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蛇龜──誤落凡塵的龜仙?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3/07/20

食蛇龜──誤落凡塵的龜仙?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撰文/陳添喜

台灣鄉間流傳,山裡有種龜,會利用特殊方法吃蛇:先以肉身誘蛇攻擊,當蛇上當咬住龜之後,立即緊閉前後可活動的腹甲,將不知死活的笨蛇夾死。這當然只是無稽之談,蛇的捕食方式主要是用吞的,根本不會咬龜。這種說法應該是來自古籍上的記載,《爾雅》:「腹甲曲折,解能自張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蓋今之呷蛇龜是也」;《本草綱目》:「鴦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故楚人呼呷蛇龜」。

不少地方甚至傳聞在山區有一種奇特的動物,白天是蛇龜,晚上就變成龜蛇,身懷劇毒,被咬到非死即傷。不論在台灣或中國大陸,食蛇龜(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一直都被當成是這些傳說的主角,口耳相傳間都充滿神秘與傳奇。在現實的世界裡,食蛇龜並沒有吃蛇的特異神力,也沒有毒性。

過去的研究發現中,從來沒有食蛇龜吃蛇的記錄,台北市立動物園甚至把黑眉錦蛇與食蛇龜飼養在同一展示空間,也都相安無事。根據野外觀察與蒐集糞便的記錄,食蛇龜的食物包括植物果實(如棱果榕、人工種植的水果、漿果)、菇蕈、昆蟲、蝸牛、蛞蝓、陸蟹、蝌蚪、蚯蚓等,幾乎什麼都吃,但就是不見蛇的殘跡。

食蛇龜原分佈在中國大陸中部、台灣、日本琉球群島南部島嶼,而根據筆者過去10年對台灣食蛇龜分佈狀況所進行的普查發現,在低海拔山區仍有部份穩定族群,主要在原始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及其邊緣較開闊農墾地環境,其中以宜蘭、花東、雲林及恆春半島淺山環境較常見。但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養龜市場的炒作,牠們面臨了嚴重的獵捕壓力。中國大陸已找不到穩定野生族群,目前只剩下台灣有較大、較穩定的族群,其保育研究更顯重要。

食蛇龜繁殖潛力極低,母龜在溫暖的5~7月產卵,一年只能生1~2窩,每窩只有1~3顆卵。要在野外看到食蛇龜產卵的機會不高,母龜會選擇森林邊緣較開闊、日照較充足的泥土地產卵。進行研究時,需在母龜背甲上裝置無線電追蹤器,定期用X光拍攝追蹤母龜體內的蛋數量變化,才能知道牠們的產卵季、產卵數與窩數變化。野外會吃龜蛋的動物很多,例如赤背松柏根、野豬,都是找龜蛋高手。幼龜的存活率也非常低,在野外能發現幼龜的機會很少。

龜常被認為是長壽的動物,但要從外部特徵判定年齡很不容易,而且準確度不高……

【欲閱讀完整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36期6月號】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