坦白說,很難!這是因為筋膜的評估需要很精細的手感,即使是專業的醫療人員,也需要充分的訓練和相當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才有能力進行。
但好消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漸漸有些儀器設備來幫助我們做比較客觀的量測,例如:軟組織超音波、肌肉張力評估儀、生物電阻……等等。
這些設備肯定會逐漸普及,甚至變成業界的標準配備。
我會建議如果有難解的疼痛、緊繃、活動問題,可以去找專業的復健科、骨科、中醫、運動醫學醫師、物理治療師,他們是第一線最瞭解筋膜的醫療、醫事人員,由他們幫你進行評估或安排相關檢查,這是目前想知到自己的筋膜有沒有問題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