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材重金屬檢測全數合格 消保處:儘量挑選完整包裝
自由時報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
國人普遍使用中藥材調養身體,但去年爆發鉛毒中藥事件,為中藥材的使用蒙上陰影。
為維護消費者用藥安全,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於去年11月間針對市售中藥材進行「重金屬含量檢測」及「包裝標示查核」,查核結果顯示,重金屬檢測全數合格,但有1件包裝標示不合格,已由地方政府衛生局依法裁處在案。
消保處表示,若中藥材含有過量的重金屬,恐有影響消費者健康之虞,因而於去年11月會同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及宜蘭縣等6地方政府消費者保護官及衛生機關,對18家中藥行進行購樣,包括
當歸13件、川芎13件、白芍11件、生地黃6件、熟地黃9件、杜仲14件、紅耆8件、黃耆5件,
合計79件。
消保處針對79件中藥樣品進行砷(As)、鉛(Pb)、鎘(Cd)、汞(Hg)檢測,結果顯示79件全數合格;但在包裝標示查核部分,則有1件當歸因「未標示類別」(應標示類別為一般中藥材)而不符規定。
消保處表示,本次重金屬檢測結果全數合格,業者的把關負責,值得肯定。
但包裝標示部分仍有部分缺失,對於不符規定的業者,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業已依藥事法第92條第1項規定裁罰新台幣3萬元在案。
消保處提醒消費者,選購中藥材時,儘量挑選完整包裝為佳;
另要注意是否有標示品名、重量、廠商名稱及地址、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類別、產地(國家)等,以維護自身權益。
------------
(選錄自《健康世界》439期文/李蜚鴻
進口中藥材屢傳含過量農藥、重金屬殘留等問題,為保障民眾健康,衛生署與標準檢驗局近期公告10種中藥材8月起把關查驗,自8月1日起實施「中藥材輸入監視查驗管理制度」對於以下等等10種中藥材
紅棗、
黃耆、
當歸、
甘草、
地黃、
川芎、
茯苓、
白芍、
白朮
杜仲
,施予書面查核或抽批查驗。
其中,紅棗、黃耆、當歸、甘草等4項,除書面審查外,也會抽批檢驗。
紅棗、黃耆及當歸等是國人常用的中藥材,衛生署自今年8月起,針對紅棗等10種常用中藥材輸入採嚴格的邊境管理,這些中藥材入關時,需附輸出國無農藥、無重金屬及無黃麴毒素證明,其中紅棗、黃耆、當歸及甘草等4樣為輸入大宗,除了要附證明文件之外,還要再進行5%抽驗,若抽驗不過,下次直接進行100%抽驗,比食品抽驗還要嚴格。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進口中藥材長期以來均為「免審免驗」,毫無把關機制,自此,台灣進口中藥材「免審免驗」的陋規將從此將走入歷史。
國人偏愛使用中藥材進補,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市售中藥材檢出重金屬等有害人體物質殘留,影響所及,導致某些愛用中藥者因長期使用含重金屬、農藥、黃麴毒素等有害人體物質的劣質中藥材,病沒治好,反而吃到傷肝敗腎的事件,時有所聞;而國人洗腎偏高,或都與此有關。
如今,衛生署將終於8月1日,依據《商品檢驗法》制訂的「中藥材輸入監視查驗管理制度」
率先針對佔總進口量32%的紅棗、黃耆、當歸、甘草、地黃、川芎、茯苓、白芍、白朮及杜仲等10種中藥材,試辦邊境查驗。
據了解,這10種中藥材1年進口到台灣共有1萬3千多公噸,佔中藥材進口量大宗。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林煌表示,國內市售中藥材幾乎均為進口,且9成以上來自中國,以去年為例,全年計有4萬多公噸的中藥材輸入台灣。
8月起上述10種中藥材進口時,均須檢附經衛生署公告認可的實驗室,或符合中藥藥品優良製造規範之藥廠出具之檢驗證明;
其中最大宗的當歸、紅棗、黃耆、甘草,除書面審查,還須接受抽批檢驗,配合後續的市場抽驗,以落實把關機制。
為使相關執法更具法律效力,衛生署依《藥事法》第71條之1授權制訂的「中藥材輸入管理辦法」,最晚將於明年元月1日起經總統公告正式實施,屆時衛生署將把更多種類的進口中藥材納入邊境管理,以捍衛國人健康。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原文:《健康世界》439期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