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討論如何「與毒共存」
新冠變種病毒病例激增,但感染者大多為無症狀及輕症,台灣輿論認為未來要接受與病毒共存的聲音湧現。
執政的民進黨上周公布的黨內民調指出,
56%的台灣民眾認為不需要升到三級警戒(即全台餐廳禁止內用等),
37%的民眾則認為需要升級。
除此之外
57%的民眾能接受「與病毒共存」,
34%的台灣民眾則支持「清零」,
沒有意見8%。
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說,民調數字顯示台灣民眾防疫觀念在轉變。
長期參與台灣疫苗政策規劃的李秉穎向BBC解釋,所謂輕症患者不送到醫院,在去年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時,就這樣做了,「這是為了整理出重症病房給重症患者。
2022初期為止還是以清零為主。
他說,雖然民間對於清零或完全開放有兩種聲音,是因為我們還在這條道路中間。」
李秉穎也告訴台媒,台灣仍有20%的人口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若受到感染,等於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出現重症及死亡,目前凖備很多專責病房,便是憂慮這種情況發生。
------------
疫情再度爆發, 如何與病毒共存?
來源 蕭逸夫
感染的廣泛傳播是產生群體免疫的另一種方式。
但我們需要確保感染的廣泛傳播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並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損害。
我們需要了解重症病例數的統計數據,預估需要住院和重症醫護的需求,以評估我們必須確保不會突然出現大量感染病例,消耗可用的醫療資源, 中央防疫指揮中心團隊正在努力將感染率控制在可控範圍內,以保持我們的醫療系統的能力。
我們不能指望中央防疫指揮中心團隊做到淸零,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不久的將來,預計會有更多的感染病例。
只要我們的醫療設施有能力治療重症病例,就可以進一步放寬限制,以促進群體免疫的發展,韓國新增確診一度超過十萬人,但重症可控,現在韓國已經取消了大流行期間施加的所有限制, 希望迅速實現群體免疫。
我們放寬限制的進度,取決於重症病例的發生率和醫療能力來確定放寬限制的速度,台灣的疫苗接種率很高,放寬限制的風險是可以容忍的。
在我們掌握有關發生嚴重病例的可能性的數據之前, 作為公民,我們都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限制冠狀病毒感染的傳播速度。
防止感染快速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是民眾戴口罩及落實個人防護措施,我們知道戴上高質量的口罩可以顯著減少傳播和感染。
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是個好習慣,如果一直戴口罩有問題,希望摘下口罩,則必須使用常識判斷. 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人多擁擠的場所,即使在沒有官方限制的情況下也必須自動的戴口罩。
但在人煙稀少的空曠場地,摘下口罩是合理的。
為了保持醫療保健能力,我們作為公民需要學習如何不濫用醫療保健系統。 Omicron 感染不同於以往的冠狀病毒感染。 它主要累及上呼吸道,很少引起嚴重的威脅生命的呼吸窘迫。
症狀輕微時,無需去醫院就診。待在家裡,等待病情好轉。 只有那些健康狀況不佳或呼吸困難的人需要尋求醫院護理。
-------------
台灣清明節假期剛過,期間每日新冠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周四(2022,4月7日)又爆增至382例,是今年以來單日確診人數新高。
有分析指出,台灣的Omicron疫情才剛剛開始,政府亦證實全台社區存在許多條傳播鏈。
對於來勢洶洶的疫情,台灣台大醫院李秉穎主治醫師認為, 因為新冠疫苗施打率低等因素,台灣無法採用新加坡或韓國的與病毒共存模式。
他說,台灣採取的策略是「類共存」,亦即在清零和共存中的一個中間地帶。 他解釋說,台灣將處於這個中間地帶的時間不會太短,過程也不會輕鬆。 「台灣現在是忍受低限度的傳染,不忍受會衝垮醫療系統的確診數。」他補充說。
防疫政策轉變 為 減災與類共存
台灣新冠確診數在上周開始攀升。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CDC)總指揮官陳時中公布的數據,近期1700確診病例中,有99.8%是輕症,約0.2為重症,1人病逝。重症多半是感染前便罹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家。
台灣民眾似乎不再像去年五月中本土疫情爆發時那樣驚恐。
近日,知名歌手張惠妹在台北市舉辦多場演唱會,數萬民眾湧入會場,與歌手歡唱高歌; 全台大型宗教場所及觀光地點亦繼續舉行開放。
「我現在不擔心被Omicron感染,我想大家都一樣比較在意經濟,我比較擔心我的股票會因為接下來的疫情賠錢,」台北松山區,在娛樂業工作的巫小姐告訴BBC。
但面對確診數迅速攀升及各界關注,總統蔡英文周三(4月6日)與副總統賴清德及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舉行防疫會議。
會後, 她在臉書表示,政府與醫界及地方首長達成共識,現階段台灣防疫的目標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
她說,台灣防疫策略會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清零」,也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
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解釋說,當下防疫本來就非清零或共存二選一的問題。
「清零不切實際,共存須要漸進達成,不可能雙手一攤完全不管讓他指數型上升。疫苗施打率,藥物的凖備,和民眾的溝通,輕重症分流如何做得順暢,都還要努力。」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向台媒表示,要達成減災,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一定要備齊。
他說,要讓高風險族群在輕症時就能服用,方能達到預防重症的效果,但以台灣目前的藥量來看「減災,應該是不太夠」。
李秉穎認為,現在確診病例多數是輕症或無症狀,容易引發民眾過度放鬆,而台灣新一波疫情現在只是開端。
本身活動範圍廣,活動力強的的青壯族群感染後亦有可能將病毒傳給老人家。
「你提到的阿妹的演唱會或其他活動,也有年輕人回家後感染給長輩的風險。」
疫苗接種為關鍵
台灣防疫政策正在悄悄變化,但有不少民眾憂慮,台灣會否會在確診數暴增後陷入香港近日疫情失控的狀況: 許多長者感染後去世,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病牀遍布醫院門外,病人寒風中排隊等待醫治,病人與遺體共處病房內的慘況。
許多分析也同意,若病毒擴散到長輩族群,對台灣醫療的考驗將會很大。
因此,李秉穎認為,以香港為借鏡,住在老人院等安養機構的民眾疫苗接種率需要盡速加強。
他說,台灣因為慢慢步向共存,也為了不傷害經濟,所以對於大型的演唱會,或餐廳,以及觀光地都沒有禁止,重點仍是推動疫苗接種率上升,這是當務之急。
台灣指揮中心資料統計,目前台灣新冠疫苗接種率第1劑超過83.0%,第2劑超過78%,第三劑51%。
至2022年3月7日的資料統計,台灣65歲至74歲長者第1劑新冠疫苗接種率為86.6%,第2劑為82.5%,第三劑為64.9%。75歲以上民眾第1劑接種率為75.6%,第2劑為69.8%,第三劑為51.4%。
與此對比
新加坡及南韓60歲以上的民眾新冠疫苗接種率高達95%以上。
針對台灣有醫師或學者批評,為何台灣演唱會照常舉行,但12歲以下的兒童卻不能施打疫苗,校外教學活動要停課或停班, 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告訴BBC說,台灣還沒有授權的疫苗可以給這個年齡組打。
他說,目前輝瑞(BioNTect )還有莫德納(Moderna)疫苗有12歲以下臨牀實驗數據,Novavax 次單位蛋白疫苗 ,臨牀試驗也正進行中。
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年3月公布,經過專家會議決議,台灣暫時不建議5到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原因是國際上對該族群的接種研究尚未齊全,而且台灣兒童確診或重症案例不多,若未來有新資料出爐才會再開始討論。
此外,台灣也有一些民眾反對接種新冠疫苗。
上千台灣民眾上個月在台北市街頭抗議,批評強迫疫苗接種。
台北知名的中醫師李璧如接受台灣飛碟電台訪問時說,目前的新冠疫苗研發過程倉促上市,副作用多,她不認為Omicron造成的症狀特別嚴重,因此不需要透過現有疫苗才能防治。
------------
修正後的佛系防疫將成主流(潘懷宗)2021.09
新冠疫情從2019年12月爆發以來,已經持續在世界各地肆虐將近2年的時間,除超過兩億人感染外,更有近460萬人死亡,民眾擔驚受怕,人心惶惶,加上警戒管制,鮮少外出,也造成了經濟的蕭條與重創,正當新冠疫苗開發出來,準備解封之時,卻又出現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Alpha、Beta、Gamma、Delta及Mu等等),於是乎,又跑出了所謂突破感染,真的是沒完沒了,人類被新冠病毒耍得團團轉,甚至束手無策,窮於應付。
但所幸,全世界的科學家已經開始靜下心來思考,我們人類面對這樣的情況,到底應該採取甚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才是正確之道?
以下就是筆者參考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記者James Gallaghe所報導的一篇國際新聞,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從進化的歷史上來看,當人類面對疾病的威脅時,最簡單的態度,就是遵循達爾文理論的物競天擇說,凡是倖存下來的人類,就會自然擁有完整的免疫力。
這種態度在新冠疫情初期,英國曾經提出這樣的想法,也就是佛系防疫,當然結果是被罵得狗血淋頭,草草收尾。
原因是當人們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時,其結果是可以致命的,或者是會造成終身拖累的,特別是那些老年人或健康狀況不佳的人,這在現代社會中,是不人道、沒有愛心、不被大家所接受的。
但是到了2021年9月的今天,情況改變了,我們不再是從零免疫力開始,因為絕大多數的人要嘛已經接種了新冠疫苗,要嘛已經感染過了新冠病毒。
科學證據已經強烈證明,就算是「再次感染」或是「突破感染」,都不太容易會產生重症或死亡,因此,我們的處理態度是否也應該跟著轉變,乾脆直接完全開放,執行所謂的「修正後的佛系防疫」,也就是說,當一定比例以上的民眾,打完兩劑完整疫苗後,就可以直接開放回歸所有正常生活,這樣的態度到底是對? 還是錯呢? 值得大家進一步的深思與考慮(像是丹麥、英國、以色列、德國、美國等等,都在開始討論,甚或執行)。
另外,雖然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第三劑的疫苗加強劑在科學上確實可以降低突破感染和傳播鏈,筆者也已經為文闡述過(潘懷宗《該不該打第三劑疫苗?》),也就是說,接種過兩劑完整疫苗的成年人是否需要再打第三劑,或者是只需要讓他們自然去接觸病毒就足夠了?就變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
如果我們每隔一陣子,就要補打,補打,再補打,才能對付變種病毒的話,那無疑就是把自己送進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裡,無法自拔。
尤其是在目前,當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根本沒有疫苗可以施打的情況下,世界強權國家過度接種疫苗,是不是有點瘋狂,也不公平,而且似乎很愚蠢,難怪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也在呼籲,不要一窩蜂地去打第三劑,理由並不是沒有科學證據,而是有沒有必要,公不公平的問題。
人類的免疫系統清除體內病毒的武器主要是靠抗體和T 細胞。
抗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粘附病毒顆粒,阻止它們感染我們的細胞,且標記這個病毒並進行破壞。
而 T細胞則是可以發現我們自己的哪個細胞已經被病毒入侵了、感染了、劫持了,它可以直接摧毀被感染的自己人,免得又替病毒製造更多的子子孫孫散播出去,兩種武器的功用顯然不太一樣。
如果你是感染過真的病毒以後,您會獲得比接種疫苗更為廣泛的免疫能力,也就是除了認識刺突蛋白以外,新冠病毒的另外 28 種蛋白質,你的免疫系統都會認得並記憶,這意味的是,你會對任何新的變種病毒具備免疫力。
但注射疫苗就不是同一件事了,無論是莫德納、輝瑞或是牛津,您的身體都只學習認識一種蛋白質而已,那就是刺突蛋白,所以當刺突蛋白變種後,防禦力當然就會大大地降低。
所以,「修正後的佛系防疫」態度,其實是解決這種永無止境惡性循環的良方,也是解救經濟的良藥,不是嗎? 何況科學證據也已經顯示,突破性感染後的人,其獲得的免疫保護力遠遠大於第三劑疫苗。
科學界目前也在討論,兒童(12歲以下)到底需不需要廣泛接種新冠疫苗,來建立他們的免疫系統,還是只要自然的遭遇病,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免疫防禦?
像這樣的兒童佛系防疫理論是否會過於激進?
其實不然,根據人類長期的經驗,兒童在其他的感染中,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或其他四種感染人類並引起普通感冒症狀的冠狀病毒,兒童都能夠在自然感染中獲得良好的免疫力。
人類從小到大,每次接觸病毒時,免疫系統都會增強一點,然後愈來愈強,但是到了老年時期,免疫系統才會開始變弱並逐漸失效,感染就再次成為問題。
實證醫學上,兒童的佛系防疫似乎「已經獲勝」,因為兒童被感染後,大多數的人沒有症狀或病得很輕。
但當然目前仍有少許的反對意見,他們擔心病毒的長期影響會遺留在身體的許多器官上。
整體而言,科學界目前已經提出,經由兩劑完整疫苗來降低重症以及死亡的問題,然後使用「修正後的佛系防疫」態度,讓大家回歸正常生活,拚經濟,直接自然面對病毒的突破感染(比率不會太高),不必擔心,也可以因此擴大每個人體內的全面免疫反應和持久性。
科學家們也呼籲,我們應該給民眾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而不是只會嚇唬他們,不能出去,只能待在家裡,如果繼續這樣,只會讓人們更加擔心而已。
------------
新冠疾病現在就像感冒一樣?
很難用流行性感冒拿來和新冠疾病做對比,部分原因是流感沒有相應的數據,因為我們並沒有像對新冠疾病那樣對流感進行各項數據記錄。
但是近來新冠疾病死亡人數越來越接近流感致命率。
最近幾個月,英國死於新冠疾病的人數平均每日低於300人,這比上一次流感大流行的2017-18的冬季月份死於流感的最高峰還少。
換句話說,雖然奧密克戎造成大量感染確診病例,但總體死亡人數並沒有超過一般冬季的死亡人數。
但是這種比較方式忽略了一個因素,那就是過去這幾個月因為防疫措施,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接觸相對低很多,尤其是那些年紀大的長者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弱勢群體,更是減少了和外界的接觸,一旦防疫措施全部開放,這些人勢必會增加社交接觸,面臨的風險也比過去幾個月更高。
不過新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有理由相信風險會隨著整體社會恢復正常而逐漸降低,就在這個月弱勢群體開始接受一種名為「Paxlovid」的新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該藥物在試驗中能夠將新冠疾病住院率降低88%。
此外,弱勢群體雖然風險比其他人更高,但過去不論任何時候,就算是流感大流行的時候也是這樣。
局部性而非全面性的檢測是有必要的
為什麼要縮減新冠病毒的檢測工作?
隨著新冠疾病防疫措施的放鬆,人們也要學習與新冠病毒共存,這也就是說英國政府不再將新冠疾病視為是特殊重大的衛生威脅,因此也不需要花費龐大資源做檢測工作。
英國政府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政府為了檢測和追蹤工作就凖備了370億英鎊,包括PCR檢測中心,實驗室,免費的快篩測試包等。
這筆預算雖然並沒有完全花光,但負擔仍然相當沉重。
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光是在1月份,新冠病毒的檢測工作相關花費就高達20億英鎊。
衛生專家一致認為,有限度的檢測仍然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醫院等特殊風險場所,仍然有必要保留新冠病毒檢測。
還有,局部性的疫情爆發也需要檢測和追蹤工作,但不需要全面性的。
這代表疫情結束了嗎?
新冠疫情還沒結束,新冠病毒仍然在高度持續傳播,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而下降,時間拉長之後人們還是可能會感染,會生病,不過預期重覆感染的症狀較輕。
當然,病毒有可能會不斷的變異,專家的研究很清楚的顯示未來還會有疫情爆發的可能。
不過,新冠病毒最初出現所造成的短時間內大量感染死亡和重症住院的情況,按照科學數據表明,現在幾乎不會再發生了。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